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浪汉的循环怪圈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广阔的草原,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流浪远方,流浪……《三毛 橄榄树》
无家可归又没收容所收纳,无论严寒酷暑流落街头,疾病缠身蓬头垢面,身边总有一只忠诚的流浪狗,这是美国流浪汉群体的画像。有一半无家可归者聚集在,加州,纽约州,弗罗里达州,德州,华盛顿州这五个州。美国人如果夸自己社区安全,好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在白天跑步,不过离那些流浪汉远点。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流浪乞讨者一般会送到救助站或遣送回户籍所在地,城乡都有低保体系,即便回到偏远的山区,收入虽然少,但有地种有房住,社会结构至少还能维持稳定。
美国是个高度城市化的社会,赤贫人口如果从城市里冒出来,无法再就业的情况下只有三条出路:一是去贫民窟;二是去印第安人保留区;三是当流浪汉。美国大城市的贫民窟,几乎都被黑人盘踞。穷黑人搬进去还好,“有骨气没学历”的赤贫白人搬进去,可就惨了。而乡下农场主不会收留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农活;印第安保留区这样的荒郊野岭不养闲人,流浪汉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在2019年在Seattle/King County地区开展时间点计数调查时,有11,199人正在经历流离失所(这还是疫情前),白人人数最多,黑人或非裔美国人次之,西班牙裔拉丁裔位列第三,此后依次为美国印第安人和土著,亚裔,夏威夷土著和太平洋岛民,多种族。
中产“流浪汉”
很多流浪汉睡大街前竟是中产阶级,过着体面的生活。但大部分人都过着月光的日子,抗风险能力差。每月工资支票到手,要立刻付一大堆账单:房租,车贷,水,电,气,孩子兴趣班等等。资料显示,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数量只有0.34张,美国人均持有信用卡数量是中国人均的8.5倍,每年美国人均花在非必需品上的钱高达1.8万美元。习惯了信用透支的人们,总是用明天的钱来满足当前的物质欲望。这样的消费习惯下,银行利率又极低,美国人没有存钱的习惯,很多美国人拿不出几百美元的应急现金。
一旦失业,自己的房子被银行没收,就没多余的积蓄来租房。一个中产阶级有技能,有经验,找份新工作不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吗?美国是信用社会,还不上信用贷款的人或曾被房东驱逐后的租客都会被司法机构记录在案。再次租房时,新房东便可以通过联邦政府的网络数据库,查找到申请租客的信息和之前的信用记录,信用不好的租客,新房东有权利拒绝租客的申请。有着不良记录的人始终生活在自己过去的记录中,很难找到新的安身之所。
你必须要有个地址,政府、学校、公司都是通过这个地址和你联系。公司要按照这个地址给你邮寄工作合同,按照这个地址给你发工资支票,去政府申请失业救济也需要一个地址……无论找工作、租房、买车、买房、贷款、办信用卡,都需要看信用记录。一旦无家可归就陷入一个怪圈:失去工作导致你无家可归,无家可归又让你无法找到工作,到最后,只好推辆购物车走上街头。
除失业之外,排名靠前的答案依次是酗酒或吸毒(16%),被驱逐(15%),9%的人说他们流浪的原因是离婚。其他自报的原因包括,无力支付上涨的房租(8%),与家庭成员/室友争吵(7%),入狱(6%),家庭暴力(6%)。
流浪汉“救助政策”
像美国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就没有对流浪汉有相关的救助政策吗?当然有,美国政府投入高额,提供免费餐,各种长期性、季节性、紧急性避难所,日间收容所,公交卡,清洁服务,健康诊疗服务,甚至免费的手机。
但治标不治本,救急救不了穷(不是每个破产的美国穷人,都能领到救济补贴和食品劵的,因为按照规定,凡是自动离职、犯错误、卷入劳动争议等“自身原因”而失业的人,是得不到任何救济的)。救助站也有天数限制,一般只能待3-5天,如果情况比较特殊,像孕妇、儿童等群体最长可以待到30天。有一些条件好的救助站不仅有床位,甚至还能管几顿饭,不过会要求你白天去某地帮忙干活,或者强制参加一些活动。再者,会有慈善机构的人来评估流浪汉们的状况,看看是否还能继续留在救助站,也就是说救助站只收“他们认为需要提供救助的人”。有一些教堂每晚会提供免费的庇护场所为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提供栖身之所,但仅限一晚。第二天,流浪汉们又要寻找新的能够睡觉的地方,找不到栖身之所当晚就只能露宿街头。
这些赤贫的美国流浪汉就跟浮萍一样,在美国的乡野和城市间漫无目的地四处行走,犹如“公路游荡者”。沿途向路人乞讨,偷窃田里的蔬果和牲口,捡取路过车辆扔掉的食物,还有别人野营剩下的食物,饥一顿饱一顿地维持生活。随身标配一辆超市的购物车。早晨醒来之后,就把所有家当都放在车上,推去公园,在厕所里完成梳洗,然后开始一天的放飞自我的生活。也有经常强占无人居住的空房子,赖着不走,让房主头痛得要命的流浪汉,偶尔还会壮着胆子“零元购”,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
晚上没地方住的流浪汉,会在公交车站的长椅上,桥洞底下,或者直接在街边铺开被子睡觉。还有一些流浪汉会去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等快餐店,点一份薯条之类最最便宜的东西,坐一晚上,服务员也不能赶他们走,因为他们是消费者。
有一部分流浪汉还是美国老兵,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甚至是越战的那种。他们从战场回来后,往往身带伤残,没有相关机构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生活迷茫。
博尔赫斯说,“如果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这话形容美国的图书馆真是贴切,这里是流浪者的天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各不相同,有公立的,有私人的。而在美国,流浪汉们喜爱去的绝大多数都是公共图书馆。美国公共图书馆大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由财政税收支持,有管理委员会,对所有人开放,读者来去自由,州立法认可,服务不收取费用。
有人会担心流浪汉是否会影响图书馆卫生,会不会产生很多噪音(比如打鼾),还会担心流浪者很危险,会侵犯到他们。因为流浪汉没有地方洗澡,体味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图书管理员们表示,他们无权要求任何一位读者离开,如果其他读者接受不了,可以换座位。而对那些睡觉的流浪汉,工作人员则会尝试和他们沟通。美国图书管理协会,还会提供一些活动和课程,包括手工活动、电脑课程,以帮助流浪汉获取更多的财政信息和政府福利信息。所以流浪汉们是被鼓励来到图书馆的,这并非全是热爱学习,而是公共图书馆在帮助他们找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从政府、银行、商家都在拼命鼓励国民超前消费,去购买超出自己消费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例如豪宅、豪车、奢侈品等。一旦“玩家”在这个游戏中失败,那么因信用体系、救助方式等原因可能再难翻身,最后只能沦为流浪汉。
美国的流浪汉不一定都是自甘堕落,在落到这一步之前肯定尽力挣扎过。可一旦走上了街头流浪,就基本丧失了卷土重来赚最低工资的机会,淹没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美国社会中。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