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熬浆糊:泡澡的故事(中·第一部分)

小熬浆糊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浴场


泡澡的故事(中)
文/小熬浆糊


Teacher这个词,就是教员。我本来就是当教员出身,在我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前,我就是湖南长沙的一个小学教员,现在还是当教员。

——摘自《毛泽东1970年12月18日与斯诺的谈话 》[注1]


【目录】

第一部分

一、清华园与北戴河

二、1933与1954

三、室内泳池与室外泳池

第二部分

四、游泳与工作

五、长江与黄河

六、老人与海

第一部分
教员喜动不喜静。据统计,从1949到1976年的27年间,他离京58次,计2943天,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巡视大江南北[注2]。用教员自己的话说,就是到处“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注3]”,“倒海翻江卷巨澜[注4]”。
倒海翻江绝不只是文学性的描述。1955年6月,教员去了湖南,说要到正在涨水的湘江里去“拱一拱”。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还有他的老同学、湖南教育厅副厅长周世钊都没劝住。人说“30年河东40年河西”,教员由多名游泳健儿拱卫,在长沙南郊的猴子石下水,从河东到河西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在牌楼口上岸后,又兴致勃勃登了岳麓山。
模山范水,诗人常事(刘勰)”,作为教员“第一诗友”的周世钊果然名不虚传,很快赋诗一首——《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诗友要酬唱,教员在当年10月写下《七律·和周世钊》: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这恐怕是教员诗词中最心平气和、诗品清新的一首诗。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前,赫曦者,光明焰盛也,或是教员此刻状态的写照,卅年过去,威加海内,衣锦还乡。

江河不仅濯浣身心,而且激昂文字。

1957年9月8日,毛泽东游湘江后在橘子洲农家小憩


一、清华园与北戴河

教员早年曾明志:“我自欲为江海客[注5]”,逮住机会就去水里“拱一拱”,是他终其一生的最大运动爱好。就像郭沫若总结的,教员“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打小就在自家门前的南岸塘里打滚,青年时期到长沙求学,曾在食堂门前张贴《启事》:“......凡我同志兮,携我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注6]。”后来73岁高龄时“万里长江横渡”举世皆知。用教员自己的话来说,这叫“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注7]!”

他说自己身上兼有虎气和猴气[注8],虎气是霸气,猴气是灵气,都是崇尚斗争哲学的英雄气。少年、青年、老年时期与大自然斗,中年时期忙着与人斗,数十年间无暇蹈水一“拱”,以致当了多年陕西婆姨的江青,都没能透过黄土高原的漫漫风沙,辨析出夫君虎气猴气里的混江龙底色,直到1954年。

1954年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第一部《宪法》颁布;完成公私合营改造;解决了“高饶反党集团”问题;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还和印度签署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员个人亦有两事值得一书:一是当选了国家zhu席,二是得以重拾“拱一拱”的旧好。虽然这一年海晏河未清,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五省百余县市近两千万人口受灾,但毕竟金瓯收拾,大局已定,“拱一拱”正当其时。

最开始是在清华大学室内游泳馆。教员后来说:“清华大学有一个室内游泳池,每天晚上去,带个口罩化妆。”那时游泳馆是稀奇事物,而清华园历来有体育传统。梁实秋回忆:“下午四时至五时有一小时的强迫运动,届时所有的寝室课室房门一律上锁,非到户外运动不可。”甚至还有管洗澡的霸道校规:“一星期不洗澡予以警告,若仍不洗澡,则在星期五下午4时周会时公布姓名,若仍不洗澡则强制执行派员监视[注9]。”上世纪20年代,清华就建了室内泳池,据说是老米修的。校方硬性规定,不会游的不能毕业。高级生赴美留学,要先过“游泳20码”一关。那个泳池就是20码(18.28米)的长度。梁实秋和吴宓均曾因测试不过关而补考,推迟了毕业和留洋。到了2017年,清华又推新规:“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清华学生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注10]。”这次达标成绩是50米。池子变长了,通关标准水涨船高。有道是“无体育,不清华”,清华重拾游泳测试一招,初心百年不坠,“自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

