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热评】安妮·埃尔诺:社会自传与诺贝尔文学奖
【热点热评】安妮·埃尔诺:社会自传与诺贝尔文学奖
杭州日报 2022-10-07
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北京时间10月6日晚上7时,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如期揭晓,万众瞩目的获奖者,是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评语为:
“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for the courage and clinical acuity with which she uncovers the roots, estrangements and collective restraints of personal memory”)
新华社报道: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埃尔诺因文学创作的“勇气和敏锐度”而获奖;但他很遗憾未能与埃尔诺取得电话联系。看来埃尔诺“藏”得比较深。
出身于法国贫民阶层的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一流的女作家,曾多次获得法国文学大奖。她生于1940年,老家就是著名的诺曼底——诺曼底是二战的转折地——1944年6月6日这一天,盟军成功实现诺曼底登陆,为最终消灭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在诺曼底老家,埃尔诺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咖啡食品杂货店。大学毕业后,埃尔诺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从事写作。
1974年,埃尔诺以自传体小说《清空》开始文学生涯,迄今发表了二十多部作品。她的诸多著作有着广泛的影响,比如:回忆自己成长的《空橱柜》(1974),回忆父亲的《位置》(1984),回忆母亲的《一个女人》(1987),回忆童年的《单纯的激情》(1992),回忆堕胎的《事件》(2000),描绘嫉妒的《占领》(2002)等,此外还有《地位》(1986),《外部日记》(1993),《耻辱》(2007),《悠悠岁月》(2009),等等。
安妮·埃尔诺的著作,大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题材,写童年,写父母亲,写秘密堕胎,写结婚,写狂爱,写嫉妒,写破裂,写耻辱,写与社会的决裂……她的“贴身”写作和亲历生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是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的多重书写。
从1984年的《位置》开始,埃尔诺放弃虚构的叙事,建立了一种文学写作范式,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她的“自传”,从头到尾都不用第一人称“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也就是无人称的泛指代词来表达。
她的作品“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之间”,语言简洁、精炼、不带任何多余修饰,风格独特。她擅长采用白描的、碎片化的创作手法,通过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来探索社会的发展变迁——“碎片化”正是她最为显著的叙事策略。
文学关切个人,通过关切个人来折射社会,正是深刻的价值所在。埃尔诺认为,写作“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为此,她把语言当作“一把刀”,用来“撕开想象的面纱”。
埃尔诺著作的中译本并不太多,除了代表作《悠悠岁月》,还有《一个女人》。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推出三部重要作品:《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和《一个女孩的记忆》。
埃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是一部涵盖法兰西民族当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百科全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杜拉斯文学大奖”,被法国杂志《读书》评为“年度20部优秀作品”之一。之后入选中国评选的2009年度“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这项评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随后在2010年1月,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吴岳添译)。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如是说:“作者把个人的私事与时代的大事融合在一起,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促使别人回忆,从而使这部自传成为整整一代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妇女的集体记忆。崭新的风格和出色的语言使《悠悠岁月》成为一部杰作,安妮·埃尔诺也因此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译者吴岳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听闻安妮·埃尔诺获了诺奖,他激动地说:“作者年龄很大,一直坚持创作,很令人敬佩!她用集体回忆录的方式,描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性的集体经历,并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结合起来,每代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和记忆。”
在《悠悠岁月》一书《译者前言》中,吴岳添说到:《悠悠岁月》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时代和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她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用她创造的名为“无人称自传”的新体裁,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杰作。“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商场购物,乃至家庭聚会和个人隐私,事无巨细无不简洁清楚、一目了然,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今天的时代变迁。”
