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晨汀:美国要遏制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智造

做制造业思想库的 中制智库 2021-11-26

 【导语】


在美国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逆转这样的局面,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讲席教授、中文DBA(工商管理博士)项目主任苏晨汀在第七期中国制造大讲堂中做出了一定的回答。苏教授认为中国制造要成功,就是在提升自身的品质的基础上,以消费者为本,打造品牌信任和品牌幸福。


本文为中制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


本文6500字,大约阅读时间为13分钟

建议先转发收藏后读哦


如何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尽管老生常谈,但疫情带来的品质与品牌重塑显得尤为迫切。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包括知名企业家如格力董明珠等,也开始放下身段,走进直播间“带货”,这是疫情带来的品牌营销的新手段,但不变的始终是品质的提升。
7月16日19:30-21:30,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华与华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杉,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讲席教授、中文DBA(工商管理博士)项目主任苏晨汀,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俊杰,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在直播间共同探讨了made in China 的品质与品牌。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第七期金句)
今天,中制智库(CMThinkTank)给您分享苏晨汀老师的演讲内容。苏晨汀老师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制(智)造:品牌信任与品牌幸福》,先来看看苏老师的演讲要点——
  • 中国制造正面临一个严峻挑战:美国的逆国际化正诉诸政治手段阻断世界自由贸易,令中国的国际化进程陷入一个两难选择——是停留在“中国制造”,继续为美国提供基础产品,还是做“中国智造”的后浪,但面临美国的政治围堵?


  • 国际化基于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效应,是“福特主义”的国际版,其让世界各国获益。国际贸易的本质是自由贸易,假定没有政治力量干扰市场交易;同时,允许国别成本优势动态,让交易成员国调整领先领域,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国际市场分工意味着“专项资本”的投入,导致国际贸易中依赖的不均衡,这为政治力量干扰市场提供了机会。


  • 中国如何选择?是做“中国制造”的前浪,还是做“中国智造”的后浪?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合纵”。我们必须通过塑造“中国品牌”,与消费者结盟,共同抵御政治强权。


  • 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信任。仅有产品质量就可以塑造一个强大的中国品牌吗?品牌信任是一个双维度概念: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能力信任基于产品质量;善意信任基于品牌理念。品牌信任的形成基于这两种信任的二位一体。中国品牌塑造的挑战在于消费者善意信任的缺位。


  •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塑造一种生活意境,即消费者幸福。品牌幸福是中国品牌追求的终极目标。



以下是苏晨汀老师演讲的详细内容——
谢谢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云端的朋友,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有三个关键词:中国制造、品牌信任、品牌幸福,这三个词可能形成一种逻辑的闭链。
  • 中国制造已渗透到美国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先谈一谈中国制造。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前打开国门时的唯一选择。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中国受到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围堵挤压,被迫锁国,经济是全方位落后,所以,再打开国门看世界时,可以用一句现在的网络用语来形容,就是“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1992年,我到加拿大留学读经济学博士。当我在巨大的超市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当我在飞机上俯瞰所谓世界上最北城市的万家灯火时,心里很难没有“羡慕嫉妒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我们用资源、市场换取西方技术和管理过程的惨烈博弈。
2002年,我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书。在一个北美的大型经济综合研讨会上,我提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厨房模式”概念,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就是一个metaphor——就好比全村的人都到你家来做饭,用你家的米,烧你家的柴火,熏黑你家的墙,做好饭连一块锅巴都不留给你,只给你一个烧火的工作机会,工钱还揣在人家的腰包。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昂贵的,我们付出了资源、环境、文化甚至道德。但同时我们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我们在烧火中学会了做饭,我们最终掌握了技术,懂得了管理,学会了运营,我们建立了世界上唯一完备的工业体系,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高效率的技术工人,我们的生产供应链是全球化的。我们今天生产了世界上25%的产品,据说这一比例到2030年会上升到50%。
我在美国访问了很多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们是我的朋友、同事或是学生。你走进他们家里就会发现,几乎他们所有的家用电器都是Made in China,他们手里的电子产品Made in China,他们圣诞节的灯饰和礼品Made in China,他们跑步用的跑步机Made in China,他们后院的割草机还是Made in China,甚至他们栓狗的链子也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基本上渗透到美国家庭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今天有人说中美要脱钩,我就不知道他要从哪一个角落开始脱。
  • 中美贸易战要遏制的其实是中国智造


