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鉴丨方鸣:畅春园里的守望人

方鸣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方鸣,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职12年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此前曾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任职24年。数十年来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藏、研究和推广活动,曾出任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文物研究机构的掌门人和学术顾问。出版有个人专著《裁书刀》《曾是洛阳花下客》,作者还将出版散文新集《今夕何夕》。

原题

畅春园里的守望人




作者:方鸣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是北京大学西门。隔路相望,有两座孤零零的山门,突兀而立,相依相偎。雍正、乾隆年间,此处是两座寺院,一座叫恩佑寺,一座叫恩慕寺,如今寺院久已不存,惟余两座空落的山门。穿过山门或可进入佛教,遁入空门;或可进入历史,方知寺院之地原先乃是畅春园的清溪书屋故址。


深秋的夕阳之下,我探进山门,寻访康熙皇帝的畅春园,却四顾茫然,秋水无迹。原来,佛教也好,历史也好,讲的都是一场空无。空无中,却捡拾到了我的朋友王原祁遗落了三百年的一句残诗:


雁叫寒汀秋水白,
马嘶断渡夕阳红。



两座山门,左为恩慕寺山门,右为恩佑寺山门

当年康熙大帝清溪书屋即在此地

01

观2020年西泠印社春拍,见到一幅清初大画家王原祁的《仿王蒙山水》,渲染烟云,涵茹风雅。已知此画曾经清代收藏家钱培益、潘祖荫递藏,千寻之下,风流弘长。


王原祁的这一幅画作曾在2012年的匡时春拍上首次隐出,其时画名为《层峦耸秀图》。六年后,这幅画作又再次出现在2018年厦门保利的秋拍上,缣素辗转,续写传承。直至此次春拍,重新更名,浮现西泠,宝若拱璧,珍比连城。


王原祁《层峦耸秀》,纸本立轴 1703年作


然而,我更关注的却是画幅上那一行简短的题识:“癸未冬日仿黄鹤山樵于海淀寓直,王原祁”。我还注意到画幅上落有五方钤印,其中一方是“御赐画图留与人看”,另有一方是“西庐后人”。


我刚又读罢康熙的《畅春园记》,我的思绪,便从这画幅之上,倏然回落到三百年前的畅春园,千巡有尽,寸衷难泯,犁雨锄云,聊记岁月……


癸未年即是1703年,其时王原祁61岁,正值人生的晚秋。王原祁师古,其画题多为临仿先贤,这既是向古人鞠躬学习,也是标宗立派,指明渊源,达诂古卷,六法如是。


黄鹤山樵是元代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别号,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同列元四家,笔意磊落,超然尘表,萧散秀润,纵逸多姿。倪瓒赋诗于他: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董其昌赞他为天下第一;王原祁也说他是元四家中的空前绝后之笔。


海淀寓直是王原祁入值康熙皇苑畅春园的值所。畅春园是康熙避喧听政的乡野御园,康熙说,光天之下,欢快祥和原为畅,四时皆春故尔春,畅春园即此畅春之意。康熙一年中多半的时间住在畅春园,身为康熙的书画侍臣,王原祁常年在畅春园中值守,侍奉康熙御赏书画。


钤印“御赐画图留与人看”,乃因康熙赐王原祁“画图留与人看”,故王原祁镌成此印钤于画幅。康熙赏识王原祁的文章翰墨,曾观其濡染作画,不觉日影西移。


钤印“西庐后人”——西庐即大画家王时敏,晚号“西庐老人”,清初四王之首,是王原祁的祖父,故王原祁落印“西庐后人”,既表明对先祖的尊奉,也自谓承续西庐真传。


《王时敏七十肖像轴》 明 曾鲸(款)

王原祁在许多画幅上都留有题跋,或漫题数语,或凑成长款,记述了他作画的缘由、过程、心绪、思语,这就不仅仅留下了珍贵的书迹,而且传下了遗世的文字。


在王原祁的水墨山水一侧,那些画跋的离离墨痕也是他的文字山水。1710年,王原祁曾画《红香夹岸图》,自言:“画以达情,诗以言志”,并题诗一首:


