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采掘 ——包容性发展抑或新帝国主义?
编者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自2011年开始组办“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演讲文稿正在陆续结集出版。已出版演讲文稿的精华版正陆续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推出,欢迎读者跟随我们一起重温学术大家的思想精华。
在当前及过去20年的讨论中,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方式是对世界资本主义边缘发展进程的最好展示,即经济学家所说的“再初级化”(re-primarization)。“初级化”是指不经过加工和工业化,仅以自然资源的原材料形式进行出口,这是拉丁美洲在19世纪时的发展策略。然而,在过去10年,拉丁美洲又重新回到这种早期的初级化发展策略——以采掘自然资源并出口初级产品进行发展——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再初级化”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采掘主义”(extractivism)的盛行,即经济发展以对自然资源的采掘为基础,或以大规模获取土地资源为基础,即农政研究领域所谓的“土地攫取”(land grabbing)。
这种通过采掘自然资源和出口初级产品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并非新近出现的现象,因为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中,资源采掘与初级产品出口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帝国主义意味着劫掠一个地区或社会所积累的自然财富,并将这些财富用于资本积累或据为己有,使资本和帝国受益。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总是依赖剥削劳动力和采掘自然资源。一般来说,基于剥削廉价劳动力的资本主义优于基于自然资源采掘的资本主义,因为前者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其发展能够使社会的大部分人受益。但基于采掘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从15、16世纪到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一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导策略。而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发展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主要基于剥削剩余农业劳动力而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1
“新采掘主义”的背景
我们称18、19世纪之前的采掘主义为“古典采掘主义”(Classical Extractivism),而21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在拉美地区)采取的是“新采掘主义”(New Extractivism)策略,即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采掘资本的基础上——资本为追求利润对自然资源采掘进行投资。当今出现的自然资源采掘的政治经济学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重构,例如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现,对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渴求不断增长。
第二,世界部分地区(尤其是拉美地区)对新自由主义的拒绝。新自由主义曾经是拉美国家发展的主要模式,对其影响长达30余年。20世纪80年代,由于债务问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迫拉美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向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方式,以满足新的世界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其向世界市场开放本国经济,包括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移民和经济活动去管制化、去中心化和自由化,还有最重要的私有化等政策,这意味着向私有部门转交国有企业。但问题是,在上述两个背景下,国家就可以将自然资源采掘和初级产品出口变成一种国家发展战略了吗?在过去,这一战略常常被描述为“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因为人们发现,很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很难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财富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相反,这种财富最终成了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社会的福祉。
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口自然资源来换取世界体系中心地区的工业制成品,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结构的关键部分。这一时期的第三个背景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该体系设置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规则,建立了资本主义贸易新秩序。发展作为一种策略在美国被设计出来,其目的是保证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国家和政府采取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最终,在国际发展合作的名义下,北方国家和世界银行等一系列国际组织为发展提供制度框架,但它们设计出来的项目并不是为南方国家的发展提供技术援助,而只是控制其发展的手段。