一言以蔽之,中国改革开放40年,艰难困苦,中国制造已经成了中国的一张耀眼的名片。这就引导出我今天要讲的第二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步和提升,是今天美国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唯一的理由。其实明眼人都清楚,这次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是一个典型的项庄舞剑,它要遏制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智造。
长期以来,中国在价值链的低端挥汗如雨,为美国提供廉价的产品和资本利润,尤其是在市场端,中国制造为美国人民提供了巨量的消费者剩余,大大地提高了美国人民的福祉。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就是美国人用远远低于他心理价位的价格买到了高质量的产品,他们在享用产品效用的同时,也在享用着心理幸福。
而在他们眼里,所谓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基本上成了美国政府提款和中国通货膨胀的来源,因为我们把大部分的贸易顺差都买了美国的国债。什么是美国国债?就是我们对美国政府的投资,美国政府拿着这笔钱去支撑他诸多的政治操作,乃至战争行为。
2002年,中国外汇存底大约两千亿美金。当时我就大声疾呼,说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黄金和原油,但最后这些顺差还是变成了美国国债。那些回流回中国的余额,又变成了我们人民币发行的基础。大家都知道,这些钱是没有财富对应的,又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来源,所以中国制造对美国人的幸福居功至伟。但是我们预判不足的是,美国居然民粹泛起,逆全球化操作,活生生的把一场贸易战打成了一场政治战。
中国怎么应对?中国怎么摆脱美国制约?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国际化,什么是全球化。
国际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福特主义的一个国际翻版,来提高国别生产效率,通俗的就就是让每一个国家生产它最擅长的产品,最后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大家的福祉。所以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就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备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这个理论很漂亮,但是他的几个假设前提似乎脱离了今天的现实,比如说李嘉图假定国际贸易是自由贸易,没有政治力量可以干扰或阻断市场,这后来写进了《大西洋宪章》,来保证自由的国际贸易。同时,李嘉图还假定这种所谓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各国可以通过学习和技术进步调整他们的优势领域,形成新的国际分割。
但是,李嘉图没有意识到,这种国际分工其实意味着专项资本的投入,专项资本这是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里面的一个核心概念,这种专项资本的投入会让每个国家选择固化,会让国别之间的依赖不均衡,从而为政治势力介入国际贸易提供机会。
(备注: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被视作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其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开创了“交易成本理论”)
前两年中兴在这方面有一个深刻的教训。中兴生产什么?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设备。中兴为了生产这些产品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本,比如专门的技术,专门的人力资本,还有营销渠道。因为中兴假定它所需要的芯片,上游的企业像高通、英特尔会自动按时及时提供,但是中兴没有想到美国政府介入,2018年美国政府根据它的“长臂管辖”制度,给中兴下了七年限购令,也就是对英特尔、高通喊话,不准卖。这个在商业史上可以说是“吉尼斯记录”,中兴没有想到,今天华为也面临着同样的甚至更为严峻的挑战。
(备注:长臂管辖,Long arm jurisdiction,是在美国以最低限度的接触点为理论基础形成的概念。如果被告有意地在法院地作出产生责任的行为,并有权依据法院地法律取得权利或利益时,法院就对由该行为引起的诉讼拥有管辖权。不仅适用于美国州际之间诉讼,也扩大到国际上,包括对外国国民的长臂管辖)


