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逛东寺塔西寺塔(昆明记)(文、图、曲)

杨 福 泉 杨福泉 2020-02-23

   

   昆明的东寺塔西寺塔是初建于南诏时期的古建筑,是昆明重要的历史地标建筑之一,关于这两个塔的传说也不少。贴一篇8年前逛昆明东寺塔西寺塔所记的图文,放一首云南新民歌。这条名街不知今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变迁。

 

春城老街多沉沦,

幸有东西寺塔存。

两座古塔两相望,

阅尽人间冬和春。

街头雕塑忆古风,

步行道上民俗淳。

今日闲逛长街宴,

各地美食撩人魂。

街头涌动餮饕客,

古塔园内花芳芬。

南诏古风今何在,

回首旧梦见白云。

 

    2010年5月3日


    现在昆明市区的很多河流比过去清多了,这是东寺街玉带河、玉带河:一说凿于唐(南诏)。(又说凿于元代鸭赤城赛典赤冶滇期间)为拓东城西南护城河。


西寺塔

今年(2010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古老的东寺街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在西寺塔下举行的民族歌舞活动

东寺街上举办源于哈尼族习俗的“长街宴”,但晚上才热闹。

晚上要为长街宴忙碌的姑娘们白天难得享受一下闲暇时光。

令餮饕客高兴的各国各地好吃的东西

东寺街中部南廊建了一座仿古建筑近日楼。近日楼原在正义路南头,为明代砖城的南门城楼,已拆除。

从这里可以看到与西寺塔遥相呼应的东寺塔

  位于书林街的东寺塔。东西寺塔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制贴金金翅鸟,每只高约2米,俗呼金翅鸟为金鸡,故又称金鸡塔。相传这4只金鸡,在冬春风多季节,还会“喔喔”啼叫,远近都能听到。

东寺塔近观

东寺塔旁边还有这样的洋式老楼。

东寺塔下树木茂盛,使人惬意而想留影。

东寺塔原建在常东寺内,称常乐寺塔,俗称常乐寺为东寺,寺内花草繁茂


街上的雕塑:《鸡蛋拴着卖》,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街上雕塑:补碗匠,老昆明民俗

街上的雕塑:赶马人

西寺塔

东寺塔所在的书林街,梧桐树很茂盛,这梧桐树茂盛的街景,是昆明传统老街的景致。

西寺塔下面立有一块丽江市委市政府赠的丽江石

东西寺塔(摘自百度)


  21世纪开始的时候,昆明城区南部新建了一条东连书林街东寺塔、西接东寺街西寺塔的步行街。整条街路面为条石铺成。街两侧立着26柱仿清道光丁末年(1847年)造的石雕路灯,东段街上有铜塑《赶马人》、《打更》、《补碗匠》、《鸡蛋拴着卖》、《对弈》等。街中部南廊建了一座仿古建筑近日楼。近日楼原在正义路南头,为明代砖城的南门城楼,已拆除。1946年~1948年间,昆明被誉为“民主堡垒”,近日楼城墙上贴满反帝反蒋的诗歌、杂文,人们称之为“民主墙”。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是通过近日楼进入昆明城的。街两侧建有木结构具有老昆明传统风格的楼房,有的开茶馆,有的经营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站在街中,东看,东寺塔势若擎天;西看,西寺塔巍峨挺拔。东寺塔、步行街、西寺塔合成一个具有老昆明文化特点的景区。   元代,昆明诗人王升就把“双塔挺擎天之势”作为昆明八景之一。明初史谨描写昆明景色的诗中有“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郭文的诗中亦有“湖势欲浮双塔去,山形如拥五华来。”清代,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的《大观楼》诗中有“听唱竹枝来小咏,醉看塔影忽双飘。”钱南园在《阿姑祠》诗中有“一夜风吹西寺塔,霜空不断响铃声。”明代以前,文献中称东、西寺塔为双塔。   东寺塔和西寺塔是云南创建最早的古塔之一,对建造塔的人,文献记载,均为“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大匠尉迟恭韬造。”但对塔的建造年代就有几种不同的记载:《重修东寺塔常乐寺记》载:“五华之南东西两塔,高入云霄,志谓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创建。”《重建东寺文笔塔暨忠受三坊碑记》载:“塔造于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手,为文宗在位三年(827年~839年)。”倪蜕《滇云历年传》载“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丰佑鄯阐建东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明万历《云南通志》则认为是唐贞元初(785年~805年)建。戴炯孙《昆明县志》认为是唐元和三年(808年)建。阮元声《南诏野史》载:“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854年)建东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大匠尉迟恭韬造。自大和三年(829年)至大中十三年(859年)功完”;民国13年《昆明市志》载:“东、西二寺塔……自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开工,历三十年始竣”。建塔的王嵯巅是南诏权臣,任弄栋节度使时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829年,王嵯巅入寇四川,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南归,“大匠尉迟恭韬”等能工巧匠就是此时来云南的。859年,王嵯巅卒。1983年至1984年维修西寺塔时,塔身砌有“天启十年(849年)正月二十五日段义造砖处题书”的唐砖,为建塔的可靠年代提供了物证。可见,上述记载中,当以阮元声《南诏野史》、民国13年《昆明市志》所载建塔年代为是。

