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丨陈侃章: 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陈侃章 新三届 2019-06-16



  作者简介

大学时期的作者


陈侃章,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原在党政机关工作,后辞职下海经商。曾出版《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吴江年谱》《古往今来说西施》等著作。


原题

那一年,浙江高考

作文题已成经典





作者 | 陈侃章 


1977年高考现场一角(网络照片)


人生追远道,情思满天飞。若将历史长河里的转瞬定格,得抓住恰好的时间节点。今年十月是高考恢复四十周年,亲历者寿剑刚、祝毅等敏锐地触摸到其纪念价值,与三五同仁合计,发起以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1977、1978级大学生为对象,撰写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征文活动。这一倡议瞬间引爆神经元点,分布国内外的当事者纷纷应征,锦绣珠玑文章源源流出,以致不得不平衡各个系科,割爱定夺,仅仅选用120篇。所述故事点面结合,动态描述,还原真相,既有见解才情,兼具文采风流。将以《120个回望——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为书名出版。相信这本书籍可以咀嚼回味,会在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深深浅浅的一笔。


往事回忆,随意聊聊,或不必太严谨,但还原历史,付诸文字,载之书籍,就得慎而又慎。真实是本书的生命线——这是该书坚守不移的定位,为大家所遵循。这批60岁左右的“青年老头老太”重振当年雄风,再现少年奔放,集体回忆,查阅档案,翻读报章,在微信群里争吵得不亦乐乎。祝毅、宣成、董绍林、陈欣文等编委到浙大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对相关77、78级档案资料几乎竭泽而渔。一些往事渐渐明晰,记忆空白逐一落实,原来的一些不解也找到答案。尽管如此,当年有些科目的试卷样本还是没有找到,一些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小事还是无法统一。在此不妨拾取几朵花絮,让她们在历史的时空中多飘舞一会。


杭州大学历史系1977级学生姜乐英(现国际(美国)著名出版人)当年自习照


高考对象空前绝后


文革开始之年,也就是高考中断之日。至1976年,中国大地已整整十一年没有高考了。否极泰来,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公布恢复高考消息,同时配发《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社论说:恢复“高考招生是一件大事,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今年高考“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招生对象“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具体说来,1966年高中毕业生及到1978年毕业的在读的优秀高中生,这十三届学生都可报名。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有中专、初中生,甚至有小学毕业生以同等学力报考的。


报名者如同大坝泄洪,兄弟姐妹、老师学生、夫妻双双、叔侄妯娌等纷纷上阵,报考人数之多,成分之复杂,创下了中国“科举”史上的纪录,竟达2000多万!万马奔腾,街谈巷议,让人真正体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带来的社会新气象。欣慰漾溢之时,也略有遗憾,还有一批人因各种原因一时无法报考大学,而其中的佼佼者干脆抄了捷径,直考研究生,如易中天、葛剑雄、李梦生等就是。


全国各高校在浙江省录取1977级大学生各市县区分布表(从浙江省档案馆查到)


全国高考持续一个月


国家相关部门了解到报考人数会空前之多,所以采取了分流措施,要求各地先进行一次初选,只有初试合格者,才能参加以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和组织的统一高考。


稍感意外的是,这批亲历者在回忆考试时间时却歧说纷呈:有的把初试、复试的日期混淆,有的虽然保留了当年的准考证,但77级的准考证上却没有日期,依然无法确定。杭大77级历史系有一批穷根究底的行家,单为浙江省统考的日期争论几天,还是达不成共识。由于那时的档案资料并不完整,竟然遍觅无果,嘉兴无,舟山无,杭州无,绍兴无,最后总算从温州档案馆找到一些原始资料,事情才算定夺。中央是在1977年10月21日公布高考消息,浙江省是在11月中下旬由各地市县自行组织初试,惟时间略有先后,如宁波地区是11月20日,余杭是11月25日,吴兴(今湖州)是11月26日。初试合格上线的参加12月15至16日由省里组织命题的统一高考。而全国各地高考时间该年并不整齐划一,从11月28日开始至12月25日结束,历时约一个月,这又是一个特殊岁月的不同寻常。




杭大政治系78级祝毅保存的1977年高考初试、复试准考证


那年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这次应征文章最集中的话题是浙江省当年的作文考题,因为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须写相同的题目——《路》。