桃花烂漫入春阑,
三月红香夹岸看。
不逐渔人寻避隐,
还从江上理纶竿。

谁说这诗题不是一篇心神怡逸的文字山水呢?所以,我观王原祁,赏画又赏画跋,便可以双份地欣赏他笔下的江上风烟,水流云澹。


我漫观了王原祁在畅春园的幅幅画卷,也阅遍了画卷上的款款画跋,让我在古老的丹青之下,也在漫漶的文字之间,隐约看到一个画师在畅春园的如幻背影,恍惚而明澈,古奥而清幽。


02


王原祁,号麓台,清康熙年间的山水画家,清初四王之一。清初四王乃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书画大家,王时敏、王原祁祖孙二人位列一首一尾,占据了赫赫四王的半壁江山。


王原祁画像


王原祁以绘画供奉内廷,官至户部左侍郎。自1700年始,入侍南书房,又入值畅春园,一年四时,从以笔管,临池染翰,挥洒移日。


在其画款上,我能查找到他在畅春园作画的最晚记录是1715年中秋,由此可知,栖止于畅春园,王原祁浸染了十五年的丹青,画出了生命的晚晴,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晴峦云鹤,枫叶流丹。1715年的中秋之后,74岁的王原祁,驾鹤西游,松隐幽归,月落星沉,灵泉音绝。


清溪书屋是康熙在畅春园的寝宫,由此沿院墙移步往南,便是南书房的翰林们进出御苑的小东门,设有翰林直房。1703年,康熙亲指此地,修建了一座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上书房翰林直房,后两进院落即为画院,这便是王原祁值守和作画之处了,也是距清溪书屋最近的宫房。


清溪书屋遗址,位于畅春园后湖东北角处,是一座以溪流和堆山(后湖北岸土山)造就的相对独立空间:庭院西部、北部是有相当面积的东北小湖,复从湖南部引出一条溪流,绕过书屋的南部、东部,重新回到湖中。书屋坐北朝南,面阔七楹,后抱厦五楹,东顺山房五楹,西顺山房九楹。书屋后殿为导和堂,有东西游廊连接前后;书屋西穿堂门外为昭回馆,书屋西部为藻思楼,书屋后临山面湖处以竹子编成一座竹轩,其后面的山上下种植一片茂盛的竹子。本图拍摄年份和作者未详

此年,此地,王原祁画下了我在西泠拍卖关注的那一幅《仿王蒙山水》。如此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的山水画作,纵横离奇,莫辨端倪,却隐隐浮幻出王原祁在畅春园的流年画事,列星随旋,日月递炤,诗成珠玉,纸落云烟。


我最初曾想:王原祁入值畅春园后,便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仿画王蒙,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缘故?或者,能不能探究出什么特殊的情由?


在此之前的1701年,王原祁刚刚入值畅春园不久,就曾画过一幅《仿王蒙山水》,也许是谦词,也许是对自己的画尚有不满,王原祁在画跋上只是自认痴钝,说自己未得古人高澹流逸的风雅。


再回到1703年,王原祁还曾画过另一幅《仿王蒙山水》,而且,他还落下了一段颇有心得的画跋,他写道:王蒙的画法变化,学之者每每不能得其端倪,我以为王蒙用笔实有本源,王蒙乃深得董源和巨然的精髓。


董源《江堤晚景图》


董源和巨然,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宗主,墨染云气,天藻临池。北宋大家米芾就说董源“格高无比”,说巨然“最有爽气”;元代大家黄公望说作山水画必以董源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甫也;董其昌说王蒙以董、巨起家成名;王原祁也说他少年时便得到祖父王时敏的指授,明白董源和巨然乃是绘画法派的正宗。


原来,王原祁仿画王蒙,是为了探求其画法的本源,以古为师,信而好古,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董其昌曾说王蒙其画皆摹唐宋高品,王原祁也说王蒙全然是师以董源和巨然,最终变成了自家的风格。


王蒙《青卞隐居图》


越过1703年,到了1704年,其间王原祁在畅春园里,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感受皇苑内外的莺飞草长,水流云散,钟灵毓秀,落晚芳菲,在岁时变化中,修养心性,再仿王蒙,又完成了另一幅《仿山樵山水》。


这一次,王原祁题写了长款:我这一幅仿作王蒙的画,画了一年,历夏经秋,方知王蒙乃是在岁时变化中归于平淡天真。所以,我常说,画中可见人的心性修炼和诗书之气,从中可以学到养心之法呀!


