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蒋蓉:赤脚医生及农村合作医疗的艰辛探索

蒋蓉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蒋蓉,文革中当过知青、工人。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1986年到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现已退休。


原题

赤脚医生及农村

合作医疗的个人印象




作者:蒋蓉


     

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是当年下乡当知青的时候知晓的,我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基本停留在知道农村有一种不脱产的赤脚医生这个层面,其他一概不知。1970年代,对赤脚医生宣传力度最大、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是一部电影,片名叫《红雨》。电影插曲是在艰辛探索期间消失了好久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还记得一部分:


赤脚医生向阳花

广阔天地把根扎

一根银针治百病

一颗红心啊

一颗红心暖千家

暖千家

……

 

因为微信群这个网络平台,隔空认识了一些同样有知青经历的群友,才知道当年在农村当过赤脚医生的知青,并不是特别小众。知青中最为著名的赤脚医生孙立哲,他的大名和事迹,也是因为微信公号,我才知晓的。阅读新三届公号推送的孙立哲回忆,那些惊心动魄的行医经历,让我这个曾经妄图加入赤脚医生行列的人自惭形秽。我的知青年代,所见所闻的赤脚医生,差不多就是派发几粒头痛脑热的常用药物、处理一些常见的外伤创口,和孙立哲这样的赤脚医生根本不在一个维度。


原以为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是艰辛探索时代特有的产物。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延伸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萌芽于当时的红色根据地。资料显示,那时候陕甘宁边区因为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起了一种卫生合作社,到1946年,这样的卫生合作社达到了43个。


新政权建立之后,1950年代初期,东北各省也采用群众集资办法兴办卫生机构。1955年,农业合作化达到高潮,在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出现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为后来实行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65年9月21日,卫生部根据毛泽东的医疗卫生工作指示,下发了《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从此,合作医疗在全国大范围发展起来。据统计,全国农村办合作医疗的大队比重从1958年的10%发展到1976年的90%。


1969年刚刚下乡的时候,对于并无充足思想准备的我们来说,突如其来的冲击波太多,每一个意想不到都让我们晕头转向疲于应付,所以,根本没有留意过农村合作医疗这个与我们的生活基本不沾边的事。唯一有点印象的,是公社各个大队都有自己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宣传画

     

虽然,我们知道大队有一位赤脚医生,却从来没请赤脚医生看过病。原因有二:


一是对赤脚医生的医术缺乏基本信任;


二是我们下乡时(或回家探亲后)都从家里带来了常用的药物,伤风感冒轻度发烧,割了口子破了皮,或者生个小疔疮啥的,自己就处理了。


记得有一次割草积肥,一不小心,锋利的刀刃把我抓草的左手食指尖削掉了,我傻了,愣愣地举着手看,到变成了小凹槽的指尖开始不住地往外冒血,才回过神来,按着手指往家里疯跑。我的处理办法不过是把消炎粉撒在伤口上,用纱布包起来。是夜,万籁俱寂,黑暗中我瞪着双眼,开始体会什么叫做十指连心。锥心刺骨的疼痛让我眼前不断地浮现一个画面——渣滓洞的刑讯室里,国民党特务把尖利的竹签子钉进革命志士江姐指尖,禁不住暗暗比较,江姐和当下的我,仅就疼痛而言,有多大的差别呢……


那时,年轻的我们幸得老天眷顾,没有患过自己无法处理的“大病”,我唯一一次看病,也是去的公社卫生院。我得的是荨麻疹,算不得大病,自己却处理不了。


因为奇痒难耐,我把长裤卷到大腿用手抓,腿上迅速隆起一片片大小不等的包块。隔壁大嫂来我们厨房提潲水(我们自己不喂猪,刷锅洗碗的潲水都送给她),见状便惊乍乍地叫,快莫抓!快莫抓!手指甲有毒嘞,抓破了毒进了身子要死人的!大嫂来还潲水空桶时,手里拿了一把用高粱穗新扎的洗锅笤帚,说,赶紧拿去在火上烤烤,哪里痒就刷哪里。


我按大嫂说的做了,确实比手抓舒服很多,却治不了根。后来我决定还是去一趟公社卫生院。卫生院医生开的药也普通,就是抗过敏的苯海拉明。服药后,就像被孙悟空施魔法放入了瞌睡虫,我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到下午出工被叫起来的时候,眼皮沉重如铅,抬不起来,我耷拉着脑袋闭着眼睛,迷迷糊糊歪歪倒倒地跟着一帮妇女勉强移步到干活的地边,锄头一扔就倒在了斜坡上,“不省人事”。待我终于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接近收工时分。那天有没有给我记工分,不记得了。


