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长篇连载之二)

郭良原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连载之二】

开始

——我的前六十年

文/郭良原


第三章 中学时光
 

第一节  一年级成语作文竞赛,我的抒情散文《我的祖国》获得了第一名;二年级时,我以朱场中学学生连连长的身份,面对两校师生做了人生第一次慷慨激昂的讲话

 
    1967年底,我小学毕业。寒假结束后的1968年春,我们就地升入了郭咀小学附设初中班。当时的学习内容,基本上就是三学:学工、学农、学军。这个班,一年就结束了。
1969年春,我从郭咀小学附设初中班转到了朱场中学。
合力大队也改名为了联合大队。
朱场中学是正规的公办初级中学,当年是一个公社一所初中,学校就办在各公社管委会附近。
朱场公社隶属张港区,下辖10个生产大队。朱场中学有初中一、二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校长胡家驹。从郭咀小学附设初中班转到这里后,我们依然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尽管学工学农学军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但文化知识课的比重明显增加了,学校开设有语文、数学、思想政治、体育等专业课程。同时,区里为了加强公社初中的师资力量,还从区级张港中学下派了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到各公社中学任教,下派到朱场中学的就有后任天门县教育局局长的李时武老师等。
我被分在一年级一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邱鹏远,他是朱场公社中南大队人,很年轻,瘦瘦的,个子很高。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朱忠雄,朱场公社和平大队人,年长一些,身体壮实。原来和我一起在合力民办小学读书的兆龙分在二班。
因了郭咀小学王以廷老师的影响,我依然喜欢上语文课。邱鹏远老师是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他的语文课教得也很吸引人,也很重视学生们的作文。由于小学阶段对语文课的偏爱和课余读过一些文学书,我的作文很快就引起了邱老师甚至是二班朱老师的注意,邱老师常常在课堂上讲评我的作文。有一次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被要求做同样一份课外作业,同时也是成语作文竞赛,即将老师油印发给大家的50个成语组织成一篇抒情散文,每个成语都必须用到,且不能重复使用,一周内交卷。拿到那张油印的成语后,同学们都说太难了,好多成语他们连听都没听过,更不用说怎么使用了。我却只有少数几个成语不太清楚。回到家后,我找到村里一个已经在上初中二年级的大哥哥,向他请教,并向他借到了一本《成语词典》。弄明白那几个不太清楚的成语的意思后,我开始进行抒情散文的构思和成语的安排。一周后,我按时交上了作业。
又一周后,一年级成语作文竞赛结果揭晓,我的抒情散文《我的祖国》获得了第一名。邱老师在一班,朱老师在二班分别讲评了我的这篇作文,获得竞赛前10名的作文还被张贴在学校黑板报上展示。黑板报前,不光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二年级的学生;不光有科任老师,还有学校领导和后勤员工。一时间,我的姓名在全校为人知晓。


正因为此,我被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领队老师盯上了。
不几天后,这个领队老师找到班主任邱老师,指名要我参加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是大事,邱老师不同意也得同意,于是,我就成了宣传队的一员。
领队老师是武汉下乡到朱场公社群丰大队的女知识青年,叫刘伟奇,能歌善舞,人也长得很漂亮。宣传队基本上都是二年级的学生,我读一年级,年龄就小一些,刘老师很喜欢我,也很关心我。她私下里告诉我,让我进宣传队,就是看好我的作文,让我到宣传队写节目。那时候的文艺表演节目无非是些三句半、对口词、快板书之类的东西,间或还有诗朗诵。我很高兴地接受了刘老师安排给我的任务,在她的辅导下,我写了很多宣传农村好人好事的节目,供队里排练表演。刘老师还经常带着我们到各个生产大队去做慰问和巡回演出。刘老师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城市女性,我很喜欢她,熟悉以后,她不再叫我姓名,而是叫我小弟。
我一边学习,一边演出,快快乐乐地读完了一年级。
这一年12月,表哥万元新参军了。表哥是姨妈的大儿子,大我5岁。我们两家离得不远,从小我就跟在表哥屁股后面转,他不是带着我下河摸鱼,就是带着我上树掏鸟窝。有谁欺负我,他就会出头教训谁,因为我姨父在他们生产队当队长,他谁都不怕。表哥离开家上部队的前两天,一身新军装到家里来向我父母告辞,晚上就和我睡在一个被窝里。我兴奋得睡不着,起床穿上他的新军装和新皮靴,在房间里来回走,靴大脚小,我就拖在脚上咚咚咚地砸地,边走边喊着“一二一”,还找来秤,称那靴子有多重。我好羡慕表哥,我好崇拜军人,我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报名参军,做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作者穿着表哥的新军装留影

