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科学产婆—任鸿隽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自198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重新被恢复了“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后,二十世纪初期就活跃于中国政治与科技界的民国著名学者任鸿隽先生、由其创办并多年精心打理的民营“中国科学社”以及他对中国近代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巨大推动促进作用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所关注,这位后来鲜为人知的前大师级人物及其辉煌事迹也频频出现在笔者的阅读视野中。任鸿隽先生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一生撰写出的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身,内容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及科学技术史等多领域多学科,系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科学“产婆”。



任鸿隽,字叔永,1886—1961,四川垫江县人,祖籍浙江省湖州,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垫江县(今属重庆市下辖县);民国著名学者、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与思想家,同时还是辛亥革命的元老级领导人及中国近代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任鸿隽童年即就学于家塾,1898年考入“垫江书院”,既聪颖更勤奋的他,在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04年18岁的任鸿隽赴巴县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第三名秀才。随后他又入读重庆府中等学堂,毕业后留在当地任普通教师,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1908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应用化学,又业余师从当时正在日本举办“国学讲习会”的章太炎先生研读国学,深受其革命思想的熏陶影响。


1909年,经但懋辛与朱苇煜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留学日本期间还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1911年武昌首义后归国,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袁世凯大总统“改制称帝”后,他愤而弃官去美国求学,连续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化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留学美国期间,精力充沛的任鸿隽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救国理想,还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于1915年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他被推举为董事长兼社长),并集资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月刊。

任鸿隽先生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一生撰写的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身,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及科学技术史等多方面。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学事业的开拓精神,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但他也生性淡泊,不慕荣名,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毕生,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写下了诸多的光辉篇章。


辛亥革命前夕,在东京中国同盟会总部十分活跃的任鸿隽,担任中国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及书记等职,他既负责秘密购买军火,又负责向国内的革命党人秘密运送枪支弹药。除了枪枝弹药外,任鸿隽还十分擅长配送另一种“军火”,那就是革命言论。黄花岗起义前,任鸿隽将自己撰写的革命文告油印成大量传单,又连夜刻制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大红印加盖在印好的传单上,交喻培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弟弟喻培栋带回国内,在革命党人最活跃、最集中的长江沿线大量散发。


武昌起义前夕,“四川保路运动”在全川搞得轰轰烈烈。任鸿隽在日本密切关注家乡这一反清活动,坚持拿起笔作刀枪,先后撰写了革命文告《川人哀告文》、《为铁道国有告国人书》寄回国内发表在上海《民立报》上,其文章言辞激烈,观点鲜明,在海内外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除了革命言论外,任鸿隽还负责为同盟会配送人才,在海外中国同盟会大本营东京总部,资助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党人回国投身革命。任鸿隽后来在其《五十自述》中写道:“由总会资助留东同志归国者若干人,皆吾为之经纪。”这其中还包括当时在日本士官学校求学的蒋介石张群及夏之时等多位辛亥革命骨干。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出版的《蒋介石》一书中曾记载了这一史实的经过,指出这是蒋介石人生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25年,因不满北京大学新旧两派之间的斗争而辞职,回家闭门创作了《科学概论》一书。该书于1926年作为中国科学社丛书之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5年任鸿隽获聘担任四川大学校长,到任后他亲自主持对校务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首他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发动教师和各级单位主管者,一同拟定了改建四川大学的宏伟计划,包括兴建图书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办公室、教学楼、实验室、大礼堂、宿舍及体育馆等;还积极厘定课程、延聘教授、整顿学风等。经多方努力,取得了全校师生和当时教育界以至蒋委员长的支持,很快就筹集到了300余万元建设资金,并立即组织实施。


正当他在事业上蓬勃发展之际,他的夫人陈衡哲(笔名莎菲,川大西洋史教授、著名作家)连续著文抨击四川政治社会,从而遭到四川上层社会的不满和忌恨,引起对她的激烈攻击。此事迁怒到任鸿隽,使他壮志难酬,1937年6月他被迫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回中基会继续任职并从事编译工作。对他的辞职,当时的《独立评论》上有一段记述:“任鸿隽先生此次坚决辞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职务,使我们关心高等教育的人都很惋惜。他在川大的两年,真可以说是用全副精力建立了一个簇新的四川大学。我们深信,他这两年努力种下的种子,不久一定可以显现出很好的结果。”


