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鉴丨方鸣:庚子年的夏天(上)

方鸣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方鸣,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77级毕业生。曾任职12年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此前曾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任职24年。数十年来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藏、研究和推广活动,曾出任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文物研究机构的掌门人和学术顾问。出版有个人专著《裁书刀》《曾是洛阳花下客》。已编辑散文新集《今夕何夕》,收入《明四家的月光》《纸上的花园》《庚子年的夏天》《云中君》《致歙砚》《永乐的水,宣德的沙》等代表作品。

原题

庚子年的夏天

【上】




作者:方鸣



谨以此文纪念

孙承泽写作

《庚子销夏记》360年



原编者按:在北京西山的一条隐秘山谷里,距今已经整整六个甲子,也是在一个庚子年的夏天,竟隐藏着一个幽居的老人鉴藏中国千余年来书画国宝的巨大秘密,欲知如何,请阅下文——


北京 樱桃沟


01


北京西山的樱桃沟里有一处山谷,名退谷,冈阜回合,竹树深蔚。退谷里建有一座别墅,三百年间,这里曾经先后住过两个退翁,一个是明末清初的孙承泽,号北海,又号退谷,别号退翁;另一个是清末民初的周肇祥,也有一别号退翁。

孙承泽是山东益都人,益都古时曾为北海郡,故孙承泽自号北海,又或取意《庄子·秋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而他的另号退谷、退翁,则更是沾濡了庄子齐物论的况味。


水流云在之居


别墅取名“水流云在之居”,语见杜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别墅筑于一高台之上,乔木荫之,可尽揽林泉之胜。山涧对面,便是一座退翁亭,相传原为孙退翁所建,据说孙退翁也曾镌有“退谷”二字,却久已阙如,亭柱上只见得周退翁题写的一对楹联,出自唐朝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小亭翼然,亭前水可流觞,似可让时光浅浅倒流,若有遗世之感。

清初顺治十年,吏部右侍郎孙承泽从朝中退后,归隐退谷,造室著书,《四库全书》便著录了他在山中二十三年间写下的二十三部著作,涵盖了史志、经学、风物、艺术,堪称一代名流大家。如今,当我揭开他的书页,依然能观到他的纸间山色,听到他的笔底风声。

民国七年,周肇祥买下了这座别墅,成为了退谷的新主人。周肇祥曾做过湖南省代省长,后来履职古物陈列所所长,又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精通文史鉴藏,尤好翰墨丹青,是一个饱学之士和金石书画大家。


或许是追慕久矣,周肇祥偏偏去买了孙承泽住过二十多年的别墅,也在里面住了二十多年,而且,还给自己也起了个“退翁”的雅号,仿佛,两、三百年前的孙侍郎真的浑然附体了?当然,这不过是寄托了此退翁对彼退翁的悠悠之思。

在昔日孙承泽的别墅里,周肇祥读尽了孙承泽的著述:《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九州山水考》《庚子销夏记》《闲者轩帖考》《法书集览》《砚山斋墨迹集览》《元朝典故编年考》……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周肇祥也写下了诸多的书稿:《东游日记》《鹿岩小记》《寿安山志》《宝觚楼金石目》《琉璃厂杂记》《重修画史汇传》《退翁墨录》《辽金元古德录》……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这些记叙史地风物和金石书画的文字,真可读作孙承泽的续笔和遗篇。不用说,周肇祥沾溉于孙承泽既久,以至两人竟有那么多的相投和相似,或曰:两个退翁,一脉相承,一气相生;真若:两个时年,一川烟雨,一轮风月。


然而,踏遍红尘四百州,几多风月是良俦?周肇祥仰望天际,却只见,1660年,那个庚子年的夏天,孙承泽写下了书画名著《庚子销夏记》,才真正是水流云在,风月无边。于是,退翁亭前的流觞之水,回塘曲涧,便潆洄到了1660年。


02



1660,庚子年,并无大事发生。尽管清廷在四月便颁下迟报灾情处分例,全年却没有大的灾情。只是那个夏天,久旱不雨,奇热无比,竟连最为清凉的退谷里,“林居始觉有热意”。