《悠悠岁月》书写悠悠的历史岁月,主要写的是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初,写出了“一甲子”时代的“常”与“殊”。当然,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从可读性来讲,远不如莫言、余华的小说。读《悠悠岁月》,就会清晰地感受到,这可不是作者的法国老乡普鲁斯特“意识流”的《追忆似水年华》,而是与“意识流”对应的“现实流”。
这是安妮·埃尔诺的独特的“现实流”:现实的法国,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们;这是历史的现实,这是现实的历史,切合“社会自传”的本质特点。
作者在书中写到:“家庭的叙述和社会的叙述完全是一回事……所有的声音都在把战争和各种食品配给制以前的贫困和匮乏传给后代,都沉浸在一个远古的黑夜里……”(详见该书中译本第18页)这是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现实契合。
作者“视通万里”,在书中写到越南战争,写到中国的“百花齐放”,写到英国披头士四人爵士乐队(第76页);写到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和他的《古拉格群岛》,也写到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第106页);写到1991年对伊拉克实行战略打击的“沙漠风暴”,以及萨达姆许诺的神秘的“战斗之母”并没出现(第149页)……这让人恍惚感到作者仿佛是女记者出身的。
作者写身边最现实的社会:“现在社会有了一个名称,叫做‘消费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我们为之庆幸或哀叹的确信,这是摆脱不了的。石油价格直线上升。空气也要花钱……”(第100页)这样的“现实流”,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完全没有“隔靴搔痒,水浇鸭背”之感。她看得细,写得深,想得远,不仅对历史如数家珍,而且对内涵的揭示入木三分。诚如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所说的,“安妮·埃尔诺相信写作的解放力量。她的作品毫不妥协,用平实的语言将一切讲得清清楚楚。”
《悠悠岁月》的篇幅并不长,中译本只有区区211页,然而,其个体与社会的内涵着实丰厚。从开头一句“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到末尾一句“挽回我们将永远不再存在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完整构成了一个“社会自传”“现实流”的认知闭环。
而从文本表达的角度看,《悠悠岁月》不算是很正经的小说,更像是一部社会历史随笔;其叙事风格比较直接,客观而平实,结构具有复调性。在《悠悠岁月》中译本出版时,我国著名女作家、《小说选刊》杂志主编徐坤曾撰文,评价这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感怀、追忆,与冷嘲热讽般的讥诮、嘲弄、对历史的冷幽默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奇特的法国二战以来的草根民间史。”她说这部发人深省的书,“是对历史教科书的补充”。
安妮·埃尔诺几乎所有作品,写的都是她自己——她的卑微出身,她的父母,她的婚姻,她的情人,她的堕胎经历……然而,她的作品并非自恋之作,因为她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社会、人间、历史、时代的一种融合式的集合。她的写作原则是“不评价、不暗示、不比较、不做褒贬”,由此衍生出她的中性的语言特色。
埃尔诺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是开启写实主义的“耻辱写作”——当然,这并非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诉求,而是一代“阶层背叛者”的心声。她深受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社会批评理论的启发,甚至于写了一本直接命名为《耻辱》的书,讲述成长经历中一直深藏于身体之中的羞耻感。正如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所说的,“凭借着巨大的勇气和敏锐的观察力,安妮·埃尔诺揭示了阶层经历的痛苦,描述了羞耻、羞辱、嫉妒以及无法看清自己是谁的困境,她取得了令人钦佩和持久的成就。”
改编自埃尔诺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正发生》,2021年在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金狮奖。《正发生》正是“耻辱”的充分表达。埃尔诺在学生时期那段血淋淋的堕胎经历,让她痛苦万分。在电影里,学霸“安妮”的未来被意外怀孕所打断,在禁止堕胎的社会,自行完成了一场血淋淋的堕胎……埃尔诺说,“我想记录下女性没有自主决策权是何感觉,如今你很难想象堕胎并不合法是何种景象。”在“爱与高墙”的二律背反中,主人公历经艰难“一生悬命”,其抗争无比艰辛却富有价值意义。
埃尔诺对中国亲切而友好。“中国,我在童年时就多少次梦想过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晚上,我常常以为看到了被夕阳映红的云彩里的长城。”在《悠悠岁月》卷首,埃尔诺写了一封致中国读者的信,讲述了2000年春天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先到北京,后到上海,应邀到大学里发表演讲,谈自己的文学创作……在信的最后,作者真诚地说:“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
时代与时光,需要文学的燃灯者。当然,不是所有的灯,都是灯塔。安妮·埃尔诺就是法国当代文学的璀璨的灯塔。当今世界,写作者千千万万,如果成不了灯塔,那么成为灯盏也是好的——因为“一灯照寓,万灯照世”。
责任编辑:朱颖婕
来源编辑:杭州日报公众号
转载编辑:区域国别学与跨文化研究*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投稿请加微信号:32586123公众平台审核:国别君科研方法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的两个维度:申报书的设计与书稿的打磨
国内外常见语料工具一览
讲座回看 | 文献综述如何催生论文、专著和项目
讲座 | 黄忠廉教授:语言文学国家社科项目申报深度剖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课题研究方案、立项申报书、开题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语言、传播与跨文化文献索引
欢迎关注“区域国别学与跨文化研究”
1. 公益讲座/访谈回放:
Noam Chomsky | Mind Your Language
上海外国语大学开放50门精品课程!(内含链接)西安外国语大学开放25门精品课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放33门精品在线课程!
