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城男人 | 审美的政治与真相:为什么东亚男人失去了地位

女性阅读新力量➤ 半城会 2023-07-10




作者/尼堪巴图鲁

经作者授权在微信公众号“半城会”发布

前言

我记得几年前,我发现了一位作家,名字是Alex Tizon,亚裔美国人,来自菲律宾。他的书《大小人:寻找亚洲人的自我》里边儿有一句说:“所有种族的女性都一致公认东亚男性为吸引力最低,一个两年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甚至东亚女性都认为白、黑、拉丁男性比东亚男性吸引。”这个研究的原文我以前看过,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男女交往,东亚男人,这种东西真的要动用到什么大学研究那么夸张吗?随便一个假设,比如说,找一个女人出来,什么种族或者国家都没关系,你问她,什么国家的男人最性感,答案肯定不会有一个亚洲人国家。作者还有说,亚洲男人和黑人女人一起共享最低的地位,不过我觉得他过奖了,亚男的地位比黑女还要低,准确的话应该说连一个地位都没有。在国际的眼光下,他们差不多完全是隐形的。当然,作者身为美国人,他的出发点是来自一个住在美国的亚洲人,他就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是美国的环境,因为西方媒体和文化对亚洲男人有偏见,没有给亚男公平的机会和对待。这个见解我可以欣赏,可是就如很多海外亚裔团体的讨论,他们只在乎西方世界,他们的理由解释不了为什么在大东亚本土会出现一致的情况。例如中国人,土生土长在中国,一辈子跟随中国文化,一辈子吸收东亚媒体,结果依然发生了Easy Girl这种社会现象,崇洋媚外,我相信各位对这些儿词语都应该挺熟识了。如果又要把责任放在西方媒体上,这已经说不通了。有时候,我尝试和我身边的一些儿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主要因为我想听一下他们的感想,而他们的感想就是不敢想。每一次提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就好像变得非常不舒服,我也明白为什么,他们也是热血的黄皮肤男子,内心当然不欢喜,不服气,可是同时,他们有什么好说呢,难道他们内心不是已经下了结论了吗?估计他们的内心也是相信,丑就是丑,帅就是帅,那么多个人种里必定有一个要认命当最丑的,既然最丑的女人是黑女,那最丑的男人就自然是亚男了吧,所以现在的情况统统都是完全正常的,这是唯一一个合理的原因。也许,也许未必。我这篇文章就是想针对一下这个问题,好好解答这个范围的疑问和误解。




审美:先天还是后天?

首先,美丑之分,什么是审美。根据百度专栏,审美有这个意思:“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美是属于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字儿很多,但是就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我看了很多次都依然完全看不懂。图片他们就当然放了一张外国女孩儿的照片,有趣。可能审美的意念是很直接的,俗语有句,美在旁观者的眼中,好看不好看,一切随你,那,现在值得探求的是,所谓旁观者的眼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有两方,一边儿认为审美是先天的,并跨文化一致,另外一边儿认为审美是后天的。
《美人沐浴图》十八世纪大清
认为是后天的普遍是起源于一个观察,就是美丑的演变。就如以上的《美人沐浴圖》,十八世纪大清时期作品,所谓的美人,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差别非常大。汉族人的缠足起源于大宋,明清时期流行。《听雨丛谈》记载,“京师内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乡间不裹足者十居三四。”在某些地方,比如定州,九成以上的女子都有缠足。别说远了,甚至今时今日,都依然有几个有缠足的老婆婆在世。在民国之前的中国,女子脚小为美,缠足是美丽的象征,很多时候一个汉族姑娘能不能成亲,最后是定夺于这个脚的大小。这只不过是百年前的事儿,明清中国人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流着华夏血,估计我们先天的偏好是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转变的。假如审美真的是先天的话,这好像是不太合理,不过如果说是后天的话,依然有不通之处。


坦桑尼亚的Hadza部族,一个与世隔绝的狩猎采集社会,他们的面孔偏好与跟外国人有接触的非洲人民族有明显的区别。检验显示,欧洲人认为欧洲人和Hadza的面孔都漂亮,但是Hadza只觉得Hadza的面孔漂亮[1]。其他研究表明,面孔吸引力判断标准受大众传媒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2-3],而Hadza这种个案,我们当然很容易可以把原因联结去他们的生活环境上。


可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必须透过重复,时间养殖,才能成习惯。想一下,谁的家人真的会教导他们的小孩儿审美这种东西呢?每天跟他们啰嗦,喂,孩子,你要记住,这样才是漂亮,这样才是丑。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从来没有发生过,而传统文化的社会就更加,因为普遍会更保守。再说,即使成了习惯,这也未必能够改变到这个明显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反应。此外,有些关于人类吸引力的研究就表示,人类的面孔偏好在吸收社会环境的审美观之前就已经可以成形[4]。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些我文章的留言,还有几封支持者给我写的私信,他们都提及到一些很接近的说法。他们就说,他们很早就已经有他们的审美观了。当他们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就自动被好看的人吸引,感觉就如一个揭开自我的过程,一步一步去挖掘出本来就已经潜在于我们内心的思维,真的好像从来没有学习过。如果说是环境的话,这也有点儿上文不对下理,解释不了他们的情况,为什么中国人在纯中国人的环境下长大会依然没有得出Hadza族的效果呢?我觉得,这应该是这个讨论的最大谜题,也是为什么人们最终还是偏向相信审美是先天的原因。上年,我有一次跟亲戚聚会,吃饭。我舅舅,嬉皮笑脸,最喜欢开玩笑的,就说起了他的一个童年的尴尬故事。他说他当时宝宝的时候,他妈妈没有奶,所以家庭就请来了一个奶妈。奶妈去给他喂奶,但是他就看见了她的脸儿,发现不是自己的妈妈,不敢吃,一手推开奶妈的胸,还想逃跑,结果最后他们要蒙蔽他的眼睛,暗中奶妈把他抱过去,他才吃,真麻烦。桌上的各位听了以后就觉得很搞笑,我听了当时我只想了,我最早的记忆是我大概六岁的时候,那之前这六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个时期的经历,距离真的太远了,估计真的能记起的人,寥寥无几。我舅舅这个故事,最后也是他一个亲戚告诉他的。不过,关键点是,想不起,不代表没有发生过,也不代表对我们没有影响。审美这东西,可能你早就已经学了,只不过你不记得。

铭印:审美的引擎


铭印(Imprinting),在行为生物学中指的是一种不可逆的学习模式:通常在一段比较短的,由基因决定的时期里(敏感时期),环境的刺激会被长久地植入个体的行为中,后来看来就好像先天习得的一样。在多种鸟、鱼、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可以观察到这个机关的效果。


1935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Konrad Lorenz发现,某些动物会对它们第一个遇到的移动物件建立母亲关系。他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灰雁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雁孵化,另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当孵化箱的小雁孵化出来的时候,因为Lorenz是小雁第一看见的物件,结果小雁就把他当成了妈妈。由母雁孵化的小雁组跟随了它们的妈妈,但是由孵化箱孵化的小雁组就跟随了Lorenz本人。多年来北美生态学家都因一个问题烦劳,就是为什么棉鼠和白脚鼠只会在寄养环境下交叉繁殖,而在自然界里两物种就会忽视对方。实验把两物种的小鼠分配给对方物种的雌性照顾,结果发现鼠的性欲选择主要是铭印定夺的[5]。意思是,在大自然,棉鼠和白脚鼠不交叉繁殖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成长环境不会涉及到对方,因此不会把对方铭印为性欲对象,并不是由于先天的基因。当然,不同种类的动物,甚至不同性别,都可以有非常不同的反应和细节,不过大致上都会有两个相同之处:
  1. 铭印只可以发生在敏感时期里