    东寺塔原建在常东寺内,称常乐寺塔,俗称常乐寺为东寺,故名东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为正四边形,边长12米。塔身为方行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3级。塔底层南面辟一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龛,内有石雕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制贴金金翅鸟,每只高约2米,俗呼金翅鸟为金鸡,故又称金鸡塔。相传这4只金鸡,在冬春风多季节,还会“喔喔”啼叫,远近都能听到。1979年8月,塔顶被暴风吹落,在修复塔顶时,才发现鸡叫的“秘密”。原来金鸡是铜皮做的,口角噙有一枚两头有孔的铜管,管内有金属簧片,鸡头、脖子、腹部全是空的。每当劲风吹来,鸡嘴内的铜管经腹腔内的空气回旋振荡,便发出犹如鸣啼的声响。后来天长日久,铜管填满灰沙,簧片逐渐锈蚀,金鸡便再也不会叫了。佛经《探玄记》说金翅鸟能降龙。云南多山,山洪暴发,多成水患,故云南古塔塔顶均置金翅鸟用以镇水患。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东寺塔完全倾圮。咸丰六年(1856年),常乐寺亦毁于兵燹。光绪九年至十三年(1883年~1887年)重建东寺塔,“因视旧基低下,虑土薄弗坚,乃移于迤东数百步内”,按照西寺塔式样重建,塔的造型仍保留唐代建筑风貌,其形制和结构均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宏圣寺塔相同。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在塔周围建公园。  西寺塔原建在慧光寺内,俗称慧光寺为西寺,故名西寺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十三级空心砖塔。高35.54米,塔基三层,高2.38米,最下层边宽12.5米。南辟券门一道通塔内。塔内有回形木梯可登塔顶。第二层以上各层设佛龛或券洞,佛龛中有红砂石雕菩萨坐像。塔顶四角各置铜质金鸡1只。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昆明地震,西寺塔倾倒过半,十六年(1503年)仿东寺塔式样重修。清康熙六年至十二年(1667年~1673年)又加修葺。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塔刹毁,塔身倾斜。咸丰六年(1856年)慧光寺毁于兵燹。1983年11月至1984年9月,对西寺塔进行维修。1985年,在西寺塔周围建文化娱乐园。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道)

  

     郭沫若编的剧《孔雀胆》的原生故事也与东寺塔西寺塔有关。元末,战乱频繁。红巾军由川入滇,很快攻占昆明,云南当权者梁王仓皇西逃楚雄,继而向大理总管段功寻求救援,段功出兵扫平义军,梁王绝处逢生,并将女儿赐段功为妻。公主美丽多情,段功遂恋居昆明。段功久不回大理,原配夫人高氏填词寄信予他,段功得信,回大理。在大理不久,段功又想到昆明刚新婚的妻子。他的部下杨智劝他别回去,以免梁王生歹意陷害,段功不听,再至昆明。梁王左右有人进谗言,说段功有“有吞金马、咽碧鸡之心”。梁王惧段功权重望高,危及自己,就与女儿密谈,令她毒杀段功。公主流泪满面,不愿受命。深夜更将此事告诉丈夫,提醒他小心从事。段功不信,认为自己为梁家立下功劳,梁王平素待自己不薄,不会这样的?公主再劝,段功不听。第二天,梁王约段功至东寺做佛事,至通济桥,马受惊奔逃,梁王即命人格杀段功。公主听说段功死了,失声痛哭,欲自尽,梁王多方防卫未成,不久公主愁愤而死。后来梁王还想拉拢段功随从杨智,杨智题诗粉墙,饮药而死。其诗曰:“半约功名百战身,不堪今日总红尘。生死自古皆由命,祸福于今岂怨人。蝴蝶梦残滇海月,杜鹃啼破占苍春。哀怜永诀云南土,絮酒还教洒泪频。”这个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后来梁王得到应有的报应。这个故事后来被郭沫若改编成戏剧《孔雀胆》,现在读来仍令人感慨不已。

咏昆明金马碧鸡(诗、图、区)

故乡吟三首(文、图、曲)

静静的文海

玉龙雪山第一村

歌咏泸沽湖(诗、图)

放歌泸沽湖(文、图、歌)

剑川石宝山歌会有感(诗、图)

康巴艺术节看华装盛服(《西行茶马古道》选载)

来到滇越铁路人字桥——《滇越铁路行与思》(节选)

走进云南边城屏边(文、图)

乐于为人引路的古城老人(丽江古城忆旧)

喜欢音乐的古城少年(丽江古城忆旧)

走进碧色寨——《滇越铁路行与思》片段之二

咏虎跳峡(诗、图)

《远去的背影——云南民族记忆1949-2009》编撰札记(文、图)

碧塔海与木增(《忠臣雅士—木增》节选,文、图、曲)

咏茶花(诗、图、曲)丽江元宵节观灯(诗、图、曲)

游普者黑二首(文山行之一)

到“桃花源”坝美——文山行之二(文、图、曲)

在广南坝美看小孩戏水(文山行之五,文、图、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