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廿年不忘丨王小平:王小波结婚记

王小平 新三届 2021-07-18

        老编注:4月11日,是思想家、作家王小波去世20周年。本号征得李银河许可,陆续选发王小波的几篇旧文;同时将推出王小波的同学、亲友的一组文章,以纪念这位新三届学子中的杰出一员。

        本文作者王小平为王小波哥哥,现居美国。


王小波与哥哥王小平。


 王小波与哥哥王小平。


        小波有一个封面半蓝不黑的大笔记本,通常塞在他的褥子下面。


        他就在这个本子上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有一篇小说叫《刘三姐》,把传说中的歌仙写成了个歌声甜美,心地纯良,面目狰狞的丑婆娘,从来不敢以面貌示人,最后在阿牛哥的千呼万唤下探出头来,把这位情哥哥当场吓死了。


        还有一篇叫《绿毛水怪》,大家看了都说有点意思,开始在朋友的小圈子里传阅。


王小波《绿毛水怪》手稿。


        有一天,我父亲四川老友的儿子北辰带了一个女孩上我们家来,这个女孩就是李银河。


        本来她是慕我父亲之名而来,后来听北辰说小波在写小说,就钻进我和小波住的小黑屋里,把小波的大本子翻了出来。李银河看了《绿毛水怪》之后,被其中潜藏的才气打动,从此和小波开始往来,不久竟谈起了朋友。


        他们这段恋情说来很有点传奇色彩,大可以加点佐料,写成一篇故事加到“三言二拍”里。


        李银河可以被写成慧眼识珠的女主角,像红拂夜奔一样投奔了才子小波。这样编织故事是因为他们当时的处境差别甚大,小波尚隐身蒿莱之中,而李银河已经走在通向庙堂的升天阶梯上。



        说起来李银河的父母和我们父母都是八路出身,但此八路不同彼八路,我们的父亲中道折翼,被打入了另册,所以小波和银河在家世背景上有霄壤之别。


        当时小波在街道厂当一个小工人,处在社会底层,而李银河已然在山西大学毕业,分到国务院政研室工作,在中南海里上班。


        事情还不仅如此,当时李银河年纪轻轻,已经在中国政坛上出了名。


        当时正是拨乱反正,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她和另一个女孩写了一篇政治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二版上,前面还被郑而重之地加了编者按。


        这分明是前途似锦的征兆。


王小波谈恋爱时,

送给李银河的就是这张照片。


        据小波说,她是全国关心政治的青年的偶像,每天寄来的读者来信要用麻袋装。


        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换了别的女孩,就是不去攀缘高枝,大概也不会和小波交朋友。应该说,在李银河身上存在一种侠女气质,或者说,有一种追求传奇色彩的浪漫情思。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李银河的声名地位十倍,百倍于小波,但她却说她自己算不了什么,小波才是不世出的天才。


        小波写出的作品,她是第一个叫好者。“太好了,没人能写得这么好。”这些热烈的夸奖极大地鼓舞了小波的信心。


        说李银河是小波的最狂热的啦啦队,绝对是一个公允的说法。


        这个啦啦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别是在他早年缺乏自信的草创时期。

王小波与李银河。


        对于一些前程难料,需要鼓起勇气、奋勇直前的人生事业来说,只要把士气鼓舞起来,则大胜可期。


        据我看来,李银河有着常人难及的自信心和不畏挫折的人生勇气,当时她把这种勇气像内力一样灌输给小波,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使他觉得内气充盈,天下事无不可为,好像就要风生肘腋,摩翅云天了。


        他们二人都鄙视世俗生活,对市井生涯,特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凡庸小事视为畏途,所以一拍即合,共约要振衣千仞之岗,过一种超脱世情的高尚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在浪漫精神中结合,这就是说,结婚成家了。


        他们二人都无心张罗俗事,按一般标准来看,他们的日子过得潦草之极,也就是没饿死而已。


        按照我妈的说法:“他们在一块儿吃什么,吃精神吗?”


        按照小波丈母娘的说法:“这一对宝贝放到一起,就差给他们脖子上各拴一块大饼了。”

王小波在英国莎士比亚故居。


        我毫不怀疑,他们二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极其丰富,极其高尚的精神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练就了喝风屙烟的本事。


        据小波说,李银河可以一连几天靠吃饼干度日,不以为苦。小波也是得混就混,实在口中淡出鸟来的时候,才动手炒点菜吃。


        对他们的境界,一般人只能高山仰止而已。


        据小波说,李银河过日子比他还马虎。有一天,她买了几个松花蛋回来,跟小波说,达令,我们今天有好东西吃了。打开挎包一看,松花蛋早就挤得稀烂,连皮带壳和包里的种种杂物均匀地混在一起。


        小波虽是丈夫,但轻易不让老婆做一回菜,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厨艺不佳,炒出的菜实在难以下口,而小波的味觉之敏感是举世罕有其匹的。


        至于其他家政,也没达到居家过日子的起码水准。


        有一回我妻子上他家去,小波想泡杯茶待客,伸手去拿厨房餐桌上的杯子,一拿没拿起来,二拿还是没拿起来,第三次运足力气,吱啦一声,总算拿起来了。原来那东西已经被积年的油垢黏在桌面上。

王小波与李银河在迪斯尼乐园。


        如今想来,他们倒是大有孔夫子贤徒颜回的风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没结婚前,他们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


        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


        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上世纪80 年代中,我和他们一起游过佛罗里达。乘一辆二手车,晚上睡帐篷,白天在树林里捡柴禾举火造饭,倒是野趣十足。


        他们二人游完美国,接着又游遍欧洲。买了通行全欧的火车票,住着青年旅馆,为了节省,在早餐的免费面包上抹上厚厚的黄油,吃得直拉肚子,在意大利被小偷光顾,在梵蒂冈差点被从看台上挤落下去,但终于把世界上可看的东西看了个七七八八。


        这是他们的精神盛宴的一部分。


        他们放弃了平庸的世俗享受,在精神的餐桌上大快朵颐,浪迹天涯,遍历天下美景,处处寻找美的感受,好像要乘着浪漫的云霓翩然仙去。这是我辈尘世中的俗物拍马难及的。



(本文摘自王小平著《我的兄弟王小波》,图片来自网络。)


廿年不忘:纪念王小波

李大兴:回忆早年的王小波


一九五七祭

尹俊骅:父亲的右派档案

张海惠:花溪水赤城山——怀念父亲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张辑哲:堂吉诃德式的青年

潘虹:父亲的自杀让我超越痛苦


最新阅读:

浙君子:八达岭看不到的长城大片

杨劲桦:拜谒瞿秋白墓的神思

袁晞:从失去的生命看一个国家的尊严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周其仁:香港土地暗税举世无双

周其仁:垄断性国企的高利润

影响我国经济竞争力

魏杰:2017年中国经济主要思路

侯杰:邻居老顾与邻里左右纷争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陈原:从热播电视剧看社会风向标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高初建:美丽的乌兰巴托之夜

何砚平:走马观花说西藏

陈小鹰:瘸腿走马代

李培禹:胡同没了人还在

刘建生:沙特国王走了

以色列总理老内又来了

刘建生:五套《毛选》打江山的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

王宝泰:我和阿根廷小姐的近距离接触

姚恒瓈:鼓浪屿,真不知该如何认识你

惊人发现:四环素美女颜值担当?

何裕民大夫:五个生与死的故事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新三届公众号推广交流

微信号:james_gz7

合作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