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皱纹,还有什么伴随着女人的30岁?
本文转载自“南风窗”
ID:(SouthReviews)
作者:董可馨
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热衷于提醒人在意自己的年龄。
最近频繁看到一类推文,有机构媒体的,也有自媒体的,都不约而同地关心起“将到而立之年的第一批90后,是怎么快要吃完青春饭的?”
作为一个90后,我必须得承认自己被击中了。
贩卖焦虑是这个时代的恶习。但媒体不是焦虑的源头。
知识分子、体制内工作者、农民工、自由职业者、企业职员、个体经营者,无论生活轨迹相距多远,所有人终将在三十岁相遇,共享笼罩于头顶的巨大不安。
与其说年龄形成了这团不安,毋宁说年龄是一条绳索,一记推手,将现代人的结构性困境收拢、挤压,将人生必得平衡的冲突、解决的矛盾推到当事人面前。
三十岁有什么特别的?并非真老,也不真嫩,离家庭事业大都有了着落的四十岁尚有时日,又确实告别了人生还没有轮廓的二十岁,人到了此时大多要开始面临并正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不安和焦虑集中爆发,而爆发的烈度在当下的中国尤甚。
我想专门聊聊三十左右的女人,她们在这个时空下所受到的挤压远比男人剧烈。
1.结构性困境
要么家庭,要么事业,要么生育、要么奋斗,互斥的生理角色与社会角色,必须做出取舍,必须有所倚重。
很多人相信,功能即责任,生育与否,即使在可以容纳多元的今天,也没有被轻易划入女性的个人选择范围,它依然有着一种普遍的社会期待(不少人会说,否则老天干吗让女人生孩子呢)。在这种期待下,有利于生育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仍主导着对女性的评价系统。
所以,整容业和美妆业为女性而繁荣,温柔贤惠是女性的专属KPI。
各城市的相亲公园也是一例。在这里,男女双方都是商品,但男性的价值公式和女性的价值公式显然不同,学历、工作是共通的加分项,但女性的价值公式里,年龄前的负系数一定更高。
当我与一位29岁的友人通电话,谈到年龄对心态的改变时,她突然提高音量,反复强调了三次:“皱纹啊!皱纹啊!皱纹啊!”
但一位同龄的男性,则骄傲地把胡子蓄到了闻一多的量级。
同样代表着年岁增长,女人的皱纹和男人的胡子,一个带来焦虑,一个象征成熟。
弗洛伊德老师有句名言 :“生理结构就是命运。”以生理差异为表征的结构性冲突,无论中西,都是支配女性焦虑的核心矛盾。
之所以说它是表征,是因为结构性矛盾虽然往往以两性差别的形式表现,但却未必是生理差异本身造成的。
达沃斯论坛每年会发布一份《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评估各国女性在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政治赋权以及健康生存状况四个维度上相对男性的大概情况。
可能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女性已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国,2018年该指数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也只有103,无论是女性收入、工作时间收入比、职业机会,都与男性相差甚远。
性别不平等本身倒并不直接导致困境焦虑,因为在古代不平等同样存在,也没见有人对这种社会结构提出异议。所谓困境,只是现代的产物。
现代革命使女性从各种依附性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同时作为权利和义务的工作,但因为生育角色和不平等的存在,女性又无法公平获得作为权利和义务的工作。
对此的经典总结可以是:正是自由了的女性需要平等参与社会分工与实际社会机会又无法满足女性需要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女性的困境。
这个矛盾又是如何而来的?现代之后,一波波女性主义研究者试图给出答案,男性、父权制、资本主义等。
举两个经典的代表。
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暂且贴上标签)波伏娃认为,他者性质是女性困境的根源。在两性关系中,男人是自由的、自我决定的存在,而女性是他者,是被决定的。作为他者的女性对作为自我的男性是威胁,因此,欲保持自由的男人要使女人屈从于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则跳出性别框架,认为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合谋,一起压迫着女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原本可以成为女性作为人的完整性之资源的各种因素——一切事物 (工作、性和游戏),一切人 (家庭、朋友)——都反过来分裂着女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与《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的数据可作为理解理论的一种参考。
30年前,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平均工资是男性的77.5%,在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和资本要素后,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与之并存的另一结果是,女性收入与男性收入的差距却不断拉大,到了2010年,女性工资只有男性的65.8%。前述2018年中国在全球性别差距指数中排名103,而在2008年是57,之间十年连续下降。
这是为什么?