这一段题跋,又说明了他仿画王蒙是为了学到养心之法,归于平淡天真的至境。余以为然,便把这一句画跋默默记下了:


余常谓画中有心性之功、诗书之气,可从此学养心之法矣。


03


王原祁更有一幅耗时多年的《仿王蒙山水》,1701年即落笔,却因畅春园的公务所稽,久而未成,直至1705年方才脱稿。跋文虽然不长,但却深有意味。


王蒙的画风繁密深秀,色墨郁然,山重水复,浑厚华滋。而名家大多用笔高简,以简为贵,却为何王蒙独用繁笔?原来繁简只在一念之间。王原祁明白王蒙乃是心绪简淡,大化天然,以繁为简,以变为简,又能借笔为墨,借墨为笔,笔墨之妙,变化无端。


又过去了一年,在1706年,王原祁再画《仿王蒙山水》。这一次,王原祁在跋文中依旧推赞王蒙,他说,王蒙的扛鼎之笔,力在神不在形,他以清坚化为柔软,以澹荡化为夭矫,犹如画中之游龙也。


1707年,王原祁继续仿画王蒙山水,却是别有感言。先祖父王时敏曾藏有王蒙《灵泉清集》和《丹台春晓》二图,是王原祁学画最初的摹本,自幼时便得以临观,并沿续了一生。王原祁自检,这一次的仿画,不知能否得到其神貌之万一?


到了1708年和1709年,王原祁又先后两次仿画王蒙。展观画跋,可见王原祁在畅春园里心绪畅然。在1709年的画跋上,王原祁说他正在园内听候陪宴,兴致甚好,便不禁摹画王蒙笔意,并记其事;而在1708年的《仿王蒙长卷》上,王原祁更是题写了一篇长长的美文画跋,舒展开来原是一幅畅春园的美丽画卷。


王原祁《仿王蒙山水》


拨开如木叶一般披离的文字,我见他在畅春园里踽踽而行~~目光所及,心所畅然;移步换景,天地为春;临景抒怀,映写山水;借景生情,笔墨为真。


画家远望西山——都城之西,层峰叠翠,西山龙脉自太行山蜿蜒而来,起伏结聚,山麓平川,回环几十里……


画家近观御苑——芳树甘泉,金茎紫气,瑰丽郁葱,御苑在焉。此地遍是郊野风光却又如同蓬莱和阆苑的仙界,置身其际,便可尽享盛世之美景……


王原祁不禁喟然感叹:我入值畅春园多年,尽在晨光夕照之中,享受皇苑之清华,远眺西山之爽秀,令我旷然会心,能不濡毫吮墨,以真笔墨画真山水吗?古人如是,我亦如此。


此处,王原祁其言昭昭,又言明了他仿画王蒙的又一个缘由——要以真笔墨画真山水。我已记不清,王原祁说过多少遍真笔墨,又讲过多少遍真山水,但只见他的笔墨山水,地遥天迥,风熏草暖,轩楹雅素,落月窗前。


过去读过李白的一句诗,早已忘记,忽而想起,觉得多少有些近于此时的王原祁,便取来借用于兹:


我闭南楼看道书,
幽帘清寂在仙居。


王原祁在畅春园的幽帘里,先后九次仿画王蒙,又九次题写画跋,以题解画,以画证题,循环往复,九曲流觞,其实,就是在绘制一幅自己的心灵山水,描画一隅自己的精神花园。


当王原祁落笔写下一段段画跋,当三百年的远风把这些跋文轻轻漫抚,微微飘摇,前后贯联,缀合成篇,我便看到,畅春园里的那个画家,挥毫命楮,精笔妙墨,乱叶飞丹,积雪凝素,终是以古为师,以心为法,淡沱似春,道法自然。