  2. 铭印需要一个目标或者事情
西伯利亚原住民:吃生驯鹿肉喝血
对于人类,其实很多似乎是天生的心理反应也是起源于后天的,只不过我们不知不觉被我们的铭印系统更新了。最明显的就是味觉铭印,一种家乡的味道,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一些对于外人是非常难接受的菜色,但是对于当地人,只不过是家常便饭。心态铭印,一个人的性格、态度、情感,最明显的也是最不幸的,就是因小时候的施虐形成的心理问题。爱好铭印,一个人的喜好,他喜欢做什么,什么东西给他提供乐趣,可能他是来自一个布满足球家庭,结果他就对足球特别有灵感。那么多年来,科学界一直认为识别面部是人类天生的本能,结果近年的科学发展就打破了这个误解。两年前的研究表示,辨认面部是一个后天学成的技巧。早期生活的经历对感官和大脑的发育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视觉在成长时期缺乏面部接触的话,负责辨认面部的脑部领域是不会发展的[6]。此外,同年的研究也提供了一致的论据,研究表示,当先天性盲目的孩子接受视觉恢复手术后,他们并没有能力分别出真人的面孔[7]。当经过几个月的练习以后,他们的面孔辨认能力才越来越提升起来。原因是,当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视觉世界其实是一片胡乱,如一段数码一样,完全没有意思的,但是很快我们的视觉皮层就会启动,把眼睛捕捉到的资料铭印。拥有正常视觉的婴儿,这个铭印会自动发生,不过天生盲目的婴儿就会错过铭印的敏感时期。辨认一张脸儿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根本就是基本人类的一部分,但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懂得这个技巧的时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学习过怎样去看一张面孔。你能记得这个学习过程吗?没有人记得,但是就如我说过的,想不起,不代表没有发生过。
婴儿对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面孔的评价注视时间[8-9]
可能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有很多文章和专栏都会重复说,婴儿天生就偏爱有吸引力的面孔,因为他们对高吸引力的面孔的注视时间更长,但是当你调查一下背后引用的研究,你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没有根据的。上图里的数据是来自我遇到被引用最多的两个研究,你可以看见,大部分数字其实非常接近,而且第二个研究的第二个实验(右下角),二至三月大的婴儿对低吸引的注视时间还更高。同时,也有其他研究显示婴儿对低吸引力和不对称的面孔的注视时间一致性比高吸引力和对称的面孔高[10]。不过算了,即使注视时间确实是更高,这也不代表与人类审美有关系,因为婴儿看动物面孔也有同一个反应(婴儿对“高吸引力”的老虎面孔的注视时间比低吸引力的高[11])。我只想提及一下这些发展,现在知道了辨认面孔是一种技巧,讨论什么婴儿已经毫无意义了。


当我们观察各种人类部落的文化的时候,从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很多非常独特的审美趋势。无论是唇盘、颅骨整形、还是束腹,这些形态都是当地美丽的象征。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人当然不能理解了,不过值得考虑的是,其实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模一样的。一个孩子在一个比如布满缠足的环境下长大,他自动就把这种形态铭印,把它平常化,建立一个心理联系。这个形态就会潜在于他的下意识思维里,一直到他性系统开始成熟的时候就会再次显现。再间接性接受一下文化及家人的培养,自然缠足就会成为他的审美观里的美丽,整个过程是完全不需要任何正式学习的。那,现代人现在做的,根本就是同一样东西,只不过目标换了而已。也许这个机关的起源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实用性的适应能力。文化、天气、部落,这些东西无时无刻都可以有非常大的变化,而铭印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我们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对身边的人们同样产生吸引力,推动繁殖。不过什么都好,没关系,重要的是,铭印是人类学习审美的第一步。那,这是不是代表人类一点儿先天的审美能力都没有呢?这个说法也是不太对。

人为与人性的冲突


这儿有一位白人姑娘和一位黑人姑娘。你觉得哪一位比较漂亮呢?估计大部分人应该会觉得是左边的比较漂亮。中国的审美观不接受黑人,也特别喜欢白人,我明白。如果你觉得右边这位黑人姑娘比较漂亮,恭喜你。不过没关系,什么答案都没问题。我们再看一次。


现在你觉得哪一位比较漂亮呢?可能突然间左边的就变得没那么漂亮了,可能现在你就觉得两个女人都不漂亮,不过争论谁好看谁不好看,说这个说那个,谈来谈去,扑朔迷离,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审美没有一致性,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确实的答案。我们转换一下思想吧,回答我这个问题:你觉得哪一位比较健康呢?这个就是人为(审美)与人性(健康)的分别,两者总共有三个性质。审美:
  • 人为: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审美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人为概念。
  • 主观:一人的美,二人的丑,世界上每一个审美观都可以拥有任何距离的差别。
  • 动态:美、帅、丑,这些形容词本身是毫无意思的,定义全是人为,所以审美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
健康:
  • 人性:健康是一个客观的尺规,本能自动会推动我们去追求健康记号。
  • 客观:健康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也不会尊重任何审美观的,即使审美观认为某个健康记号是不好看,健康依然是健康。
  • 静态:人类的审美会可以不断有变化,但是健康不会受这个演变影响。
在任何人类社会里,两者都会提高吸引力,但是两者不一定要接轨。简单说,健康可以是美丽,也可以是丑陋,不过不健康的美丽依然是不健康。就比如上图的两个女人,问谁比较漂亮是审美,答案就哪一位都行,不过问谁比较健康,答案就只有一个。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文明对我们现代人是分不开的,不过当你考虑一下人类的总寿命的时候,你马上就会发现文明其实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时间。中国历史4000年,新石器革命历史12000年,人类语言历史100000年,而我们,智人(Homo Sapiens),有大概350000年历史。我们的本能、我们的下意识思维、我们的天性,全部都是在原始社会,在文明之前形成的,这也包括了部分在我们演变成人类之前的历史和经历。至于人为审美这个概念的起源,最初可能是发自于辨认健康记号的本性,为了鼓励年轻的下一代去追逐这些特征。不过就如一切人为的事物,语言总会变质,随着时间流逝,形容词的含义自然会有转变,一直到现在。现代人类一辈子在人为社会和语言下生活成长,要是想分别出人为和人性之间的界线是非常困难的事儿,普遍只会混淆两者,把它们视为同一个东西,结果会出现很多古古怪怪的审美讨论,像之前百度专栏这种的,长篇大论又语无伦次,都不知道说什么。

问题:健康记号是什么?

健康记号给人类信号健康和基因质素,就是那么简单,不过对于文明人类,有一点需要注意,健康记号未必等于真正健康。原因是,在原始社会,这个功能基本上跟其他普通动物的本能没有分别,视觉上的健康记号就等于健康,可是在文明社会,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科技时代,我们能透过很多不健康、不自然的人工方法去提高自己的健康记号,随之建造一个“假”的健康印象。


比如说,原始社会是没有任何文明的工具的,例如什么营养知识、健身器材、蛋白质粉、类固醇、肌酸粉、激素针,一切都没有存在。那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一个男人比另外一个男人拥有更强壮的身体和更结实的肌肉,他只能是更健康。同时,过度的状态也不会发生。不过在文明社会,你是绝对可以超越这些限制的。现在我们认识一下基本的健康记号,首先最明显的就应该是润滑无缺的皮肤。


健康的皮肤还有以下两个特质:
  • 适量的黄色素和红色素:皮肤苍白信号疾病,表示免疫系统虚弱、血液不流通、血液缺氧、缺乏阳光等,因此皮肤色素失平衡,蓝色素过度显现。视觉上这是很多病症的象征,例如贫血和低血压。红黄色素信号血液含有足够氧分,心脏和免疫系统运作正常 。
  • 深色:偏向深色的皮肤有更高的防晒能力、凝聚力、抗菌力[12]、抵抗力[13]等。阳光接触是生产维他命D的最好方法,也可以说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虽然维他命D有“维他命”这个名字,但是实质是一种荷尔蒙,所以普遍口服的维他命D是不会产生同一样的效果(D还有D2和 D3之分, D2更没用)。当身体拥有充足营养(维他命D、氨基酸、铜、锌等)的时候,皮肤的防晒能力会上升,更容易可以晒黑。主流宣传会强调阳光是导致皮肤癌和皮肤老化的主谋,但是这个说法有问题。防晒油可以阻挡紫外光,不过会差不多完全取消维他命D的合成能力(SPF8会减低95%,SPF15会减低98%[14]),日后我会写一篇独立文章讲解一下这个范围。黑色素下降是老化的其中一个主要特点。老化会增加皮质醇(Cortisol),皮质醇对整体健康有重大负面影响,会提高视觉年龄[15],直接产生老化的主要特点:黑色素下降、皮肤退化、肌肉退化、骨头退化、免疫系统减弱、脑部退化、脂肪储蓄提高(主要在上背和腹部)等。


健康身体:
  • 身高和身体框架:高大、肩宽、骨粗,信号基因潜能。
  • 高肌肉质量和低身体脂肪:信号高睾酮水平和新陈代谢快。高睾酮表示心脏强壮、骨头结实、生殖系统有效、头脑敏锐。动物身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水分、脂肪和骨头。蛋白质和水分系统比脂肪和骨头系统更动态。当经历到饥饿或者压力的时候,身体会失去肌肉比脂肪快,所以基本上,低肌肉质量是人类第一个会留意到的不健康象征。多年来医学界会使用身高体重指数(BMI)为量度基本健康的方法,但是由于BMI不会分别肌肉质量和脂肪质量,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准确的效果,因为任何体重的人士都可以缺乏肌肉质量或者储备过量的脂肪。高身体脂肪对健康有很多负面影响(肥胖会提高很多疾病的风险,例如糖尿病和心脏病)。低肌肉质量对老年成活率有负面影响[16],与多种慢性病有联系[17]。
低睾酮和高睾酮面部特征
健康面部:
  • 强壮面部特征:健全面骨发展程度信号健康和高睾酮水平。高睾酮特征有宽颧骨、低发线、高内眼角距离、眼睛小、额头小、宽下颚等。
  • 青春特征:信号整体健康、营养充足、荷尔蒙平衡。特征有高上眼皮厚度(深眼窝是老化和营养不良的其中一个主要象征)、颧骨前进(支撑眼睛,减低下眼凹陷)、无皱纹、正外眦角度(正角度是外眼角比内眼角高大概5度左右,负角度是老化的象征)、厚嘴唇(嘴唇收缩普遍是老化象征,表示缺乏胶原质)等。
上眼皮厚度:上眼皮凹陷是典型营养不良的象征
外眦角度:负角度是老化的象征,会让面孔产生一种好像熔化的感觉
其他健康记号有头发密度和厚度(脱发和薄发显示维他命或者蛋白质缺乏症)、牙列整齐等,但是不太属于这篇文章针对的范围,所以不重要。