记忆中我们公社只有一个知青当了赤脚医生,她是怎么当上赤脚医生的不知道。知青当赤脚医生有一定优势,因为很多人都从家里带了一些常用药物:消炎退烧的,涂抹伤口的,等等。仿佛家长们都知道农村缺医少药,万一有个感冒发烧,自己带点药可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知青手里有药,生产队的农民们有个头痛脑热的小毛病,给点药就可以解决问题,不花钱还方便。其实,我们生产队的农民也常常来找我们要点药物,可我们却没有因此被提名做赤脚医生。那位当了赤脚医生的知青很快就蹿红了。后来知道,她所以蹿红,并非因为当了赤脚医生有特别突出的救死扶伤感人事迹,而是因为有南下干部这一红色的家庭背景。她能当上赤脚医生,估计也和这个家庭背景有关。


曾经,我也产生过凭自己努力争取当一名赤脚医生的念头。我有药,农民们时不时会开口要一点药,可是我并不懂医,成为赤脚医生之前是不可能被派去培训的,只能靠自学。当时不知从哪里得到了几根“银针”,我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灸,扎的穴位是足三里。扎之前,我内心是充满了恐惧的。没有丝毫的医学知识,对着一张穴位图练习扎针,万一扎错了,出大事了,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我和自己的影子,连个帮忙喊救命的都没有。不过,我还是鼓足勇气扎了几次,扎的位置对不对,到现在也不知道。还好,没有因此感染什么病或弄出别的什么问题。 

    


那时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很普及,就像今天的畅销书一样。我也有一本,却基本没有看过。我不但不敢给任何人清洗带血的伤口,还非常害怕那些看起来面目可怖的病,比如麻风。因为麻风病人的图片印在赤脚医生手册里,我拿着书的时候,就像触摸到了麻风病人的身体,颤抖迅速从手指传递到心脏。这种状态的我,最后只能放弃争取成为人人夸赞的赤脚医生那个黄粱美梦。


其实,就算我具备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也不可能被选定为赤脚医生。我们大队有一名赤脚医生。这位赤脚医生是和我父母年龄差不多的中年人,他的独生女儿是我们大队唯一的一名回乡女性知识青年,五龙区中学的学生。因为是回乡的,所以没人拿她当知青看待,但她和我们这些知青关系不错。


赤脚医生姓张,他的家在我们新民大队第三生产队。


新民大队有六个生产队。一、二、五、六队地处山腰,又名陶家湾,住户除少数外姓,绝大多数都是同宗同族的陶姓;三队和四队地处山顶,自然条件不如山腰的生产队,这两个队的人大多姓张。

 

1991年返回农村,从山顶的新民三队拍的照片

    

赤脚医生名张X成。他为什么会成为赤脚医生我不知道。资料记载,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个张姓赤脚医生应该属于前一种吧。我对这位赤脚医生的了解,停留在两件事情上。


第一件,那时候,贫穷的大山里面没有任何现代化通讯设施,但山里人都有一副好嗓门,他们喊人也有绝技,叫做打“呜呼”。所谓打“呜呼”,就是先喊某个人的名字,真嗓,短音,一带而过;紧接着一声“呜——”,假嗓,长调,久久回响。静默的大山里,这样的声音传得很远,几声“呜——”之后,被呼唤的人就知道了。


在没有有线无线通讯设备的年代里,大山里的这种传唤方式,非常有效。同一大队不管哪个生产队有人病了,站在自家院子边上,对着新民三队扯开喉咙:“张X成呐,呜——”,赤脚医生就会来到病患家里,实施医疗。


第二件,是比较凄惨的故事,和那个地方封闭落后的习俗相关联。


在偏僻闭塞的山区,我常常听大妈大嫂们叨念:来世变个雀儿也要变公的。山区的女孩儿,十七、八岁出嫁,三十岁上就一溜生了七八个孩子,在她们沟壑纵横沧桑满布的脸上,我看到一种很深的怨尤和无奈。不过那时,年仅十几岁的我,不论做人还是做女人都缺乏体验,自然对她们痛恨自己的女人身大惑不解。


