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窗丨张耀祥:四十年后重聚首,回眸刻骨那段情

张耀祥 新三届 2020-08-25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张耀祥,厦门大学中文系1977级,厦门日报高级记者,已经退休。



引言



这是一个分别的场面——


更深漏残,万籁俱寂。


昏黄的灯光下,两位年已花甲的大男人,执手劳劳,四目深情凝视,眼中似有泪花婆娑……


如此“基情”,看了撼动人心,忍不住鼻头跟着酸楚。



同样这二位,喜相逢时也情真意切


甫一见面是由衷的喜悦,脸上的褶子春风荡漾,双眸夜明珠般的熠熠生辉,高大威猛的那位一手紧扣戴旅行帽那位的五指,另一只手则紧搂着他宽厚的肩膀,看那神情生怕他再飞回去似的。


前后两张照片——


送离时气氛像凝固似的沉重,直锥人心;后者则像七月遍树绽开的凤凰花,热烈欢快。


唉,相见时难别亦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又是一个“基情”版的场面——


左边的男人紧搂着右边这个光头男人,面对镜头,丝毫也不掩饰内心的“款款深情”;光头男人露出两颗虎牙,咧开嘴傻傻地笑着……


莫非是新版《断背山》上演?



切换成一个阔别重逢的场景——


一男一女众目睽睽下紧紧相拥,女性侧对镜头,由衷的开心写在脸上,笑靥绽放亚赛盛开的桃花。


那大男人脸埋女性肩上,只让人看到一个戴着旅游帽的后脑勺,风尘仆仆,满是疲惫,看样子是刚下车到达行程目的地。


尽管没能看到其真容,但其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却在这埋头于肩的瞬间袒露无遗。


这是何等的情感,何等的喜悦,连旁观者都沉醉了。



又来一个喜相逢的情景——


男的肩背行囊,一身风尘尚未抖落,一脸讶异挂在脸上;女的身着火红的节日盛装,如一头轻盈的燕子直扑人怀,开怀的笑意似春风拂面而来,暖透心田啦!



还是这位穿火红盛装的美女,热情拥抱一位穿着异邦演出服装的老帅哥。看样子,老帅哥刚演出完毕,额头上还沁发着细密的汗珠。这“飞来的艳福”着实让大帅锅大出意外,光顾着咧嘴傻笑,手脚都不知该往哪放了。



快穿上,别着凉了!大伙瞧这男士多暖心,才下舞台的女士都还来不及卸装,一件外套就赶紧给她披上了。


活在当下,有这么贴心、这么绅士范的男士已不多了。


看这百般体贴的模样,一定是其“先生”无疑了?!


哈哈哈,瞧这恩爱秀的……



一个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


背景墙上,“感怀母校,感念师恩”、“南强对话:一代人的命运”等字样清晰可见,主席台上男的手持话筒面对台下,女的埋肩主持人宽厚的臂膀,看样子是激动异常。



同一位主角,不同的邂逅——


这位名叫方晓的女性是厦门大学中文系七七〇一的大姐大,如今已年近古稀了。


画面上,您可以看见她正亲热地贴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脸颊上,倾诉她阔别重逢的喜阅。


看到这一场景,诸君先前的各种“哥德巴赫猜想”皆可悉数揭开谜底了。

原来,这只是些同窗师生相见的场景,积淀了四十年的情感,在阔别重逢后火山迸发般地喷薄而出了。





四十年后重聚首

回眸刻骨那段情


文:弦慈


狗年新春,有“南国之强”美誉的厦门大学喜迎七七〇一与七八〇一两级校友返回母校,隆重纪念恢复高考制度暨入学四十周年。


一时间,厦门大学芙蓉湖畔、上弦场与集美、群贤、颂恩等建筑楼堂之前,红围巾随处挥洒飘逸,给佳节氛围浓浓的校园平添了无垠的喜气!



这款人手一条的红围巾,是此次聚会筹备组的创意,既表达学子对母校对师长的无限感恩之心,又是鬓染白霜年近“黄昏”的学子们丰富多姿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枣红色的围巾一端,绣着金黄色的厦门大学LOGO标志,同时绣着“中文七七、七八级入学四十周年’’字样,喜庆吉祥又富有纪念意义。


不少同学,甫一看到围巾就惊艳欢呼,迫不及待地围在脖子上,春风一掠,随即舞动,恍然如天边一道道红彤彤金灿灿的祥云徐徐飘过。



聚会的集结号终于吹响了!