上世纪40年代热闹的清华大学游泳馆

教员的保健医生是力主游泳的,他给教员上课,说生命起源于大海,游泳是最好的运动。到了清华泳池边,保健医生雄赳赳气昂昂:”有我保护,保险出不了事。”
“出了事怎么办?”教员不动声色。
医生拍拍胸脯:“我救你!”
没想到教员下水就往深水区拱。
上得岸来,教员对还没回过味来的保健医生说:“我幼年就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泡,那时,你这个生命还没有起源哟[注11]。”
教员才是给人上课的人。
枕边人最贴己。江青或是在教员每天辛苦跑清华的行动中,或是在教员口中,得知了他希望有个方便就近的室内泳池的想法。于是,在教员出京巡视之际,她抓紧操持修了个室内泳池,地点在玉泉山1号楼,这是1953年才为教员新建的居所之一。泳池长和宽均只有7、8米,也就五六十平大小,逼仄局促不说,“小兴”一下“土木”还引来了人们的议论批评。那时的江青既少历练也无威慑力,距离“文革旗手”的显赫位置还有不少距离,人们也还记得教员从西柏坡动身迁北平时关于“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的那一番话。更紧要的是,在一年前的1953年,教员就对刘少奇和时任中办主任的杨尚昆提出过严厉批评,说他们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擅自发出”了中央文件[注12]。江青修这个不伦不类的泳池无意中传递或引发出N个糟糕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女人也不足与谋。教员非常不满,他要江青写了检讨,并转给其他领导看,提出:“为补救计,建造费5亿由我的稿费中支出,游泳馆封闭不用[注13](编者注:系第一套人民币币值,与第二套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比率为10000:1)。”时任中南海基建科干部的田恒贵回忆说:“这事当时闹得动静很大。”
据资料记载,1954年教员出京4次,分别是去天津一带、北戴河、广州、郑州与济南等地。江青的检讨4月底就写了,所以玉泉山泳池应该是4月以前修的,拿稿费填窟窿是教员第一次出京去天津回来后发生的事。而每天晚上去清华游泳,当是这年第一次出京前的初春时节。这才让江青感受到了教员对水中活动的热衷,才有了修泳池的冲动。如果她再等几个月,到夏天和她的老师一起在北戴河面朝大海呆些时间,就可能豁然开悟——水不在“泡”而在“拱”,不到“中流击水”,如何“人定胜天”?
早在1952年,北戴河就有了直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中直机关疗养院,中直机关干部每年有去北戴河休养一周的假期。1953年在西山新建了很多栋房屋,教员的是1号楼,后来又给他修了95号楼。每年夏天的一段时间里,都到北戴河集体办公,这是全国性会议的前奏,议决大事,起草文件,一以贯之延续至今。
李敏回忆,1954年7月,她和李讷放暑假后,由江青带着到了北戴河。女儿们给爸爸写信,催他快来。很快回信来了,还附有写信人亲笔抄写的曹操《观沧海》。信中写道:“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注14]。”
稍后几天,教员到了北戴河,每天都要下海,一般是下午或傍晚,有时太阳落山了还不肯上岸。有一天,风狂浪急,暴雨如注,教员执意下海,十几名警卫人员围着教员,在海浪的波谷之间搏击风浪。上岸后,教员说:“征服急难险恶,你强他就弱!......世界上一切反动派看起来样子是可怕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注15]。”
东临碣石,教员踌躇满志诗兴满怀,挥笔写下《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教员眼里,“李煜的《浪淘沙》用词、意境都很美,但是情调柔弱、伤感,婉约派的作品我不大喜欢。我看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真男子气,是大手笔[注16]。”

