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醯醢与三味书屋》
到绍兴不能不去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但这“三味”到底是指的什么呢?通常的解释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看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读xī hǎi,指鱼肉做成的酱)。也还有一种说法,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但不管怎么解释,鲁迅从12岁到17岁在三味书屋学习了5年,培养了他刻苦学习的韧性精神,奠定了他扎实厚重的文学基础,树立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这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寿镜吾的表扬。他在三味书屋的良好氛围中学习了许多富有反抗精神和爱国思想的野史笔记以及古典文学作品,这为他后来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20多年前第一次到绍兴采访,当地一位蒋姓企业家对我说:“第一次到绍兴必须去看鲁迅,否则就是不恭敬,就是没文化。”现在这位企业家的业务涉及金融、电力、房地产、酒店等行业,搞得风生水起,颇有成就,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他对家乡的热爱,对鲁迅的崇敬,对文化的重视。
后来我又多次来过绍兴,并多次参观过鲁迅故居。最近怀着崇拜的心情特意又参观了鲁迅上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对于鲁迅这样一位文坛巨匠,我每次参观都有收获。这次我看着身旁摩肩接踵的参观者,心里在想,这位被毛泽东称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绍兴人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吸引着远道而来的人们到此敬拜?我一个一个展室走过去,心里始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想想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读他的文章,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就不是写一篇小文章所能说透彻的了。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1893年的一个早晨,12岁的鲁迅被母亲牵着小手走进这座书屋。
现在我们又一次走进了鲁迅先生当年读书的三味书屋,心里在想,这个书屋之所以“名传千古”,并不完全是因为鲁迅在此读过书,并将这座书屋写进他的文章中,肯定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
所谓三味书屋,原是鲁迅启蒙老师寿镜吾的祖传私宅东面的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它们坐东朝西,北临一条三四米宽的小河。现在何中有几条仅容两三个人乘坐的小木船,艄公们在招揽客人。河水清清,将白墙乌瓦的书屋轮廓倒映在小河里,在粼粼水波中微微颤动,那景致真是美得悠然,令人流连忘返。这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宅风貌。三味书屋始建于1830年,即使鲁迅没有在这里读书,而今它也应该是一座颇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了。
三味书屋左右两侧的圆柱上挂有一副木质对联,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这对联的意思是说: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孝”“悌”两种道德,而最美味的菜肴就是诗书。书屋的正书房上方悬挂着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的匾额“三味书屋”,几个字写得凝重浑厚,很符合书屋主人教书育人的精神。这副对联,鲜明地折射出了几代书屋主人逍遥自在享受诗书之乐的心态。
寿镜吾先生的性格特点是正直、倔强、嫉恶如仇。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鲁迅性格的形成,鲁迅在文章中多次讲到自己的这位老师。三味书屋是以读书为乐趣的人的天堂,周氏兄弟最后能走上中国新文学的顶峰,与他们在三味书屋中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有着直接关系。
现在这书屋内外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蜂拥着挤进去一睹三味书屋之风采,想象着培养出鲁迅这样大文豪的“学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心里想,鲁迅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人!这么多人都想来参观他幼年读书的地方!而且有很多中小学生,还有很多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其中缘由不难想象,这种巨大的号召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不得而知。
我又一次参观了三味书屋,感觉自己已经是鲁迅先生的老相识了!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秋和随笔》之前发表的文章,不妨点击标题随便看看:
一、读书阅序
二、读史札记
三、游踪履痕
四、七彩人生
我的大学老师陈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