这一年,孙承泽六十九岁了。蒸灼之下,向来心性清澹的他都已感到烦热,只说,老人畏热,朋友也都不见了吧。孙承泽笃信佛道,却连半山不远处的广慧庵也去得少了。这个广慧庵,本是个清修之地,后来也被周肇祥一并买下了。

古人消夏,竟如修心,静能生慧,静中生凉。宋代诗人杨万里便赋有一首《静中生凉》诗: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孙承泽的微凉也不是风,是静如止水的心境。在《庚子销夏记》中,孙承泽记叙了他的夏季作息:黎明即起,译注易经,读解古诗,校订书稿,其间烹茶啜茗。若倦乏了,则取古柴窑小枕偃卧小憩,歇息之后便出户登上高台,望郊坛烟树,倘佯少许。然后回到书房,取出所藏书画名迹,反复详玩,尽领其致,烟云过眼,聊以避暑。

这样一个清初文人的生活状态,精致而雅逸,品超而斯远,孰不向往之?只是,我有一事求证,孙承泽的那只古柴窑小枕,莫非是五代周世宗柴荣的柴窑所制?虽然柴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并被列为各大名窑之首,但世不一见,莫衷一是,竟出现在了庚子年的夏天,确是令人称奇!


我又想到,周肇祥曾任职古物陈列所,又精研古物经年,不知与古柴窑有无机缘巧合?紫禁城的风月之下,可曾闪过古柴窑的吉光片羽?

然而,不管古柴窑如何说法,但身处古物陈列所的周肇祥,一定会与浸淫于书画碑帖的孙承泽,有着某种隔世的交集。

古物陈列所原为故宫博物院前身,1914年在文华殿和武英殿设立,藏有皇家文物20万件。周肇祥出任第四任所长,上任后即成立鉴定委员会,对古物进行全面鉴别,并主持编辑了《古物陈列书画目录》。

孙承泽一生中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代书画和碑拓墨本,或可推想,在孙承泽的身后,如果他的部分文物旧藏最终能够流进清宫,便有可能归藏古物陈列所,并被编入《古物陈列书画目录》,从而成为发生在周肇祥身边的故事。


03


1660年,孙承泽在退谷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夏季。有趣的是,夏日读画,孙承泽从自己的藏画里,专拣那些画面清冷之作,仿佛是读画入境了,便真的可以潜入画幅,冰凉入骨。

这一日,孙承泽刚刚看过几卷法书碑帖,稍事歇息,又取阅了李成的《寒林图》,“暑月展之”,“令人可以挟纩”,是说画卷里真有寒意阵阵袭来,观画还要披上棉衣方可呢。

李成,五代宋初画家,生于营丘,人称营丘。北宋的米芾在《画史》中称李成为“古今第一”。《寒林图》是李成最重要的代表作,古木夭矫,雪天凛冽,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清代名家王玖有诗赞曰:“营丘李夫子,天下山水师。放笔写寒林,千金难易之。”

五代宋初·李成 寒林图

佇立霜天寒林之下,李成一定是读了李白的《菩萨蛮》,诗笔成画,画境成诗,方画出了眼前萧落的诗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烟如织,伤心碧,如此的佳词,才是李成《寒林图》的画幅上隐去的诗题。

李成醉心寒林,另画有一幅《小寒林图》,长松亭立,古柏苍虬,细草荒榛,寒梢万尖,也是传世名作;又画有一幅著名的《寒林平野图》,平远暮林,寥落清渺,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李成甚至还画过一幅《寒林骑驴图》,古松凌云,疏木萧森,深谷空响,荒寒幽寻,而那驴友莫不就是李成自己?

五代宋初·李成 寒林平野图

除了这一幅《寒林图》,孙承泽还曾收过落款李成的另一幅《寒林图》,然“稍乏天韵,疑是元人临本”。据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也藏有一幅款识为李成的《寒林平野图》,却是明人的伪作。

李成身后,北宋的另一个大画家范宽也画了一幅《雪景寒林图》,高山突兀,古木结林,雪色平铺,萧索寒凝。孙承泽说范宽作画,初学李成,又学荆浩。范宽与李成俱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双绝天下。从此,李范二人的萧寒笔墨,便成为历代寒林图的描摹祖本。虽然五代的董源先已画过一幅《寒林重汀图》,但此图落墨在洲渚重汀,溪流平远,因而本是一幅江南水景图,所以王玖便说:“唐以前无寒林,自李成范宽始画。”

