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丨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代人
最新消息
当地媒体昨日号外
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人物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
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代人
原载“央视财经”
对于过来人来说,高考又何尝不是一段难得的人生体验,一起来看令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那段难忘的高考回忆。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我是孟凡超,我现在是一名桥梁工程师,我主要从事特大型桥梁的设计工作。
我参加和主持的桥梁主要有,港珠澳大桥的勘测设计、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如果没有高考,那我也没有今天。我是1978年参加高考,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全国,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大学生,当时我记得二百多个学生最后考了二十多个,不到百分之十的比例。
我读的是桥梁与隧道专业,因为觉得这个桥梁隧道,在我自己心里觉得有点神秘,我就报考了,这就是个人命运的一个重大转变。
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批人和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学生,我觉得还是要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就你对未来人生的定位,我觉得你要思考,个人的目标,个人的理想。一定要和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建设结合起来。
新三届人
孟凡超简历
孟凡超,1959年12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工学学士,从事公路特大型桥梁勘察设计30余年。现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和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协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知名桥梁专家。
代表作品:港珠澳大桥
主要成就: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茅以升桥梁青年奖等。
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孟凡超先后主持、组织、参加完成了20多项国内外著名的特大型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国交通建设十大桥梁人物等称号;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茅以升桥梁青年奖等。
主持的设计项目:
厦门海沧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主桥、青岛海湾大桥、嘉兴至绍兴杭州湾大桥等项目的方案设计、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及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等。
2009年初,孟凡超率领他的团队进驻珠海,任务是征服一座史无前例的巅峰:完成一项横跨粤港澳三地,主线总长约56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投资高达700多亿元的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勘察设计工作。
他是赫赫有名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他的名字与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西堠门大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紧紧镌刻在一起;他是桥梁界资深专家,将创新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多样化”“个性化”是他的主题词。
曾经任九江大桥坍塌事故技术安全鉴定专家组组长时,爆言:“九江大桥的设计标准已超过了国家标准。”
专访
孟凡超,
超级工程背后的国之匠心
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原载新京报2018年8月24日
在孟凡超的履历上,港珠澳大桥虽然让他名誉加身,但是这个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从可行性研究到目前的建设,已经历时15年时间,仅可行性研究就长达6年。
孟凡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与桥结缘40年,他先后主持、组织、参加完成了20多座著名的国家级特大型桥梁的勘察设计,包括厦门海沧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主桥、青岛胶州湾大桥、浙江钱塘江嘉绍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等,他更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总设计师,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到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再到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他运筹帷幄,带领团队攻克各种世界级难关,并将“四化”的建设理念赋予了这座超级工程,为我国未来更超级的桥梁建设开辟了道路。
1978年 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并获工学士学位。
1982年开始 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名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从事特大型桥梁勘察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桥梁室主任、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 2015年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2004年 开始主持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直至2009年。并于2009年3月份,开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12月完成初步设计。
2007年 主持设计的南京长江第三大桥,荣获2007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大奖。
2013年 主持设计的青岛胶州湾大桥,荣获2013年国际桥梁大会(IBC)乔治·理查德森大奖。
2015年 主持设计的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布鲁内尔大奖。
2016年 主持设计的浙江钱塘江嘉绍大桥,荣获2016年国际道路联合会(IRF)世界道路设计成就奖。
匠心阐释
“作为一名新时代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师,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通过我们的不断奋斗,实现我们ˋ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一名真正的工匠,并拥有一种纯粹的匠心精神。我认为,一名纯粹的工匠,其匠心精神应包含谦虚之心、恒定之心、仔细之心、执着之心,此外,还应具备战胜困难的心,追求品质的心,追求极致的心,百年意识的心,精品意识的心,不断创新的心,不计名利的心。”
