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议丨马国川: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马国川 新三届 2020-08-25

原题
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致敬武汉的知识人



整理:马国川
引自微信公号川上人曰



我认为,除了极少数人,从整体来说,武汉的知识界做到了问心无愧。用胡适先生的话说,他们做到了“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为中国知识界赢得了尊严。



这次公共卫生危机,最大的受难者是武汉。作为文教重镇,大疫期间的武汉知识人或写文章记录真实历史,或接受采访发出声音,有理性,有勇气,有担当,以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赢得了国民的尊敬。


在历史关头,文天祥曾扪心自问:“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认为,除了极少数人,从整体来说,武汉的知识界做到了问心无愧。用胡适先生的话说,他们做到了“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为中国知识界赢回了尊严。


方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引用《圣经》里的话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同样,对武汉的知识界来说,所信的道你们已经守住了!


无可讳言,比起上世纪80年代来,许多知识人的思想倒退了。因此人们常常感慨,现在的知识界瓦釜雷鸣,斯文扫地。但是大疫期间武汉知识界就像暗夜里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令人倍感温暖。世道艰难,但是仍然有不少知识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思想独立,仍然在为民族前途而忧思由此。


可见,中国知识人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道统”未坠。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笔者将个人在浏览手机时随手收藏的有关材料稍作整理,奉献给读者朋友。


我期待,这次劫难成为一个起点,一个重建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的起点! 


刘道玉:武汉大学原校长



2月15日,《新京报》刊出87岁的刘道玉先生的采访。他记述了那些“悲壮故事”,发出了痛彻心扉的呼吁:“只有从源头切断毒源,才能有效根治疫情。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恳切希望有关部门和同胞们觉醒起来,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次全国启蒙,吸取教训,擦干眼泪,继续前进!”


方方:作家



不需要多说。这位身居灾难中心的女作家,她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发出来响亮而坚定的声音,获得了广大的共鸣。“武汉日记”是不可磨灭的纪念碑,借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它“不仅暴露了我们社会和文化的深层问题,不仅‘见出了人心’(各种各样的人心),也把文学的千古不灭的尺度再一次提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小引:诗人



他的日记可以和方方媲美,成为这场劫难最独特、细微的记忆和文学。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灾难之后,写诗并非是野蛮的,用无耻的言论继续灾难才是野蛮的。而反抗这种野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真实,持续且坚定的写作,唯有这样,才能让谎言失去生命,让真相挺身而出;唯有这样,才能让阳光透过雾霾,重新照亮那些干枯的花园,寂寥的人间。”


李修文:湖北省作协主席



2月12日,《新民周刊》发表李修文的口述文章,他说:“我们如何通往自己的现代性,固然跟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关,更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里面具体的人有关。我们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做好自己这个人,否则就是几千年的悲剧不断循环往复,事实上,像这样的事历史上一再重演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真的要重新从鲁迅出发,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无论在灾难之中,还是在灾难之后。我觉得经此一劫,它可能成为中国作家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


“很多作家在写目前的灾难,但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就像我刚才讲的: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戴建业先生是最早站出来公开支持方方的学者。2月23日他在文章《你们,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愧意》里说:“方方是一位老奶奶级的女作家,在这次人人生畏的疫情中,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蔑视四周的冷嘲热讽,用她朴实而又泼辣的文笔,既不虚美也不隐恶,既不卖弄也不煽情,在这场罕见的灾难面前,写出了武汉人面对生死的豁达坚毅,面对病毒的紧张害怕,写出了武汉人的希望与沮丧,眼泪与欢笑,卑微与尊严。‘方方日记’是难得的日记体散文,更是宝贵的武汉封城‘信史’。”


最近他又写了《方方日记:对风骨最精彩的演示》,高度评价方方日记的价值。


武汉十教授



2月7日,李文亮医生去世的第二天,冯天瑜、唐翼明、於可训、郭齐勇、邓晓芒、李工真、赵林、徐少华、叶永刚等十位武汉教授援引宪法规定,呼吁有关部门撤销对包括李文亮在内的八位医生的处罚,公开道歉。(我把这十个人视为一个群体,其中有两位还向社会发出响亮的声音,下面单列。)