在此背景下,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等边缘国家名义上可以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国际贸易规则“自由”地进出口产品,但实际上,它们必须从属于该体系所设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并依附于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边缘国家被迫或被诱导出口自己的自然资源等原材料,以换取中心国家的制成品,并被锁入国际劳动分工之中,而这种分工再生产了从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国际关系结构。
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用原材料换取中心国家制成品的经济结构,对边缘国家的经济十分不利,使它们进入一种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中。因为它们出口商品的价格十分不稳定,并且贸易变得越来越困难,由此导致了边缘国家经济的不发达——这就是拉美的“结构主义理论”。有的拉美理论家还进一步指出,这种经济结构不仅对边缘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使中心国家的资本家得以攫取边缘国家的关键经济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剩余价值——并将其转移到中心,带来了中心国家的发展,也造成了边缘国家的欠发达,这就是“依附理论”。
2
两种发展模式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发展主要指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发展被等同于工业化。工业化策略采取的形式包括两种。(1)马克思所说的“原始积累”,即将小规模土地所有者和农业生产者从生产资料(土地)中分离出来,迫使他们作为劳动力外出寻找工作——这是发展的首要条件。(2)在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伴的生产转型与社会转型中,以剥削劳动力为基础进行工业化,即剥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无限供给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世界银行所倡导的发展路径也鼓励农民离开土地,离开自己的社区和文化,移民到城市,成为工资化的劳动力以摆脱贫困。为使他们具备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发展又提供了一些技术手段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即作为发展目的之一的“人力资源开发”。所以,发展是一个设计好的项目,世界银行则是项目的主要设计师。世界银行2008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摆脱农村贫困的三条路径是:农业、劳动力和移民,资本主义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唯一路径,这意味着小农必须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但很显然,转变的条件不仅复杂,而且十分困难,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实现这一转变,因此,他们认为对于大多数小农来说,农业并不是其理想的发展路径,仅有的路径是劳动力和移民。
我认为,这种基于剥削劳动力而形成资本积累的发展模式或许并不公平,因为工人阶级承担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模式确实产生了发展的动力。换句话说,通过不同的条件、机制和策略,通过产业间的前向与后向连结和中产阶级的成长所带来的国内市场的扩大,发展滴流到了其他经济社会部门和阶级。相比之下,投资资源采掘业不能带动前后产业,也不会带来人们所期望的发展的扩散效应。因为资源采掘工业所需的劳动力很少,只有不到10%的生产成本会被用于劳动力部门,而大部分利益都被投资者拿走。
这两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基于剥削劳动力的发展”和“基于攫取自然资源的发展”——之间的对比,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所说的“资源诅咒”。非洲的刚果、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等都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却是世界上的穷国;而日本、韩国等自然资源贫乏但拥有制造资本、人力资本的国家,却位居发达国家之列。
为什么会这样呢?总体而言,学术界认为政治结构障碍妨碍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发展。第一,一个依赖原材料出口的国家在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时,其经济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每种繁荣都有破碎的时候;所以,从长远来看,出口制成品有更多的附加值,更有可能在贸易中受益。第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发展与其他经济部门少有联系。第三,初级产品出口会对汇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荷兰病”。第四,在自然资源采掘工业中,资本所占比例非常高,而利用劳动力的比重非常低,劳动力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占比例常常不到10%,这意味着产生社会经济利益的基础非常狭窄,很难将经济增长的好处转移到社会的其他部门。
3
“新采掘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在过去10年中,南美洲国家的政府由新自由主义转向了“新采掘主义”。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有三个支柱:第一是前述的“新采掘主义”;第二是包容性的国家行动,即国家在新的社会政策中重新扮演重要角色;第三是确保社会产品公平分配以削减贫困,并创造一种更具社会包容性的、更公平的发展。这种后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既不基于国家,也不基于市场,而是在市场和国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就是“后华盛顿共识”,它将国家重新纳入进来以创造一种更具社会包容性的发展,所以也称作“包容性发展”或“新发展主义”。