厦门大学七七与七八两级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学子,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马不停蹄,餐风宿露地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风尘仆仆奔赴他们朝思暮想,曾经哺育他们四载的母校。


多年未见的同窗甫一见面,未及放下行囊就激动地紧紧相拥,许久许久都不舍松开。


似画面上的这一场景,此次欢聚中时时处处皆可遇见。



此行意义非同凡响,四十年前恢复的那场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命运,更是国家与整个民族的命运。这一重大的里程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奋发前行的征途上。


为此,不仅身在神州各地的学子日夜兼程赶赴母校,一些已在海外定居或工作的同学也放下家人或工作,远渡重洋赶来赴约。


当年校内不少女生钟情的“白马王子”芮帅锅特意提前数日从万里之外的美国赶回故居与母校。


芮帅锅的双亲在世时曾是厦门大学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传奇般地令许多人由衷敬佩。



曾在英国赫尔大学传播中华文化,现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忙于分校筹办事务的方晓大姐也风尘仆仆地回到母校,与师长同窗践约欢聚。



长得小巧玲珑五官娟秀的王岚岚同学远渡东瀛,传播中华文化,为了这场纪念与约会,亦背起行囊返回母校!



已当副校长多年美女同学詹心丽,一身靓丽盛装守在逸夫宾馆报到处,一一接待远道而来的各位同窗。


当见到同学敬重的老魏组长,一向矜持稳重的美女校长也顾不得他想,像一头轻盈的燕子扑上前来,忘情地与老魏组长热情相拥。



中文系七七级当年的班主任杨聪凤老师,顾不得年近八十的高龄,专程从十余公里外的寓所乘坐BRT再转公交车赶到厦门大学逸夫楼,守候在宾馆报到处迎接远道归来的游子。


聚会报到这天,杨聪风老师俨然成了同学们“争宠”的“太后”,大家都争着抢着与她握手、拥抱、合影,让她乐得合不拢嘴,忙得不可开交。



杨聪凤老师慈爱地与爱徒们谈过往,叙当下,嘘寒问暖,格外亲切。直到夜阑,在同学们关切催促护送下才依依不舍起身回家。


家在本地的同学想开车送她,或帮她叫辆“滴滴快车”,她都一一婉拒了。她幽默地说,我坐不惯轿车那玩艺儿,还是公交车好,高大宽敞又热闹。


才到校园门口,她就把护送的同学往回赶,说:就此留步吧!明天还得早起,一天的日程满当当的,回去休息了!


说罢,双手一摆,无论如何不让再送。迅疾转身,一会儿就消失在珊阑的夜色里。



初六一大早,七七与七八两级学子迎着早春鹭岛的春风,穿起盛装,披戴红围脖,谈笑风生地朝聚会的主会场——厦门大学科艺中心出发,那一条条迎风摇曳的红围巾成了路上最靓丽的风景,引得外地入校游客纷纷呼朋唤友,驻足围观拍照。



厦门大学为欢迎两届学子的到来,精心装点造型别具一格的此次聚会的主会场科学艺术中心,把主会场装点得一派喜气洋溢,如同艺术宫殿般的灿烂辉煌。



主会场入口处,矗立着一个金灿灿的标语牌,上面印制着“纪念恢复高考制度暨入学四十周年”及“感怀母校、感念师恩”等字样。


这天上午,这里将隆重举行一场主题为“南强对话:一代人的命运”的纪念会议。



看到这醒目的标语牌,与会的学子禁不住心潮澎湃,血脉贲张,纷纷相邀相挽,在标语牌前摄影留念。


火红的围巾,火红的恭贺新春背景墙与璀璨阳光的笑脸,如同拂面而来的春风,让大家霎时周身暖洋洋的。



会议的主席台上,以入口处的标语与图案放大数十倍组成背景墙,墙下依次摆满了闽南漳州特有的水仙花等芬芳四溢的花卉。


令与会者感动的是,著名时事评论员、原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亲临纪念大会,并对中文七七与七八级派出的四位代表现场进行访谈。