——孟凡超
孟凡超在港珠澳大桥钢筋加工现场
由于天气因素和地铁故障,原定于上午9点对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设计师孟凡超的专访,因为记者的迟到而推迟到了10点钟。当记者心怀愧疚匆忙赶到时,这位在桥梁领域德高望重的大师,并未有任何的不悦与疲惫之色,还非常耐心地询问记者的状况。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这是记者见到孟凡超的第一印象。
“他是一个追求极致和完美的人,要求很高,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跟他在一起工作,有时候会受不了,但能学到很多东西,成长很快。”周边人对他这样评价。
技术出身,不断创新与突破,并走上管理岗位,孟凡超身上有多重身份,而正是如此,让他既有工程设计师的低调务实、勇于创新、不断挑战,又有学者的风范与儒雅气质,在工作中更透露出严厉的管理风格。
接近两小时的专访,与他聊得最多的还是港珠澳大桥。这个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全程55公里的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研究、设计、施工到最终接近完成,历经15年漫长岁月。孟凡超率领团队从2004的可行性研究介入,到2009年的主体工程初步设计,再到2012年完成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图的设计,另外还有8年的配合施工。而从事桥梁设计这份工作,孟凡超已经有36年时间。
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之事,必定简单。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功,一件事坚持做36年,就是一种成功。
除了港珠澳大桥,孟凡超设计的桥梁作品还有很多且都声名远扬,由他主持设计的南京长江第三大桥,荣获2007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大奖;他主持总体方案设计的舟山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荣获2010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大奖;主持设计的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荣获2015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布鲁内尔大奖;主持设计的浙江钱塘江嘉绍大桥,荣获2016年国际道路联合会(IRF)世界道路设计成就奖。此外,他完成研究的各种创新技术还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
孟凡超评价自己“不太安分,喜欢挑战,有一点追求。”“一个对专业和事业执着的人,尽管有时不被理解,但会一直坚持,放弃不是我的性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我国交通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正是这样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的中国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让他成为一个行业的大师级人物,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推动中国桥梁事业的进步。
千里之行 始于每一座桥
《士兵突击》中,高连长这样形容许三多,“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这似乎更能形容孟凡超和他那一代工程师的精神与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修好每一座桥,建好每一条路,几十年后再看,中国的交通与桥梁事业,已经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偶然之下,孟凡超与桥梁专业结缘,大潮之下,他投身于桥梁事业。对于时代赋予的机会与机遇,他视若珍宝。当记者问到“您事业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时,孟凡超回答道,“机遇!”
作为“文革”后的首届国家统招大学生,孟凡超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寝室、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刻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又赶上我国交通大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突飞猛进。除了在工作一线兢兢业业、拼搏奋斗外,他也逐渐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不断攻克难关,在技术领域实现多个突破与第一。诸如在工作初期,他便创造了独特的工艺,实施了不可思议的穿岩水下爆破。此后,他主持设计的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是中国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主桥为双塔钢箱梁斜拉桥,也是世界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厦门沧海大桥,建成时主桥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座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时更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等等。
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项庞大的桥梁集群工程,大桥由通航孔桥、非通航孔桥、海中平台、两岸接线等组成,工程规模大。但是,杭州湾海域以“怒潮海湾”著称,潮差大、水流急,水文条件极其复杂。孟凡超提出了全桥总体设计方案和全桥桥跨布置方案,提出了通航孔桥的索塔及基础方案、主梁方案。为了改进、优化索塔拉索锚固区的设计,提出采用钢锚箱创新设计方案,属于国内首创。
超级工程 迎来重大挑战
在孟凡超的履历上,港珠澳大桥虽然让他名誉加身,但是这个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从可行性研究到目前的建设,已经历时15年时间,仅可行性研究就长达6年。
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2004年初,孟凡超带领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工程线位方案、工程技术方案、工程技术标准、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经济、建设必要性、交通通行方案、环境评价、通航标准、航空限高、投资融资模式、收费方案、三地法律、三地技术规范、三地口岸方案、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
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首座跨越和连接三种不同社会机制体制的超级交通通道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是一项庞大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很强的创新性。
“一般的中小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两年时间,而港珠澳大桥耗时约六年。香港、澳门、珠海三地采用的是一国两制,管理方式、工程方案、设计理念、资金成本等等均不同,每一项都有挑战,都需要磨合。”孟凡超回忆道,刚开始介入时,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难的项目,但那个时候的认识也只是把它当成第二个杭州湾跨海大桥来建设。