1938年任鸿隽获选担任中央研究院(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秘书长、总干事兼化学所所长。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担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不久后赴美考察。1947年回国继续埋头著书立说,先后撰写了《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大宇宙和小宇宙》以及自传体作品《前尘琐记》等专著;1949年后,任鸿隽先后担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科联常务委员,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及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他的姓名、理论思想与个人业绩也日益淡出了中国科技教育及文化界;1961年,任鸿隽先生长辞于他深爱的世界悄悄跨鹤西游了,享年75岁。


任鸿隽在美国在攻读化学专业的同时,还经常考虑科学与国家、社会进步的深远关系。他认为:“现今世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他说:“所谓科学者,非指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而为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而得结果之总和。……欲效法西方而撷取其精华,莫如介绍整个科学。”


1918年秋任鸿隽返国,因中国科学社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大多毕业回国了,故中国科学社的办事机构也随之迁回了国内。回国后,他组织社员发起“5万元基金募集活动”,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先后赴上海、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武汉、成都及重庆等地进行演说,宣传科学,募集资金,并获得了孙中山、徐世昌伍廷芳马相伯梁启超张謇蔡元培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1925年9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干事长范源濂邀任鸿隽赴北京任该会专门秘书。中基会系以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科学基金组织,任务是管理和支配基金,以发展中国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他很愿意借此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工作尽心竭力,成效显著。任鸿隽推促中国科学事业的主张,对中基会的工作方针和事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基会运用自己的财力,兴办科学事业,资助科学机构,如设立了编译委员会、社会调查所及静生生物调查所等,还兴建了北平图书馆,资助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地质调查所、青岛观象台、广东植物研究所及若干大专院校;同时还派遣了大批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出国深造,为学有所成的科学家设置研究教席,对科学研究有显著成绩者进行奖励,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为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任鸿隽努力配合蔡元培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及所属各所开展工作。他因陋就简,在化学研究所内筹建了实验室,使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他还利用转移到乡村躲避日军对昆明进行空袭的时间,翻译了《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一书。该书于1946年3月以《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为名在重庆初版,同年6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科学史译著,也是一部受学术界重视和欢迎的大学丛书。


1941年冬,中国科学社和中基会转移至重庆北碚。1942年任鸿隽仍兼中国科学社社长等职。中国科学社自1944年1月直至1960年代初结束工作止,因其在中国科学社事业上的成就卓著,他始终担任社长一职。


1949年新政权成立后,任鸿隽寄希望党和政府对科学事业的继续重视,于是征得中国科学社的理事及全体社员的同意后,于1953年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议,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实业如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机构,以及《科学月刊》、《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刊》、《科学译丛》和《科学史丛书》等书刊陆续奉献给了国家。经政府批准,他还将中国科学社所属各项事业及房屋、财产等逐步移交给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及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部门,1960年5月4日全部移交完毕。至此,历时45载的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任鸿隽先生的夫人陈衡哲(1890.7.12-1976.1.7)是中国第一位公派女留学生,中国第一位以西洋史为专业的留学生,中国第一位白话文小说家,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博士。陈衡哲的笔名为莎菲(SophiaH.Z.Chen),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武进。幼年在亲友辅导下读书。1911年到上海,进爱国女校。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先后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与西洋文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她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史》、《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1949年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女作家、女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享有中国“一代才女”之誉称。


任氏家族为辛亥革命贡献了“任氏四杰”,按长幼排序为:任鸿熙(字伯光)、任鸿泽(字仲侠)、任鸿隽(字叔永)、任鸿年(字季彭,报国捐躯的辛亥革命志士)。任鸿熙与任鸿泽二兄长在两位弟弟的影响下,也都义无反顾地为辛亥革命做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实际工作与贡献。


任鸿隽先生也为社会培育出了三位优秀杰出的儿女:长女任以都,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位华人终身女教授;次女任以书,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1950年回国照顾父母,其丈夫程述铭系上海天文台天文学家,“文革”初期因受其大嫂演员上官云珠“自杀案”株连遭囚禁,于囚禁处触电自尽,任以书于1980年代初返回美国;小儿子任以安系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1992年被选为全美地质学会会长。

推荐阅读:

谍海人杰王芃生及国际问题研究所

看古代优秀治水项目兼怀文豪苏东坡

回首国立中央研究院之创办路

顾颉刚,被遗忘的史学大师

被遗忘的地质学界“带头大哥”—丁文江

诗人、翻译家与出版家邵洵美的跌宕人生

中国军备革命与装甲兵之父—徐庭瑶

“文化特 务头子”张道藩文化趣事四则

北京1976年的两桩离奇旧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