二年级时,不知什么原因,刘老师离开了学校。宣传队换了一个新领队,叫罗岚。与刘老师一样,女性,也是来自武汉的知识青年,能歌善舞;不同的是,罗岚我认识,她就下乡在我所在的生产队,她也认识我,认识我的父母亲。
还是和一年级一样,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在罗岚老师的带领下到各个大队演出。这时候学校不叫年级和班了,全校学生为一个连,年级为排,排下面为班,我被学校选为学生连连长,在宣传队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队长。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全校学生曾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野营拉练,我作为连长,配合带队老师做组织和管理工作。拉练到邻县潜江县竹根滩中学时,我以朱场中学学生连长的身份,面对两校师生做了人生第一次慷慨激昂的讲话。
1971年2月,我初中毕业。
 


第二节  罗岚老师为我升高中打抱不平;知道了姚老师的良苦用心;全县会演评比,张港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荣获一等奖

 
当年初中升高中,不像现在要通过中考并凭考试分数录取,那时的升学政策是:生产大队(美其名曰为贫下中农)推荐,公社革委会同意,报区教育组选拔录取。初中毕业前一个月,罗岚老师还带着我们在下面大队里演出,升高中的事由不得学生考虑,反正又不需要考试,所以我们都没当回事。
没想到,学校二年级毕业班的全体同学被录取升张港中学高中部的名单公布时,没有我的名字,同村的其他几个同学都被录取了。
我懵了。
潜意识告诉我,不需要问是什么原因,肯定是生产大队没有推荐我。
贫下中农推荐,说起来很动听,但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我清楚我们家的情况,家里势单力薄,父母老实巴交,再加上父亲和大队干部曾经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要以命相拼,大队怎么会推荐我升高中呢?
回到家,父亲问升高中有没有我,我气不打一处来地呛他:你和人家闹成那样,人家会推荐我吗?父亲不出声了,坐在一边抽他的烟,生闷气。母亲哭了,颠起一双小脚要出门去找大队干部说情。我说,妈,不用找他们了,他们要推荐我早推荐了,找也没用的。
我已做好了和父母一样下地种田的准备。
可有人看不顺眼了!
罗岚老师知道我没有被推荐升高中的事情后,火了!
她没有找大队论理,也没有找公社反映,而是直接找到了张港区教育组,和教育组的组长干上了。
“郭良元这同学我知道,他的家庭情况我也知道,祖祖辈辈贫农,他是我们学校学生连的连长,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长,我是他的老师,宣传队的领队,我叫罗岚。我只问你一句话,这样根红苗正、品学兼优的学生该不该升高中?”
来自省城的下乡女知识青年,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言之有理的质问,区教育组组长尴尬地回应说,我们了解了解情况再回复罗老师好吗?
“我不需要你回复我什么,我只告诉你,如果你们不录取郭良元,我就上县里去告你们!”说完,罗岚老师掉头就走。
一个星期后,朱场中学通知我,我被张港中学高中部补录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罗岚老师为我升高中抱打不平的事,当时我是不知情的。是五年后,我参加了工作,和那个区教育组组长在一起共事时,他亲口告诉我的。可那时,罗岚老师已经被招工回武汉,我连面谢的机会都没有了。
1971年春,父亲帮我挑着行李,送我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张港中学高中部报到。
我开始了高中学习生活。
从那时起,因了本村和邻村青春大队有两个人和我同名同姓,都叫“郭良元”,我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郭良原”。改“元”为“原”,一是让自己记住自己的家乡——江汉平原;二是知道屈原后,想和他用同一个“原”字。
张港中学始建于1946年,原名“私立潜江县芦伏中学”,1956年,因所属行政区划的变更而更名为“天门县张港初级中学”,是张港区范围内的最高学府。学校建在张港区镇所在地,不远处便是区委会、镇中心和自古被乡民称之为“襄河”的汉江。1971年,学校在原有16个初中班的基础上,增设4个高一新生班,学校也因而更名为“天门县张港中学”,我们便有幸成了张港中学第一届高中生。自1977年秋季开始,张港中学不再招收初中生,停办初中。