1954年毛泽东和李讷、李敏、毛远新在北戴河海滨浴场

二、1933与1954
北戴河酣畅、清华园温暖,各擅胜场。鱼和熊掌皆“我所欲也”,只是两处都不方便,要全天候满足需求,最好是中南海里有游泳池。
中南海早就有游泳池。
这是个室外游泳池,位于中海边。当然不是慈禧修的,老佛爷断不会干这样“伤风败俗”的事;也不是北洋政府修的,那些年北京城头三天两头“变换大王旗”,袁世凯、黎元洪、曹锟、张作霖等轮流在中南海坐庄,忙着拱人,无暇拱水。不过他们也或多或少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比如袁大头,把慈禧的仪鸾殿改名怀仁堂,把宝月楼改名新华门,如今,前者是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后者成了中南海的正门。

民国时期的中南海游泳池方位示意图

1928年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北京复称北平。这绝不仅是地名的一字之改——1929年,北平市府将中南海和北海一起命名为“三海公园”,开天辟地第一次,中南海向平民开放,千年皇家禁地首次成为老百姓自由出入的游乐胜地。里面的房屋甚至还对外出租,读大学的地下党谢和赓与同学合租了中南海流水音的一间大房,每月租金五角[注17],从此对中南海有了感情,后来竟因关于中南海的一句话而受大累,容后叙。1930年,这里正式改名为“中南海公园”,张海若题写的“中南海公园”牌匾高悬于新华门楼,张海若是我们湖北江陵人,光绪30年甲辰(1904年)进士,书画篆刻冠绝一时,在当时的北京城名气很大。

民国时期在中南海钓鱼的孩子

中南海游泳池于1933年修建,这就不能不提到上世纪30年代开始那几年任北平市长的袁良。此公倾心于古都市政文化建设,借鉴欧美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经验,颁布了《北平市游览区建设计划》等北平建设规划,是开启北平现代化都市建设进程的人物。其主持编撰的介绍北京古都风貌和文化传统的大型图文书籍《旧都文物略》,也由张海若题写书名。

袁市长任期内,中南海公园十分热闹。中南海两海面积约700亩,是北京城内最大水域。人们除了欣赏皇家园林风光,还可以垂钓、划船、游泳。游泳可以在“海子”里游,也可以在游泳池游。游泳池要买票,团体票打折,学生可买月票,并有游泳教练现场指导,热闹场面呈一时之盛。袁市长“囿于国情”,曾下令“禁止男女青年在同一游泳池游泳”,此举遭到鲁迅的嘲讽[注18]


民国时期热闹的中南海游泳池

除了在“男女之防”上的一时“封建”,袁良其实是开明的。当年埃德加·斯诺想去延安,关隘重重,幸亏袁良为其发放特别通行证,才有了后来《西行漫记》的风靡西方,教员亦由此获得世界性名声。斯诺为此特赠袁良外国名牌双筒猎枪一支。此枪传到袁良孙子袁奇手上,2001年,袁奇遵从相关枪支管理规定,含泪将猎枪上交九江市浔阳区浔阳派出所(据《浔阳晚报》)。这几句也不尽是闲笔,斯诺与教员渊源甚深,后面还要说到。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期,何应钦的“北平军分会”、李宗仁的“北平行辕”、傅作义的“剿总”先后设于中南海,游冶休闲之地成为战争指挥所。兵荒马乱,人心惶惶,中南海在经历了不到20年的开放后再次与百姓绝缘。

