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职业很神圣》

王秋和 秋和随笔 2023-10-11

秋和小注:今天是第20个记者节,我想起曾经和令人敬佩的著名记者范敬宜同志一起工作过8年,他当时是经济日报总编辑,我是一个普通记者,他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忠厚长者,在与他交往中令我受益匪浅;他是一位著名的优秀记者和新闻教育家,而且诗、书、画俱佳。我8年前出版的一本书中收入以《与范敬宜一起工作的日子》为题的长篇纪实作品,现选取作品中一篇短文《记者职业很神圣》刊发,以飨读者。

1986年3月,范敬宜同志由国家外文局局长调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当时,经济日报社在王府井大街277号办公,这里原来是人民日报社旧址。当年10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我和老范上夜班,版面确定好后,我们随便闲聊,他和我讲了一件当年向往当记者的往事。

他说,那是1975年10月,他已经下放到辽宁建昌县6年多了,正借调在县里工作。他当时和县里组织的一些人去山西大寨参观学习,返回途中路过北京稍作停留,大家住在北京郊区的通县。他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位住在城里的大学同学,聊了一会儿,天渐渐黑下来。他因自己的身份心有顾忌,谢绝了同学的留宿,执意返回住地。但赶到长途汽车站时,已经错过了去通县的末班车。他便溜溜达达走到了长安街,又到了天安门广场,走过大会堂门前,还围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转了一圈。他抑制不住地心潮激荡,边走边看。接着他来到王府井,走到了人民日报社的大楼前,就是我们现在工作的这座大楼。这是他心目中的圣地。他仰望着大楼,许多窗户亮着灯光。他不禁在心底感叹:灯光下工作的人们该有多幸福啊,可惜对我永远是个梦想了。

他在人民日报大门口两旁的阅报栏前徘徊了两个多小时,借着灯光反复地看阅报栏里展示的当天报纸,不知不觉已到半夜。寒风袭来,有些凉意,他无处可去,便坐无轨电车来到北京火车站,在候车大厅里靠着一根柱子坐了下来,歇一歇。由于太累和乏,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朦朦胧胧间被吵醒,原来一个值勤的车站工作人员用脚踢他:“起来起来!别在这儿睡觉!”于是他赶紧爬起来,就像那些“盲流”一样躲开,另找个偏僻的角落坐下来,直到天色发亮才赶回到住地。

老范平静地说,当时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咱们坐在这里办报多幸福啊!我当时只是觉得如果有一天能够进到这里面当一名普通的编辑记者,该多好啊!可是我认为自己这辈子永远不会有这种幸福了。所以我一直很看重记者这一称呼,觉得记者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要格外珍惜。

范敬宜很珍惜记者这一神圣职业,在日常工作当中总是以一位普通记者的身份出现,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都冠之以“本报记者”,有时为了工作需要甚至署笔名。他为人宽厚和蔼,以诚相待。他刚来经济日报时我们都称呼他“老范”,显得很亲切。偶尔也有人称呼他“范总编”,以示尊重。数日后他便和我们说,今后就叫我“老范”吧,直呼我名也行,不用叫我范总编。后来他还在一次编前会上郑重其事地重复说过这样的话。自此报社里人人对其直呼“老范”,沿袭至今,不再改口。连我给他送审的稿件或报纸大样上也是写着“请老范审阅”。

我和老范一起上夜班的机会比较多,因为我们部门负责的《星期刊》是周日出报,周六晚上上夜班。一般情况下,其他副总编辑一人值一个月夜班,到周六夜班时老范值班,以替换其他副总编休息。老范是一位很透明的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从他的口中,断断续续地知道了有关他的一些故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辽宁建昌县的一个偏僻小乡村,和乡亲们一起劳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抬肥、担粪、挑尿样样都干,干得一点儿不比农民差,连村里监督他劳动改造的农民都说,“数老范干得最好!”老范笑着对我说:“其实我那时还不到四十岁,和你现在差不多,只不过老干力气活,风吹日晒的显得苍老一些……”在那段日子里,范敬宜最大的心愿还是当一名编辑,为农场出墙报,他喜欢用文字记录火热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办的墙报受到大家的欢迎,他的文字表达水平受到大家的肯定。

1971年,40岁的范敬宜,在公社办的一个“打击经济犯罪”展览中撰写了文字介绍,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引起了看展览的县里领导注意,被临时抽调到县里参加教育展览。后来,建昌县县委副书记张化成发现了他的才华,千方百计把他借调到了县农业办公室工作,发挥他的长处。他此后跑遍了全县各个公社和大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当时,县委的许多文件和重要报告,都是他撰写起草的。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重回到报社当记者。在那段离开新闻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的写作功底不但没有荒废,反而有了很大长进。这为他后来成为舆坛擎旗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但当时社会上也有反对之声,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修正主义路线。刚回到《辽宁日报》工作的范敬宜被派去调查采访,因为领导认为他在农村待的时间长,比较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情况。

范敬宜去自己曾经下放的地方认真调查采访后,写了《莫把开头当过头》。文章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尊重和保护生产队自主权的工作,现在只能说刚刚开头,没有理由可以认为已经‘过头’。”

文章刊登在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头版。当时就有人指责“文章中的观点有问题。”还有好心人悄悄告诉他,你可能又要惹大祸了。范敬宜心中也有些忐忑,因为从历史的经验看,讲真话未必会有好结果。3天后的5月16日,正在建昌县某村采访的范敬宜,突然收到县里一位宣传干事的“情报”:“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你的文章了,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转载,还加了很长的一段编者按!”当时,范敬宜的第一反应是“完了!又闯祸了!”他赶紧搭乘一辆卡车赶到县城收听新闻重播。他听到播音员用铿锵有力的语调播送人民日报的编者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听到这里,范敬宜百感交集,禁不住热泪盈眶……

(上图为范敬宜与本文作者在金融时报社座谈时合影。摄于2008年)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秋和随笔》之前发表的文章,不妨点击标题随便看看:


一、读书阅序

《北京六九届·序言》

《北大荒生活是座富矿》

《让建筑与诗词完美结合》

北大荒知青最懂爱恨情仇

读《博览群书》有感

苦难经历是财富——读《十五六岁闯大荒》

读洛钊赠书有感

贺芬之兄《出发》出版

二、读史札记

《沈园之千古绝唱》

《参观茅盾纪念堂》

乌镇的王会悟纪念馆

“人在做天在看”出自哪里

诸葛亮与马谡

《史记》的第一读者

汉献帝是了不起的人物

三、游踪履痕

天台梯田美如画

武当山——峭壁上故宫

诗者共韵天心阁

游木兰天池

橘子洲头望湘江

《珏山颂》

华北明珠白洋淀

《大海之美》

四、七彩人生

《合作愉快的申虹医生》

《摄影家钟观永》

贺彭书民中外师生书画展

赞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最美村官裴春亮

我的大学老师

《特务连战友东国樑》

《赞白衣天使高媛》

《医者仁心台卫平》

《金牌工长钱宗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