杨锦麟是厦门大学历史系七八级校友,此次欣闻中文系两级校友联袂返回母校,隆重纪念高考制度恢复暨入学四十周年,欣然应邀莅会,并主持开展对四位校友的访谈活动。



当天上午的纪念活动,由退伍老兵、七七〇一同学、当年的系学生会主席吴立平担纲主持。为主持好这档媒体聚焦的盛大纪念活动,立平兄特意换上橙色唐装,披戴纪念活动统一标识的枣红羊绒围巾,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地闪亮登台。瞧这位见过大场面的仁兄,面对诸多媒体的“长枪短炮”竟谈笑自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纪念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宣布,由女同学上台列队,依次向坐在会场前两排的老师献花。


尽管,韶华不再,但手捧鲜花的女同学们依然展现出当年校花的风采,成了会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我曾经将这张照片传到自己的朋友圈,已退休的厦门日报一位副总编惊呼:不老班花美哒哒!!!



到场的老师都已是耄耋之年,苍苍白发与姹紫嫣红的鲜花融汇为一幅最为感人的油画。


女同学们挨个向老师们敬献了花束,向老师们致以亲切而热烈的问候,让老师们既开心又激动。



献花环节毕,厦门大学原校长,经济系七七级校友,现任厦门大学校友总会会长的朱崇实同学上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引爆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为莅会老师的代表,七七〇一曾经的班主任杨聪凤老师也上台发言,盛赞恢复高考制度及她的爱徒们。激情迸发的讲话,深深感染了与会者,欢呼声与掌声在全场卷起了狂澜。


此次聚会,也激发了年近八旬的这位老人的青春,她仍像四十年前那样,发表讲话慷慨激昂,导火索般地引燃了大伙心田的礼炮绽放出绚丽的火花。



接着,七八〇一的班长代表两级学生致辞,盛赞恢复高考制度改变了个人及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感怀母校,感恩老师。


他在对当年的恩师一一点赞后动情地说:今天我们满怀深情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也是为了回望来路,不忘初心,不枉此生,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砥砺我们前行而行稳致远……



师生代表致辞毕,主题为——南强对话:“改变一代人的命运”的访谈开始。


接受杨锦麟的采访话题,七七〇一的学生代表方晓感概地回忆起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与学习生涯。当时,她被录取为走读生,而家住福州的她又在学校附近租不起房子。老师们想方设法,让她在办公室一隅搭张小床晚上休息。


白天一大早,她六时徐就起床,揣着两个馒头,骑车到校园僻静的角落读外语,四载寒暑易节,天天如此。


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成了一名祖国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听完方晓的讲述,见过无数大场面与大咖的主持人杨锦麟也深受感染,眼含热泪,特意从主席台另一端快步走来,情不自禁地拥抱了这位令人敬重的学姐。



与杨锦麟主持席相邻的座位,坐着七七〇一的学生代表张健,如今已是市领导的他以一名普通同学的身份接受采访。


张健深情地回忆前四十年前的那场高考,他原本仅是漳州糖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利用工余时间,争分夺秒复习功课,并报名参加了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举行的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场高考,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厦门大学中文系录取。


当年,厦门大学中文系与北大中文系最低录取分一样高,也是厦门大学文科中最低录取分最高的。


毕业时,张健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后来又被省政府相中,成为一名政界人士,为祖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完成对四位学生代表的采访,杨锦麟意犹未尽地采访起台下的学生对那场高考的感受与老师对这两级学生的印象。


在台下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七七〇一同学王元生,争相举手发言。他大步流星地走向主席台,在台下接过主持人手中的话筒,兴奋地说,一获悉被录取的消息,当时在市郊农场插队下乡的他一蹦三尺高,自掏腰包杀了两头猪大宴农友。


他的故事也成了各媒体竞相报道的题材。



听了王元生的杀猪段子,七八级的陈文杰同学披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高考“上访”经历。秋季高考,他获得优异高考成绩,但却因“家庭身份”问题而被安排在普通大专班,与他首选的志愿厦门大学中文系大相径庭。他很不服气,决定与命运抗争。所幸,神州大地此时东风浩荡,他的上访,终于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排除干扰,正本清源,还其应有待遇,使他得以成为厦门大学七八〇一的一员。