北宋·范宽 雪景寒林图

随后,北宋画家郭熙提笔接龙,又画了另一幅《寒林图》,老干虬枝,山树槎枒,松皮如麟,柏皮缠身。郭熙早年取法李成,与李成并称“李郭”,晚年开始变法,擅画春景秋色。苏轼诗曰:“玉堂画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孙承泽在书中也说郭熙“早学李成,晚能更出己意,自成一家”。

北宋·郭熙 树色平远图

《树色平远图》是郭熙的又一幅传世名迹,与其《寒林图》的笔意已略有不同,却是孤亭木末,平楚苍然,遥艇小桥,时自映带,竟也是孙承泽的旧藏,在庚子之夏徐徐展开,缓缓阅评。

之后,便是元代的江南名士曹知白,宫廷画师唐棣,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明末松江派首领董其昌,清代小四王之一的王玖,近代画坛巨匠吴湖帆,大师陈少梅,纷纷仰观李成,仿写《寒林图》,极尽描摹,各具情态,终成一道画史大观。

……薄暮冥冥,孙承泽收起画卷,走出书舍,拄杖看山,望林间景趣,月色清远,木叶尽染,风烟弥漫,映在眼前的,却还是李成的《寒林图》。

孙承泽不知,在他的背后,在大清王朝的平阡远陌的尽头,周肇祥的一双时光之眼,正慢慢移过古物陈列所展陈的《寒林图》,默默地注视着他,如昨夜星辰。


04


渐渐地,寒林空濛,水流风生,孙承泽的眼前,若真若幻,又隐隐现出一座远山,竟是庐山。相传殷周时有匡氏七兄弟结庐于此,故亦称匡庐。

据《庚子销夏记》所记:这一年夏月久旱,酷热异常,慵倦之中,却也有奇异之事发生。忽有人持来一卷荆浩的《匡庐图》,待谛观画面——中挺一峰,秀拔欲动,群峰巑屼,山势嵯峨,如芙蓉初绽,飞瀑一线扶摇而落,亭屋、桥梁、林木曲曲掩映……上有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并有元人韩屿、柯九思的两首题诗。

五代·荆浩 匡庐图

甲申之变,名画满市,竟至遍寻不见的旷世名画《匡庐图》,忽而飘飘摇摇,坠落凡间,如此天外宝物,孙承泽自然要倾箧易得。于是,这一日,便是“松风谡谡满我茅亭,暑气已避三舍也”。原来,庐山之图,亦可消暑。

荆浩是五代时期北方的山水大师,笔下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荆浩又擅作云中山顶,白云生谷,谷落白云,清而不薄,厚而不浊。元人汤垕称他为“唐末之冠”,孙承泽也评价他是“以山水专门,为古今第一”。

庐山本是历代诗人和画家的吟啸流连之地。唐代李白就说天下山水,庐山为最:“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白居易也在山中筑有庐山草堂,并写下了著名的庐山诗文: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

相传东晋顾恺之也曾画过《庐山图》,并为史家指为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山水画。只是真迹久佚,亦无存世摹本。于是,荆浩的《匡庐图》,便被认定画史上遗存最早的庐山画作,也是荆浩唯一的存世之作。

荆浩自号洪谷子,常年隐居在太行山洪谷,山静日长,吸纳万象,仅画松便数万本,又曾写下一篇千古雄文《古松赞》:

不凋不荣,惟彼贞松。 
势高而险,屈节以恭。
叶张翠盖,枝盘赤龙。

下有蔓草,幽阴蒙茸。 
如何得生,势近云峰。
仰其擢干,偃举千重。

巍巍溪中,翠晕烟笼, 
奇枝倒挂,徘徊变通。 
下接凡木,和而不同。

以贵诗赋,君子之风。
风清匪歇,幽音凝空。

风清匪歇,幽音凝空。孙承泽说荆浩“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隶,苍古之甚”。然而我有所不解,荆浩明明每日照临太行山,却为何画出一幅《匡庐图》,何况他也并未游过庐山,会不会是顾恺之《庐山图》的摹本?晚于荆浩的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庐山图》尚有记载,可见,荆浩在他的活动年代,便有可能观临此画,也未可知。