04

1626年,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也曾画过一幅《仿王蒙山水》,丘壑浑成,烟霭微茫,笔清墨润,运腕虚灵。300年后张大千和顾麟士书写了题跋,又曾经收藏大家戴培芝递传。待我见到此画时,已是在2007年西泠秋拍的专场上。


王原祁少时在祖父身边学画,他一定是见过王时敏《仿王蒙山水》的,所以,王原祁的笔墨,仿王蒙,也兼仿王时敏,王原祁和王时敏祖孙二人的《仿王蒙山水》,也可比照着做壁上观。


王时敏《仿王蒙山水图》


王时敏不仅是王原祁的祖父,还是他鸿蒙初辟的书画师父。因王时敏曾任太常寺卿,故世称王奉常,王原祁也称他为先奉常。王原祁的许多画款上,总会讲到先奉常对他的教诲和影响。


王时敏也有一个好祖父王锡爵,王锡爵是明万历朝的大学士,又富于收藏,嗜古成癖。王时敏自幼侍祖父侧,姿性颖异,淹雅博物,文采早著,画有别才,备受祖父喜爱,这也正如同王时敏与王原祁的祖孙情景一般。王时敏说他在祖父膝下,从来都是见王锡爵拥炉剪烛,谈经论道,而未尝一言及于荣华富贵。


王锡爵(1534-1611年),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首辅,著名政治家


如果说,王原祁和王时敏都有一个好祖父,那么,王蒙则有一个好外公赵孟頫。赵孟頫,元代初期的书画家和诗人,世称“元人冠冕”。王蒙学画之初便受赵孟頫指授,终于大成;赵孟頫的诗文清奇高古,飘然出世,更是给王蒙以沾溉。秋日里,赵孟頫曾画一幅山水卷,又题一首隐逸诗。外公的好卷,王蒙当然观过;外公的好诗,他又怎能没有吟诵过~~


霜后疏林叶尽干,
雨余流水玉声寒。
世间多少闲庭榭,
要向溪山好处安。


王蒙一生好隐,在山里晦迹隐世了近三十年,先后隐居过两个黄鹤山,便自号黄鹤山樵,画了《夏山隐居图》《青卞隐居图》《夏山高隐图》《溪山高逸图》《秋山草堂图》《春山读书图》,都是山中的隐逸之作。所以,王蒙隐在黄鹤山,才真正是以真笔墨写真山水呢。


王蒙《夏山高隐图》


只是不知,为何王蒙少有诗文。我倒是在他的《幽壑听泉图》上,观到乾隆题写的一首隐逸诗:


落落苍松下,卜居绝四邻。
清风永今日,明月是前身。
有水隔尘世,无桥度客人。
山樵高致在,底辨赝和真。

不过,皇帝写隐逸诗,毕竟不伦不类。不如去读一首宋人叶茵的《山居》:


古木环池竹数竿,
疏篱补菊屋三间。
白云不放红尘入,
无怪山人懒出山。

也许,王原祁喜欢临仿王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其隐逸世界的向往。其实,王时敏和王原祁也隐。只是,王蒙隐于野,王时敏隐于市,而王原祁隐于朝。大隐隐于朝,王原祁便是大隐,身不隐而心隐,身归于朝廷,而心没于草野。


以王原祁澹泊的心性,他原本也该隐去山里作画的,但是,他没有隐去的理由。他本无遗民思想,而且,他遇见了一个明君。康熙皇帝那么欣赏他,把他招到御前来讲画,作画,设画院,鉴定内府名迹,后来又命他充任《佩文斋书画谱》总裁,这部100卷的大书,是第一部中国书画著作的总集。