谈起对两届爱徒的印象,年近九旬的著名学者,茅盾研究专家,庄钟庆教授一如以往在课堂授课那样眉飞色舞,他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他教了几十年书,接触过数不清的学生,惟有这两届学生给他印象最深最好,他们不仅年龄差异最大,而且是最勤奋,最敬师,最有才,最出采。


庄钟庆教授的评价赢得与会老师的一致赞同,他们互相交换赞许的眼神,频频颔首表示首肯。



对话访谈休息间隙,庄钟庆教授离席到室外透气,旋即被多名学生“盯住”,请求合影留念,他有求必应,一一与“粉丝”们合影。



年已九旬的石文英教授也被众多学生粉丝“盯”上,与之合影者纷至沓来。



美女同学与恩师相见相偎依,笑对镜头合影一张,情同母女分外亲。



纪念与访谈进入尾声,78级同学赠送“感恩母校”书法长卷。



对话访谈之后的环节是全体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依着摄影师的指挥,师生们井然有序地列队进入摄影场地,随风飘逸的红围巾再次成为游客争抢镜头的对象。



师生们依序排成半椭圆形的四排,白发皓首的老师们手捧鲜花,神采奕奕地端坐于第一排。紧立其后的是风采裴然的女同学。


男同学则分列成两排站在女同学身后的钢结构台阶上。


当时是“狼多肉少”,中文系七七级共九十五位同学,而女同学仅十九位,占比五分之一强。七八级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女同学虽然人数不占优,但大都堪称“校花”,羡煞了其他系的男生,打趣说中文系男生“艳福不浅”!



向老师们敬献鲜花那一刻,手捧鲜花的女同学也笑靥如花,那场景可借用一句古诗以形容,谓之“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时间,让台下的师生觉得惊艳讶异,绚丽璀璨的灯光下,竟分不清哪是鲜花哪是笑靥。



看到场上有这么多靓丽的美眉,摄影师也遥控无人机入场“掠美”。



笔者亦曾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这张照片,引发惊呼连连,用闽南语直称“水查某”(意为漂亮女郎)。


我的一位老同事平日一向矜持稳重,但这一回也被七七、七八级的女生们如此善于“保鲜”震“呆”了,他在微信圈里评论说,“驻颜有术真校花,疑是仙子下凡来……”



集体合影环节之后,师生们意犹未尽,或小组全体合影,或宿舍集体拍照,一时间会场内外俨然成了明星的秀场,秒杀了一台又一台的手机。



尤其是女生们,简直“嗨”翻了!



年已花甲,但大家都童心未泯,令人捧腹的搞怪摆拍造型层出不穷。


瞧,这是演哪出啊?是《红色娘子军》,还是《红灯记》哪?


呵,都可以是,新时代新版本的!



午休餐聚,自然又是一番樽爵频举觥筹交错,笑声喊声碰杯声,惊飞了一群群逸夫楼旁的绿树栖雀。



下午,纪念活动继续进行。与会者齐聚当年男生住过的芙蓉楼前,面朝碧波荡漾、芳草萋萋的芙蓉湖,隆重举行为“逐梦”勒石揭幕盛典。



“逐梦”二字,由著名书法家、七八级同学潘文海题写,两级同学出资所刻。


提及勒石来由,专程出席典礼的校党委书记张彦致辞说,在讨论这件事时,全体与会者表决一致通过。这说明了,大家对恢复高考制度重大意义的高度认识,与对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年首次招收的春秋两级学生的高度认可与赞赏。


张彦书记热情洋溢的讲话赢得现场两级同学、外系校友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热烈的掌声。霎时间,“咔嚓咔嚓”的相机快门摁动声响亦连成一片。



“逐梦”石背面,镌刻“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厦门大学七七级七八级二〇一八年二月勒石”字样。


与会同学纷纷在此摄影留念。



因“遂梦”二字为七八级同学所题,已当多年副校长的詹心丽同学告诉同学们,芙蓉湖畔还有一块更大、更早的勒石是七七级同学、著名书法家朱守道所题,内容撷自老校歌“知无央,爱无疆”,大家纷纷好奇问,在哪里啊?