若是,荆浩便是将他的画笔,探伸进了东晋风流的清绝之地。这怎能不让人想起永和九年的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荆浩是一个山水画家。我崇尚他的山水墨彩,但我同样欣赏他的山水赋文。荆浩有一篇《山水赋》,本是画论,却又是文辞绮美的山水篇章。也许,荆浩本该是一个文学大家,只是,他终将清丽的山水文字,付予幽致的山水墨彩。因而,读过《山水赋》,再观《匡庐图》,眼前便只见满幅淋漓的水墨词章。


且看荆浩如何描写四时景致:


春景则雾锁烟横,树林隐隐,山色堆青,远水拖蓝;夏景则林木蔽天,绿芜平阪,倚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霞鹜齐飞,雁横烟塞,芦渚沙汀;冬景则即地为雪,水浅沙平,冻云匝地,酒旗孤村。


再看荆浩又是如何描写晓暮景致:


晓景则千山欲曙,轻雾霏霏,朦胧残月,气象熹微;暮景则山銜落日,犬吠疎篱,僧投远寺,帆卸江湄。或烟斜雾横,或远岫云归,或秋江晚渡,或荒塚断碑。


四时常作青黛色,晓看天色暮看云,君不见,如此精雅的文字,已经铺满了《匡庐图》的画幅。观荆浩的《匡庐图》,赏他的山水画笔,真若是在读他的美篇《山水赋》呢。


05


山色变幻,日影西斜。孙承泽阅画良久,不禁赞叹:鉴观此画,方知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无不是由此脱胎而来。又叹曰,荆浩的画,非关仝、范宽所能及也。

关仝师承荆浩,终成后浪,也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山水画家。孙承泽藏有三幅关仝的画作,其中一幅便是《匡庐清晓图》。与荆浩《匡庐图》的画境相因相袭,此画也是一峰中耸,奇拔雄浑,环列数峰,揖拱相向。孙承泽不禁忆起旧时曾舟过浔阳,避风江上,遥望匡庐,宛然如在目前。而今再观此画,愈感一股清淑之气,浮动笔墨之外……

五代时期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俱是山水大家。在荆、关之后,巨然也画了一幅《庐山图》,举风扶摇,一度传至宋人黄应龙。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后来见到,为之连题九诗,仅以之七为例:

自言远游真不俗,曾见庐山真面目。
五老之峰披白袍,玉虹万丈时飞瀑。

明四家中的沈周和唐寅,自然也是击鼓传花,续写庐山。沈周和荆浩一样,并未去过庐山,却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庐山高图》。沈周还配上了一首长长的题诗,诗的起笔便是:

庐山高,高乎哉!
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

明·沈周 庐山高图

唐寅倒是携酒亲历庐山,画出了又一幅《匡庐图》。唐寅以古人为师,又以天地为师,笔若有神,极尽臻妙,画出了庐山的大美:峰峦幽深,群木翳之,风雨溪谷,飞流危栈……唐寅作画,不可无酒,也不可无诗。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唐寅在画幅上就题诗一首,述说的却是他酒后的伤悲,似乎山川都要为之动容:

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
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

明·唐寅 匡庐图

孙承泽说他夏时每日晨起,便在书房前的青籐下,辄一披阅唐寅的山水图册十二帧,可见他对唐画奈何情深,更可叹唐寅本来天赋才情,惟放浪形迹,尽如这山间流瀑,恣意跌荡,却终究是一泓澄碧清泉。

到了近世,山水大师张大千泼彩写意,绘制了一幅墨韵披漓的巨幅《庐山图》。张大千也是一生未过庐山,然而,他却是~~《信知胸次有庐山》:

不师董巨不荆关,泼墨飞盆自笑顽。
欲起坡翁横侧看,信知胸次有庐山。
从君侧看又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
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
远公已远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
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亭前我看山。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张大千说他不必师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因为他胸中自有庐山,又只需泼墨飞盆,连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苏东坡都要笑赞他呢!