媒体:审美的游戏规则

人类吸引力总共有三大推动力:
  1. 铭印:敏感时期的快速学习系统,把目标形态平常化,建立早期好感
  2. 审美:文明社会的人为标准,美化任何被选出的形态
  3. 本能:推动我们去追求健康
三个推动力里只有审美(审美大致上也包括了铭印,两者的重叠范围很大,只不过有效时期有别)可以转变,所以如果能够掌握到审美,美丑就可以有变化。审美的变化主要是透过接触效应。例如面孔偏好,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存在一张原型人脸,而他人的脸与原型人脸的相似度就定夺吸引力。铭印会建立这张原型人脸的最初版本,不过原型人脸会不断根据注视中的面孔而更新。研究显示,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面孔的续续接触会把系统里的原型人脸转向这个面孔的特征[18-20],比如说,适应宽鼻子后,面孔偏好会转向具有更宽鼻子的面孔[19]。现在,东亚男人是全世界吸引力最低的男人,甚至东亚女人都认为所有其他种族的男人比东亚男人更吸引[21]。人们内心普遍都会觉得这是天然的事,即使没有说出口,可是在文章之前的部分,我们发现了审美是纯人为的,所以审美必定对这个现象有重大的关系。地球基本上有两大势力,一边是西方社会,另外一边是东方社会。两者有自己独特的媒体,而从两者之间的分别和相似之处,我们就可以鉴定出导致亚男现况的根源。对于东方媒体,我们主要会看中国媒体,因为与其他东亚国家的重叠范围太大,大致上所有论点都可以共用,而西方媒体我们就看北美媒体,原因一样。媒体审美总共有五大条例。第一:健康是吸引力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人民的审美观主要是媒体带动的,而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一致化审美和健康。由于健康不能转变,真正准确的说法就是调教审美去接近健康。审美越接近健康,就有更大的本能支配,影响力和软实力就越高。相反,审美越远离健康,就会越失去本能支配,影响力和软实力就越低。
Michael B Jordan,好莱坞黑人明星,《奎迪》主角
健康带动审美:多年来,世界各地对黑人的五官特征和皮肤颜色都具有严重偏见,认为黑人是最丑陋的人种,这种见解在大东亚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有趣的是,如今黑人男性依然受全球女性欢迎,远远比东亚男性成功。这是因为基于健康的审美宣传是最有影响力的:深色皮肤、深色眼睛、高大、肩宽、健康面部特征、健康身体等,利用健康记号去带动被视为丑陋的黑人特征和黑皮肤,只要观众多次接触,即使与当地设立的审美标准有明显的冲突,人民不知不觉都依然会很容易对黑人产生好感和吸引力。
《柯夢波丹》杂志封面
审美带动审美:差不多所有审美文化都不喜欢肥胖如不喜欢黑人特征,不过由于肥胖是疾病记号(尤其是这种程度的肥胖),要是想把观众的审美观转向这种形态,不但你要克服缺乏健康为带动力的问题,而且你还要打破人类本身对疾病记号的反感。在现代社会,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西方媒体对宣传技巧非常理解,也可以说是掌握得得心应手,而由于女权主义在欧美有强大的政治势力,近年欧美主流媒体就尝试了多次去强力推广肥胖女性,不过最终依然是全面性失败。整体说,在西方媒体,推广肥胖是例外,大致上他们的审美标准都会使用健康为带动力。
《美国队长》2011,主角变身前和变身后
《美国队长》的主角一开始是一个体弱病多的年轻人,然后他们给他打了超人针,变身后他们第一时间把他的颚骨加宽三个码。
《越狱》2006,主角和配角
右边的角色入狱之后就马上被别人起了“樱桃”这个名字,每天被他同牢的罪犯强奸,多次求主角去救他,结果最后受不住压力要吊颈自杀。留意两种角色的面部特征的分别。这种审美宣传在西方媒体是非常普遍的,一般人不了解原因的时候就会说这只不过是口味有别,人各有志。我重温一次,美丽的定义可以有别,但是健康是永恒的。低睾酮特征和高睾酮面部特征西方人的面孔审美差不多是完全基于偏向高睾酮和强壮的面部特征,特别是高面骨发展的特征,如宽下颚、宽颧骨、高颧骨、颧骨前进等。这不是巧合,真正原因是因为强壮特征是本能语言。本能语言才是真正跨国界一致性,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部落,无论当地的人为文化是怎么样,当有适量接触的时候,人们的下意识思维都会知道这种面孔是健康的。健康是吸引力的核心,这会保证西方媒体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影响当地人,把西方人的吸引力提高。不止是面部特征,差不多每一个方面你可以观察到这个趋势。
黑白时代的好莱坞明星
70至90年代的好莱坞明星
肌肉有大有小,但是很明显他们每一个看起来都非常健康。我之前提及过的主要健康记号有:
  • 健康皮肤(深色、黄红色素)
  • 健康身体(肌肉、高大、肩宽)
  • 健康面孔(强壮面部特征)
差不多每一个健康记号都是西方人的审美标准。相对之下,东亚媒体。
东亚帅哥:不健康、弱性面部特征
东亚身材:瘦、没肌肉,连西方黑白电影时代的都不如
俗语有句:性好卖现在东亚媒体,例如韩国流行音乐,在欧美国家已经是非常热门,可是依然没有为东亚男人带来任何软实力,也没有改变到西方审美。原因是,疾病审美是斗不过健康审美的。全地球人除了东亚人以外,长大的时候都会经常接触重视健康的审美标准,特别是欧美的白人世界,所以他们的审美观自然会对健康特征很有熟悉,也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那当他们接触到东亚媒体的时候,看见这种纯审美和完全缺乏健康象征的男人,女性就会觉得反感恶心。所以即使东亚媒体有朝一日超越西方媒体,他们依然不会有软实力,西方审美依然不会被改变。相对下,东亚人一辈子待在亚洲,他们当然会接受东亚的审美标准,因为这是他们最基本的选择,但是由于健康是吸引力的核心,当他们接触到有推广健康记号的西方媒体的时候,他们依然会马上觉得外国人更吸引。所以基本上,无论东亚男人的宣传去到那个地方,当地人们都会认为亚男是吸引力最低的男人。这个情况就在东亚形成一条单程审美路,有入没出。任何外国男人来到东亚的时候都自动可以享受到更高的吸引力和地位,但是东亚男人到外国的时候,吸引力就一样是最低。有趣的是,现在甚至东亚媒体都开始发现他们不能再推广又瘦又没肌肉的身体了。近年中国也尝试了推广肌肉,比如《激战》和《战狼》等电影。这个灵感很明显是来自欧美媒体,因为就如我说的,健康信息是软实力,一直推广疾病形态的东亚媒体,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的媒体势力,但是依然立足不稳,抵挡不住西方媒体的影响,被动而跟随外国是必然的事儿。(东亚人天生没外国人强壮是民间误解,之后我会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


问题:假如西方审美走了东亚媒体的路,强力推广一个完全不健康的白人形象,你觉得西方人会不会依然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呢?

