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六九届·序言》

王秋和 秋和随笔 2023-10-11

秋和小注:知青作家、报社高级记者于彬又出版一本写北大荒知青的纪实文学作品《北京六九届》(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主要描述了北京六九届知青的前世今生。作者的领导、中国商报社原社长、同为北京六九届知青的石肖岩看到该书后欣然为之作序《69届啊69届》。我看这篇序言写得高屋建瓴、情真意切,既概括了该书作者想说的,也延伸了该书作者未尽之意,特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69届啊69届》

石肖岩(原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委员会总召集人)

手上的笔,一直不知如何下落,因为眼前太多太多熟悉的面孔了。我的思绪陷入了茫茫黑土、滚滚如潮的北京69届之中。

50年前,他们横空出世。

那是“文革”中的一声号令,1969年,北京69届初中毕业生一律上山下乡,或云南或内蒙古或东北,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占到了大多数。一届学生连锅端,10万子弟离京城,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兵团有6个师,其中两个师1师和5师,北京知青几乎全是69届,1师就有2万多。69届一发冲天,京城为之而动;69届人多势众,在全国上山下乡大潮中激起了一朵巨大的浪花。

这不仅仅是北京69届的规模和影响。69届非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它的天然性。入学前,不论你是大院的还是胡同的,不论你是内城人还是郊区人,统统一刀切,就地分配就近入学;到农村进兵团,又是一个班级齐步走,一个学校同火车,同学依然在一起。回城了,同学、战友一起待岗,又在一条街道再分配。

69届啊69届,就是这样,农村的田野,兵团的纽带将他们前前后后连接成了一条扯不断的情谊线。

50年间,他们纵横天地。

那是69届每个人所行所走的既不同又相同的一条轨道。但凡一个地方之人,都有左中右之分;但凡一个单位,上中下也是界限分明,可是69届却分外不同。活,人人能干;苦,个个能吃。困难的事,有人出手,集体的事,有人张罗。当官的不能摆谱,连队合影可能站在最后;有名的、有钱的,战友聚会兴许低位下座。一届同学大多身处基层,模范人物备受推崇,掏粪的,修脚的,开出租的,登上万众殿堂,大家都信一个理儿:北大荒面前,人人平等。从悲剧时代到创业时代,69届经历了太多的磨炼,身心受到了一次次洗礼。向黑暗争光,与时代争跑,他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单位做出了不同贡献,尽管有人只是是星星点点。

于是看69届,他们收获了人间真情,体味了同学、战友的终生友谊。在2013年6月1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45周年,又恰逢北京69届上山下乡知青60大寿,千人相聚,万众欢欣。寿星们的寿桃高高立于现场,有3米之高,而生日蛋糕长30米,宽5米,整整150平方米。可以想见,3000人同时过寿,这整整150平方米的生日蛋糕,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世界级,都是空前的!

69届啊69届,就是这样,历经兵团的风和雨,思与情,泪和血,悲与壮,使他们由黑土大荒看到了中国国情,从而纵横天地,放眼世界,成了共和国的一代脊梁。

50年后,他们再问人生。

那是69届66岁称之六六大顺的今年,2019年。由天安门广场中国革命博物馆《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起始,引发全国知青活动此起彼伏,到不久前报国寺闭幕的《北大荒知青老照片回顾展》,整整30年过去了,北大荒知青活动中时时闪动着69届的身影。荒友们从不相识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相爱,情谊日益深重。越来越多的荒友说,人生在世走一遭,我们渡过了黑土地的风雨岁月,我们更有了牵手荒友、一同欢乐的今天。我们不与别人相比,从我们拥有的无数荒友来说,从我们拥有的一个个荒友集体来说,从我们在历史上必是会大书特书一笔来说,我们都是幸运的,自豪的!

此时此刻,69届没有忘记长留荒原黑土的同学和战友。35团为扑灭山火而献身的14位荒友,大多是69届,大家还在为他们是因公牺牲而证明。而47团集体决议,为一位69届荒友回“家”寻墓迁棺。如今,动人的知青故事还在延续,而什么金钱官禄,早已成为身后之事,过眼烟云。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委员会在服务荒友30年后已宣告完成历史使命,北大荒知青兵团召集人健康交流会应运而生,以新的面貌为大哥大姐荒友们服务,为69届荒友们服务。这也是69届整体自我认识和当仁不让的责任。健康在,友情在,一代知青的价值在。

69届啊69届,就是这样,一生矢志不渝,他们精神上依旧年轻。“喊一声北大荒,我们胸襟坦荡;喊一声北大荒,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这就是永远的北京69届。

作者于彬是我同团的荒友,也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更是相亲相近的同为69届。他邀我为《北京69届》作序,我读文思人,有感而发,作文以代序。

《北京六九届》作者于彬简介中国商报高级记者,知青作家。创作出版有《青春的白桦林》《十五六岁闯大荒》《远去的票证年代》《1949——1978文物保护工作侧记》《文物鉴定人访谈录》《北京六九届》等多部著作。从这些书名中即可看到他的作品涉猎题材之广泛,著述颇丰。50年前,于彬未满十六周岁即作为北京六九届知青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这一届年龄最小的北大荒知青树碑立传。作为一位经历过严寒风雪洗礼过的报社高级记者,于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激扬文字传承北大荒知青精神。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秋和随笔》之前发表的文章,不妨点击标题随便看看:


一、读书阅序

《北大荒生活是座富矿》

北大荒知青最懂爱恨情仇

读《博览群书》有感

苦难经历是财富——读《十五六岁闯大荒》

读洛钊赠书有感

贺芬之兄《出发》出版

二、读史札记

《参观茅盾纪念堂》

乌镇的王会悟纪念馆

“人在做天在看”出自哪里

诸葛亮与马谡

《史记》的第一读者

汉献帝是了不起的人物

三、游踪履痕

天台梯田美如画

武当山——峭壁上故宫

诗者共韵天心阁

游木兰天池

橘子洲头望湘江

《珏山颂》

华北明珠白洋淀

怀柔踏青

四、七彩人生

《合作愉快的申虹医生》

《摄影家钟观永》

贺彭书民中外师生书画展

赞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最美村官裴春亮

我的大学老师

《特务连战友东国樑》

《医者仁心台卫平》

《金牌工长钱宗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