张大千 庐山图(10.8米长,1.8米宽)

不过,张大千泼墨飞盆了一年半都还没有把画泼完,最后终于倒在自己的画幅下,让《庐山图》化作了生命的绝笔。五代之后,再无荆浩;近世之后,再无大千。从荆浩到大千,时空漫漫,跨越千年,陵阜坡陀,山脉相连。不识庐山真面目,信知胸次有庐山,所谓胸中丘壑,宇宙在乎手者是也。

只恐西风又惊秋,暗中不觉流年换。孙承泽写《庚子销夏记》,却写不完庐山的去日往事;读荆浩的《匡庐图》,也读不尽庐山的山光浮动。一卷如涵万壑,盈尺势若千寻。孙承泽居山,观山,游山,藏山,只是因为,孔子说过,仁者乐山。

……隔着数百年的山水之窗,周肇祥竟如相望万里,思绪纷飞。良久,又把荆浩的《匡庐图》从高悬处取下,悉心卷好,收置进古物陈列所的画柜,柜中顷刻便弥漫了孙承泽的古卷余香。

周肇祥和京城画家


06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或可再加上一句:寿者乐园。在退谷建园的寿者孙承泽,便是当然的山水园艺师。不过,孙承泽更喜爱的却是倪瓒笔下的狮子林,入藏了他的《狮子林图》,日日观之,处处游之,沉浮于水墨之间。

《南巡盛典》中苏州狮子林园插图

倪瓒,号云林子,元代最著名的山水画大家,名列元四家,擅画幽林疏落,旷野清远。天下的文人墨客莫不尊崇倪云林,文徵明的父亲文梁就是因为耽迷于他的《秋山雪霁图》,遂建一怀云阁,又改名文林,撷取“云”、“林”二字。文徵明的画馆也承袭父意而挂匾停云馆,又因循倪云林的《狮子林图》,画了一幅《拙政园图》。

倪瓒石刻像

孙承泽也是对倪云林最为偏爱,甚至说,收藏家以有无倪画论雅俗。孙承泽自以为经眼其画最多,自然最有心得。他精心收藏的《狮子林图》,水木清华,户庭幽邃,敖世轻物,不污于俗,“为云林得意之作”。画中钤有孙承泽的鉴藏印章,那并非只是证明他已到此一游的签证,而是他的生命的殷殷落痕。

孙承泽太了不起,他还藏有倪云林的传世名作《六君子图》,并说倪云林的生平妙迹无如此图。图中所画松、柏、樟、楠、槐、榆六树,天真幽淡,寂寥超逸,行列修挺,疏密掩映,是为六君子,画上并有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题诗: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六君子图》画有六君子,《狮子林图》却另画一君子。倪云林一生作画,据说从不写人,空林、空舍、空山、空水,在他眼中,莫非世间竟无真人君子?惟《狮子林图》里画有一诵经之人,岂非云林子之君子乎?

元代·倪瓒 六君子图

倪云林一生画出了太多的枯木寒水,《狮子林图》却是他唯一的园林画作。其时正值元季乱世,诸多文士避世入禅。倪云林也是悟禅之人,“逃于禅,游于老,据于儒”,就语出自他的《立庵像赞》。故尔,我猜想,画中的孤茕一人,或为邀他绘画的如海禅师,也有可能,那隐出的君子,其实就是云林子入禅的自画和自赏。

狮子林,建于元末,是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1373年,年已73岁的倪云林过游狮子林,曾赋诗一首:

密竹鸟啼邃,清池云影闲。
茗雪炉烟袅,松雨石苔斑。
心静境恒寂,何必居在山。
穷途有行旅,日暮不知还。

日暮不知还,倪云林又持之澹澹诗笔,对景造意,绘写了《狮子林图》~~柴门梵殿,长廊高阁,丛篁嘉树,曲径小山,给狮子林留下了一幅殊可珍赏的历史原图。画中的图景是狮子林的临照,笔墨的气息却是云林子自家的天香。倪云林画《狮子林图》时,距他的离世已经不到一年。他终于要燃尽了生命的余烬,而以云林的残墨,给历史涂抹一纸别样的园林寒翠。

元代·倪瓒 狮子林图

阅画日久,孙承泽却是已把狮子林,看作自居的退谷,又把画中廊庑间手持经卷的君子,视如平日诵经的自己,恍惚间,竟已觉得,此图是倪云林只为自己所绘,甚或就是自己的前世之笔。寿者孙承泽沉浸狮子林以至如此,谁说不是寿者乐园呢。

而此时,远在苏州城里的狮子林,在时光的斜照里,却已是逐岁蒙尘,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