前沿讲座 | Mona Baker: What is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乔姆斯基最新访谈视频:Does Language Shape Our Perception?
Chris Collins | A Conversation with Noam Chomsky对谈视频 | Pinker与Chomsky 谈语言和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北大讲堂 |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1-75集视频汇总,附下载方法)
资源 | 冯志伟:机器翻译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全75讲)视频 | Andrew Hardie:语料库文本的词频分析 前沿讲座
视频 | Tony McEnery: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 前沿讲座
讲座视频 | Paul Baker: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 学术前沿讲座
视频 | 李嵬教授谈超语实践研究(附Applied Linguistics 高被引论文)
访谈视频 | Larsen-Freeman教授谈应用语言学中的复杂理论
访谈视频 | M.A.K. Halliday 教授谈 World Englishes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马丁·休伯特:历时语料库、文化和构式演变 | 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17))马克·特纳|概念整合:语法、语言和交际的核心过程(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讲座视频 | 伊丽莎白·特劳戈特:话语标记的兴起——构式视角 (Linguists Online 11)
德克·希拉兹:词汇意义研究|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8)
芭芭拉·帕蒂:形式语义学与语用学|Linguists Online 系列讲座(9)
埃弗里特:语言如何起源|Linguists Online 系列讲座第6期
托马塞洛:语言产生之前的沟通 |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第7期阿黛尔·戈德伯格|Good Enough Language Production(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21)讲座回放 | 李嵬教授:多元能力、超语行为及自主移动学习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与大脑的关系——从三个语言学实验谈起Rod Ellis教授关于二语习得的两个视频讲座
分享 | Rod Ellis教授讲座课件PPT
访谈视频 | Rod Ellis, D. Nunan & K. Bailey谈线上TESOL项目的发展
讲座回放 | 宗成庆:机器翻译现状与语料资源建设世纪对话 | Krashen教授与 Chomsky教授 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圆桌谈| Halliday, Labov, Mey, Embleton谈功能、语用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讲座回放 | 许家金:语境、语料库和数据驱动学习讲座回放 | 孙茂松:人工智能大势下的语言信息处理
讲座回放 | “语言智能发展现状及思考”(北外·AI 系列学术讲座)Anna Mauranen教授访谈录 | 英语通用语研究:本质属性、研究路径与发展趋势
3.科研方法/学术资讯
如何查找习近平讲话官方外文版?收藏这几个网站请查收全网最全的论文搜索下载渠道138页PPT | 划重点、打七寸:毛浩然教授分享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的器与道
前沿要览 | 外语教育中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
教育部发布:第1~13批外语词中文译名,建议收藏!大家观点 | 邢福义:“复制”与“抄袭”
重磅资源丨新冠疫情英语语料库讲座回放 | 许家金教授团队:语言、科技与艺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本科生推荐阅读书单黄忠廉教授:文献综述如何催生论文、专著和项目
讲座回看 |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
建议所有科研人员必读的研究方法书单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翻译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