当时这个大桥的建设也有一定的难度,用了一些新的理念与技术。因此,建设港珠澳大桥,我们还是有底气和自信的。但随着可行性研究的深入和推进,我们感受到,光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理念和技术显然不够,这中间我们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来建设?用什么理念来建设?到了初步设计阶段,理念和目标基本清晰,我提出了“四化”的建设理念,得到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和粤港澳三方的认同和支持。
2009年3月-12月份,孟凡超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当年的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实现开工建设。2011年2月-2012年10月份,孟凡超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深水区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
现在回想起10年前港珠澳大桥的开工仪式,孟凡超仍历历在目,“港珠澳大桥的开工地点是珠澳口岸人工岛,我本来在现场,但是珠海电视台做了一个现场直播,我被邀请过去做了嘉宾。”孟凡超回忆。
尽管最难,但是突破却是历史性的。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采用了较多的创新技术并创造了多个第一,其中隧道为世界规模最大、水深最深、技术难度最大的外海沉管隧道,采用了当今国际最先进的多项施工技术;人工岛为我国首个在外海修建的大型复杂功能的桥隧人工岛,同样采用了多项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人工岛施工技术,人工岛具有旅游观光及大桥管养功能,三座通航孔桥和桥隧人工岛是港珠澳大桥独特而又显著的地标等等。
桥梁工程 应有“奢侈品”出现
毫无疑问,港珠澳大桥使我国的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质的提升。孟凡超曾经表示,港珠澳大桥一旦建成通车,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因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规模、工程的技术难度以及工程的投资都是前所未有的。项目完成后,将培养一大批掌握海底沉管、跨海大桥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建设、施工、设计的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更重要的是,港珠澳大桥大大缩短了香港、澳门与珠海之间的时空距离,加速了三地社会经济生活的融合。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速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大珠江三角洲的综合竞争力。
但孟凡超也表示,港珠澳大桥虽然是我国在跨海交通工程领域迈向强国的一个超级工程,但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也不意味着我国的整体技术达到了世界强国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部分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数是国际中等水平;设计规范与编制方面,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施工较为粗放、粗糙;在大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自主创新上,还有一定差距;施工装备没有真正实现系列化;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体制,有必要创新与提升。”孟凡超如是说。
在他看来,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方向应该在提升工程品质上下工夫,应该向高端、高品质发展,希望在工程领域,也有“奢侈品”出现。
要培养技师队伍,而不是要万金油
整个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运用的是孟凡超提出的“四化”建设理念——“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
在孟凡超看来,核心是工业化,过去修桥铺路,全靠人力现场作业,这是一种劳动密集行业。新时代,要把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群体打造成真正的工匠团队,一定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去打造。要让他们经过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操作培训,诸如钢筋的弯制成型、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生等等,实现生产流水线式的管理。
“我们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上,就让每个工人干好一件事,成为高技能人才,成为技师和高级技师,而不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不好,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孟凡超表示。
从苦难中走来,即入花甲之年,孟凡超这一代大国工程师们身上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他们不止拥有经验和技术积累,他们的实干精神更值得学习与传承。
孟凡超说,想要做点事情的话,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精神,一是在思想和目标上,立足当下与长远;二是在困难中学会定力与坚持;三是尊重前辈思想与成果,并抱着思考和挑战的观念;四是继承与创新,但创新一定要产生正能量、有用价值与社会效益。
“多修一座桥,多干一个项目,我就多一份快乐”
记者:你觉得在您的事业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
孟凡超:机遇很重要,老一辈的工程师,他们也很有情怀和担当,但那个时代,受政策、经济、技术等限制,他们施展的空间很小,而我们这批毕业的大学生,正好赶上国家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大发展的机遇。
记者:什么时候是您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孟凡超:困难时时刻刻都存在,在我看来,理念的不同,思想的碰撞,暂时不被理解和认同,难免要和周边的人发生观念碰撞,这是最难的。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记者:对于未来您还有怎样的期待?
孟凡超:按照法定年龄,我明年12月份就退休了,退休后,希望自己还能有用武之地,我的经验和经历,不愿意浪费掉,也不希望社会浪费掉,如果组织有召唤,会义无反顾。
记者: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孟凡超:对专业和事业的追求是执着的,尽管有时候不被理解,但是我仍充满热爱,一直坚持,放弃也不是我的性格。
记者: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目前的心境吗?
孟凡超:这仍是一个工程师比较黄金的时代,我们的精力体力虽然比不上年轻人,但是经验积累是丰富的,还可以继续为行业做贡献。
记者:你感觉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孟凡超:多修一座桥,多干一个项目,我就多一份快乐。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菁英
国产航母副总师孙光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