07


孙承泽之后,却还有一个寿者,更加痴迷于园林,更加贪恋于《狮子林图》,他就不只是真人君子了,更是真命天子,如此这般,此人便只能是乾隆皇帝弘历。

乾隆在位六十年,居然心系《狮子林图》一甲子,御赏于斯,查考于斯,品鉴于斯,弘扬于斯,直把倪云林的《狮子林图》列为“上等收一”,后又编入宫廷书画集录《石渠宝笈》。终其一生,乾隆曾两次御笔临摹《狮子林图》,又十次御题画幅。乾隆固然是据有历代无量名迹的书画皇上,却更不枉为坐拥狮子林的帝国狮王,只因那一园,只因那一图。

孙承泽离世后,《狮子林图》遂递藏于退居柘湖的詹士府詹士高士奇。高士奇同为收藏大家,受到孙承泽的影响,也写了一本著名的书画消夏之作——《江村销夏录》。高士奇精赏《狮子林图》,还在画幅上钤上了“高詹士”和“竹窗”两枚私印,雁过长空,影沉寒底。

《江村销夏录》

《江村销夏录》编于康熙三十二年,但书中并未有《狮子林图》的记述,此画其时或已传入他家,或已归藏清府。再往后,初见于清宫文献时,便已是乾隆四年。这一年,乾隆御题了一首《倪瓉狮子林图》:

借问狮子林,应在无何有。
西天与震旦,不异反复手。
倪子具善根,宿习摩竭受。
苍苍图树石,了了离尘垢。
声彻大千界,如是狮子吼。

此时,乾隆还在困惑之中,倪云林画幅中的狮子林,应在无何有——究竟在哪里?从来没有一幅画如是狮子吼,能让他如此念兹在兹,念念不释。

又过去了整整十八载,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在第二次南巡途中,乾隆依据倪云林的画本,踏遍了整个苏州府,才终于寻访到了已然衰颓败落的一代名园狮子林。

苏州狮子林一景

此时,我都不禁要为乾隆暗自赞叹!乾隆,一个狮子林里的守梦人,终于让孙承泽、高士奇,让狮子林里所有的赏园人魂有所归,梦有所依。然而乾隆却只是说,我今能找到狮子林,幸而有赖于《狮子林图》啊!又喟叹道:“翰墨精灵,林泉藉以不朽。地以人传,正此谓耶”。

我欣赏乾隆的为人与为言,林泉藉以翰墨,名园赖以故人,狮子林之所以重现天日,还不是因为倪云林的一纸名画,自然也是由于乾隆的襟怀与痴绝。

皇帝都不贪功,岂容他人染指?明代画家杜琼曾仿画了一幅《狮林图》,笔墨颇有云林韵致却不说明情由。乾隆反复参看二图后,两次题跋直言不讳:“倪家粉本杜家摹“,“布景笔法全似云林又不言”——对呀,你抄了人家的画,你怎么都不言语一声呢?由此也可见出,乾隆真是一个明君。

乾隆传旨,参照《狮子林图》,重修狮子林。还让词臣画家钱维诚依照修建的狮子林,摹画了一幅《狮子林图》。后来又授意宫廷画家方琮、董诰,也先后仿画了《狮子林图》。在以后的历次南巡中,乾隆必携图游观狮子林,以图观景,以景赏图,由古来今,由今返古,臻享园中之乐,极尽画事之趣。

但是,乾隆又已不满足借南巡游观狮子林了,更想日日只为园相守,夜夜住观狮子林。于是,乾隆又下了昭令,在京城长春园和避暑山庄文园两地,以倪云林的画图为蓝本,先后兴建了两个狮子林。从此,南北三个狮子林,便让乾隆触目即景,步步赏心,也遍地婆娑着漫天的云林风月。

乾隆尽赏倪云林的《狮子林图》,却疏忽了画幅上的一枚孙承泽的印章,更记不得,曾经有一个退谷的幽人,早已收藏了他的心物经年,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又过去了许多朝事,当寒鸦飞临在紫禁城的黄昏,当《狮子林图》终被收进了古物陈列所,却有一人,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在堆叠的文牍上,一遍遍书写着孙承泽的名字,他就是退翁孙承泽的影子,退翁周肇祥。