《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内容始自五帝而迄止于元明,其中“凡书画之源流、古今工于此者之姓氏以至闻人之题跋,历代之鉴藏悉备考而慎其择,亦可谓详且尽矣”,并使其各以类相从。卷帙浩繁,材料丰富,体例精密,引据详实,稽考有序,是中国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工具书,也是中国书画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籍


虽然,王原祁当时已是画倾朝野,但他却不是一个宫廷画家,他的画也不是宫廷画。他身处畅春园而不是紫禁城,他举目望远,眼前浮动的是西山的烟岚。


他固然不能像王蒙一样隐在大山深处,以山光水色为画屏,但是,他毕竟是在康熙的郊外苑囿,畅春园与西山未远,尽在目光所及,山水之象,露澄霞涣。


他既非伛偻于皇城之下,又非卧游在山林之中。在畅春园的画院里,他尽可近古,嗜古,摹古,集古,却又亲近天地自然。这样一个诗担挑云、月白风清之地,恰恰让他得其所哉,又神有所往。


王蒙


他渴望世间的真山水,羡慕古人的真笔墨。如此,王蒙的真笔墨,又怎能不让他佇立于畅春园的冈坡之上,寄怀于眼前云烟变灭的真山水?他屡仿王蒙,他早已浸淫于王蒙的真山水和真笔墨之间。


05

本来,王原祁随其祖父王时敏,第一追摹的是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以黄公望为皈依。所以,讲王原祁,本应先讲黄公望。王蒙虽是一座壮阔的边城,但黄公望才是天下第一关。只不过,王原祁是后世的集大成者,所以,条条大路都会通往王原祁。


我看到,集大成者王原祁仿古,除了王蒙和黄公望,也仿了太多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赵令穰,高克恭,赵孟頫,吴镇,倪瓒,董其昌。他观临古人,如同他瞻望畅春园的夜空,轻云笼月,星汉灿烂。


而我先前偏偏从王原祁定标王蒙,或因他自幼即从祖父学画于王蒙,独许幽寻;也因他多年临仿王蒙山水,颇得天机……冥冥之中,若有神意,便循着王原祁的画笔,一片闲心,孤云蓬迹,沧山映水,清风匝地,一路去寻访七百年前黄鹤山中的王蒙。


我不知王原祁是从王蒙走向了黄公望,还是从黄公望走向了王蒙。王原祁七十岁时曾言,自己一生都在学黄公望和王蒙,年已垂老,方知两家的画路其实是相通的。


黄公望,字子久,自号大痴道人。王时敏是清初学黄公望学得最好的画家,对子大痴笔墨素有癖嗜,王原祁自然也以子久为师,他吟诗道:“四家子久是吾师,平淡为功自出奇”。


年少时,王原祁便在王时敏身边听他讲黄公望,学黄公望,一生仿画黄公望仿得最多。入值畅春园后,又在康熙的御前临仿黄公望,恭谨从命,自不待言。他说皇帝是天纵神灵,而自己乃是草莽之人,只能遵循先贤笔意,竭尽薄技。


王原祁仿画黄公望,总是感触颇深,他知道,从来论画者都讲究画面严整、渲染尽美,只有黄公望,运笔下别有空灵,渲染中别有洒脱,方得平淡天真之妙,恰恰仿之者惟此为难。


在入值畅春园之前,王原祁就已数次潜心仿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了。1700年入值畅春园之后,王原祁更是遍仿大痴山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其中,最用心者,自然还是仿画《富春山居图》。


1703年和1708年,王原祁先后两次仿画《富春山居图》,而他此生最后一次仿画此图是在1710年。那一天,正是立春,王原祁在畅春园侍直的余闲,偶拈此卷,用心追古,若以黄公望的平淡天真,发其苍古奇逸之趣。


从1703年到1710年,在畅春园里,王原祁用七年时间仿画了三幅《富春山居图》,而当年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时,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也是整整七年而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史诗般的画作,落笔勾神,苍古奇逸,风骨清明,色墨隽异,与宋元诸大家有超然独出之妙,在黄公望的诸多画迹中,被王原祁推为第一,却又令他自觉墨痴笔钝,难摹其妙,辍笔彷徨,徒生感叹:殆其人可及,其天不可及乎!