健康是吸引力的真正核心,但是由于东亚媒体主要推广不健康记号,东亚男性的吸引力就明显比所有其他人种低。第二:健康定夺基因的价值社会、文化、家人、亲戚、朋友、专家,所有人都会告诉你,你需要钱,你需要车,你需要风度,你需要这个,你需要那个,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你需要聪明。问题是,现在全世界的人觉得谁最聪明呢?对,就是亚洲人。在国外,外国人看见黄种人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说,喂,亚洲人数学非常好,亚洲人真的聪明了,这个早就已经成了一个很流行的刻板印象。那,如果女人真的是喜欢很聪明的男人,理论上,亚男肯定应该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男人了,对吗?为什么不是呢?不止聪明,其他针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有比如特别瘦、肌肉量特别小。听说女人不喜欢肌肉大的男人的,那东亚男人就一定是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了,对吗?还有,东亚男人特别温柔,你看看这些儿中日韩的练习生文化,男人特别阴柔,特别有女人味儿,特别没其他族的男人那么阳刚。听说女人喜欢温柔感性的男人,那东亚男人肯定是最受全世界所有女人欢迎的男人了,对吗?
海外亚洲女性的种族“偏好”:6%只偏爱同族,40%除外同族,11%除外白人
不但亚男是明显最不受欢迎的男人,而且全世界,只有东亚女人会出现Easy Girl的现象,原因是什么?网上有很多人尝试解释,说是金钱地位的问题,结果出现了个穷的西方人,情况一样。然后呢,是外表问题,结果出现了个又穷又丑的西方人,情况依然一样。对了,那肯定是身高问题,结果出现了个又穷又丑又矮的西方人,情况就依然一样。研究显示一般女人觉得连黑人都比亚洲人帅,对,就是完全不符合你审美观的,这些儿你们觉得是最丑的黑人,你们亚洲人连他们都不如。现在就出现了黑人,而且是个又穷又丑又矮的黑人,情况依然一样,还有什么借口呢?难道真的是仅仅为了爱情吗?答案真的还没够明显吗?你觉得东亚女人认为亚洲人基因好,还是外国人基因好呢?我说过,人类本能是完全不会尊重什么审美这种人为思维的。审美?本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帅、好看、美丽?一切都没有存在。本能,只知道什么是健康不健康,只懂得推动我们去追随健康,只有那么多。一个强行推广疾病记号为美丽的文化,是死路一条,因为在这个年代,资讯四通八达,你已经无法可以再像古代一样去建造一个温室效应来保护这种脆弱的审美标准了。无论你费多少心血去强行教导人们去接受一个不健康的形象,去接受一个又瘦又白的小鲜肉,当真正的健康记号一出现,自然人们就会被健康吸引,必然。一个又丑又矮,什么都没有的白人来到东亚国家,来到中国,女性依然排队去找他,为什么?因为你经常都会在媒体里看见高大强壮的白人,这个印象早就已经深深入骨了。你知道他们有身高基因,你知道他们有肌肉基因,你知道他们有健康基因,你们知道他们的基因是更好的。即使他个人什么质素都没有,就凭这个白人拥有更健康的基因的感觉,他对女性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越了你。黑人一样,你知不知道东亚人的平均身高比黑人高呢?真的,东亚人确实比黑人高,不信的话你自己可以去看一下,中日韩比九成非洲国家高大(ourworldindata.org/grap)。不过呢,甚至矮的黑人都不会受这个数据事实影响的,为什么?因为媒体从来没有在乎过现实黑人的身高是什么,他们从来不会矮化黑人,所以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有更好的基因。你觉得女人喜不喜欢黑人特征呢?没关系,有更高等的基因,他们比起你对于女性,就更有价值,就是那么简单。一个种族的媒体形象是整个种族共享的,这是媒体之道。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是不同地区的人,在某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不同“民族”,再说,在非洲本土也有非常多不同的个别部落,而现在西方媒体里利用的黑人九成是美国黑人,但是这件事儿对于观众是什么?也许当地有很小部分人会根根计较,不过整体说的话,观众是不会在乎这些无关疼痒的分别的。人家看见黑人就是黑人,白人就是白人,亚洲人就是亚洲人。现在东亚人对自己有如此负面的印象主要是东亚媒体的问题,是透过两种对比形成的,直接对比和间接对比。


间接对比就是个人比对双方媒体的感觉,这在上一个部分差不多已经解释了。东亚审美与健康是完全脱离的,所以就生产了大量布满不健康记号的东亚人形象,而西方审美就相反。当东亚人吸收到双方媒体的时候,他们就自动会发现这个差别,自动会觉得东方人特别不健康,基因价值特别低。其他审美以外的媒体也有影响,比如说NBA,东亚基本上没有运动文化,在之后的部分我会更深入解释。
《战狼》:中国人最厉害!结果最后依然要找一个更高大更强壮的老外来矮化自己的英雄
直接对比就是直接找一个更健康的外国人来站在一个没那么健康的东亚人旁边,显现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主要是中国媒体的问题。打外国人这种民族自信电影,全世界中国拍最多了,每一次都把外国人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每一次从中他们都会把中国人矮化,每一次都会把“亚洲人矮小/外国人高大”的刻板印象再次打入人心。
《大侠霍元甲》40年前已经矮化中国人
我之前发过一篇讲解这个现象的文章,叫越胜越弱,人民看完这种电影以后反而会觉得中国人是弱者民族,为什么?我当然明白这些媒体的出发点了,他们以为,如果我们能打败超级高大厉害的外国人,我们就更厉害了吧,只不过可惜观众不是傻的,所有人都知道屏幕上的剧情是假的,能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打败敌人也是假的,你谁都骗不了。离开影院的时候,每个人的潜意识思维只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这不是假的话,那这个中国人真的还能赢这个外国人吗?每一次,答案都是一样的,就是不能。十大九不输,一切拳赛都会分体重等级,原因不是为了保护高大的重量级拳手,是因为如果真的打了起来,他们有99%机会可以完全毁灭细小的对手。


《战狼》等电影明显就是完全复制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动作片,不过就如一切东亚媒体做的东西,每一次他们都只懂得模仿表面,每一次他们都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有一件事情美国动作片是永远不会做的,就是把西方人拍得比东方人瘦弱矮小。在《第一滴血2》,主角是唯一位肌肉猛男,所有越南角色都是又矮又瘦。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信息,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政治宣传,因为人们吸收了这个思维都不会有感觉,也很难说出口,屠杀越共和胜利都只是表面。现在全世界所有女人都觉得亚男吸引力最低,只有东亚男人吃这个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全世界所有民族里,只有东亚人那么愚蠢,承认自己是最矮、最瘦、体质最差的种族,把暂时性不理想、不健康的状态描写成东亚人的本质。女人的天性就是想培育更健康的下一代,找具有健康基因的男人,那既然东亚男人的基因是特别垃圾,对于她们,有什么用呢?对,身高是基因定夺的,但是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谎话,因为大东亚没有一个民族达到了他们的基因巅峰。欧洲最高的部落是荷兰人,现在他们的平均身高有180公分以上,不过你们知不知道,在短短两百年前,他们的平均身高连165公分都没有呢?那为什么现代的东亚人,即使完全没有探求过基因学,即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基因巅峰到底有多少,依然一口咬定,依然坚持,依然那么肯定亚洲人就是特别矮呢?亚洲人不矮,我以前说过我会发布一篇文章讲解亚洲人的身高巅峰有多少,我还需要时间。缺乏健康的审美宣传只会减低基因的价值,而东亚媒体是全世界唯一个把不健康记号化为自己民族的特质的媒体,所以现在亚洲人的基因简直可以说是一毛不值。第三:民族特征定夺民族地位省份有省份人口,国家有国家人口,种族有种族人口,每一个人口都会有他们最常见的民族特征,而如何对待这些民族特征就会定夺以下三个东西:
  1. 维持性:人是媒体的资源库,而越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库的媒体就是优势越大,因为资源更多。推广自己民族的特征会提高资源供应,相反,推广任何不属于自己的特征会减低资源供应。
  2. 本地人的地位:本地人的民族特征的价值定夺本地人的地位,原因是竞争力。竞争力和地位是正比的,但是竞争力和民族自卑是反比的。如果媒体推广本地人的民族特征,这可以保证只有本地人才能达到审美的巅峰,保障当地人的地位,防止审美被外国人占领,因为外国民族自然会缺乏这些特征,不会有竞争力做出任何威胁。相对下,如果媒体推广外国人的民族特征,本地人就会失去地位,产生民族自卑。
  3. 外国人的地位:同样,外国人的民族特征的价值定夺外国人的地位。如果媒体不推广外国人的民族特征,外国人不会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自然没有地位。如果媒体推广外国人的民族特征,外国人就可以占领审美,地位提高,产生崇外。
所以基本上,一个理想的媒体就是会利用宣传去调教人民的审美观,提高资源效率,尽量把自己民族的竞争力提高,把外族的竞争力减低,保障自己民族的地位和民族自信,防止自卑崇外。这是一个很直接的数学原理,但是东亚媒体就完全没有掌握。

