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轩 | 读者荐书《中国文化源与流》
题字:郭宝庆
2023年
10月1日
王传国
法制办法规一处
作者:邢义田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沐浴金秋的阳光,阔步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每逢佳节,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尤为浓烈,激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而让每个中华儿女自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化源与流》从国家的形成、远古的神话、史前的艺术、文字的创制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进行研究阐释。在阅读中,引发我对中华文明的源与流的更多思考。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两个结合”“四个自信”加深理解,并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有更深切的体悟。
据媒体报道,在河南省贾湖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上发现了一批契刻符号,距今9000年至7500年之久,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早5000多年,并早于古埃及纸草文字及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这些契刻符号和一并出土的七音骨笛、碳化稻米等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到9000年前。
——本书关注了中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指出从近万年前的原始村落萌芽,到五千年前典章文物灿然大备,再到城市和国家形态成熟的非凡历程,我国早期农业文明始终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而从本书的视角来看,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充分践行了“天人和谐”“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理念,从而确保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留存至今,福泽子孙。历史上看,我国不仅自古就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理念先觉,而且从五帝开始就有了虞、衡等专司环保机构,且最迟从先秦时代开始就有了因地制宜的封山育林、禁止渔猎的诏、令、律等。这对建设生态文明也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需要最大程度重视乡土植被保护和“原生态”环境,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理念,减少城乡人工绿化带来的破坏乡土植被以及原有动物、昆虫、鸟类栖息空间等负面影响。
——本书论及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基础等。认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政治、文化的特质,与地理位置及地理特质息息有关。历史上,在黄河、长江等流域,逐步形成“同饮一江(河)水,亲如一家人”的文化氛围,并延伸拓展至各民族亲如一家,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而中华文明延续之道,除了地理因素,最重要的是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本书对中华文明的人文思想兴起和内涵等进行了思考研究。
那么,怎么认识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关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本书认为,中华文明是在本土独立自主酝酿成长,虽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但皆被中华文明消纳,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而根据英国人孟席斯《1434:中国点燃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火》书中有关记述,继“四大发明”之后,来自中国的农业、天文学、数学、工程、机械、医药学、文学、美术、音乐、材料学、建筑学等方面研究成果,是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基础。孟席斯是在造访120个国家900多个博物馆和图书馆核实公开资料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对此,我们要明了中华文明的凝聚与扩展,眼光不能限于中国的范围之内,而要在中外文化比较中,看到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的各自特征,探索的不同路径,从人类文明的视角理解古今璀璨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尤其是包容性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这对于如何构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读书后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中国文化源与流》是“文化中国”丛书中的一册。这套丛书包含中国文化源与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中国艺术之特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礼俗、中国文学的情感世界、中国文学巅峰之境、中国人的理想国、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民生的开拓、中国人的思想历程、中国人的科学精神等12册,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展现一幅完整而丰富的中华文化图像。阅读中,我从文明根源、思想文学、科技、制度、经济、学术、社会、艺术、宗教礼俗等多个视角,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以北京为例证,再次阐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北京市乃至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寄予厚望。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等要求,持续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和执法检查等工作,推动谱写赓续文明、面向未来的北京文化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推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清风轩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