詹心丽同学兴致盎然地说,走!我带你们去观赏。


来到守道同学的题字勒石前,因是同级同学所书,又是选自老校歌歌词,七七级同学兴致高涨,纷纷在勒石前拍照留影!



巧的是,七七级女生郑星是老校歌歌词作者郑贞文的孙女,此次也来参与聚会。为人朴实低调的郑星同学从未向人提及此事。


  詹心丽同学很自豪地向同学们披露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介绍,老校歌词作者,郑贞文先生(1891—1969年),1909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1年曾短暂代理任母校校长,后任教务长兼秘书长。


得知这一缘由,朱守道高兴地与郑星留下了这一珍贵的影像镜头。



尽情地在芙蓉湖畔同窗手书的勒石前合影,“大师课”活动时间已到。


怀揣对四十年前青春岁月的追忆,同学们结伴来到当年上课的集美二阶梯教室,模拟再现当年的情景。


当由同学扮演的当年的“老师”——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水涌、黄鸣奋等走向讲台时,同学们一致起立,齐声唤:老师好!



早已是校内名师的朱水涌笑容可掬地上了讲台,首秀了POS!嗨翻了听众席上的同窗。


紧随其后,有过教师经历的黄鸣奋、方晓、李萍、王岚岚、甘于恩、张森、郑英厦等纷纷亮相,侃侃而谈,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使大家享受了一把“桃李满天”的美景与乐趣。



不知不觉中,夜幕悄悄降临,厦门大学本部各建筑群渐次亮起辉煌璀璨的灯火,波光粼粼的芙蓉湖倒映着嘉庚建筑楼群五光十色的倒影,水面上满是金屑银花,好似漫天绽开绚烂的礼花,迷醉了过往师生一颗颗驿动的心。



璀璨夺目的灯火里,白日里辛劳欢乐一天的两级同学短暂休憩一会儿晚宴上再聚首。


晚宴就设在白天举行纪念活动的主会场。


饭桌上自是一番推杯置盏、斛筹交错,欢声四起,再叙四秩同窗情。



温班长等挨桌敬酒,一旁的北京青年报资深编辑陈徒手笑得合不拢嘴,昵称“阿毛”的他是全体七七〇一的小弟弟,分别三十多年重聚首,他仍是一副青涩模样!



举樽千爵少,畅饮乐更高。一番酒酣耳热,欢快的音乐响起。


当神采飞扬的两位主持人健步登台,宣布四秩相聚两级联欢文艺晚会拉开大幕时,会场爆发雷鸣般震耳欲聋的掌声与欢呼声。



晚会节目精彩迭出,诗朗诵、男女声对唱、合唱、独唱、歌伴舞……尽情地飞洒出两级同学放飞的心情和多才多艺的内涵与修为。


情到浓处,一曲男高音独唱《绒花》撼动了大家的心弦,抚触到大家内心最为柔弱处。


忆芳华,岁月逝去可静好?漏尽更残笙歌处,潸然珠泪已湿巾……



最为出彩的是印尼伞舞表演。在独具异域风情的音乐声中,原校艺术团的三对老搭档舞姿曼妙地秀出舞台,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惟妙惟肖地展现出热恋男女歌舞传情丰富美妙的内心。


有趣的是,当晚会的部分照片与视频传开后,定居杭州的两位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的老校友对《印尼伞舞》情有独钟,特意辗转找到七七〇一的同学,看看是否有这个舞蹈节目的全程视屏,如有最好能发给他们观赏。



获得该信息后,此次聚会的全程跟踪摄像者郑英厦非常高兴与激动,他立马表示,要联系上两位老校友,将《印尼伞舞》的全程视屏发送给他们二位。


此事还引起七七〇一同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有同学发表评论说,这两位老校友可能是印尼侨生,要不晚会节目那么精采,他们怎么惟独钟情这个舞蹈呢。