人类皮肤色分布:https://www2.palomar.edu/anthro/vary/vary_1.htm

现代大东亚审美引导东亚人去追求皮肤白,但是皮肤白是欧洲人的民族特征。欧洲人的皮肤色天生比亚洲人浅一两个色調(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是三四个),他们的红黄色素也比较低。这个标准不但明显对整个大东亚民族不利,而且还严重排斥了东亚南半。皮肤色是单程路,浅变深永远都会比深变浅容易,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晒黑自己的皮肤,而越健康的人士就越容易可以晒黑,但是要是想把深色皮肤变白的话,健康的路径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现今社会,任何一个选择追求皮肤白的审美标准都是非常愚蠢的,都会自动给白人提供巨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甚至最白的白人社会都会尝试推广深色皮肤,因为他们可以一石二鸟,两极的审美都可以利用。由于大部分国家都已经追求皮肤白,白人在自己国家可以晒黑,或者去其他国家,什么都不做,同样可以享受至高地位。
欧洲男人和东亚男人的平均头面图:东亚人皮肤更深色,具有更宽、更强壮的面部特征
此外,大东亚推广弱型面部特征:脸小、窄下颚、鼻小、眼大等,弱型特征是欧洲人的民族特征。东亚人的民族特征是强壮特征:宽颧骨、颧骨前进、脸大、宽下颚、宽鼻子、小眼睛等。东亚审美的趋势,基本上,每一个标准都是明显对东亚人不利:
  • 皮肤白:欧洲人优势
  • 弱型面部特征:欧洲人和中东人优势
  • 胡子:欧洲人和中东人优势
  • 双眼皮:除了东亚人,所有民族都有优势
  • 有色眼发:主要欧洲人优势
因此,东亚审美是一个非常不智的行为,因为:
  1. 维持性低:审美条件与东亚人的民族特征完全不吻合,资源效率是非常低。
  2. 本地人的地位下降:东亚人的竞争力不及欧洲人,低竞争力降低东亚民族的地位,增加东亚自卑。
  3. 外国人的地位上升:欧洲人的竞争力高于东亚人,高竞争力提高欧洲民族的地位,增加东亚崇外。
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之前的部分表示西方媒体是推广强壮特征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这个现象没有在西方国家发生呢?
西方媒体里的亚洲人
好问题,这种宣传手法确实对维持性和西方人的地位有相对的影响,可是一,西方审美的一致性并不是太过分,二,西方媒体没有别的办法, 强壮和健康特征只是向一个方向走的,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直接攻击东亚人的形象,他们没有留情。在审美宣传,美化民族特征是提高民族地位的最有效的方法,那什么是降低地位的最有效的方法呢?简单,就是相反。西方媒体大致上是完全不会包含任何东亚男人,不过有时候他们会,而每一次他们宣传东亚男人的时候,他们都会特意去选出一些具有强壮特征的演员,然后全面性把他们丑化、娘化、矮化。原因不是因为强壮特征不好看,是因为他们想拥有这些特征。目的就是把强壮特征和东亚人断绝关系,制造一个感觉就是,东亚人可以有这些特征,但是他们又矮又娘,所以依然是一群无性的傻瓜,只有西方人才可以具有这些特征,同时是高大阳刚的真男人。相对下,一张普通的白人脸来到东亚会得到怎样的对待呢?
欧美屌丝,东亚型男
就成天下第一帅的典范。你能不能给我一个例子,是任何一个东亚国家利用之前西方媒体这种手法去描述欧洲人,把最普通的白人特征全面性丑化呢?我就连一个都找不到了,这就是最大的分别。西方媒体,也许他们没有完全支持白人特征,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害怕去毁灭东亚男人的形象,而东方媒体就选择了单方面崇拜,不但全力推广东亚人缺乏的特征,而且还全力美化白人的形象。两者的相同之处就是两者都不会正面去推广东亚人的民族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在东亚长大的黄种人和在西方长大的黄种人会同样出现差不多对照的崇洋媚外问题。在西方媒体下,具有东亚特征的东亚男人是娘、矮、无性。在东方媒体下,具有东亚特征的东亚男人是恶心、丑陋。这也再次做成了一条单程审美路,帅的西方人不需要来东亚国家,丑的来了就一夜成帅哥,而东亚男人在自己国家是丑陋,到外国依然是丑陋。民族特征的价值定夺民族的地位,东西两方的媒体都一致丑化东亚人的民族特征,所以东亚男人在东西两方都一样没有地位。第四:媒体带动人民的方向人做事,有三大动力:
  1. 这件事应该去做
  2. 这件事可以做到
  3. 这件事值得去做
应该,可以,但是不值得,事做不成。应该,值得,但是不可以,事做不成。可以,值得,但是不应该,事依然做不成。这是人性的基础,三不能缺一,所以如果想带动人民的方向,就必定得引发这三个动力。无论哪一个部落或者种族,所有人都需要指导,一个方向,而不同的生活环境就会给他们动力去走不同的路,但是基本上所有人类环境都是跟随着同一个程序:父母带领孩子,社会带领父母,文化带领社会,媒体带领文化,因此,想改变人的话,就得改变人的环境,而媒体就是中心点,因为媒体是这个骨牌效应的第一块。一个种族的吸引力和价值是健康形象定夺的,所以为了提高两者,无论如何,人民必定要往健康记号的方向走。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外国人体质好,而东亚人体质就是特别差,但是这个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我想澄清,这绝对不是说西方媒体的信息没有毛病,只不过这不是这篇文章的范围)


西方媒体多年推广会带动人民去接近健康记号的信息:阳刚精神、营养饮食、锻炼身体、强化自己、运动文化,这些概念早就已经成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普通西方人长期吸收这个思维,日久以后自然会有一股自发心去模仿和追求被推广的理想,当然会觉得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儿。重视健康身体的环境也给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人士提供了很多明显的出路:运动员、拍戏当主角、当模特、当教练、赞助商,甚至普通人的敬佩和女性的注意,一切都让他们知道,回报四方,付出是绝对值得的。东亚缺乏这些信息,人民觉得不应该,东亚没有给走汉子路的人出路,人民觉得不值得,不过我觉得三动力里,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差别最大的地方就是可以


近年好莱坞电影《付出与收获》的开场白:“大家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怎么血气方刚,但是充满了潜力。大部分人都不会挖掘自己的潜力,我很早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因为只要你乐于努力,你就可以拥有一切,这就是美国的伟大。起初的时候,美国只不过是几个瘦小的殖民地,而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肌肉最结实的强国,真的厉害。大部分人都说想自己更好看,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此付出。我心目中所有的英雄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洛奇、疤面煞星、教父,他们都是白手起家,开辟通往完美的道路。要证明自己,就要完善自己,这才叫美国梦。”我当时听了以后,当然觉得肉麻又老套,那么典型的美国式台词,不过关键点是,西方人明白,有起点,有终点。他们知道自己最初是瘦小的,所以必须透过努力,才能身体强壮。
西方初中学生
西方人有一个肌肉文化。越多人向这个方向发展,就会有越多成功的人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这个现象就会帮助普通人减低距离感,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可以达到他们的理想。然后,越多人就去尝试,而这范围的资讯会变得越来越发达,如今很多学问已经差不多成了西方人的基本常识,无数多年轻人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就已经会开始举重健身,注意饮食,每天大鱼大肉,吃数百克蛋白质,循环碳水化合物,一个星期在健身房逗留五六个小时,长大后还投资三分之二的收入去支持他们的食用和训练。相对下,我看见我身边的人,一辈子都从来没有进入过健身房一次,每天吃白饭,怎么可能会强壮呢?在东亚社会,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是一个铁杵磨针的磨炼,人们到现在都依然以为西方人天生就满身肌肉,这是大错特错。国产媒体基本上是从来不会展示一个真正强壮的中国人角色的,我留意了很多年,想不起一个。上年我看见了这部《夜天子》的预告,看见右边的角色,我就知道我一定要看看了,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把他拍成白痴,让娘炮主角去侮辱他一顿,然后结果呢?结果他的确是演傻瓜,当众被主角两兄弟打到连裤子都脱了。东亚人民对自己有这个印象的原因是因为东亚社会从来没有重视过一个真正有健康记号的外表。高大威猛的东亚人形象在东亚媒体,太罕有,太缺乏,即使出现了,普遍依然只能当傻瓜或者配角,而相反的又瘦又娘的男人就太多太多,还每一次都要当大英雄。东亚孩子一辈子吸收这个印象,把东亚人为弱的思维平常化,产生了一个好像代沟的感觉,距离感太大,结果当他们终于有机会遇见真正阳刚强壮的东亚汉子的时候,他们只会觉得这个人是例外中的例外,是异常现象,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也有这个潜力,他们以为自己不可以什么黄种人有睾酮优势我现在不说,真正关键的是,缺乏环境的支配,什么天赋都是没有用的,因为环境是解开民族潜能的钥匙。例如加拿大,人口差不多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是在NHL(国家冰球联盟),一半以上的球员都是加拿大人,而美国球员只占四分之一。两个国家的欧裔白人都是多数民族,血统背景也有非常大的重叠范围,难道加拿大白人打冰球天生就是比美国白人高超吗?不止白人,甚至加拿大出产的非裔球员都依然比美国的更出色,即使加拿大的非洲人口比美国的少十倍以上。两国的分别是什么?就是有效人口。虽然美国的总人口有大优势,但是打冰球的有效人口是加拿大占优,因为冰上曲棍球是加拿大的国运。加拿大的环境:媒体、文化、社会、人民,都一致重视冰球。应该、可以、值得,三大动力都健全。但是,在美国,冰球只不过是他们的其中一种运动玩意儿。