天不可及……所以,王原祁说,《富春山居图》的笔墨已入化境,学者须以神遇。他曾在画幅上落诗一首,画意悄然以思,诗心悠然以远:


清光咫尺五云间,
刻意临摹且闭关。
漫学痴翁求粉本,
富春依旧有青山。

痴翁,即大痴,黄公望是焉。王原祁说,五十余年来,他遵从先祖父王时敏的教诲,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然而,可及可到处,正不可及不可到处。古人笔墨如风行水面,哪里是今人所能企及的!


黄公望


06

然而,王原祁仿画《富春山居图》只是学大痴之一例,其实,他仿画黄公望的《春山图》、《夏山图》和《秋山图》,才不仅是真山水、真笔墨,而且算得上是真神奇~~


世人尽说黄公望擅画秋景,他笔下的景观多是风高木落,秋韵纤妍,高华流丽,苍翠丹黄;世人皆知黄公望取法董源,北宋沈括说董源:多写江南真山,尤工秋岚远景。王原祁望远黄公望,亦如黄公望望远董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秋林无尽,峰峦相连。


王原祁久闻黄公望曾画过一幅《秋山图》。他年少时就听王时敏讲,很多年前曾在丹阳见到过黄公望的《秋山图》,墨飞色化,神完气足,真正是大痴生平第一,神逸超绝今古,但几十年过去了,此画不可复睹,临本亦无,艺苑论画也不见有人说起,一世名迹就此湮没。


王原祁《秋山图》


这件事被王原祁一再说起,话语间充满了惆怅和遗憾。虽然黄公望的原画早已杳不可及,不知所终,但画中的秋山还在,一定还在那片弥漫的云烟里,一定还在遥远的水中央,那里,是王原祁永远的梦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几十年间,王原祁追忆祖训,回环梦寐,甚至以《诗经》中之“秋水伊人”喻之,终于,他参以大痴各图,“以余之笔写余之意”,画出了一幅根据自己想象而临仿的《秋山图》。


秋水如影,秋山如梦,王原祁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先贤笔下的秋山,真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不禁自忖,不知当年黄公望的真迹如何?不知自己仿画的神韵如何?都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我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愚者只为一得,王原祁后来竟仿画了十余幅《秋山图》,我便观过他1709年腊月在畅春园画的《仿大痴秋山图》。观其画如观其人,我也仿佛见他,秋日映檐,花竹娟秀,笔墨生兴,漫为点染。


就在这一年的九月末,王原祁还曾画过另一幅《仿大痴秋山图》。其时,他正在畅春园入值,寒风迅发,气候萧森,动学士之高怀,感骚人之离思,遂作纸上秋山。他想象着黄公望作画时正在湖桥纵酒,而他却在畅春园簪笔待诏,虽然相隔四百年,但他却说彼此的心境是相同的。


王原祁是多么想走进黄公望的秋山啊,许多时候,他甚至只要画《秋山图》。他梦想着去与黄公望纵酒言欢,他盼望着要去黄公望的秋山中做一个仙家。当然,他只能潜入自己的画幅里,做一个画中人。他已经入画了,他的画也已经入诗了。于是,在一个飒飒的秋夜,暮云白石,清泉空蒙,他摹写黄公望笔意,颇有所会,便漫题一绝:


仙家原只在人间,
欲问长生好驻颜。
自是山中无甲子,
清泉白石大丹还。

07

黄公望一生慕秋,《富春山居图》也是初秋的画笔。他也偶画夏山,这一点,他与王蒙不同,王蒙喜画夏山。王蒙隐居,夏日的山林里才是最适意的,所以王蒙画了那么多幅清凉碧翠的《夏山图》。而黄公望终日悠游,自然更是喜欢秋日的长烟一空,浮光跃金。


黄公望和王蒙俱是以董源为宗。董源最重要的作品是《潇湘图》和《夏山图》。以己所见,由董源的《潇湘图》分流而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由董源的《夏山图》则分流而出王蒙的《夏山图》。