清代·弘历  仿倪瓒狮子林图


08


前面说过,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记叙了他之所藏《狮子林图》和《六君子图》,其实,孙承泽原本还藏有倪云林的另一幅《徐卿二子图》,谁知他后来竟拿去与人换取了吴镇的名画《松泉图》,所以便未能在画记中写载其状。

我未见过倪云林的《徐卿二子图》,只知有唐代诗人杜甫的《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想必此图应是杜诗的画传吧,却甚是不解,倪云林何时去改画人物了?其实,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早就说过:“倪云林生平不画人物,惟《龙门僧》一帧有之。”这样说来,《徐卿二子图》、《龙门僧》,再算上《狮子林图》,倪云林绘写人物,至少已有三图。

虽然《徐卿二子图》仍是未知,但是,所换取的吴镇《松泉图》却绝对是画史经典。孙承泽早年仅见过《松泉图》的沈周临本,日后若能得到吴镇的原本,肯定会在所不惜。何况,孙承泽既已藏有倪云林的两幅传世名画,若仅以余粮去接济他人,又换来吴镇的置顶之作,岂不正好?想必是更偏爱吴镇一些吧,他后来甚至还以赵孟頫的《芭蕉美人图》,交换了吴镇的另一幅《鸳湖图》。孙承泽的不少藏画就是如此地腾笼换鸟得来的。

吴镇,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与元代画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齐名,并列元四家,却终生不仕,卖卜为生,仅以诗文书画自娱,其画风苍茫沉郁,其画韵简淡高洁。临终前自垒坟墓,自书墓碑。我曾寻访到魏塘的梅花庵,在吴镇的墓碑前,长久地怅叹,不尽地伤逝。

吴镇一生与岁寒三友为伴,尽取松竹梅的风韵。画梅,临风带雪,停霜映日,花细香舒,离披爛漫;画竹,枝枝著节,叶叶著枝,风晴雨露,翻正偃仰;画松,扶疏曲直,耸拔凌亭,矫若游龙,高潜入云。冥冥中,我竟觉得,吴镇才是松竹梅的真身~~松的风骨,竹的风影,梅的风神。

吴镇画松,最早的是一幅《双松图》,双松耸立,枝干龙钟,相互顾盼,俯仰向背,其缘起或是荆浩的《双松图》。旧传邺都青莲寺的高僧大愚曾写诗向荆浩乞画,诗中写道:“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荆浩果真画了两棵松相赠并回诗道:“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元代·吴镇 双松图

这个故事,传之久远。北宋的郭熙早早听说了,就先画了一幅《双松图》,后编入《石渠宝笈》。至清中期,郑板桥也据此画了一幅《双松图》,并有一题:“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

如果说,吴镇初画《双松图》还是摹古,那么,十年之后,他画《松泉图》,则全然是他自己的性味。画幅上的题诗也写得甚佳:“长松兮亭亭,流泉兮泠泠。漱白石兮散晴雪,舞天风兮吟秋声……”孙承泽称此画“境界甚奇,以淡墨作一坡陀,巨泉飞落其上,又以古松一株夭矫覆之”。又评说画幅上的长篇诗题:“诗、字俱劲逸不可一世,可谓灵心独绝,不可以画笔观也。”

元代·吴镇 松泉图 

寥寥数语,字字如炬~~境在一个“奇”字,心在一个“独”字,松在一个“矫”字,泉在一个“飞”字,诗在一个“逸”字,字在一个“劲”字。孙承泽的画评,钩玄提要,皆为点睛之笔。

北宋丞相王安石留下的两句诗,也似可借来题画,尤可抒其高古之气:“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想必王荆公的《天香云峤图》也是如此气象,此画同录于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


09


明人恽向这样说吴镇:“仲圭所不可及者,以其一笔而能藏万笔也。”如此,吴镇便是一笔藏万,亦是万笔归一。

吴镇的《松泉图》,与十年前的《双松图》相比,减了一松,却增了一泉,这一增一减之间,画意却有万笔的不同。一松,才愈见其高;一泉,才愈见其逸。一松,才愈见其静;一泉,才愈见其动。一松,才愈见其独绝;一泉,便在这画幅之上,除此草木之扶摇,更添了水韵之润泽;除此瑟瑟之松风,更添了潺潺之清音。