东亚人是地球最大的民族,不过论锻炼身体的话,东亚的有效人口是全地球最低,因为东亚没有运动文化或者肌肉文化。有的就只有一个读书文化,是不是读死书我现在不说,我不想离题,日后如果需要的话我会再发表一篇独立文章。重要的是,无论是中国高考,还是韩国修能,唯一算是国运的东西就只有读书,而东亚人的所谓聪明,其实有很大部分是因为这个文化环境的。美国加州人口有13%亚洲人,40%白人,以下是三个加州大学的人口比率:
  • 加州大学:29%亚洲人,29%白人
  • 伯克利大学:39%亚洲人,25%白人
  • 戴维斯大学:32%亚洲人,23%白人
当然,美国普查的“亚洲人”标签是包括了南亚人,但是没关系,趋势你可以清楚看见,东亚人读书绝对比当地白人优越,难道黄种人真的比外国人“聪明”那么多吗?没有,只不过东亚人读书,三个动力都健全。
  • 应该:读书流行,对于无数多的东亚孩子,读书是他们唯一认识的东西。
  • 可以:读书文化生产读书人,这个现象把东亚人的读书能力平常化,普通人是不会质疑他们的基因潜力。
  • 值得:每个人都对你说,读书好,读书有地位,读书有前途,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
但是这不但完全帮不了东亚人的吸引力,而且还间接性引发了一个近视瘟疫。
日本年轻人的近视比率
在中国,小学生10-20%会有近视,中学生50%,大学生90%。


任何人都知道眼镜绝对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因为只有不健康,眼睛怀的人才会戴眼镜。东亚国家是读书人国家,在读书人国家近视是特别严重,这不是巧合,原因也不是东亚人的基因差,一个健康的黄种人不但不会有近视,而且眼力还非常敏锐。在东亚,人民崇拜学校,只要朝九晚五读书,父母就觉得什么问题都没有,即使孩子每天都要承受这股压力,没觉好睡,没饭好吃,瘦如竹条,连眼睛都坏了,有多少年轻人是在这种家庭里长大呢?孩子打球打伤手打伤脚,家人就马上说你别打了,别做这些没用的事情,伤害身体,但是读书读坏眼睛,就完全没有人觉得有任何问题。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应该完全忽略学业,可是现在东亚人读书读到会忽略一切。东亚同样缺乏一个好的营养文化。饮食和建造一个强壮的身体有非常大的关系,对近视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东亚的传统饮食本身就已经是非常不健康的,四处都是垃圾食物,垃圾进垃圾出,再加上一个完全忽略个人健康的课本崇拜,这种环境很难可以生产出强壮健康的汉子的。日后我会发布一篇文章讲解一下营养的范围和近视的细节和改善方法,这儿太多人戴眼镜,继续下去不行。重点是,其实一切情况都是一样的:引发动力,提高有效人口,解开潜能,日久以后,就会得出成就。东亚人媒体不带领人民前往健康,人民不懂得去强化自己的身体,距离感太大,结果以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第五:儿童媒体是大规模铭印


东亚卡通,或者日本动漫,多年来是东亚特有的媒体,是大东亚儿童和前青少年期吸收最多的其中一种多媒体娱乐。
日本网络的日本动画分析
说起日本动画,其中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就是人物的种族背景。多年前,在日本网络就出现了以上的分析,挺有意思,不过公道话,反对这个结论的见解也有他们的道理,也许日后我会发一篇独立文章讨论一下。现在对我来说,至少在这篇文章的范围,白人如否的争论,毫无意义,唯一值得提及的是这种影像对观看者的影响。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大部分在三维艺术的范围里工作的人士都应该对这个概念非常熟识。作者表示,相似度的增加会提升人类对这些物体的好感度,不过当相似程度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物体会进入恐怖谷的范围,它与人类的差别和缺陷就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人反感。随着相似度的增加,物体会接近真实人类,而好感度会再次提升起来。根据这个假设,理论上恐怖谷就应该是真人面孔和所有其他方式的面孔之间的分界线,不过有一个缺口。
《阿丽塔:战斗天使》1993动画和2019电影
动画人物设计的其中一个主要难题是“可爱”和“真实”特征的平衡,比如说,大眼睛在动画文化普遍会被视为可爱,但是当偏向写实的角色具有不自然的大眼睛的时候,角色就会堕入恐怖谷。相对下,不写实的角色是没有受这个限制影响。意思是,透过某程度的简化,卡通人物是绝对能够绕过恐怖谷,保持好感度。


此外,一个角色从非人类(其他动物或者死物)到人类是一个渐变。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虽然一只卡通狐狸的面孔会引发我们的面部辨认系统,但是我们并不会把这个面孔处理为同物种的人类面孔。不过,当这只狐狸具有的人类特征到达某程度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只被人类化的狐狸,他就是一个被狐狸化的人类,或者说,他基本上就是人类,而我们的脑袋在某方面就会处理这个面孔如处理真人面孔一样,至于典型的日本动画人物设计,他们就是刚好在这个位置。人类的审美观是不断地在演变,不断受视觉注视的面孔影响,但是也许最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面孔包括了很多卡通虚拟人物,特别是日本动画角色。研究表示,被试者在适应日本动画中大眼睛的卡通面孔后,偏好会显著转向具有更大眼睛的人类面孔[22]。

日本动画平均面孔


据日本NHK广播舆论调查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幼儿在出生后三个月就开始看电视了,这是因为母亲在给孩子喂奶时往往收看电视,而一岁左右处于婴儿期的低幼儿童,不仅具有看电视的可能性,而且能开始“理解”并“学习”电视中的相关内容[23]。外国分析表明,二至五岁的儿童一个星期会观看三十二个小时的电视,六至十一岁就看二十八个小时。当然,传统电视这种玩意儿一天一天被淘汰,可能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不太用得着,但是今天的成年人都是在电视时代成长的,再说,观看媒体的习惯没有变,只是平台有别。假如一个东亚孩子从两岁开始使用媒体,一个星期吸收大概,没那么多,随便二十小时吧,当他成长到七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吸收了5000个小时以上的电视影像,里边儿有很大部分会是日本动画。儿童年龄是铭印的敏感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接触的事物对性成熟以后的审美观是可以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我们的审美观的基础是从这个年纪的经历里抽取的。所有家长在某程度上都自然会明白类似的意识,自然会尽量避免去给他们的孩子接触比如所谓儿童不宜的影像。每个人都懂得什么别看暴力,别学坏,但是这也是问题的所在,因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最常用、最平常、最无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祸根。当小孩子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到底在发生什么事儿呢?这表面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娱乐,不过实际是一个半至两个小时,整段时间精神集中,投入电影世界,视觉和心理感官都不断会受到刺激,吸收重要人物的外表。一个小孩子在现代社会,除了在屏幕上可以得到这个程度的刺激,还有什么途径呢?估计他在现实,看自己的父母或者学校的同学,也不会那么集中,看那么长时间。再说,对于我们的神经系统,特别是不成熟的儿童,真实人类的解码是需要投入更大的心理资源,而卡通影像偏向简化,吸收也比较容易。


LPC/LPP (Late Positive Complex)是ERP(脑电位)晚正成分,LPC平均波幅的变化与大脑感知容颜相关,是与吸引力评判相关的主要成份。LPC如对某种形态的偏好一样可以透过适应而提高[24],而国内研究就显示,被试的六岁中国儿童已经会对日本动画人物产生更大的LPC波幅[25]。一般人成长以后不会想得起他们六岁之前的记忆,意思是,部分中国人在他们建立第一个记忆之前就已经会被培养了去喜爱日本动画的面孔特征,估计这个现象在日本和韩国应该是更严重。人的审美观是透过接触效应而变化的,一张脸儿越接近系统里的原型人脸就是吸引力越高。铭印会建立这张原型人脸的最初版本,但是由于东亚的动画文化,有许多东亚儿童会把动画面孔铭印。同时由于日本动画的人脸是最接近现实欧洲人的面孔,这大致上就是为什么有部分东亚人会非常年轻就已经会对外国人有好感。再说,喜欢观看日本动画的儿童普遍会保持这个习惯,随着他们成长,即使他们在童年幸好没有受影响。日久以后,长期的接触效应依然会在他们的审美观留下可大的记号。
2014年的日本动画销售量世界地图
有趣的是,二十一世纪之前,全世界基本上只有东亚民族,比如我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会观看动漫画,但是在近十至二十年,一夜千里,日本动画在欧美地区就开始越来越流行。在2014年,日本动画销售量最高的前十名有一半是欧美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意大利、新西兰)。从2018年开始,美国更成了世界第一的日本动画消费者。理论上,这应该会为东亚人带来非常强大的软实力,结果呢?