董源《夏山图》


董源的《夏山图》之后,北宋画院燕文贵也画过一幅名作《夏山图》,且看燕家景致之夏山,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沙碛平坡,水泽汀岸。七百年后,乾隆皇帝还曾题诗一首:


古秀芸芬岁月多,
锦贉珍重印宣和。
即看与物开生面,
浑是临池写擘窠。
如滴夏山常罨翠,
欲鸣晴峡渐增波。
高楼百尺轩而敞,
试一凭栏快若何。

赖有董其昌的记叙,我方知北宋的赵令穰尚有一幅《夏山图》;幸有王时敏的所藏,又有王原仿的临仿,我才知黄公望竟然也有一幅《夏山图》。


黄公望是秋天的诗人,他画《夏山图》,也许更多的是在向董源、燕文贵和赵令穰致敬。过去读南唐宰相冯延巳的《虞美人》:“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总是不解,春风怎能吹起秋水?现在知道了,黄公望的秋笔也能画出夏山。


不过,正如王原祁从未见过黄公望的《秋山图》,我也从未见过黄公望的《夏山图》,便只能借观王原祁的仿笔,感受黄公望的流风遗韵。


然而,据说,黄公望的《夏山图》,却原来也是一幅仿古之作,仿自董源的《夏山图》。如此,王原祁仿黄公望的《夏山图》,画题实在应为——《仿黄公望拟董源〈夏山图〉》。王时敏便是这样仿画题画的,王原祁又怎能不随祖父如此这般?


因而,观王原祁的《夏山图》,便可旁观王时敏,近观黄公望,远观董源。从董源到黄公望,又到王时敏和王原祁,夏山绵延,夏水悠远,翠岩森列,松岭云岩,而董源终是在夏山最深处。


我已知王原祁画过两幅《夏山图》,一幅是在1700年。大约在冬季,王原祁获观了同辈画家王翚临仿黄公望的《夏山图》,颇有感悟。王翚比王原祁年长十岁,同为清初四王之一。到了春季,王原祁也仿黄公望画了一幅《夏山图》,并题诗一首:


斜风细雨打蓬窗,
北望扬州隔一江。
无限云山离绪写,
西园犹记倒银缸。

另一幅是在1713年,那时他正遵康熙旨意,忙于万寿图馆的督理之事,因而拖延了一些时间方才完成。他说这幅画只是约略为黄公望《夏山图》的大意,难以尽美,因为仿黄公望不难于雄厚华滋,而难于平淡天真。


也许是他公务繁积,难有平淡天真的心境吧?也许是他沉浸秋山,夏山只是他暇时偶尔添缀的些许散笔吧?倏忽而过,便不复来。


确实,王原祁仿画了这一幅《夏山图》后,便又去仿画黄公望的秋山了。画不完大痴的秋山,写不尽大痴的秋水。秋山上有黄公望濡染淋漓的秋韵,秋水里有他心中思慕的伊人。地闲心远,天高水长,笔墨缱绻,只在秋山!


王原祁《夏山图》


08

王原祁追摹黄公望,虽在冬季偶画夏山,却在四时都要落笔秋山。然而,君却有所不知,王原祁仿黄公望,居然还画过一幅《春山图》,那是在1708年的夏天。


王原祁的时节真是颠倒了,你看他,彼时在冬季画夏山,此时又在夏季画春山。可见他的画,多是写心中的山水,也多是写心中的春天、夏天和秋天。


但是,君知否?黄公望一生并没有画过《春山图》,王原祁也知道黄公望并没有画过《春山图》,那他又是如何仿黄公望画《春山图》呢?


