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痞子”,曾在影视圈呼风唤雨

读者人物 2022-09-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视觉志 Author 泛舟


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接地气的大众文化,王朔的“痞子文学”就是记忆图腾。一打开电视,原著王朔,编剧王朔,策划王朔,王朔成为了时代的标配。
无论是被称为“骂圣”还是“流氓”,他始终尊重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王朔的“痞子文学”从红火到被打压,如今回顾当年华语影视的巅峰,才发现,王朔与影视圈,已经分开很多年了。


来源 | 视觉志

ID | iiidaily

作者 | 泛舟


王朔何许人也?


京圈的人尖儿,娱乐圈后辈人称朔爷,冯小刚、葛优(点击可查看)、张国立的伯乐。



早在王朔改变冯小刚的命运之前,他就已经颠覆过中国当代文坛。


上世纪80年代,文坛充满了兴奋与骚动。但文人的薪酬并不高,当年顾城的稿费,也就三五块钱。


而改变中国文人钱包空瘪状态的,正是王朔。


业余作家王小波(点击可查看)因为无趣,提笔写作;刘震云(点击可查看)则励志当“当代的鲁迅”;王朔写作的理由很接地气——为了赚钱


王朔出身部队大院,父亲是高知,家里的书管够。中外小说、文史资料、军事书籍,他都来者不拒。


童年时期的王朔和哥哥


即便如此,依然摆脱不了“学渣”的宿命。


高中毕业后,王朔揣着将军梦参军,结果做了三年海军卫生员;为了赚钱,他卖过药,当过倒爷,开过出租,又是三年颠沛。


1983年,王朔直接辞职不干了——都不是人干的活!


也是这六年的左突右撞,王朔领悟了让自己最舒心的赚钱之道。


在部队仓库干卫生员期间,王朔完成了处女作《等待》,那时候一天的伙食费最高才一块二,他捏着自己25块钱的稿费,心里暗暗盘算:这事儿,靠谱。


青年王朔


所以,当上天关上他的英雄梦和创业梦的窗口后,写作这条路于王朔而言,是一把登云梯。


不同于主流作家群的严肃笔调,王朔是第一个把原生态语言和思维带进小说里的当代作家。


王朔笔下没有宏大的国恨家仇,也没有苦口婆心的教化,他最大的本事就讲述各式真实有趣的故事,讽刺各样真实的人物。


1984年,王朔将准备了一年的《空中小姐》投给《当代》杂志,一举拿下《当代》的文学新人奖。


之后,王朔的创作进入高峰期。


他是文学上的聪明人,比其他人更早地捕捉到普通群众的商业潜力。


1986年,王朔完成了《橡皮人》。开头第一句便震撼了当时的编辑马未都(点击可查看),“这写得也太惊世骇俗了!”


没几天,《橡皮人》被当时中国作协的唯一刊物《小说选刊》转载,代表着主流媒体的认可,王朔彻底火了。



一时间,朔式风格的百姓故事流传在大街小巷,似乎全中国的青年人都模仿他说话,凡有井水处,皆能侃朔语。


1992年,王朔风头正盛,华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过把瘾就死》,短时间内30万册销售一空。


出版社被王朔的市场影响力吓到,打算给王朔出文集。


那年头,也就文坛六大腕儿“鲁郭茅巴老曹”能出文集,活着的作家里,尤其年轻作家,还没谁敢出文集的。


可以说,王朔开了在世作家出文集的先河。


但王朔更牛的在于他前瞻的市场嗅觉,他拒绝过去的稿费制,提出实行版税付酬制。


之前出书,作家只拿固定稿费,卖多少和作家没关系。王朔这次要求按印数拿钱,卖一本就得给他一份钱。


在王朔巨大的市场价值加持之下,华艺同意了这种付酬方式。


《王朔文集》之后,中国出版社的市场化出版理念逐步确立,版税制也沿袭下来。客观上,王朔帮所有中国作家涨了工资。


靠着摸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王朔借市场的东风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事实却证明,他的下一站,风头更盛。



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接地气的大众文化,王朔就是记忆图腾。


1988年,王朔三十而立,文化圈群星璀璨。


莫言33岁,《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


贾平凹36岁, 凭借《浮躁》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路遥39岁,凭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但群雄并起的1988年,被称为王朔年。


他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橡皮人》不约而同被搬上银幕。


《顽主》中,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三人在北京开了一家“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