民国时期的中南海公园游人如织,“海子”里都是游泳的人

鼎革后,中共中央进京最初住在香山。1949年2月3日,由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时任中央统战部秘书长的齐燕铭负责组织工作班子进驻中南海。这算是选对了人,齐燕铭是文化人兼革命者,北京“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熟悉北京。工作班子进驻时,后来成为教员居所的丰泽园大门上,仍然悬挂着“中南海公园管理处”的牌子。傅作义的零星部队散落在各个角落,无所事事而不知所措。经过战乱和政权更迭,曾经鸟语花香、游人如织的中南海一派凋敝,两海腥臭弥漫,蚊虫孳生。室外游泳池也是一池脏水,池底池壁斑斑裂痕,配套设施残破不堪,周围杂草丛生,根本无法使用。傅作义的部队不能依靠,时任北京市长的叶剑英调来部队,首要任务是清理中南海水域的淤泥,先将海子里的水抽干,再挖淤泥。从初春开始,成百上千战士甩开膀子干,清除淤泥16万方。沿岸砌了石坡,杂草、垃圾也被彻底清理。叶同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修缮房屋。经过几个月的劳作,到夏天,中南海终于重新像模似样,中共中央在国庆前夕搬了进去[注19]

到了1954年,随着教员的“拱一拱”活动日渐频繁,中办组织专业班子,下大气力修整游泳池,而且搞了个“双黄蛋”——整修改造室外原有的游泳池,同时在泳池南边新建一个室内恒温泳池。工作人员把中南海游泳池的建筑图纸给教员审看,“一个锅要补,一个要补锅”,这次没有“擅自”,程序到位。“终于有了可以游泳的游泳池了!”“超过预算的话,就用我的稿费[注20]”,教员说。

室内泳池由中央建筑设计院设计,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承建。该公司负责人是1951年从中办调过去的,熟门熟路,轻重缓急拿捏到位,室外泳池还没修整,室内泳池就已建成。阳光室、会客厅、休息室、花草葱郁的小庭院,配套齐全、布局合理。

中南海室内泳池

室外泳池改建中,将原来的水泥池铺贴了瓷砖,增添了扶手、水槽等配套设施,跳台、跳板、更衣室、暖房、藤椅、遮阳篷等一应俱全。完工后的室外泳池成为一个长50米,宽25米,南深北浅的标准游泳池。

田恒贵说教员“特别喜欢室内游泳池,一是那里的房间比较高,起码有五六米高,二是房间前面全是大玻璃窗很有气派,特别敞亮,相比之下,菊香书屋的房间就感觉有些憋屈[注21]。”

落地窗房间有亮度有景深,还可洞察一切,此前教员去莫斯科访问时就喜欢上了。天寒室内泳池,天热室外泳池,从此,那一带经常出现教员身穿睡衣的身影。

中海边的室内游泳池

三、室内泳池与室外泳池

似乎是约定俗成,在室内泳池游泳的,基本上是毛刘周朱陈林邓”,加陈毅彭真减林彪。林总怕风怕光似乎也怕水,老家黄冈枣儿刺岭的林家大湾那块方穷山多恶水少,没有培养兴趣的条件。再说,林总可能觉得思想上紧跟更重要,闭门索居,把自己关黑屋里边思想边研究中医药边写条幅,“天马行空”“克己复礼”之类。

室外泳池就热闹多了。众多中央机关的干部和中央领导的子女们都以去池子里一泡(游)为乐。尤其是那些“半糙子”小伢,如:教员的亲侄子毛远新、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汪东兴的女儿汪延群、陈毅的儿女陈小鲁和陈珊珊、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杨尚昆的女儿牛牛、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张际春的小儿张小刚、国务院办公室负责人吴庆彤的女儿吴继平,还有朱德的孙子们等,都是这个泳池的常客。这是其他北京大院子弟不曾享有的游乐条件,他们至今依然记得当时的很多细节。

教员从来都是在深水区活动。先打几个滚,泡上一会,再来回游。泳姿并不漂亮,半仰泳半侧泳的姿势,然而水性好,能玩出花样。刘源说教员能直立在水中一动不动。“我们都不能像他那样立住”,陈晓鲁回忆教员踩水,整个腹部能浮出水面。潜水时间也长,既不浮出水面,又不沉入池底,打坐的姿态悬在水中间。“他还能两臂枕于脑后,平躺在水面上,把一条腿翘到另一条腿上。有的人还看见过他躺在水上吸烟。”说是肚皮上还放了个烟缸,神乎其技。

