北京六九届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部全面记录北京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成长、奋斗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北京六九届》近日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于彬是中国商报高级记者,曾著有《文物鉴定人访谈录》《远去的票证年代》等多部著作。这部反映六九届知青坎坷命运的纪实文学专著填补了知青史中的一个空白,从书中可以看到北京六九届作为一个集体拥有这个响亮的称呼,其是如何炼成的!本书作了回答;该书也一定会在文学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该书为什么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早在6年前,于彬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十五六岁闯大荒》刚刚付梓,他便郑重地对我说,咱们都是六九届的,今年整60岁,我想写一部全面反映北京六九届知青的专著。我听了他的设想,感到非常好,便鼓励他抓紧写出来,并表示全力支持。因为同为六九届知青的著名画家刘孔喜用画笔艺术地描述出了这一届知青的坎坷命运,我希望于彬用文学的笔法反映这一届知青自强不息的顽强奋争精神。
作者历经6年时间,反复修改审核,认真打磨推敲,广泛征求意见,现在这部《北京六九届》终于出版了。这部书不但受到六九届同学的喜欢,还受到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老三届”知青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受到六九届知青们的兄弟姐妹的欢迎,因为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共和国铿锵前进的脚步声。该书刚出版时间不久,对这部书的称赞一直是报刊网络的评论热点之一,已经足见其受到欢迎和好评的程度。
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好评,我认为最主要特点是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人真事。北京六九届在50年前的上山下乡潮流中,以人数众多、年龄最小而闻名,有的班级几乎连锅端到了北大荒,从而形成了一股最为壮观的洪流。后来,这届学生便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也因为他们当时年龄最小,所以社会上对这届学生知之甚少。人们常常习惯性地提到老三届(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初高中毕业生),甚至还创作了关于“老三届”的歌曲,无形之中丢下了上山下乡中人数最为众多的六九届,这是不公平的。很多六九届知青对此不以为然,本书作者于彬将此化为行动,写出了这部书,从而填补了知青题材在文学史中的一项空白。
北京六九届一直很低调,但低调不说明没有实力。这届学生中人才济济,不逊色于老三届,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代表。除了有一些主政一方的政界领导之外,六九届中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更是大名鼎鼎。本书只是选取了其中一部分六九届代表人物,已经让读到这部书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北京儿童医院的贾立群是闻名全国的道德模范,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为了拒收红包,竟然把白大褂的口袋缝起来,被称为“缝兜大夫”“B超神探”。他曾获得“最美北京人”的称号。
还有获得全国五一奖章,有“新时代时传祥”美誉的樊宝发。他在没有人愿意干的淘粪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让人们感到新时代的时传祥出现了。
书中的全国劳模刘继凤,是北京市第一个修脚女工,她热心为病患者治疗服务的事迹名扬京城。后来她又带领下岗姐妹共同创业,为社会和谐稳定尽力。全国优秀出租司机许福森,他让乘客感受到北京出租司机的高素质,首都服务行业的高质量。他的车被誉为“开向春天的出租车”。
文艺界也有不少领军人物。如著名编剧邹静之,著名导演郑晓龙,著名演员濮存昕、孟凡贵、迟重瑞等等。理论界的代表人物有樊钢、胡鞍钢、金建方等。政界、商界、医界、教育界、建筑界、金融界、司法界、新闻出版界等各界都活跃着六九届的身影。
《北京六九届》这部书中除了以少部分篇幅介绍六九届上山下乡所经历的苦难,而以更多的篇幅书写他们返城之后的努力奋争、顽强拼搏和取得的成绩,这种剖析六九届成功之士之所以成功的心路历程,对任何一届学生以及任何人都有很好启迪、启发、启示作用。该书告诉人们,事在人为,只是这种“为”的过程异常艰苦、艰辛、艰难、坚强、坚韧而已……
六九届学生名为初中生,实际上仅为小学生毕业。因为“文革”,这届学生在家待学一年半,后来没有参加中考便就近入学,在中学一年多时间学工学农学军,参加批判大会,游行集会。即使上课,也被“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等占用了若干时间,学文化只有在零敲碎打的时间中进行。而且由于以前的教材被当作“四旧”而作废,取而代之的语文课本只是学习社论等等。由此说来,六九届后来取得的成绩肯定比其他几届学生付出的辛苦和努力要更多、更大。
1969年,北京六九届初中毕业生一律上山下乡,或云南或内蒙古或东北,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占到了大多数。这一届学生连锅端,10万子弟离京城,当时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后来六九届回城了,同学、战友一起待岗,又在一条街道再分配。无论是饱经沧桑,还是悲壮前行,都展示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正是有这样的共同经历,六九届在黑龙江兵团经风雨、见世面,得到了锻炼,由黑土大荒看到了中国国情,从而纵横天地,放眼世界,成了共和国发展繁荣过程中的一代脊梁。
著名相声演员孟凡贵(上图)对六九届评价风趣幽默:“生下来就挨饿,上学不上课;十五六就下乡,青春边疆过;回城没工作,结婚没有窝;别说当厂长,组长都别想;生孩子就一个,下岗一大摞;既然边疆吃过苦,再吃一次算什么;咬牙向前追,小学生不掉队。”
尽管北京六九届是到兵团时年龄最小,但他们当年大多是主动报名上山下乡的,这种精神很多人一直保持到现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孔喜,当年为了锻炼身体和意志,他竟然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宿舍内不生火,夏天光膀子抡大锤,被誉为“钢铁战士”……正因为六九届在兵团的艰苦环境里受到了各种严峻考验,他们中多数人回北京后刻苦学习,自强自立,最终获得了成功。
书中还描述了几位六九届的牺牲。他们把生命留在了那片黑土地上,永远不能回到家乡北京,此生与黑土大荒为伴……后来,很多回第二故乡探望的老知青们往往会到已故战友的坟前祭奠,以寄托心中的哀思……读到此,不禁令人感慨、感叹、唏嘘不已,同时也为他们感到骄傲!六九届,是有情有义的一届知青……
《北京六九届》堪称是一届毕业生的成长史、奋斗史、创业史、发展史。它向读者展示了六九届如何由青涩时光到金色年华的历程。相信只要认真读过该书,就会从中汲取经验和力量。正如书中人物、著名画家刘孔喜所说,他画《青春纪事》是为了“把回忆留给原野,把希望带给未来”。
(《北京六九届》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联系电话13071117669)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秋和随笔》之前发表的文章,不妨点击标题随便看看:
一、读书阅序
二、读史札记
三、游踪履痕
四、七彩人生
我的大学老师陈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