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窗丨邹坚峰:我和工农兵学员同校

邹坚峰 新三届 2019-06-25

      

作者简介


邹坚峰,1960生于江苏无锡,77级,1982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同年在北京从事科技图书编辑,1987年获南京大学理学硕士。1995年移民新西兰。现归信基督教。

原题

我和工农兵学员同校



作者 | 邹坚峰 



1978年开春,我去南京气象学院上大学。


入学的时候,上两届同学还没有离校。他们是七五级和七六级的工农兵学员,我的学长。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和七五级同校半年,和七六级同校一年半。


入学第一天,我们新生找到宿舍,放下行李,就有学长来串门拜访,寻找老乡。


他们不认生,推开门来,一屁股在床铺上坐下,掏出香烟点上,自我介绍,然后是聊系,聊学校,聊老师的八卦旧闻。身上有一种工农兵的坦率和直爽,烟灰直接往地上弹。一副大大咧咧反客为主的模样。


在学长的串联下,入学两天,本班同学还没有熟识,一个个乡党小集团先在校园生成,跨系科跨年级,隔着上下楼可以听到哇哩哇啦的各地方言。核心人物就是这些学长。


有一个七五级的学员,自称是无锡人,却不会一句无锡话,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会事,他认领我是他的老乡。


既然是我的老乡,又是我的学长,在学校里他就以一个长者的样子处处罩着我。因我的存在,他有了一种监护人的身份。


他来我宿舍聊天,说他是哪年从无锡支边到新疆,后来又从新疆哪个地区推荐来学习的。还说到和老师打架的事,为了一个什么体育器材,他一记高鞭腿踢到带体育课的郭老师的脑袋上。


他说这话的时候满不在乎,却让我宿舍同学听得面面相觑。大学老师在他眼里如同路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关于这事,直到我们毕业,大家还没有忘记。


让我讶异的还有。这位学长在校园里好像没有不通达的地方,从院系办公室,到食堂传达室小卖部澡堂子,出入如同自己家一样随意。


一次我去学校理发店,剃头师傅没在,竟然他在。不知他和人家什么关系,不读书竟然给人看店。见着是我,他示意让我在椅子上坐好,拿起剃头工具就帮我推起头来,还特熟练,完了还不收我钱。好像那店就是他开的一样。


还有一个从西藏来的学员,黑胖黑胖,语言表达功能有些障碍,说话含混,面部表情好像总是在对谁含笑示意,当你顺着他眼神望去,前面常常是一棵树或者一堵墙。


这些高年级的学长们来自基层,都是各项各业的建设者,在社会上久经历练,身上带着一种社会职业特质,圆融成熟。


在他们的宿舍门上可以看到用颜色涂写的告示“击门者,闻音方入!”或“午休时间,谢绝朝圣”或“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种种此类文字,个性张扬,玩世不恭。


他们看待老师更像自己的兄弟朋友。他们和老师闲聊,谈笑风生,互相让烟还互相点烟。路上碰见,要么点头示意,要么就是勾肩搭背的同行,让人分不清谁是学生谁是老师。


而南气院的老师们也好像很适应这种师生交往的方式,没有高低等级的架势和我概念中的师道尊严。大学老师看上去个个谦卑平和,笑容可掬,与其视这些工农兵学员为自己的学生,更像视他们为老熟人一般随意。


他们带薪入学,出手阔绰,不少人是基层单位的技术能手,品学兼优,不乏已经有多年党龄的党员。他们来上大学,像是来进修培训。三年大学后,拿一张大专文凭回到基层,成为单位重点培养的第三代第四代岗位领导。


相对于他们,七七级的同学靠家里支助,靠国家助学金维生,贫富不均,年龄参差不齐,老老少少挤在一起,更像一群乌合之众。


七五级很快毕业了,我的那位老乡也不知后来去了哪里。


我们和七六级的学员相处时间比较长,关系也亲近。


我所读的是大气探测系,七六级只有一个班,却是人才济济。刚入学的时候,学校欢迎新生,他们在校礼堂表演了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这是当时社会上很红的一台戏,是关于“四人帮”粉碎前后的发生在科研单位的一场阶级斗争。话剧是在我们入学之前就已经排好的,其中有两个角色,包括一个演坏人的反派角色,是从南气院所在地的盘城公社文艺宣传队借用的。话剧演出的水准几近于专业话剧团。