教员对自己的泳姿泳技十分自信。1956年,他将自己那首《水调歌头·游泳》寄赠黄炎培。黄老先生是个认真的人,否则也不会在当年那场著名的“窑洞对”中提出“中国历史发展周期率”的问题。这次,他对教员词中的“极目楚天舒”提出了质疑。翻年后的早春二月,教员复信解释:“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注22]。”教员没有说出来的台词是:我这个姿势才得见“鹰击长空”,否则看到的就是“鱼翔浅底”了(对了,长江武汉段水浑,什么也看不到)。
但是有些人另有说法。于光远也是游泳池的常客,曾得到过刘少奇的亲自指导。他说刘少奇的泳姿最漂亮,标准的蛙泳,速度也快,很吸引眼球。同场飚技,二把手太出彩不是吉兆。1960年代初,二把手在一线主持工作,1962年八一节,《红旗》杂志重新发表其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的讲演《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全国掀起学《修养》的热潮,许多地方并排挂着两个人的标准像。更紧要的是两人的算术不是一个师傅教的。教员评判形势:“成绩与缺点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刘少奇说缺点与成绩“三七开”都勉强,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三分tianzai,七分renhuo”,这是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讲的,而且还博得了热烈的掌声[注23]。如果说算法的差异远大过仰泳侧泳与蛙泳的不同,不同算法的后果则严重到不是上岸就是淹死。
曾几何时,教员还在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也投桃报李:“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现在,“赶不赶得上”变成了“赶不赶下去”的问题。到了1964年底1965年初,刘主持制定颁布《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无论是对国情的诊断,还是给出的处方,两人都严重对立[注24]。1970年教员在和斯诺的谈话中坦言,就是在这段时间下了决心:“刘必须下台。”两个致命的时间节点在教员1966年《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交代得很清楚:“......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已成“旗手”的江青更直白:“七千人大会憋了一口气,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这口气[注25]!”
龙象蹴踏,非驴所堪,“陈王奋起挥黄钺[注26]”“遍地哀鸿遍地血[注27]!”

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

话说教员经常到室外泳池“”,管理部门觉得这样鱼龙混杂有问题,于是开始清场。教员一般是下午两三点钟晃晃悠悠趟过来,此前就有管理员拿着个手摇铃铛在泳池边摇铃赶人。大人自然是赶紧起身回避。小伢们多不吃这一套,调皮的还把管理员的铃铛哄到手里,说我帮你摇,拿着铃铛转身逃到深水区,“嘚儿意地笑又嘚儿意地笑”。见了教员也不跑,甚至在水里拱去拱来一不小心撞一下教员的腰。

教员不管这些,游游泡泡个把小时上岸,披着他那蓝白条毛巾睡衣,坐遮阳棚下的藤椅上抽烟喝茶,看小伢们戏耍,间或评点说笑两句。

坐藤椅上抽烟的教员心情不错时就问在场的女孩:“你们会跳舞?跳一个吧。”吴继平和周恩来秘书顾明的女儿顾小红商量后,跳了一个《雪山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看完表演,教员鼓起掌来。教员总是和孩子们相处不错,田家英的大女儿曾立说他“游完泳离开时,大家都聚集到他回更衣室必经的地方,分列两旁欢送”。大院的孩子素质就是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南海室外泳池

还有一次,天气很冷,毛远新从水里出来说:“还是水里舒服些。”

教员瞪了他一眼:“你就是喜欢舒服,怕艰苦......你将来不当右派,当个中间派,我就满足了。你没吃过苦,怎么当左派呢?”