  • 中国最重要的盟友是全球的消费者


我们回到我们的问题,中国怎么选择?怎么摆脱美国的约束?是做“中国制造”的前浪,还是做“中国智造”的后浪?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两个字“合作”。这个概念大家不陌生,合纵连横,这是我们古代先贤的战略智慧,战国时代,南北纵向分布六国,楚魏燕赵韩齐,他们被迫结盟,联手对抗强大的秦国。那么交易成本理论也有类似的智慧,他提出了合作企业关系治理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所谓的合同治理。什么意思?就是用法律约束合作双方行为,那么合同治理对中美关系有效吗?无效!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法律敢于或愿意制约美国,美国眼中无法。
第二就是所谓的关系治理。什么意思?就是用友谊绑定合作双方关系,中国曾经信誓旦旦地说中美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但美国人不买账,因为美国人眼里无情。
第三种治理方法比较有趣,更有智慧,这是交易成本理论的最新的进展,叫做网络治理。就是找到合作双方必须共同面对的第三方,和第三方结盟来摆脱对方的约束和制约。
那问题来了,中国是不结盟国家,并且国家是靠不住的,因为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所以,有人说了,中国只有两个盟友,哪两个?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工业,一个是农业。但是这句大实话漏掉了一个更重要的盟友,这就是我们营销学者熟知的一个对象,谁呢?消费者。
我们可以和消费者结盟,因为消费者是中美两国都必须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重要一方,消费者的选择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那要怎么和消费者结盟?结论很简单,还是营销学的答案,刚才华杉董事长也说过了,打造品牌,打造一个强大的中国品牌,让世界消费者喜欢它,热爱它,离不开它。这样的话,世界消费者就成了中国的盟友,我们就可以突围。
交易成果理论给了我们一个杰出的智慧,我们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打造中国强大的品牌?中国品牌稀缺,每年(世界品牌排名)前一百位中,只有两个中国品牌进入,还都是六十名开外,一个是华为,一个是联想。
如何打造品牌?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信任。信任什么?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过,都曾感觉过困惑,就是产品质量,高质量的产品可以形成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吗?
大家琢磨一下,我们每年都有315(消费者维权日),让消费者去吐槽、投诉、打假,但是,形成品牌信任了吗?没有!因为315以后,企业又可以找到新的方法忽悠消费者,可见,忽悠的成本是如此之低劣。
再来看我们出口海外的产品,质量杠杠的,高质量形成品牌信任了没有呢?似乎也没有。为什么?因为国内产品质量的丑闻让海外消费者疑虑重重。
问题变成了如何能够打造品牌信任,实现品牌本质呢?我们必须回到品牌信任这个概念本身,品牌信任是一个双维度的概念,包括品牌能力信任,和品牌善意信任。
什么是品牌能力信任?就是消费者相信你能够为他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什么是品牌善意信任?就是消费者相信你愿意为他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品牌信任是这两种信任的二位一体,缺一不可。
问题来了,我们可以问一问,消费者对我们中国的品牌有没有能力信任呢?有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烧火中学会了做饭,我们的高铁,我们的桥梁,我们的道路,富士康的那些代工所有的电脑、手机,我们的精密钟表、瑞士钟表都是中国人组装制造的。
中国人勤奋聪明,善于学习,所以消费者是相信中国人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但是我认为,消费者现在依然不相信中国的企业愿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所以,中国品牌信任打造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消费者善意信任缺位。
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打造消费者善意信任。有很多人说了,简单,叫做企业不做恶,多行善。我经常看见我的DBA(工商管理博士)学生扎堆讨论如何做慈善,大事来了,大灾难来了,大家一窝蜂捐款,形成了善意信任没有?很难。
为什么?这种所谓的善意行动违背了企业本性,让消费者很容易怀疑你是假冒伪善,不能够形成善意信任。所谓的企业不作恶,非不想也,是不敢也。
是不是我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约束,像新加坡、香港那样,让顾客让消费者不怕企业的恶意就可以了呢?这也是治标不治本,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会经常担心你这个制度依然有漏洞,比如说我每天往返香港,就看到很多香港同胞一过福田口岸就抽烟就吐痰,依然不能形成善意信任。
什么是形成中国品牌善意信任的根本之道?四个字,商业之道。什么是商业之道?让企业回归企业的本源,按商业原则来生产产品,这也是德鲁克的企业本源的思想。
(备注: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现代管理学之父,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
江南春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很有趣的故事。他说有一年他到台北,在一家小面馆吃了一碗牛肉面,他觉得这碗牛肉面是他这一辈子吃的最美味的牛肉面。吃完以后就跟这个老板说,牛肉面做得这么好吃,你为什么不开连锁店呢?憨厚的老板抬起头来微微一笑说,开连锁店也许是我将来的梦想,但是我现在只想煮好这碗面。
很想煮好这碗面,说得很坦诚,不是假冒伪善,消费者很能判别,因为逻辑非常简单,煮好了这碗面,消费者爱吃,老板就有钱赚,消费者做口碑,客如云来,老板的生意就可以做得红红火火乃至基业常青。所以,消费者愿意相信这个老板愿意煮一碗美味的牛肉面,因为老板有好处,消费者有口福,这就是善意信任。
江南春讲的这个故事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讲的另外一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亚当斯密他的故事是这么讲的,他说你看那个在墙根下埋头补鞋的家伙,心里正想着中午如何能够让妻子和孩子吃上牛排和面包。故事很朴素,你听完以后会坚决相信,这个埋头补鞋的家伙一定愿意补好那双鞋,因为补好了那双鞋他自己有好处,能够让太太和孩子吃上牛排和面包,所以消费者愿意相信他,这是商人的本性,是符合商业之道的。这是善意信任。
中国品牌信任的打造,我们一定要让顾客坚信,企业能够也愿意为他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 品牌幸福是中国品牌塑造的终极目标