《顽主》上映后,一个安热水器的师傅在王朔的朋友家干活儿,没干一会儿就开始犯困,说是因为昨天看了个夜场电影,叫《顽主》。


这片子怪了,不关灯也不上床,但真过瘾,写这片子的师傅准跟我们这样的人一块混过。


今后只要是这位王师傅写的电影,我非看不可。


由《橡皮人》改编的《大喘气》上映时,王朔对“铁瓷”叶京说:“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趟。”


《大喘气》的故事背景是广州和汕头,男主角丁健是一名买卖黑市生意的老手,可是在跟香港客进行一宗电视机的交易时,却碰到了真正的黑道人物老林对他黑吃黑


1989年初,马未都、王朔、莫言(点击可查看)、刘震云、史铁生(点击可查看)等在北京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开始市场化生产、出售影视作品。


王朔是“海马”的法人兼董事长,带领一批中青年作家进军影视界。


自此,文艺和商业搭上了线,编剧开始职业化甚至商业化,王朔功不可没。


正是这个时候,还是美工的冯小刚,结识了王朔,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海马影视创作室”开门见春,王朔等人在1990年推出《渴望》,1992年推出《编辑部的故事》(点击可查看),王朔一度成为销售量、票房和收视率的保证。


《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中国情景剧的先河,其中关于爱情、婚姻和生活的讨论,即便今天回顾也不过时


到了1992年底,刚刚起步的导演英达想做一个家庭喜剧,也找王朔商量。


二人一来二去便聊出了架构,最后王朔将剧名定为《我爱我家》。


同时,王朔的《动物凶猛》被姜文(点击可查看)翻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承载了一代人对美好青春的想象。


当时风头正盛的王朔,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客串了一把小混混头子。


一群大院子弟拿着板儿砖、铁锹、土枪打群架。可他一出现,一句“五洲震荡和为贵”,轻松摆平。



1993年8月23日,《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开拍,那天也是王朔的生日。开机现场贴着两行字: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X


这一幕恰如当时王朔地位的真实写照——影视行业的人尖儿。


上世纪90年代,一打开电视,原著王朔,编剧王朔,策划王朔,王朔成为了时代的标配,他擅长的便是挑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玩的就是心跳。



无论是王朔笔下的故事,还是影视作品中的情节,都很接地气,这与王朔的性格密不可分。


朔爷的性子就俩字:不装!


王朔骂人是出了名的,曾有人封王朔为“骂圣”,常常用真话直截了当地撕破伪崇高的假面。


他一向看不惯急功近利的商业大片,2002年张艺谋(点击可查看)的《英雄》大获成功,组豪华阵容赚大钱。


王朔嘲笑道:“张艺谋拍电影不会讲故事,他现在就是个搞装修的,难道我不能对他有看法?”



2005年郭敬明引导的“青春疼痛文学”正盛,《梦里花落知多少》赚得百万身家。


2007年,郭敬明登顶中国作家富豪榜。而王朔则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种人不能再出书了,除非你道歉,道歉就是好孩子。


王朔骂别人相当犀利,骂自己更是毫不留情。


他曾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我看王朔》,把自己骂得体无完肤。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就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小报社会新闻一类的故事,后半部分是十足的败笔,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画蛇添足,看那个小说就知道了。

王朔的问题在于他只是个经验主义者,像狗的眼睛一样看到多少就以为是全部了,基本上没有想象力。


有一段时期,王朔被打上“痞子”的标签,但熟悉王朔的人对他的评价却出奇地统一:“他是个心地善良、假狠的人。他写得狠,但内心不是这样。”


有大V则直截了当地赞许:“像王朔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10年后,记者问他是怎么看待自己曾经炮轰影视圈的行为时,王朔哈哈笑了两声,说道:

‍我觉得比较公正的评价就是我当时比较轻狂,我可能也有吹牛,但我守着一个很严格的界限。


我从来不称自己是一个作家,我觉得当作家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


从王朔的这句自评里,我看到了一个天地不怕的北京老炮,靠着一支笔收获名利,但也始终尊重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王朔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在媒体面前了。


从他偶尔的文字中,人们可以了解到:63岁的王朔,养着两只猫,每天自己做饭,一边接地气地生活,一边继续构思自己的小说。


上世纪90年代末,王朔的“痞子文学”从红火到被打压;如今回顾当年华语影视的巅峰时代,才发现,王朔与影视圈,已经分开很多年了。


这个江湖早变了,而我们到现在都没有适应。



作者:泛舟,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值班编辑:蔡雨辰




王心凌 | 王小波 | 余华 | 梁晓声黄奕 | 王承书 | 豪门保姆 | 周杰伦黄霑 陈晓旭 | 《玉观音》《父母爱情》
你怎样看待王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