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上《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解读与建议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1.关于“至今还不明白”

叶至善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一个能让很多小朋友产生共鸣的故事。故事回忆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参加班级演出活动的经历,他充满期待地获得了一个角色——演一只大老虎,满怀自信地参加排练,最后却由于紧张演得很窝囊,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疑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既引人深思又富有童趣的故事,但从亲身体验这次窝囊经历的“我”的角度看,却是一件让人多年难以释怀的事情。文章结尾,作者写道:

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至今还不明白。

“至今还不明白”的肯定不是这两个问题的表面答案(会豁虎跳才能表现出老虎的威风;没豁虎跳,显得窝囊,大家觉得演得不像,所以哄堂大笑),而是更深一层的追问:我不会豁虎跳,老师仍然让我扮老虎,却没有教我豁虎跳,为什么呢?对一个演得不好的学生,大家除了哄堂大笑,还可以做什么,以避免演出者紧张、尴尬?如果作者“至今还不明白”的是表面答案,未免显得愚钝可笑了;这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他一直不能释怀,是因为他觉得,正是演哥哥的小朋友一直对自己的不满意和台下师生的哄堂大笑,让他期待已久的一次上台机会变成了不愉快的经历和记忆。叶至善先生长大后大概能够想到,儿童在这种时候不懂得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是大人为什么也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儿童需要怎样的帮助和鼓励。如果,老师等大人能常常引导儿童进行换位思考,他这次演出也许留下的是宝贵的美好记忆。

这样的分析解读,既是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表达意图的理解,也是对课后第三个思考题的教学解读——

 

学生如果也有过“我”一样窝囊的经历,肯定特别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和需要,也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真切体验,给予“我”设身处地的开导。没有过相似经历的学生,如果能够读明白“我至今还不明白”的是什么,也能够领会该如何来开导“我”以及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同学。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的这句感叹,是真实、真挚、真切的,童年并不只有充满快乐的童趣,也有一个个含泪故事,等到童年成为回忆,那是真似梦的每一件往事,让人回味,叫人深思。叶至善回忆起当年扮老虎的经历,微笑中一定是“含泪”的。

 

2.关于“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

“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之一。为了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批注的方法,单元第一篇课文《牛和鹅》以旁批的方式做“示范”,批注的既有“疑问”也有对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领会。对于学生来说,最容易的批注,就是“提问”——第二单元就是学习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对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领会,思维的过程,也是从“问题”开始的,或者说,其背后也隐含了曾经的疑问,此时批注的是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答案。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批注出来的,应该都是“疑问”。学生会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

笔者请两位学生一起读了一遍课文,请他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提出来。当读到“我”殷切期待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题目说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他这么殷切期待,怎么还会“窝囊”呢?读到“豁虎跳”,一个学生说不懂是什么意思,另一个马上根据“经验”做出了解释。读到“霉浆糊”,一个学生不懂什么是“霉浆糊”,另一个结合春节贴对联用的浆糊进行了解释。然后,他们一口气读完了全文,会心地笑了笑。这说明什么呢?就故事内容本身而言,学生阅读起来没有多少理解上的障碍,即使有,也大多能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得到解决。“殷切期待”与“窝囊”的矛盾,恰恰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当初的殷切期待,会不会有特别窝囊的感受?这个问题,不仅指向内容本身的理解,更指向对人物心情的理解和感受。(循着这个问题,是可以关联到课后第二个思考题的,也就对应落实了单元的第二个阅读训练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学生可能很难对最后一个自然段产生兴趣和疑问。而这个自然段正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学生进行批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经常停下来问一问自己:这儿我读懂了吗?

对写法的理解进行批注,多数学生是需要引导的。引导的方式,可以借助《牛和鹅》的学习,让学生回顾《牛和鹅》中,示范批注分别针对什么进行批注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意识地从写法方面进行思考,批注自己的“不理解”。

教材在这一课特别指出“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其意图可能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不过,因为批注方法的运用本就不是零起点,再加上有了《牛和鹅》的学习经历,课堂上,是不应该拘泥于“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的。学生阅读中在某些地方有了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内容和人物心理的理解,还是写法的领悟,都可以进行批注。这是尊重学生实际需要的自然选择。

 

3.关于“我”的心情变化

这篇文章,最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就是“我”的经历和心情变化。我的心情变化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梳理心情变化的过程就是梳理故事线索的过程。选角时的期待,排练前的自信,排练时的小小不安,演出时的紧张,事后的疑惑……心情变化的路线中,最容易忽视的是排练时的小小不安。排练时的小小不安,串起的是事情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的不信任,是造成“我”演出时紧张的主要原因。

故事中,老师的态度对“我”心情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虽然老师选了“我”扮演老虎,虽然老师说不会豁虎跳不要紧,但后面两次老师的态度却为“我”的负面心情起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一次是排练时,一次是演出后,文中用了同一句话“她倒没说什么”。“没说什么”,不是鼓励,而是随其自然,可这时候,“我”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

演哥哥的小朋友和老师的态度,是要与“我”的动作、语言、神态联系起来阅读的,这样才能真切体会“我”的心情。

“我”的心情,不仅体现在动作、语言、神态上,还体现在一些特别叙述中——

终于到了星期六,到了下午,到了我们班演出的那个时刻。

三个“到了”,既表现出“我”的期待,也表现出“我”的紧张。

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

一个“总算”,写透了“我”的紧张,“我”的尴尬,“我”在台上的煎熬。从殷切期待到此时此刻的煎熬,这样的经历、体验,可能会终生难忘吧。

 

最后说一句:这个故事是适合听读分享的。

相关链接:
这里汇编了80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备课资料,篇篇是干货哦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教师为什么要用心梳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
别把单元“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
统编版习作单元编排体例批判
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从观察到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距离是什么(以《搭船的鸟》为例)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到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关于四上习作单元的思考和建议
赏美景  品语言  学表达——二上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关于小说单元(六上第四单元)的个人思考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什么,怎么教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构想
统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简析(修改再发)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有音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好教和难教
四上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构想
统编版教材语文园地栏目变化解析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I 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I 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