今日天门张港高中

和初中一样,我被分在高一(一)班。班主任兼政治老师刘承章,语文老师姚德钊,数学老师魏学仁,英语老师万佑滋,化学老师刘万浩,物理老师薛化莊。时任校长赵诗达。
高中住读,学生们星期六放学后可以回家,但星期天晚点名前必须归校。一个班三四十人睡一间大寝室,上下铺,木板床。学校办有食堂,学生们从家里带来大米或者其他食材,自备供蒸饭用的搪瓷碗,自己将米或者其他什么淘洗干净装碗后放入一个大大的蒸笼里面,到了吃饭时间自己取回自己的饭碗。食堂供应有简单的菜品,很少见肉,三五分钱一份,最贵也就一毛钱。但好多学生家里穷,不舍得花钱买菜,或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酱菜,或光吃米饭。我便如此,几乎就没买过食堂的菜,全是吃母亲每星期为我备好的酱菜。
生活即便艰苦,但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也能对付。


学习还算正常,文理课程全开。我的学习兴趣依然在语文上。
语文老师姚德钊是一位很有儒家风范的老先生,我们上高中时,他应该年过半百了。老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在所有老师里年纪最大,称得上是德高望重。他和王以廷老师、邱鹏远老师不同,给我们上语文课总是慢条斯理的,从不显山露水,即便是激情澎湃的课文,我们在预习时读得热血沸腾,但到了课堂上,他依然是不温不火地讲解,那份从容,那份淡定,同样能给我们带来不可多得的滋润和享受。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很少批评学生。对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总是以鼓励为主,对如我般成绩拔尖的学生,相反却十分挑剔。有一次我们学记叙文,他事先联系好了一个生产队,带着全班学生帮生产队里抢收了一整天黄豆,回校后要求我们将这次劳动写成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作文交上去一周后,班上的学习委员告诉我,说我的作文姚老师给了全班最高分95分,我暗自得意。可等作文本发下来,我发现我的95分被改成了90分,且评语是写在另外一张纸上贴上去的。姚老师在班上讲评的时候,也没有说我的作文是全班最高分,而是说有3个同学同时得了90分。我当时不明白姚老师为什么要把我的分数压下来,为什么要重新给我写评语,原先的那份得意变为了沮丧。贴在纸上的评语写得很朴实,只是说“情感饱满,行文流畅,是一篇亲身实践后的深有体会之作”,我非常想知道姚老师原先给我的作文写的是什么样的评语。星期六回到家,我用热水熨开了粘在作文本上的糨糊,小心地揭下那张纸条,原先的评语出现在我的眼前:“读你的这篇作文,让我又回到了抢收黄粮的战场。你对农民和粮食深深的爱,对文字恰到好处的把握和运用,是这篇作文思想深邃,文采飞扬的基础。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我反反复复地琢磨着姚老师的这段评语,我心里的沮丧不翼而飞,我知道了姚老师的良苦用心,他是怕我滋生骄傲,怕我因此自大。我认认真真地将纸片重新贴回作文本上,并默默地在心里对姚老师说:“老师,谢谢您!”
这个作文本伴随了我好长好长一段人生,即便是高中毕业后回乡生产,或是后来参加工作,考上大学,我都没舍得扔下它。和小学韩老师打在我手心上的那几竹尺一样,那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无言的鞭策和期待。
和初中一样,高中时期学校也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所不同的是,张港中学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要以排演现代京剧样板戏为主。
那个时期的中国文学,后来曾有人总结为一句话:“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是说当时的文学作品除了鲁迅的全部文字外就是作家浩然的一部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而艺术,则是一花独放——全国上下演唱八个样板戏。张港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也不例外。一年级我便被吸收参加了宣传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队员集中练功,因为队里准备排演全本《沙家浜》。学校通过关系,请来了两位县花鼓剧团的台柱子演员做我们的辅导老师。主要演员如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的扮演者跟着一位辅导老师学京剧唱腔,我们一些群众演员则跟着另一位辅导老师学京剧必须的一些基本动作,什么走步啊,云手啊,亮相啊,劈腿啊,鱼跃啊等等。宣传队的领队老师有两位,一位是高中部的郭圣康老师,一位是初中部的桂余德老师,郭老师负责乐队,桂老师负责舞台。