讲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让中国的品牌做到基业常青。
据说日本有两万多家百年老店,我想它们一定是秉承商业之道,让顾客相信它们真的愿意为顾客生产高质量产品,但是我觉得它们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塑造一种意境,就好像我们写一首诗,最重要的是那个意境。什么意境?消费者幸福。让我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不能用华为手机,不能用微信支付,不能用阿里巴巴网淘,我们的幸福感是不是会下降一点点呢?
一个女人不能用CHANEL五号,没有Dior唇膏,没有LV手袋;一个男人不能喝星巴克咖啡,不能玩Zippo的打火机,不能系Gucci的领带;他们是不是会觉得昨天的欢乐正离他们而去?因为这些品牌不但给他们带来质量的信心,更给他们带来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依恋,这就是品牌幸福。
当品牌和消费者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他们心心念念的追求,当品牌理念融入消费者的精神,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动力,消费者就会因为拥有这些品牌而感到生活幸福,这就是品牌幸福,而品牌幸福是中国品牌塑造的终极目标。
今天我不想展开讲怎么塑造品牌幸福,但我想说,品牌信任是品牌幸福的基础,而品牌幸福又会进一步导致品牌崇拜,而这无疑是中国制造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艰难困苦,“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迈进,这也让中国制造面临美国的逆全球化的围堵。一个突破这种围堵的重要战略选择,就是我们通过打造一个强大的消费者品牌,和全球的消费者结盟。
一个能给消费者带来幸福,让消费者信任的品牌,可以为中国开辟广阔的全球市场,更能够让中国在一带一路走进沿线各国到别人家的厨房里去“做饭”,带来一种和平的信号。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中国制造、品牌信任和品牌幸福,谢谢各位。

“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由中制智库和新浪财经、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出品,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协办、学术支持,“中制智库”官方抖音以及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新浪财经源发,网易财经、凤凰财经、搜狐财经、和讯财经、36氪等多家媒体平台联播,基于小鱼易连专业直播平台和讯飞听见语音转写平台,采用云端座谈、线上交流的形式,每期课堂邀请政商学媒等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为当下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走势带来精彩的解读。




(点击即可留言)


往期大讲堂


华杉 | 管清友黄益平杨志明刘利华刘世锦贾康吴甘沙吴晓波王宏广周长益陈志武秦朔张维迎夏斌余永定姚洋施展马光远丨单忠德赵晓曹仰锋刘九如屈贤明迟景朝吕廷杰梁宁童有好蒋锡培丨新望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点击原文,可观看直播回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