毛远新嗫嚅道:“我还有点希望吧[注28]。”

希望大。文革开始后,毛远新先后在辽宁省和沈阳军区任要职。后来,更是成为教员惟一信赖的代表自己传话的人。


毛泽东和毛远新(左)在北戴河

教员身先垂范,并大力号召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皇城里的人们闻风而动,士兵们背着假枪、通讯兵背着成捆的电线“武装泅渡”,许多对游泳没有兴趣的人也被动员下水,中南海里越来越多的人都投入到了游泳活动中。只是中南海有数以千计的机关干部、工作人员、警卫人员、众多小伢,一个室外泳池挤不下,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干部和家属孩子很少来游泳池来游泳,一直在南海游。南海是“三海”中最小的海子。中海水域更阔,但水底复杂,没有相关设施,一直禁止在此下水。现在,在教员倡导下,很快对中海进行了清理,水中搭起了木台供休息用,海边修了凉棚,牵来水管,建了更衣室。

中海顿时热闹起来。

未完待续


责编:鳝鱼臊子
版式:鱼七秒


【注释】

[注1]转引自《毛泽东外交生涯中的若干“最后一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12.02.   

[注2]袁小荣:《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注3]中共中央【1971第12号文件:《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谈话纪要》,转引自《毛泽东在林彪事件前的关键决策》,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05.13.

[注4]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注5]毛泽东:《贺新郎·别友》(此句有不同版本,此据本人手迹).

[注6]毛泽东:《游泳启事》.

[注7]毛泽东:《四言诗·奋斗》.

[注8]毛泽东:《给江青的一封信  .1966》.

[注9]梁实秋:《清华八年》,华夏出版社,2008.

[注10]《清华体育老传统有了新传承》,央广网,2017.10.22.

[注11][注28]王凡:《毛泽东时代中南海游泳池的故事》,人民网,2014.12.10.

[注12]《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注13][注20][注21]田恒贵:《中南海游泳池的来龙去脉》,《文史参考》,2010.第16期 .

[注14]《毛泽东家书·18》,新华网,2011.12.19.

[注15]《毛泽东雷雨天游泳,《北京晚报》,2014.07.25 .

[注16][注22]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游泳情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1.02.23.

[注17]黄金生:《中南海的平民时代》,《Vista看天下》,2013.第29期.

[注18]小小书童:《袁良》, 楚汉网-浙江文史网,2020.04.13.

[注19]夏杰:《接收中南海亲历记》,《武汉晚报》,2011.05.25.

[注23][注25]鲁彤:《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注2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注26]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注27]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

 


作者往期部分文章链接:

小熬浆糊:泡澡的故事(上)

小熬浆糊:风骤雨疏,海棠依旧

小熬浆糊:《梓山湖笔记》序

小熬浆糊:从京城名媛到“封建余孽”

小熬浆糊:五姑娘“恋爱史”

小熬浆糊:晚清第一美人的宫中岁月

小熬浆糊:慈禧的一亩三分地

小熬浆糊:万千悲欣付沧浪

小熬浆糊:才倾天下,谤誉一身

小熬浆糊:下汉口

小熬浆糊:驶过海峡,越过山丘

小熬浆糊:襄河谣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黄邦雄:物语,勿忧禁言  行者,信马由缰(上)

张东初:江湖赶酒艺人

彭振:次韵鲁迅《自嘲》杂感集(6)

姚监复:敬祝张三同志身体勉强健康

喻训天:那些“深挖洞、广积粮的日子

施一公: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飞鱼:读书笔记两篇

冯骥才:时代一粒灰,人间两条命

尔也:天门画家郑碧帆

彭振:次韵鲁迅《自嘲》杂感集(5)

马克思:太平天国就是魔鬼的化身

荆楚山樵:七律·秋之蕴20首(新韵)

周公说:注意点吃相!

曾庆伟:盐,食肴之将

老人、子女与保姆,一出纠结的“戏”


敬请赐稿,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