新采掘主义相信,邀请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采掘资源,并且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口资源,国家能够从资源收益中获得更大份额的回报,因为现在的政府比以前的政府更有能力,能以资源租金的形式分享更多的利润,包括出口的税收和自然资源使用费等。后新自由主义政府重视资源开采准入权和税收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再将其用于开展社会项目,例如部分拉美国家政府每个月直接给穷人转移支付30~40美元的现金,无论农村穷人还是城市穷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这种将出口初级产品所获得的财政收入用于支持社会项目的发展方式,就是“包容性发展”。所以,许多后新自由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相信,资源采掘不是福祉,但也不一定是诅咒,而是像世界银行所说的,“是一个经济机会,而且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经济机会。”
然而,此领域的另一些政治经济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通过采掘自然资源以实现国家发展的策略常常受制于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首先是与自然资源采掘相关的、且不可避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贸易条件的恶化、“繁荣—衰退”的循环、价格的忽高忽低等;其次,诸如自然资源带来的经济发展仅使小部分人受益,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很少,导致这种发展模式无法产生广泛的社会经济利益等;但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这种发展模式依赖外国投资,这意味着国家必须嵌入资本关系中,并且在这种关系中,国家权力必须站在资本一边。尤其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当矿业公司和地方社区因资源开采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生计、环境和社会方面)而发生冲突时,政府往往站在资本的那一边。我认为,资源开采的收益是暂时的,但成本和代价却是长期的,地方社区和小农是代价的主要承担者,但他们却很少能从中获益。
4
结论
当今有两种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第一种是通过剥削劳动力以实现经济的发展,问题是无产阶级极低的工资!但正是对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才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尽管这种发展是不平等的,但它所带来的利益确实得到了扩散,因此仍然优于第二种发展模式,即当今拉丁美洲依靠采掘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后者是一种带有局限性的发展,它将大部分的收益让渡给其他国家的资本家,只能使国内的少部分人受益,而当地人口却承担了所有的成本,这些成本(特别是环境成本)远远超过当地所获得的利益。
今天,人们对“什么是最好的发展路径”也有相互矛盾的观点。现在主要有三种模型指导着当今的政策和行动。第一种模型叫作“包容性增长”,这种增长模型以私人部门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基础。第二种模型叫作“包容性发展”,这种模型由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设计,并由“进步的”国家政府来实施,被称作“包容性的国家行动主义”。
第三种模型是基于一种正在出现的“后华盛顿共识”,主张重新引入国家的角色,推行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发展,以在市场和国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共识在拉丁美洲受到社会运动和一些“进步的”国家政府的倡导,采取了“资源民族主义”(resource nationalism)的形式,力求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社会化、国有化,也就是从私有化重新回到国有化。该模型转变的核心在于将出口的东西重新转向国内市场,而且支持当地的小生产者为当地市场进行生产,这不仅保障了当地的食品安全和食物主权,也能对环境和人口产生有利的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模型的核心是基于小规模的、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反对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它并不依靠外部投资,而是依靠当地资本的形成。这一模型现在仍在建设之中,它并不像其他模型那样已经设计良好,尽管如此,它也是三种模型之一。
作者
简介
亨利•费尔特迈尔: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教授
亨利•费尔特迈尔(Henry Veltmeyer)生于1944年。于1976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并于1985年在该校创建国际发展专业,现为国际发展系教授。他近年关注的核心主题为全球化与发展,其研究兴趣还涉及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特别是与拉丁美洲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等相关的主题。其代表性著作包括《拉丁美洲发展的迷宫》《拉丁美洲社会变迁的动力》《揭开全球化的面具:21世纪的帝国主义》和《拉丁美洲的社会运动:新自由主义与大众抵抗》等。
作者寄语
全文阅读
《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
(第二卷)
主 编:叶敬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0月
往期回顾
10. 邓正来:法律都市化对乡村的忽视
11. 塔妮娅·李:乡村剩余人口——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12. 詹姆斯·C. 斯科特:赞米亚与“逃避”作物
13. 邓正来:我们需要市场经济而非市场社会!
14. 维克托·李:世界真的全球化了吗?
15. 塞尔吉奥·施奈德:巴西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
16. 本·卡曾斯:津巴布韦的土地改革完全失败了吗?
17.塞尔吉奥·绍尔:土地斗争 ——巴西的土地改革与社会运动
18. 戴维·帕金:肯尼亚的渔业——乡土的过往与不定的未来
19. 萨图尼诺·博拉斯:土地政治研究缘何重要?
发展或指现代化社会转型,或指工具性干预行动,或指特定的话语建构;发展研究则从多学科视角对这些方面进行学术性分析。本公众号旨在推送发展研究领域的经典和前沿学术成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发展研究”公众号!
本期编辑:蒋燕、许惠娇(本期讲座文稿翻译整理:丁宝寅、王维、许惠娇、高瑞琴、蒋燕)。除作者照片外,正文中所用照片均来源于网络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