外国网络的日本动画meme:梦想vs现实


欧美国家的东亚人组织依然以为日本动画的流行会帮助东亚男人的情况,不过可惜,他们实在太无知了。对于他们,任何来自东亚的东西都必定是好的。我记得我以前尝试过跟他们交流,他们就非常敌视我,我很快就被排斥,原因很明显,也许日后说吧,我不想离题。当你留意一下普通西方人的讨论和对话,他们的喜好和态度,你很容易就会发现新一代看日本动画长大的西方年轻人,情况可以说比上一代还要差,不但一样对东亚人完全没有好感,而且还明显有一个倾向是喜欢黄白混血,越来越接近看日本动画长大的东亚人的情况。
东亚电脑游戏人物:白人女人?
如今日本动画的人物风格已经差不多蔓延到所有东亚的媒体方式,无论是其他东亚国家的电脑游戏、卡通动画、还是普通艺术,四处你都会发现同一张脸儿,甚至真人审美,你也会发现越来越多近年的明星是明显比十、二三十年前的“欧化”。随着社会进步,人民会越来越投入数码世界,而含有这种审美的媒体就会散布得越来越广阔,自然越来越多东亚的小朋友会受到影响。继续下去的话,这只会不断提高白人的地位和吸引力,同时不断减低东亚人的地位和吸引力。儿童会接触到的媒体是大规模铭印,对儿童的审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东亚孩子从少就已经被东亚媒体培养去喜欢东亚人缺乏的特征和讨厌东亚人的民族特征。

总结

第一:健康是吸引力的核心
  • 东亚媒体推广不健康记号,东亚男人没有吸引力
第二:健康定夺基因的价值
  • 东亚媒体推广不健康记号,东亚男人的基因没有价值
第三:媒体带动人民的方向
  • 东亚媒体推广不健康记号,东亚男人没有动力去追求健康,再次减低吸引力和基因价值
第四:民族特征定夺民族地位
  • 东亚媒体不推广东亚人的民族特征,东亚男人在自己国家的审美下是次等民族,引起自卑崇洋
第五:儿童媒体是大规模铭印
  • 东亚儿童媒体推广接近外国人的特征,东亚儿童从小就吸收这种审美观,再次减低东亚特征的吸引力



讨论

东亚男人的特殊位置


普通白人和中国所谓最帅的明星
我记得最近我跟我朋友讨论的时候,他就提及了这个国外Asian Boss的街头访问,访问中国人对《尚气》的主角演员刘思慕的看法。我看了这个视频,里边儿的人就说演员应该选什么谢霆锋、古天乐、彭于晏。朋友问我有什么看法,我就说可惜他们没有访问我,如果问我的话,我就说找Ryan Gosling, 对,直接找一个外国人去演中国超人,因为中国人最讨厌中国人的民族特征,最喜欢外国人,特别是白人,其他人说找什么彭于晏,那跟找一个真真正正的外国人有什么区别呢。


至少Ryan Gosling有确实的蓝眼金发,中国人不喜欢黑眼黑发,他也有够女人化,中国人最喜欢像白人女人的男人了,有胡子的白人女人最好。我朋友听了我这个不好笑的玩笑,他当然没有笑了,我也没有笑,怎么说呢,我笑不出口,只不过有时候我有一个很不好的感觉,我就想,假如我是外国人的话,看见现在的情况,看见现在东亚审美的情况,我就肯定笑死了。
白人网络的留言:“亚洲女人的白恋症远远比白人或黑人的黄恋症普及。很多亚洲女人讨厌自己是亚洲人,她们认为混血宝宝是自动比纯血的亚洲宝宝可爱。亚洲女人看见不是亚洲人的男人就上。任何一个不是亚洲人的男人在亚洲待过都明白这一点。”
这留言只不过是一小撮,对于西方人,这早就已经是基本常识和日常话题了。这种话,我十几年前已经听过我以前的一些外国朋友亲口对我说了。我同事以前在知乎说过,中国的审美必须改变,必须推广中国人的黄种人特征。当然留言就有人说,喂,你在外国待久了,你被外国思维洗脑了,你在学外国了,什么的。如果这样想的话,实在太愚蠢了,真的太愚蠢了。首先,东亚男人在外国审美基本上没有存在。其次,审美就好像一个引擎一样,你安装在谁的身上,谁就跑得最快,就是那么简单。那依然如此,你只有一个引擎,为什么你不自己用呢?就好像粮食一样,你有食物,你不给自己的部落吃,给别人的吃。就好像衣服一样,你过冬,衣服你不给你的家人穿,你给陌生人穿。这是什么道理?这篇文章给了一切你应该知道的原因,我们不是在学外国,我们不是被西方媒体洗了脑,我们在乎的是效果。也许你一辈子被东亚媒体推广的垃圾思维轰炸到神志不清,所以你依然觉得东亚人特征是不可能是好看的。“信心来自眼睛,所以总是从眯眼睛开始的。“(fastcompany.com/3022472)
“当你眯眼睛的时候,整个人看起来都会变得与众不同。眯眼睛比起瞪大眼睛会让你看起来更自信,更具吸引力、且具有神秘感。”(nphoto.net/news/2013-11)美国著名摄影家Peter Hurley分享的这个摄影技巧并不是新奇的发现,其实整个国外娱乐界的明星早就已经这样做了,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见,他们拍照的时候第一时间就:

《银河护卫队》主角Chris Pratt:孩子变男人
加拿大演员模特Daniel di Tomasso:女性化变男性化
美国六十年代大男人演员Clint Eastwood:中年婆娘变大男人
好莱坞影帝Tom Cruise:小朋友变大人
为了得到更眯的眼睛,西方人甚至去做眼裂收缩手术
全世界,那个人种的眼睛最眯、最小呢?取笑东亚人眼睛小,可是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想要一双有神的汉子眼。
颧骨加大手术
留胡子就是为了想自己的脸儿看起来更大
颚骨加大手术
更多的颚骨加大手术
白人是整个世界至高无上的民族,他们谁都不需要放在眼里,他们只在乎真正最好的特征,结果他们就追逐了谁呢?就是你们!
美国超人,中国超人,汉人:北美漫画家把一切他们认为是最强壮的特征都统统都给了自己的超人,结果画了一个汉人
但是我们就应该相信白人是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民族,这是什么玩笑?荒谬,连白人自己都不相信这个神话。以前在知乎,我接过一封私信,对我说我们黄种人本身的吸引力就是没特别是白人那么好,说我们的范儿就是聪明用功。奇怪,因为在短短一百年前,非常异常的事儿就发生了。在西方媒体,最早牵涉到外国人的浪漫故事并不是围绕着东方女人、非洲人、或者其它欧洲人,而是东方男人。