松之在石,石之在崖,崖之在涧,涧之在泉。有松而无泉,是为景;有松而有泉,是为境。景为物景,不过物象;境为心境,乃为心象。心象,亦即是董其昌所倡言之——意中象。

孤嶂石飞,横崖泉落,一松欹斜,树影欲高,只是,这一株孤松却似曾相识。忆得唐人景云有一首《画松》诗: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想不起是否在天台山上曾见了,也许,古干槎枒,奇崛竦立,只是来自于遥远的记忆影像,而那影像或许原本就是吴镇其人,禀性孤耿,清高持节,犹如这一株遗世独立的孤松,高入云表,岁寒不凋。

史上画松的名家甚多——

在李唐那是苍劲,在马远那是雄奇;

在赵雍那是旷远,在钱选那是意趣;

在唐棣那是汲古,在王蒙那是蓊郁;

在戴进那是浑朴,在沈周那是诗意;


在唐寅那是风情,在吴伟那是恣肆;

在陈淳那是隽永,在仇英那是仙逸;

在弘仁那是出尘,在梅清那是清怡;

在李鱓那是工致,在乾隆那是御笔;


在倪云林那是孤寂。


倪云林小吴镇二十岁,两人寿数相当,运程相近,性情相仿,气节相似,行跡也多重合,却都高标迥立,孤洁自好,并无较多过往。倪云林画松,皆如其性之孤冷。不过,他晚年所作的《幽涧寒松图》,瑟瑟幽涧松,清荫满庭户,是松泉景致,然而,又是别样的林泉高致。

元代·倪瓒 幽涧寒松图

本应是交心的至友,却少往来,竟同陌路;本应是一念的知己,却未相知,也是憾事。然霜天万类,各表其美,方为天地;凡世间之物,各历其时,才是春秋。倪吴二人,若论相交,可谓咫尺天涯;而其墨戏,又是天涯咫尺,两人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和与不和,相同与不同。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倪云林擅长焦墨,古淡天然,枯笔清奇,惜墨如金,常见疎木寒烟;吴镇喜用湿墨,皴斫分晓,氤氲浸染,滋润融浃,总是遥岑浮黛。二人所绘松泉,云林荒寒,吴镇幽致;云林枯疏,吴镇清润;云林萧落,吴镇苍茫;云林冷逸,吴镇雄浑。

取吴镇的《松泉图》,尽可比对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其景相异,其境相映。两幅名画,观瞻其一,已是大观;再观其二,则为观止。妙观吴倪两家的松泉石上流,始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知天地有大美而不同,再知天地有大美而不尽,还知天地有大美而不现~~

原来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孙承泽和周肇祥两个退翁都无缘以见。只是吴镇的《松泉图》,孙承泽专此写下几行文字,便付予风月。风长月久,流年飞逝,时间的摄影机终于拍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周肇祥在古物陈列所展开画图,并将这几行已渐褪色的昔日文字,仔细读过:

吴仲圭一代高士,绕屋植梅,隐居读易,知元之将乱也。自称梅花和尚,喜画竹而松尤妙,备见孤高特立之致。《松泉图》,尚见沈石田临本,今见庐山真面目矣,退谷八十一老人记。


(下篇见本号今日二条)


方鸣专页

方鸣:纸上的花园
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方鸣:云中君,一位翦云制砚的男神


原载微信公号荟萃苑,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阅览室

顾土:新冠病毒,从此改写历史
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
刘苏里:疫病与社会变迁
王家新:灾难岁月的艺术,读《鼠疫》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
陶海粟:奥威尔《1984》出版70周年
巫宁坤:董乐山和《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王友琴:灿烂的夕阳,读《一滴泪》中文版
王友琴:巫宁坤先生的《孤琴》
乌合之众:群体癫狂的五大特征
弗洛伊德30句名言,没有所谓玩笑,
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秦晓:草原上的阅读,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陈幼民:陕北窑洞里的煤油灯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苗棣:从"夺门之变"到《赤龙》传奇
日本的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掩卷深思,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刘再复:五千里恒河的苦行与游思
马雅:大疫时节读“莺莺”
龚自珍传奇:落红不是无情物
马雅:新编渔父与屈原
苏轼的两难:王安石司马光,你选谁?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