作者与郭圣康老师(左)在2019年张港中学在汉师生联谊活动中重逢

我在《沙家浜》里扮演新四军战士,十八棵青松里的一棵。我们都很兴奋,因为此前谁也没有接触过京剧。我们都很用功,因为要参加全县的会演。饰演郭建光的演员是我们原来朱场中学的学生,叫苏明杰。苏明杰年轻时一表人才,有英武之气,身高当时在一米七五以上,当他穿上一身新四军军服,腿上打起绑腿,腰间插上一把盒子枪,往舞台中央那么一站,那么一甩手,那么一亮相,哇噻!那真叫一个潇洒!用今天的话说:酷毙了!饰演阿庆嫂的演员是跟着父母从武汉下放到张港区新桥公社的李宁宇。李宁宇很漂亮,长像妩媚而不失清纯,身材饱满而突显轻盈,一头黑发盘起,蓝色对襟小衣在身,腰间扎一条碎花围裙,举手投足间轻声软语一出,那叫一个美,夺人心魄的美!一帮新四军战士,个个稚气犹存却又血气方刚,虎虎生风。而饰演胡传魁、刁德一两个反面角色的同学则一胖一瘦,形神兼备,很有味道。县剧团来的辅导老师对舞台上的正反面形象非常满意,多次说这是他们见到的全县最好的演员队伍,张港中学的《沙家浜》一定会打响。有了辅导老师的肯定,我们的精气神更足了,不分主次,大家伙铆足了劲地排练,只等着全县文艺会演的帷幕拉开。

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十八棵青松”剧照

1971年7月,天门县文艺会演开始,为期一个月。轮到张港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沙家浜》全场的海报早已张贴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我们第一次登上了县花鼓剧团的大舞台,剧场里座无虚席,走道上也站满了观众。
我们演出了!我们成功了!我们轰动了!
要知道,我们全体演员,包括乐队,都只是中学生啊。就是这么一群中学生,硬是将全本《沙家浜》呈现在了全县的最高舞台,呈现给了口味挑剔的县城观众。演出完后,好几个公社的领队找到我们学校的领队,邀请我们《沙家浜》剧组上他们那里去演出。
全县会演评比,张港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荣获一等奖,名噪一时。后来,队里还排演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的片段。

1972年原张港中学宣传队欢送饰演阿庆嫂的同学李宁宇(第二排右6)合影,第二排右一为作者
(待续)

(责编:糊汤粉)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长篇连载)

郭良原:窑事(下)

郭良原:窑事(上)

郭良原:水事

郭良原等:唱和集

郭良原:南北行吟--诗词一辑

郭良原:我与亲爱的大地合二为一

郭良原:鼠   事(上)

郭良原:鼠事(下)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门外窥易:六六大顺、豹子号及其他

胡德盛:《道光乙巳胡氏宗谱·艺文》选注

金戈:城外藩篱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长篇连载)

白守成:春江花月夜(外一组)

榕树:游天门

飞鱼:将去未去,怕来偏来

因荷藕然:小镇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