早川雪洲:美国好莱坞第一名男神,日本人


“强奸,禁果,一切种族性爱的禁区 – 这把他变成电影巨星,而他最疯狂的粉丝就是白人女人。““通婚,不同种族的结合,特别是东方男人和欧洲女人的性关系,这个可能性对欧裔美国男人的男性地位做成威胁,因此美国的欧华冲突的基础就转成了一个争取资源的斗争,这个资源就是欧裔女人。“ 《Perpetually Cool: The Many Lives of Anna May Wong (1905-1961)》
亚男从好莱坞第一人,到现在天下第一丑,那这一百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我看过一个吴彦祖的采访,他说:“我又不觉得我自己特别帅,尤其是因为我在美国长大,帅不是这个样子的,帅是Brad Pitt这种的,我从来没有听过一个鬼佬或者鬼婆说我帅,所以没有这个印象在我脑海里,是回了亚洲以后才这样说的。”那Brad Pitt这种到底是什么呢?
Brad Pitt,世界第一男人,他和一位普通的中国工人有什么分别呢?
Tyson Beckford,史上最成功的黑人模特,被黑人白人一致公认为天下最帅的黑人,他帅是因为他的黑人特征,还是他有亚洲人特征?对了,他外婆还是中国人。
年轻的Randy Orton经常会被列为WWE有史以来最帅的运动员,他当年每一次出场,整个场馆的所有女性都大声尖叫,他跟一位普通的韩国大哥有什么区别呢?
澳洲名模Jordan Barrett,近年的万人迷,无数欧美少女的梦想情人,他和一位普通的蒙古大哥有什么不同呢?
Taylor Lautner,北美少年大明星,爱情小说改编《Twilight》的主角,2010年“最性感的男人“第二名,他跟中国街头上的一个普通小伙有什么分别呢?
到底是这些亚洲人恰好长得像这些明星,还是他们长得像亚洲人呢?好好看清楚,到底谁在模仿谁呢?左边的在外国的西方人社会里,万中挑一,但是在我们的地盘儿呢,无处不在,估计你身边也有不少认识的人是具有这些特征,估计你今天回家的时候也遇到过有这种面孔的路人,可能你去照镜子的时候也会看见一张差不多的脸儿,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东亚人的特征,是我们的民族特征,一直以来都是。这一百年,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东亚男人依然是最帅的男人,只不过你们每一个都放弃了自己的黄种人面孔,把自己应有的地位奉献了给外国人。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东亚男人失去了地位”,这就是原因了。几个月前,我去德国出差,跟一些朋友聚会。其中一个朋友,上年认识的,很漂亮的爱尔兰姑娘,她带我去观光。我就想起了我和她的一段对话:
  • “最近公司出现了一位助手,我很久没遇过那么帅的哥哥了,应该是新人,他一直盯着我,结果我要跟他说了几句话,但是我又没什么东西好说。“
  • “听起来好像是新目标。“
  • “你呀,我不是每一个好看的男人都去追的,可能除了你吧。“
  • “对吗?我还以为你觉得我长得奇怪。“
  • “你长得不奇怪,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吗?我当时对你说过你非常美丽,现在我依然是这样想的。“
  • “这个我知道。“
  • “我真的觉得你很酷,只不过你知道吗,对我来说,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其他种族的人,特别是亚洲人,所以有点儿出乎意料。有时候我真的在想,如果你长得像一个典型中国男人一样的话,不知道我对你的反应会变成怎么样了。“
  • “那你就肯定配不上了。“
  • “哈哈,我的妈呀,我不要我不要,真的不要!对不起,我不应该怎样说的,只不过有时候我想这个问题,我一直都不是这种只考虑外表的人,但是可能外表还是真的挺重要的,对吗?“
  • “在某种程度上吧,有时候很难说的。“
  • “嗯,怎么说呢,我只是很高兴你是这个样子,一点儿都不娘。对了,你知道巴哥犬是来自中国的吗?“
  • “不出奇。“
  • “听说它们额头的皱纹像一个中文字儿,当时只有中国的皇帝才可以拥有这种狗,然后好像在文艺复兴时期引入到欧洲这儿,一样都是皇帝皇后特有的。“
  • “这就适合你了,威尔士皇后。“(威尔士和鲸鱼在英文里是同音)
  • “哈哈,我是认真的,我的意思是,这样说吧,我很习惯有中国东西在我床上,只不过如果你们在一起的话,中国就成大多数了,对我不好。“
  • “没关系,我吃了它们以后就平衡了。“
  • “哈哈哈哈,你什么狗都可以吃,我的你就不能吃。
奇怪吗?对一个典型中国男人说,他长得不像典型中国男人。我的面孔,105%东亚,结果成了例外,现在连外国人都以为东亚男人不是白人屌丝脸,就是这些儿不男不女的练习生。我算是什么?根本不怎么样,我每一天在街头上都看见比我更强壮、更高大、更帅的汉子,可是分别呢,分别就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逃出这个完全对他们不起的东亚媒体和文化,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潜力,结果他们每一个不是完全放弃了自己,就是走错方向,把自己娘化,白费一切。
东亚汉子把自己丑化,毁灭自己的民族特征
韩国整容医生收藏的颚骨山:每一块颚骨就是等于又一个东亚人把自己的民族特征毁灭
东亚特征不是你们的敌人。真正有价值的是强壮特征,而强壮特征是什么呢?就是东亚特征,这就是东亚男人的特殊位置。


如果我们能够恢复东亚男人的形象,重建强壮特征和东亚特征之间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反客为主,把现在情况完全倒转,西方媒体就马上变成东亚人的免费广告。然后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继续帮东亚人做免费广告,二,走相反方向,推广欧洲人特征,但是这已经不是我们的问题了。
第一:健康是吸引力的核心。东亚男人阳刚结实。
第二:健康定夺基因的价值。东亚男人的基因生高大壮健的汉子。
第三:媒体带动人民的方向。东亚的读书文化早就已经证明了东亚人能刻苦耐劳,铁杵磨针,忽略一切去追求成功。如果东亚人愿意转移他们的精力去锻炼身体,追求健康和营养知识,他们在这方面一样会有成就。
第四:民族特征定夺民族地位。东亚特征才是所有人真正追求的特征。
第五:儿童媒体是大规模铭印。东亚艺术恢复自己的面孔,重新教育下一代。
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自己
黑发黑眼的东方汉子,是时候站起来了。

参考文献

  1. Apicella CL, Little AC, Marlowe FW. Facial averag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in an isolated population of hunter-gatherers. Perception. 2007;36(12):1813-20.

  2. Sarwer DB, Grossbart TA, Didie ER. Beauty and society. Semin Cutan Med Surg. 2003;22(2):79-92.

  3. Little, A. C., & Mannion, H. (2006). Viewing attractive or unattractive same-sex individuals changes self-rated attractiveness and face preferences in women. Animal Behaviour, 72(5), 981-987.

  4. Rhodes, Gillian. (2006).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99-226. 10.1146/annurev.psych.57.102904.190208.

  5. Delaney EK, Hoekstra HE. Sexual imprinting and speciation between two Peromyscus species. Evolution. 2018;72(2):274-287.

  6. Arcaro MJ, Schade PF, Vincent JL, Ponce CR, Livingstone MS. Seeing faces is necessary for face-domain formation. Nat Neurosci. 2017;20(10):1404-1412.

  7. Gandhi TK, Singh AK, Swami P, Ganesh S, Sinha P. Emergence of categorical face perception after extended early-onset blindnes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7;114(23):6139-6143.

  8. Langlois, J. H., Ritter, J. M., Roggman, L. A., & Vaughn, L. S. (1991). Facial diversity and 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ac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1), 79-84.

  9. Langlois, J.H., Roggman, L.A., Casey, R.J., Ritter, J.M., Rieser-Danner, L.A., & Jenkins, V.Y. (1987). 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aces: Rudiments of a Stereotype?

  10. Rhodes G, Geddes K, Jeffery L, Dziurawiec S, Clark A. Are average and symmetric faces attractive to infants? Discrimination and looking preferences. Perception. 2002;31(3):315-21.

  11. Quinn PC, Kelly DJ, Lee K, Pascalis O, Slater AM. Preference for attractive faces in human infants extends beyond conspecifics. Dev Sci. 2008;11(1):76-83.

  12. Elias PM, Williams ML. Basis for the gain and subsequent dilution of epidermal pigmentation during human evolution: The barrier and metabolic conservation hypotheses revisited. Am J Phys Anthropol. 2016;161(2):189-207.

  13. Gunathilake R, Schurer NY, Shoo BA, et al. pH-regulated mechanisms account for pigment-type differences in epidermal barrier function. J Invest Dermatol. 2009;129(7):1719-29.

  14. Wacker M, Holick MF. Sunlight and Vitamin D: A global perspective for health. Dermatoendocrinol. 2013;5(1):51-108.

  15. Noordam R, Gunn DA, Tomlin CC, et al. Cortisol serum levels in familial longevity and perceived age: the Leiden longevity study.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2;37(10):1669-75.

  16. Han SS, Kim KW, Kim KI, et al. Lean mass index: a better predictor of mortality than body mass index in elderly Asians. J Am Geriatr Soc. 2010;58(2):312-7.

  17. Prado CM, Purcell SA, Alish C, et al. Implications of low muscle mass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care: a narrative review. Ann Med. 2018;50(8):675-693.

  18. Cooper, Philip & Maurer, Daphne. (2008). The influence of recent experience on perceptions of attractiveness. Perception. 37. 1216-26. 10.1068/p5865.

  19. Anzures G, Mondloch CJ, Lackner C. Face adaptation and attractiveness aftereffects in 8-year-olds and adults. Child Dev. 2009;80(1):178-91.

  20. Principe CP, Langlois JH. SHIFTING THE PROTOTYPE: EXPERIENCE WITH FACES INFLUENCES AFFECTIVE AND ATTRACTIVENESS PREFERENCES. Soc Cogn. 2012;30(1):109-120.

  21. Fisman, R., Iyengar, S.R., Kamenica, E., & Simonson, I. (2008). Racial Preferences in Dating.

  22. Chen H, Russell R, Nakayama K, Livingstone M. Crossing the 'uncanny valley': adaptation to cartoon faces can influence perception of human faces. Perception. 2010;39(3):378-86.

  23. 李慧敏. 中国婴幼儿儿童电视节目视听对策研究. 人民网--北方传媒研究. 2007.

  24. Thiruchselvam R, Harper J, Homer AL. Beauty is in the belief of the beholder: cognitive influences on the neural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6;11(12):1999-2008.

  25. 郑晨烨,王静梅,胡佳,王一逸,郑娴,张莹,卢英俊.面部空间特征关系对真人与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的ERP发展性研究.心理学进展,2015,5(12):816-827.



-END-


延伸阅读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如何看待中国式审美?

半城男人2017丨中国男人为何帅气有余而性感不足

半城男人丨当中国文艺男演员集体步入“中年期”

半城男人丨他是大师,也是暖男,长得还帅,这样的男人如何炼成?

半城男人 | 胡紫薇:善哉,食无比

半城编辑部

文编|MISS半城 美编|张鑫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半城往期精彩文章黄菡|叶檀|陈文茜|黄佟佟|野夫|张明|潘知常周晓虹|白岩松|徐士进|裴谕新|薛冰|刘嘉|李丽淑金一虹|晋锋@一猫一艺术|吕莎莎|张默雪鲁敏|陶向南|傅国涌|曹立群|于海青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你点的每个「在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