唐翼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唐翼明在接受采访时,称赞方方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他指出,这次疫情不仅仅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他呼吁人们说真话,“凡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看法,不敢说话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方方那样,敢于说真话,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冯天瑜:武汉大学教授



冯天瑜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呼吁“通过这次公共卫生危机推动社会启蒙”:第一,提高国家和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第二,提高信息透明度,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第三,端正掌权者与民众的关系。他说:“我们希望,经历这次生态危机,吾国吾民有所收获,以上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能够提升,不致让国家的巨大代价、人民的惨重牺牲付之东流。”


冯黎明:武汉大学教授



冯黎明教授在题为《方方日记,我们在看》的文章里说:“对于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来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是他获得关于世界的‘自明性’知识的起点,因此在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中,人们理应获得的第一权力就是‘看’的权力,所以鲁迅宣称,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同理,失去了‘看’的权力或者甘愿交出‘看’的权力,则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当然扭曲和异化的人是不愿意读方方日记的,因为他们不敢且不愿‘看’。”


刘川鄂:湖北大学教授



刘川鄂写文章力挺方方,驳斥那些攻击方方的言论。他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在中国当代灾难史上,方方封城日记,会浓墨重彩,留下特殊的一笔。”他指出,作家方方有批评的权利,每一个公民都有批评社会的权利;方方有满满的能量。批评是更大的正能量。敢于批评的是作家,一味赞美的是庸才;追责没有时刻表,人人都有追责的权利。


梁艳萍:湖北大学教授



在题为《直面对冲,迎头相撞是方方》的文章里,梁教授称赞方方的写作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的写作,也是人道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写作”。她直言不讳地斥责那些“挥舞着十八般兵器,喊着骂着”扑向方方者和跟从者“可耻!很可耻!可耻之极!”因为在这些人眼里,人“永远都是可以利用的材料或者工具,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既是他们的常道,也是他们当下的非常道”。这女教授勇敢地说:“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直面对冲,迎头相撞。我们不能留给后代美丽的符号,至少我们可以留给他们可能美好的希望!”


小记:


1)本文所列主要是作家和人文学者,由于视野所限,难免遗漏,尤其是很多专业知识分子没有收录,倍感遗憾。希望朋友们提供更多资料,以待将来增订补充。


2)本文不用“知识分子”而用“知识人”,是受余英时先生启发。他在一次采访时说“讲知识人等于中国人讲读书人一样,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我要恢复人的尊严,因为语言是影响很大的东西,语言一定限制你的思想,用暴力语言,就是鼓动暴力。”


(2020年3月24日)

方方日记全本

点击二维码阅读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方方专题

鄢烈山谈方方日记:情怀,忧虑与悲悯

赵瑜:方方日记会载入史册吗?

张志鸿:“方方日记”说明了什么?

为方方一辩, 伟大的作品都是批判性的
李国海:对待《方方日记》要讲点法治精神
沈乔生:为方方申辩,就是为我们自己申辩
致敬方方:“伟大的文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方方有满满的能量,批评是更大的正能量
唐翼明:方方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
顾剑:《方方日记》与《日瓦戈医生》
安黎:“方方日记”为何引发热烈回响?
从方方身上看到一个作家的价值和力量
新三届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
迟子建:对方方的一次写生
方方:一个人最怕被剥夺的,是他的尊严
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方方笔下武汉人:
纵是万箭穿心,也得扛住
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方方:张之洞如何成就了大武汉?

方方:德国老太玛尔塔的武汉缘

方方:革命时代的少年往事

方方:大吃小吃、东吃西吃与南吃北吃
阳光全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灾难中没有岁月静好,
只有生者的向死而生
新生命的降临,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希望
方方:日记出版稿酬捐给殉职医护人员遗属
方方: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
对治理难处也多有体谅
方方答问: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