2.时间变了
“女人三十”的话题本不新鲜,如前所述,对现代女性来说,三十岁本就是生理角色和社会角色集中冲突的时候。那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
因为新的变化发生了。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个是人对年龄的实际感知,一个是对年龄的心理评价。
先看对年龄的感知。
我们总拿孔子的“三十而立”说事,孔子这话本是对男人讲的,意思是男人到了三十岁,该立身、立业、立家了,但现在三十岁的男人还自认是“黄金单身汉”呢。
同样的,在古代,女人至多十几岁就成家了,三十多岁可能已经有了孙辈。可现代,女性因为普遍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工作,结婚年龄大大推后。江苏省民政厅的数据,2017年江苏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甚至已经到了34.3岁,三十岁可是女人风韵正盛的时候。
这说明什么?在社会迭代演进的过程中,时间的含义,以及人对时间和年龄的感知,都在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还在加速持续,因为不断有新的催化剂加进来。
我们对心理年龄的说法不陌生,一个人的实际生理年龄、心智成熟度和社会化程度,以及他对自己年龄的感知与判断未必处于相同水平。
举一个例子,明星易烊千玺只有19岁,但他的言谈表现,远远超出我们所理解的19岁少年“该有的样子”。另一个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承认的直观感受是,现在的孩子似乎比自己小时候早熟多了。
这不是一个孩子变好了或变坏了的问题,而是现代技术社会改变了社会时间后带来的客观结果。
解释起来不难。借用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观察,社会时间变化的关键节点在电子媒介产生时。
在这之前,儿童要经过识字教育,通过系统阅读才能掌握知识、迈向成年,可是电子媒介瓦解了书本对信息的垄断,儿童可以轻易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信息,通过图片和视频看到成人世界真实的、暗黑的那一面,因此童年与成人之间的界限也就此模糊了。
为什么现在的十几岁孩子聊起天来像大人一样,因为他们真的什么都懂。
少年见识了成人世界,可真的会敬畏并喜欢吗?
在此刻的中国,你可以看到基本代表社会文化的网络空间里,那些关乎中老年的词汇是如何被使用的。无论“大妈”还是“中年油腻大叔”,都指向一种无法明言,又意有所指,所指非善,且意味深长的调侃与嘲讽。
本来也是,少年视角下,“大妈”“大叔”并没有作出什么好表率,他们所代表的成人世界实在毫无吸引力,也无怪被少年鄙夷、逃避、反抗。
事情不止这么简单,“大妈”“大叔”们的年代,知识和技术更新没有像现在这么快,他们过去凭借经验和知识具有的优势在今日已大大丧失,很难对晚辈作出有效指导,在很多方面,年纪小的倒是年纪长的老师。
年纪小的倒也当仁不让,古代社会“尊老敬长”的传统早就被不断的革命和运动颠覆了,肇始于五四又被激进革命所定义的现代气质深植于中国社会之中,年轻人所代表的反叛、进步、求新、求变,正面又强势。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让“越小=越好”。
分析至此,好像仍有说不通的地方。
想想看,十年前、二十年前,80后、90后是怎么被频频唱衰为“垮掉的一代”的,那时候的年长一代,似乎也能在舆论上对年轻人形成一定“碾压”之势。但现在,鲜有对00后的集体不满。
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形塑社会文化的主要力量改变了。哪怕在十年前,社会文化在相当程度上也还是由传统媒体所影响并塑造的,话语权还攥在年长者手里。
可现在,年轻人虽然没有政治经济权力,但是掌握着互联网啊。其中谁最活跃?不是被工作和家庭拖累的三十一代,而是那些没钱却有闲的学生党。
就在90后自以为依然可以骄傲地和00后并肩调侃“大”字辈时,殊不知冷箭早从背后射来,他们也被打入了“老年宫”。原来,已经不是友军了!
