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事实真相丨“京都”就这么成了倭子国的专有名词?

JSWDG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本文作者/易书生 

有网友询问本公众号的同名新浪微博一个问题:京都是小日本一城市。你的昵称里怎么有京都!能否解释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呢?

网上搜索,造成这样错觉的还不在少数!

录入“京都”一词搜索网络,铺天盖地都是倭子国的“京都”旅游,即便是“百度百科”,从头到脚,都是介绍倭子国的京都市。

这“京都”啥时候成了倭子国的专有名词了?

深入到国学网站,搜索“四库全书”,却是很容易就能找到,至少是在《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就已经有了对“京都”的明确概念:“着绝世于皇极,显祸败及京都。”这个京都,指的就是当时的京城长安。

其实,对于“京都”二字,稍微留意一下,就能了然。

譬如,唐代白居易那篇著名的《琵琶行》,就讲到:“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意思就是说: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

这篇《琵琶行》是被收录到中学课本的。

再譬如:魏晋时代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一也有名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还有唐代王湾的《晚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许浑的《卧病(时在京都)》,宋代的贺铸《泊舟永城寄京都朋游》、《九日怀京都旧游》等等。

“京都”一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浩如烟海,但是,在网络上的作为专有名词咋就成了倭子国的呢?

要知道,即便是现在倭子国的“京都”,也是于公元794年,模仿古代中国隋唐时期首都洛阳城的形式而建造,命名为“平安京”,作为倭子国的首都。直到1467年至1477年的“应仁之乱”中,平安京被烧做一片白地。丰臣秀吉统一全倭后,重建京城。1868年大政奉还以后,首都迁往江户改名为东京。1889年,京都市才成立。

现在倭子国的京都还有一个别名“洛阳”,(也好在这个“洛阳”别名并不著名,否则,又不知在网络百科上会出现什么面孔,正宗的洛阳又将不知何处去)那是因为当年平安京建造的时候,模仿中国的京城,想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但右京长安的风水并不好,地处沼泽,开发工作还没有成功就荒废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阳”。于是,一千多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由于首都被称为洛阳,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战国大名带兵攻入京都的行动被称为“上洛”,这就如同中国春秋时期的“问鼎中原”差不多的情绪。至今,京都府仍随处可见诸如“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洛中”、“洛阳”之类的地名。

倭子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中国的地名?

一般的理解,唐朝的时候,倭子国有一位在位时间不长的女倭王,曾经颁布过“全国地名一律使用汉字”的命令,但是用法比较乱,譬如现在的“武藏”,当年叫做“无邪志”,甚至连“胸刺”都跑出来,而”我孙子“也是同样情形下的产物。因此,到了公元713年,倭王有颁布了“好字二字令”:“凡诸国部内郡里等名,并用二字,必取嘉名。”要用两个汉字作为地名,而且名字要雅。

因为有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又有这些取地名的政策,于是,倭子国出现了不少中国地名:

譬如:根县的松江、石川县的金泽、广岛县的吴,与中国长江三角洲一带三个地方的地名完全相同。松江,现在是上海市的一个区;金泽则是上海市青浦区下面的一个镇;吴,即是被人称为天堂的苏州的古称。

倭子国还有一个湘南地区,大致包括神奈川县相模湾沿岸地区,东至叶山,西至大矶,包括逗子、镰仓、藤泽、茅崎、平冢5市。这里的“湘南”二字,基本可以认定与中国的湘南有联系,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地名并不出名,否则,会不会有“京都”二字一样的命运,不得而知。

尤其令人冒汗的是,倭子国国内,还有一个叫“中国”的地方,位于位于本州的西部,北面日本海,南临濑户内海,这个地名的由来,则是因为是以平安京为中心,根据距离远近将国土命名为“近国”、“中国”、“远国”3个地区。这个“中国”其实就是“中部地区”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这个名词若沦为“京都”一样的命运,那倭子国处心积虑千年,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想要实现的目的,恐怕就要提前实现了!

领土之上,是一寸领土一腔血,寸土不让,在文化上何尝不是如此!文化的渗透和潜移默化,都会为未来留下隐患,甚至是致命的隐患。

“京都”一词到底何解?

翻开《汉语大词典》第2095页

京都

京师;国都。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着绝世于皇极,显祸败及京都。”

●唐白居易《琵琶行》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京都特设总税务司。”

●杨朔《万丈高楼平地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遥遥对峙,形成渤海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的门户。”按,魏晋时,因避司马师诔,京师均改称“京都”。

●晋左思《咏史》诗之一:“边城若鸣镝,羽檄飞京都。”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黄初元年,京都有事于太庙。’晋史臣避景帝(司马师)讳,称京师为京都。”

简单地说,“京都”自古以来指的就是国家的都城,与京师、京城、都城、首都等词的意思一样,只是在魏晋时期,有过一段避讳,官方正式文书中,京师二字不能用,一概称京都。

置于倭子国包括“京都”在内的一些名词,其中来源多种多样,有仰慕华夏的成分,当然,也有占为己有的成分,倭人一贯喜欢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这也是无数案例结论的历史事实,拿过来,换个名字,就成了它的东西,这已经是倭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习惯。

如此来看,对于“京都”一词,是不是倭子国想占为己有,不必猜测,至少,从事实来看,国内有人是很配合就拱手让人了。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网络之上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还有一个名词叫做“中华京都”,已经居于其次,成了附属的概念了,只说“京都”,理所当然应该将历史以来通用的为主为先,其次才是其它的个别介绍,否则,你想干嘛呢?

推荐阅读本文作者其它文章

探访全国第一座毛公山

掀开神秘面纱,黎族是一个很绅士的民族

毛主席胸中百万兵,出访同步运筹解放海南,直抓敌之罩门

云起五指山,“娘母洞”里有玄机

苗乡问俗,耸闻“放蛊”

海南就是一个大植物园

探寻海南最长的溶洞

穿行在原始森林里寻找山之精灵

出厦门行

吃馒头算不算杀生

相信司马迁及《史记》吗?他证实扁鹊拥有透视人体的异能

莫道庙宇遍地,巨佛林立,不得佛教真谛而大兴佛教实为佞佛 

谦卑为文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上篇)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下篇)

说个事儿:中国现在还有没有“汉奸”?

白洋淀里荷花香 

闲扯影视:他们正以自己之污浊肆意涂抹朗朗乾坤 

网络对话:不要以为指责了别人自己就是好人

科学技术不应成为魔鬼向人类索命的绞索 

为健康的人类文明成就祈祷

武夷岩茶记

乘坐火车雨夜横渡琼州海峡

毛主席绝对称得上是追求民主的先驱和典范 

甲申年,不止有李自成,还有崇祯帝

“寿比南山不老松”确有其地其物

要把老娘也请出来吗? 

拜谒岳王墓

关于网络谣言和辟谣那些事儿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从公众订阅号JSWDG8京都闻道阁投稿方法,直接发送至本平台;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另,根据微信公众号管理方的邀请,本公众号近日获得一个赞赏的名额,暂以“JSWDG”微信号开通赞赏功能,作为本公众号文章稿酬统一来源,并从即日起试对获得赞赏的文稿计发稿酬。欢迎朋友们不吝赞赏、赐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