据说在为我们表演之前,就已经在南京多个高校巡回演出过。并在南京几家大剧院举办过商演。


参演的那些学长们,显然在原单位就是文艺骨干,个个有丰富的表演才华。有一个女同学好像《春苗》电影里的李秀明,面容清丽,更有成熟女性的稳重,成为我心中的女神。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七六级的学员学习要比以前的工农兵大学生刻苦努力。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重。当时校园的主角在渐渐发生转移,由原来的工农兵学员转移至由高考招来的正规大学生,尤其是七五级走了,七八级入学,这种情势更加明显。学校的教育大纲和教材都为我们重新编写,为我们推出的师资阵容也是南气院的看家底子。


学校一改原先的状态,学风高涨,读书成了校园的主旋律。大家都在紧张的追赶,起早贪黑的学习。微积分在做苏联的《吉米多维奇习题集》,英语直接照《牛津词典》背。基础课还没有学完,校黑板报上就在讨论运用富里叶快速变换求解气象方程的设想。图书馆阅览室需要排队才有位置。


七六级学员进入不了这样的节奏,明显有了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像是一群时代的弃儿,在校园里显得孤独冷落,甚而怨忿。他们甚至忌讳工农兵学员这个称呼。平时也不跟大家到图书馆抢座位,去加梯教室和我们一起自习的也不多,多数躲在宿舍里和系教育楼里的教室看书。他们与新的校园氛围不合,于是把自己严严的封闭起来。


但不管怎样,在我们眼中他们始终是学长,对于他们,我们永远是尊敬的。尤其是同一系的,相处的十分友好,对外有跨系的蓝球排球比赛,我们就组成一个球队,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支援鼓励。作为七七级,大部分同学也都是从社会上来的,许多人年龄比他们还要大,整体上比较成熟,懂得理解,懂得回避他们的敏感之处。然而七八级新生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平均年龄要低一些,应届生偏多,在说话口气上有不注意的,引起七六级学员的不满,就放出几句狠话来。


从南气院走出去的,以后都将在气象部门混,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凡我们学大气探测的,毕业后离不开雷达操作。七六级先我们一步走上岗位,那狠话就是:出去后要撞在我手里,连雷达都不让他碰。


1979年夏天,七六级离校,也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离校。他们的离校成为一个标志,从此工农兵大学生成为历史。


为欢庆他们的毕业,我们在一起举办了联欢晚会。那次晚会上,他们一如既往的挥洒他们的表演才艺,有些小品竟然是即兴创作。我们班出了好几个节目,我脱稿朗颂了高尔基的《海燕》和自己写的长诗“征途上我们自会重逢”。


那次晚会大家都很激动,夜里回到宿舍,同学们余兴未尽。我一夜无眠。


临走的时候,学长们把一腔怨气发泄出来,将瓶瓶罐罐往楼道里摔,将好好的暖瓶也往下砸,将不带走的书本教材撕成碎片,从窗子里往下撒。乒乒乓乓的爆炸声不绝于耳,整个宿舍楼一片狼藉,碎纸和玻璃渣子铺满楼道。


事后,系辅导员对我幽默的说,这景象就像国民党败退没有两样。


他们用这种方式宣泄心中的不平,最后一次在校园里表达了他们的存在。


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从各地的气象台站推荐来的,还有不少是单位出钱培养的,三年学完没商量,哪来哪去。问题在于来的时候是单身,走的时候结成了一对对恋人,一些在原单位有男朋友女朋友的,到了大学里也换了新人。对此系里考虑实情,多方协调,尽量照顾情侣分配去往同一地区。有一对未能如愿,那男的气血攻心,一脚踹开系总支办公室的门,操操的要找人拼命,吓得老书记直打哆嗦。


工农兵学员中每一届都有留校的,我们的一位体育老师,系里的政治辅导员,以及电子实验室的助理都是上两届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陪伴我们走完余下的学业,送走后来的一届一届新生。

 

作者在校友会上 


延伸阅读

邹坚峰:那年冬天传言苏修要打过来

邹坚峰:一个城里孩子眼中的上山下乡

邹坚峰:忆苦饭过后,大鱼大肉就端上了桌面

邹坚峰:发疯似地挖洞,打击帝修反!

 邹坚峰:那年冬天,你走向考场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邹坚峰:你们做了阶级敌人不敢做的事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发表




同窗情谊

沈宁:生不逢时的钢琴家周守正

李振亮:1976,我们在本溪钢校启航

程元银:大学四年个人花销不足700元

郭彦东:考上北大让我一生骄傲

王小慧:我的1977 · 同济岁月

低调的高干子弟和北大国政系77级学习经历

吕飞飞:我们不参加改革便只能改良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朱永慧:那一年,我和妹妹走进同一所大学

毕冰宾:没有冬玫瑰的1977年

他学医三月退学考研,只为追求数学梦想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孙鸿:阴差阳错,我成了高华的同班同学

王枬:我填报中文系却被政治系录取了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