这个作文题,人人可开笔,个个有得写。大家印象深刻,终生难忘,实在经典。当年我考完回家,大哥关切地询问了情况,自然问到作文题目是什么,我简单作答。学历不高却颇具文才的大哥竟脱口而出:“哦,路!鲁迅《故乡》中有‘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句子,你的作文是不是就此展开?”我一脸茫然,因为我根本没有看过鲁迅的《故乡》,自然不知道这一名句。加之感到考得一般,心情原已怏怏:看来,我自认为擅长的作文也要马失前蹄喽!善解人意的大哥看出我的失落,马上安慰说:“许多考生如果都写上鲁迅这段话,你不写可能还是好事,这样你的作文就不从众,不落俗套了。我相信你的实力。”


果不期然,众多学子的应征文章,验证了我大哥四十年前所说,极大多数都说在作文中引用了鲁迅关于“路”的那句话。具体说来,考生回忆他们是如此写《路》的:有写乡间小路的,有写革命大道的,有写知识青年与工农结合之路的,有写科学有险阻,苦战奋斗能过关之路的,有写当年依然盛行阶级斗争道路的,也有写文学令人憧憬,文艺为革命服务之路……还有一位帅哥才子在混沌未明的形势下也够大胆,够浪漫,竟写到青梅竹马,情窦初开之路,不过也是点到即止了!这些写作内容都鲜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痕迹。


事过境迁,当年的绝密已被时间消融,神秘的面纱演绎成美丽的故事。据知情人士告,《路》这个题目是绍兴柯桥中学语文老师李秀实先生首先提出,并陈述了为什么要出这个题目的种种理由,高考命题组商讨后一致同意通过。李老师对鲁迅的文章滚瓜烂熟,胸有万池墨,且思路开阔,点子特多。《路》这个题目极有可能是从伟大的乡贤文豪文章中化出。这一食古善化,应时应景的妙着,为高考恢复的开局之年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话题。


凑巧的是,我熟识的《浙江通志》副总纂颜越虎研究员,毕业于柯桥中学,于是我又向他核实。他告诉我:“李秀实老师是我们中学的,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大约有几个月时间,他被省里借调去。他所教语文课只能由别的语文老师临时代替。对我们在读中学生来说自然是损失,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柯桥中学的骄傲,因为他出了一个如此好的高考作文题,为浙江众多应试考生贡献了智慧。自此以后,高考就由全国统一命题了。”


1977级中文系的一位考生,考后回家即把考场所写作文默记出来。他这次的应征稿,重拾当年旧文,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现在不惘然了!这次高考之《路》写得最出色的,也许是诸暨籍上海返乡知青徐启华,据说是省文科状元,北大中文系1977级在浙江省仅录取他一人。他所写的《路》稍后刊登在《浙江日报》上,引起其后众多应考者传抄摹写,一时声名远播。惜乎这位才子的人生之路,竟英年在异国他乡戛然而止!


杭大历史系1977级毕业时间实为“八二年元月”,然毕业纪念杯一时不慎,错印成“八一年元月”。这如同错币、错邮一样,当事者反而弥觉珍贵


1977年,绍兴考生最能考

 

1977年的考生量多面广,官方公布当年全国参加高考生为570多万人。录取本科生第一批17.7万人,到后来扩大招生,本科生增至21万人,专科生招收6.3万人,全国共计27.3万,平均录取率4.8%,其中理科略高,文科更低。但这个统计数字忽略了当年参加高考报名的初试生,该年参加大学初试考生实际上是2000多万,所以已很难算清准确录取率了。如以2000万整数计,平均录取率约1.4%。


杭大历史系77级学生寿柏年(浙江绿城集团副董事长)发表文章:“我当时所在第二农垦场有2000多名知青,而考入77级本科的仅我一人。”《羊城晚报》首席记者,广西大学中文系77级考生樊克宁撰文回忆:他所在农场600多名知青参加高考,正式录取只有两人。杭大历史系77级学生项一中(浙江缙云县原文广局局长)著文提供了一组数据:缙云县当年参加高考初试为2652人,其中理科考生1941人,文科考生71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的理科考生仅剩606人,文科考生只有135人了。最终录取文科生,只有三个大学本科生。也即参加初试的,平均为237中取一个;参加复试的,平均45人录取一个。