《印尼伞舞》演出太成功了,连副校长詹同学都顾不得矜持,守候幕则调度指挥的她,亲切地拥抱一把刚下台还气喘吁吁的一位男演员。


这是七九级师弟王龙雏,欣闻师兄师姐欢聚母校,专程前来参与伞🌂舞节目,为师兄师姐们献舞助兴。


这飞来的“艳福”,让这位七九级的师弟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农历正月初七一大早,两级同学“闻鸡起舞”,乘车赶赴离校本部三十多公里外的翔安新校区。


新校区环山而立,建筑风格与校本部一脉相承,尽是飞檐斗拱、红瓦白墙,让人一望无垠。



大气磅礴、中西合璧的新校区嘉庚风格建筑楼群,让两级同学目不暇接。



尤为令大家震撼的是新校区高大宏伟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楼群。


图书馆大堂可谓高大上,地面正中央镶嵌着一个硕大无朋的天蓝色厦门大学校徽LOGO,其中还印着校主校训:止于至善!



同学们紧紧绕着巨大的LOGO站成一圈,挥起双臂兴奋地欢呼雀跃,如同一群少不更事的垂髫总角,来到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既觉新鲜,更觉欢喜。



透过图书馆别致穹顶,依稀可见蓝天白云,若逢下雨,亦能闻流水潺潺。试问神州,这样的图书馆能有几何?



新校区行的主旨是两级同学为母校举行一场书画笔会。


七七〇一与七八〇一的确藏龙卧虎,除了一群学贯中西古今、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党政机构高级领导,资深媒体人,更有一群擅长丹青的书画界知名人士,其中姣姣者当推七七〇一的朱守道,七八〇一的潘文海等。



书画笔会一开锣,两级师兄弟挥毫上阵。


最为出人意料的是“美女校长”詹心丽同学也写得一手好字,她气定神闲,笔走龙蛇,须臾之间一气呵成一幅字,赢得周围同学一片喝采。



最早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的是七八〇一的潘文海同学。


出生于一九六二年的潘文海同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刻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理事。全国第十届书法展监审委员会副主任,第四届全国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监委等。


他的作品自成一体,遐迩驰誉。这次聚会芙蓉湖畔勒石“逐梦”二字就出自其手。



擅长多种字体的七七〇一同学王元生也挥毫上阵,一气写成多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更为令人感叹的是王元生同学系抱病上阵,为此,放心不下的夫人一旁关照助力,或拂桌镇纸,或递笔送墨,忙得不亦乐乎。



七七〇一同学、出版界精英施群同学据传工于仕女图,此次上阵效的是郑板桥好竹之风。



弹指间,一幅“瘦竹图”功成示诸众人,四周掌声响起!



七八级同学王明贤、王乃钦携手合作,明贤作图,乃钦题字,天衣无缝完成一幅鱼戏图!



七七〇一的朱守道同学在完成一幅上善若水书法作品后,又一连写了多幅字。


最后,他援如椽大笔,凝精会神创作出巨幅中堂:鸿禧云集。


作品甫一完成,在班微圈直播书画笔会实况的一位同学发表评论道:此作一出,江湖无声!



朱守道同学早在大学时期就曾拜师虞愚,课余时间勤加习字。毕业后更是多方学艺,如今已成大师,其“朱体”人们趋之若鹜,一联难得。


据“度娘”考,朱守道(195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现居北京。1982年春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正司长级干部,第四、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韩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 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名人名家书画报》总编辑等。



大师,名人。朱守道儒雅厚道,毫无架子。此次书画笔会,他决定将自己在笔会上创作的首幅作品“上善若水”捐献给母校中文系,并由全体与会同学联合署名。


与会同学欣然从命,一一在长卷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签上自己的大名,七七〇一同学高擎长卷,心怀感恩,面带微笑,群体留下令人过目难忘的瞬间。



心怀感恩,一场短短的三日聚会却整整策划筹备了近半年。


筹备中,筹备组将纪念聚会的每一个细节都想到了。


会前,邀请各位恩师莅会,在挨个落实到位后,得知部分恩师玉体欠安无法到会,筹备组的部分同学在副校长詹心丽同学带领下,挨家挨户登门看望慰问,并亲手为恩师系上此次聚会定制的红围巾。