那是一个极普通的炎热而沉闷的中午。


农忙,午饭后不歇晌。我扔下饭碗刚要出门,一阵声嘶力竭的叫喊让我加快了脚步,一路小跑到几十米外的老院子,我被眼前的景象定住了。院子里的李姓大嫂正死死抱着她男人的一条腿,躺在地上号啕大哭。男人狂怒,一边大吼一边暴打一边挣脱。李大嫂沙哑着嗓门儿喊,你打你打,打死我也不松手。几近疯狂的男人抬起了一只脚,我惊恐万状地闭紧了双眼,分明听见“咔嚓”一声,紧接着,凄厉的呼号就划破了大山的空旷寂静。李大嫂的一条腿被她男人生生地踏断了。


男人扭头离去。


李大嫂满身泥尘,脸白如纸,尘土混着汗水泪水糊了一脸。我拦住出工的男人,恳请他们把李大嫂抬去公社卫生院,或者,至少抬回家让她躺在床上再去请医生。可是,他们只甩下一句话:这种婆娘,打死活该。


泪水倏地涌满了眼眶。李大嫂拖着断腿一寸一寸往家里爬的情景刀刻一般从此抹之不去。就在那一刻,我悟出了那句“变个雀儿也要变公的”,痛彻骨髓的含义……


李大嫂被踏断的腿,后来残疾了。她没有被送进公社卫生院,而是喊了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用什么方法治疗的我不知道,但李大嫂的腿,膝关节处从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疙瘩,不能弯曲,走路也一瘸一瘸的。当然,那个年代,凭公社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和条件,也不一定能治好。


我们生产队还有一个男孩,年龄比我们稍小,叫全娃子。不知他得的是什么病,我们听说的时候已经卧床了。因为他和我们不在一个生产小组,接触的机会不多,我们只是听说他得了病,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


有一次,我们出工有机会路过他家,就顺便进去看了一下。全娃子躺在床上,他的身形闯入我眼帘的时候,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我不由自主地紧闭了一下双眼,“骨瘦如柴”“形销骨立”“皮包骨头”这些描述旧社会苦难劳动人民的词汇,给了我有生以来最为震撼的心理撞击。全娃子已经完全脱了人形,只有一双眼睛能看出他还活着,他的模样就是我后来看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照片那样的人干。没过多久,就听说他死了,不过十几岁而已。

 

1991年我们返回生产队,右二和右四都是全娃子的哥哥

    

全娃子死了,时代的那一粒灰,对于他本人的确百分之百是一座大山;而对于他拥有十余口人的家庭,也许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减少了一张吃饭的嘴,从来就没富裕过,一直只能把各种粗糙的食物填进肚皮勉强活着的人们,“贫困”就是一个如影随形的存在;甚至,或许,对于他有七八个儿子的父母来说,还减少了为儿子成年后娶媳妇分家建房子的巨大压力和忧虑困扰。


农村合作医疗,究竟给农民带来了多少好处,很难定义。孙立哲那样真正能够救死扶伤的赤脚医生,在广袤的贫困农村实属凤毛麟角。那个年代,农民们饭都吃不饱,真有病了,基本上就是拖,小病拖成大病,成了大病,合作医疗也束手无策,并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或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


现在,有些文章把当年的合作医疗吹得神乎其神。应该说,像孙立哲那样的赤脚医生,对于农民是救命的神医,他的聪明智慧,他的绝顶大胆,他的精湛医术,他的治病救人精神,都担得起这个评价。但孙立哲只是一个偶然,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的农村人,合作医疗的作用平平。


有评论说,1980年代包产到户之后,合作医疗因失去资金支撑而渐渐衰落。这个结果似乎成了改革开放的一大负面效应。但,我们回过头去实事求是地反观历史,当年的合作医疗,是不是在衰落之后复被夸大成了神话般的存在呢?


我想,医疗真正能够惠及广大农村人口的基础和出路,应该还是发展经济,调整“蛋糕”的分配,让广大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2020年7月29日

蒋蓉专页

蒋蓉:女知青,被损害与被侮辱的

蒋蓉:女中音,遥远而美丽的忧伤
蒋蓉:苦女儿,天堂里飘出那只歌
蒋蓉:下乡第一晚,
六个女孩和衣同床而睡
蒋蓉:小狗赛虎幸运与不幸的一生
蒋蓉:哥哥的小芳
蒋蓉:我的"疑似"惊魂与疫中杂记
蒋蓉:我的“麻风”恐惧症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赤脚医生

孙立哲: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赤脚医生拼搏高考后的华丽转身

巩真:我做赤脚医生那阵子

美国90后女孩:

寻访中国知青"赤脚医生"

唐延秋:我成了拿“高薪”的赤脚医生

林 珊:在西藏乡下当"赤脚医生",

藏民馈赠猫头鹰豹子肉

汪晶晶:风雪迷茫中的出诊医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