这次从浙江省档案馆查到原始档案,1977级浙江省高考初试在册人数是370330人。全国各大高校在浙江各市县录取大学生总共是5346人(见本文所配档案图示),文理科平均录取率为1.4%。这5346人分布浙江80余个市县区,以绍兴县录取最多,有154人;青田县最少,仅录取6人。当然,各县市基础人口有多少,不宜以绝对数而论。此档案统计截止于1978年2月24日,实际上4月5日以后浙江扩招了一批本科和专科生,大概还要增加1000多人。


1950年代建成的杭州大学图书馆(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依然挺拔 


录取通知时间成谜


特殊的1977级高考,匆匆上阵,其录取通知何时寄发?何时收到?一时成了话题。这张旧船票如今虽不必登新客船了,但亲历者觉得搞清其中节点还是有点意思。意想不到的是录取通知书——这个进入大学的必备通行证,众人竟回忆不一。


不少人言之凿凿,他们是在1978年春节之前收到的,但马上有人反驳,他们是春节后才收到的,且手中还保存着当年杭州大学寄出的邮戳信封,“新生入学须知”也在,落款为1978年2月19日,而该年春节是2月7日,惟“新生入学须知”是不是与录取通知书同时收到,不敢肯定。


杭大历史系77级姚道伦、郝海雁二位班长几乎同时力摒其他说法,认为他们记得非常清楚,那年家里过年特别开心,因为有人破天荒考上了大学,快乐畅饮,全家陶醉,铭记在心,绝不会错。


浙大人文学部党委书记、77级历史系学生沈坚教授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他写道:对于当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何时收到,同学们回忆不一,而我“求助我母亲,她有记家庭大事的习惯。记事本上记得清楚:1978年1月6日大学录取发榜,2月25日(沈)坚去太湖公社领取杭州大学录取通知书,3月6日赴杭州大学报到。”


虽然如此,到底是春节前还是春节后被录取,依然扑朔迷离。难道当年对同一批入学的考生是分期录取、分期寄发录取通知吗?争论到最后,大家似乎达成默契,对这事不再穷溯,留点“糊涂地带”吧。也许这是一种别样的念想,一个别样的话题,一个特殊年代产生的一种别样的历史级现象。


通过这次较大规模的集体回忆,这批亲历者均感到真实的回忆文章、口述历史实在难写。这批60岁左右的人,年龄不算太大,身体尚属健棒,思路仍然清晰;距今天40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那么,这么多亲历者回忆同一件大事,怎会有如此多的抵牾?茫茫书海,琳琅满目,看看那些年事更高,人生经历更丰富,历史地位更炫目的回忆录,好像对远去的往事有条有理,清晰如昨,他们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如今这批往昔的“天之骄子”,已渐渐走入人生斜阳,他们品尝过春的和煦、夏的灼热、秋的金黄、冬的凛冽。那风动涟漪,雨打芭蕉,鱼翔浅滩,虎落平阳,龙潜深海都已经历,那沧海水、巫山云也已见识浸淫。他们大抵明白人生之路往南往北,是对是否,并全非个人所能左右。卷面之“路”好写,实践之“路”不易,只有升华心灵,星空才会浩瀚。面临人生之路新阶段,似应三五知已,把酒临风,如歌如诉,追云赏月,人生青春无穷期,恰似滚滚长江向东流。

 

(原刊《钱江晚报》2017年9月10日,略有修改)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编委会成员应忠良、沈国华、张克夫、陈欣文、陈建华、陈建新、卓勇良、岳耀勇、宣成、祝毅、倪集华、董绍林和浙江人民出版责任编辑潘玉凤、许卉在张克夫编委的基地编审稿件时合影



时任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寿剑刚(杭大经济系78级)在《120个回望》首发仪式上畅言抒怀


《120个回望》书籍主编祝毅(杭大政治系78级)和编委董绍林(左)、陈欣文(右)将《120个回望》书赠奉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杭大老校长薛艳庄女士。薛校长为本书作序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本书编委会将由杭州大学77级、78级学子所写“高考恢复四十周年”全部应征文章(包括收录和未收录的),装订成上、中、下三册,送至浙江大学档案馆保存


延伸阅读

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杭大新三届

王金玲:从小立志做一个"写文章的人"

董小军:为"黑五类"子女争得平等高考权利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蒋泰维:一个司炉工的人生转折

张德强:高考后妻子生下一个胖小子

温时幸:杭大四年, 对"寒窗"一词体会颇深

倪瑞杰:妈妈捎的土特产被舍友分而食之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咳嗽的克星

比冰糖炖雪梨更好喝

更有效的化橘红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