看到昔日爱徒登门慰问,恩师们笑逐颜开,沉疴顿去七分,有说有笑,来了精神。



家住厦门的许多同学,自告奋勇当好东道主


聚会报道日,詹心丽、刘群、王鸣诸同学,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外地同学回母校的下榻处逸夫楼大堂,送上热茶,递上礼品,再引领至下榻房间,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瞧,大名鼎鼎的朱教授成了传菜服务生。



一群帅哥成了饭局“局外人”,专事端茶送水搬饮料的服务员兼搬运工。


诸君,虽说此次聚会,大家都自愿捐资,是不差钱的。但会务组为了多节省些经费以作为日后公共基金,一分钱都掰成两瓣花。


报到那天,选择在教师食堂勤业楼吃自助餐。顾名思义,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自己动手,故家在本地的同学为尽地主之谊,大教授当服务生,大帅哥作搬运工成为聚会的常态。



除了部分不能到会的恩师,因病而未能到会的同学,大家也惦记在心,专门分头登门慰问看望,深似桃花潭水三千尺的同学情谊,让人暖透心田。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七七〇一这个有爱集体的优良传承。


会后,热心人刘同学风尘仆仆赶往龙岩长汀,专程看望慰问英年早逝的伍林伟同学的母亲,并为老人围上了此次聚会特制的红围巾。



书画笔会之后,有部分同学因家事或公务将不得不先行离去,这令大家一时唏嘘。午餐时,两级班长与心丽同学起立,挨桌敬酒。


此时此刻,分别在即的哀伤涌上了心头,大家不约而同地举杯高喊:我们永远在一起!


笑,虽然尚挂在脸上;泪,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涌泉般的珠泪,悄无声息地濡湿了一些“爱哭女生”脖颈上的红围巾。



举杯,干杯!


男男女女,豪爽决绝地仰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虽然,仍是笑靥灿烂如花。虽然,依旧欢呼如潮。然而,大家都明白,像这样的欢聚,机会已越来越少了。



看到了吧?

我们身后那一大片空旷的场地,

还有那数不清的座椅。

此时的我们如同身在戏台,

人生的大幕,

正徐徐落下。

观众席上没有看客。

这样的欢聚与

心酸的分手还能有几回?



送战友上征程,默默无言两眼泪……


这样的场景不由不让人想起不久前上映的电影《芳华》,当文工团即将解散,场面也是那样的令人心碎。



路漫漫雾蒙蒙

革命生涯常分手

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

一路多保重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待到春风传佳信

我们再相逢



想当年,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浴血。


而高考制度恢复当年,我们也排众而出,披挂上阵,苦读攻关。


一样的岁月,别样的豪情,共同的芳华献给共同的祖国母亲。



看到了吧,这张照片堪称此次聚会的扛鼎之作。


摄影者是大名鼎鼎的资深媒体人,笔名陈徒手的北青报编辑陈国华同学。


分别之际,两位大男人执手劳劳,四目深情相望,那身影,那眼神,相信您若在当场,定然也会眼眶发热,泪水潸然。


不愧徒手,眼疾手快捕捉到这个令人泪奔的瞬间!


此情此景让弦慈同学热泪沾巾,彻夜难眠之后吟诗一首——


七律.送别

    

蹒跚步履重难移,

珠泪双行道别离。

情挚执鞭逐梦日,

意浓秉烛促膝时。

轻撷勤业花为纸,

饱蘸芙蓉水做诗。

浊酒一杯君劝尽,

长亭十里两心痴。



第四天一大早,外地赴厦的最后几位同学就要走了。


离别前夜,天下起了淅浙沥沥的雨来。


分别的泪强忍着,若是忍不住定然比楼外的雨势还汹涌。


与最辛苦的会务组班花再合张影吧,但愿来年再相会!

希望下次你们不要再这么辛劳!



再见了,

温馨四溢的芙蓉湖畔!

再见了,

亲爱的老师与同学们!

再见了,

再度给予我们温暖的母校!

有时间,

有机会,

我们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原注:照片由厦门大学七七〇一同学友情提供)


原载微信公号“厦大人”,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青春芳华,四十年不老的神话

陈小鹰:1980年代初期之复旦大学影像

他们的大学故事,也是77级的青春记忆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