年轻人主导着网络,也就塑造着社会文化,干预着其中人对自己的心理评价。网络流行语过去看不懂没关系,投之以不屑和鄙弃就好了,如今不懂,怕是不敢轻易张嘴,生怕被人家嫌弃过时。
这种漩涡式的社会文化已经扩大、蔓延至整个社会,在这个氛围里,指向负面年龄评价的话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生理年龄尚小的人就已开始早早哀叹人到中年,年龄的紧迫感变得愈发急切。而这种紧迫感传导到女性那里,只会加倍。
3.别怕
之前说过,女人三十作为一种现代困境,开始于女性从依附性关系中解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女人三十AB面,这一面是困境,那一面,其实是自由。
自由是好东西吗?是的。
现代的核心特征就是自由,现代人类的进步史也是一部不断摆脱附着在个体身上的各种权力依附关系的斗争史。新教改革把信徒从对教会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资本主义把农民从土地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女性权利运动把女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把人从一切束缚人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可以说,对自由的追寻,造就了现代世界。
但自由也是有AB面的。以上只是自由的A面。
它的B面是,自由作为一种后果,也把现代人都变成了孤独的个体,须得忍受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所谓的焦虑,主要也是这两种感受。
所以拥有自由的人也会惧怕自由,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拥抱归属感,人们投向宗教神祇,投向民族主义,投向伟大目标,投向强大权威。这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意见,适用于集体,也适用于个体。
对女人来说,自由赋予她们以获得社会角色,实现独立的可能。但也把她们抛到了一个必须自己作出选择的境况之中。最后的结果,一定包括以下两种。
一种,无法忍受孤独和焦虑,急着把自己交付出去,以进入一个可以依靠的关系,去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大多数没有经济能力的女人,就会投向男人。
另一种,不愿以破坏自由和个人完整性为代价与外界相连,她们可能就要面对“大龄剩女”“女汉子”“灭绝师太”的指责。
一个人总要作出选择,事情也总会有一个结果。糟糕的不是选择了某一种结果,因为任何一种结果,都会有相应的代价和补偿。
真正糟糕的在于,看起来的个人选择太多地被不健康的社会结构所决定,而是否明白这一点甚至已不重要,因为不论如何,人还是要面对自己,认知调整成功与否,差别只在于是自怨自艾,还是自我欺骗。
至此,稍作总结。自由释放了女人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但不健康的社会结构把空间扭曲成了困境。身处自由的困境中,女人又该怎么办?要么向外寻找支点,要么向内建设自我。
这两者,并不截然分开,也需要健康互动,彼此成就。但它的前提依然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坚实的自我。对于女人来说,就是先做她自己,然后再是一个妻子,一个员工,一个母亲。
电影《少年的你》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警官郑易无力对曾遭受霸凌的陈念给予实质性帮助后,他们在车里,陈念独自念念有词:
——什么时候才算大人?
——没有人教给过少年怎么才能长成大人。
荧幕之外呢?无论是高考之后,还是年满18,还是结婚,答案依然要从自我的成长中去找寻。
三十,别怕,丢掉恐惧,在自由中去实现真正的成长。
说了这么多,好像并不只专门讨论女人。因为女人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终归也是人的问题。
-END-
延伸阅读
半城编辑部
文编|MISS半城 美编|李琰
本文转载自“南风窗”,内容已获授权。
南风窗,中国政经第一刊。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如需转载请联系“南风窗”(ID:SouthReviews)。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半城往期精彩文章
你点的每个「在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