已知画史上最早的《春山图》是一幅青绿山水,理深思远,虽巧而华,作者是大唐画家李思训,世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世称“小李将军”,也作春山,人皆称道其《春山行旅图》。


李昭道《春山行旅图》


及至北宋,燕肃最著名的画作便是《春山图》。燕肃是画家,也是诗人,春山咏诗,以诗入画,因而,《春山图》自然便是一幅春山的诗画。


北宋画院画家屈鼎的《春山图》,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家名作,其形迹和画迹可见宋刻本《东坡集》、《图画见闻志》和《宣和画谱》。


南宋的大画家赵伯驹更有一幅著名的《春山图》,山川深秀,树木丛密,匠壑有情,羽鳞生动,画幅上还有乾隆的御笔亲题。


到了元代,宫廷画师商琦也画过《春山图》,但全然已是元人的兴味了。台北故宫还藏有一幅元代佚名的《春山图》,笔墨寒涩,冷逸枯寂,却并无阳春的气息。元人啊,偏偏元代翘楚黄公望却从未画过《春山图》,这似乎是有些令人奇怪。


也许,仅仅是因为董源没有画过《春山图》?


然而,试想,如果董源画过《春山图》呢?


是啊,王原祁也这样想,如果董源画过《春山图》呢?如果黄公望拟董源也画过《春山图》呢?既然王原祁仿画了黄公望的《秋山图》和《夏山图》,为什么就不能在连续的想象中,再画一幅《春山图》呢?


何况,王原祁在畅春园里,畅以为春,春以为园,园以为梦,梦以为山,又怎么可以不画春山呢?


黄公望虽然没有画过《春山图》,但是他在《天池石壁图》和《陡壑密林图》中都有春山的笔意。于是,王原祁借用了黄公望的春山之笔,根据自己对黄公望的揣摩和想象,画出了一幅不可思议的《春山图》。


于是,我便不禁为王原祁击节赞叹!我甚至要说,这已不仅仅是摹仿,而且是在王原祁的一生中,实现了一次对黄公望的唯一的超越!当然王原祁不会这样去想,他对黄公望亦步亦趋。别人也不会这样去想,人们至多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墨戏。


王原祁《春山图》


王原祁在画《春山图》之前,一心都在仿画黄公望,他已全然领略了其气韵,掌握了其妙法,深知自有天然蕴藉溢于其笔墨之外,淡妆浓抹总相宜也。


不用别人去说他是当代的黄公望,他自己早已恍若大痴了。略早于王原祁的清初画家恽寿平曾说,王时敏就是黄公望的再现;他是没有看到,后世的王原祁才是黄公望的附体。


王原祁仿画黄公望,入乎其里又出乎其外。他画《秋山图》和《夏山图》,似乎是全然入乎其里了,其实已经出乎其外;而当他画了《春山图》,似乎已经出乎其外,却最终还是入乎其里。有一句古诗:“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可惜这句古诗,居然不是《春山图》的诗题。


09


王原祁仿黄公望,也仿元四家中的另一位大家倪云林,而且常常是在同一幅画作上兼仿黄、倪二位,理趣愈出,有象外之致。所以他的许多画题,便是《仿倪黄山水》。


我初有不解,你到底是仿黄公望呀?还是仿倪云林呀?一眼看去,黄公望是暖色的,倪云林是冷色的;黄公望是浮峦暖翠,倪云林是晚秋寒林。如果,夏虫不可语冰,那么,暖翠又何以语寒林?


但是王原祁偏偏要把两个不同的丹青大师捏合在一起,亦虚亦实,虚实莫辨;亦黄亦倪,倪黄不分。于是,就变成了另一个倪黄,也变成了另一个他自己。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其实,原本不用王原祁把他们二人捏合在一起,当年他们自己就曾合作绘写秋天。黄公望的画笔平淡天真,倪云林的画笔清寂高逸,合在一起,便是平淡而清寂,天真而高逸。


王原祁的仿画,转而游衍,渐欲入微,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他早已观出黄公望和倪云林的气韵约略相似,又均是以气韵胜出,他便专取二人的气韵,又敷以幽淡的设色,超越宋法,借色显真,苍润之中,凭虚取神。


王原祁《仿倪黄山水》


1708年4月间,王原祁正在畅春园侍直,公余之暇,他拈毫画了一幅《仿倪黄山水》。初看,像倪云林;再看,终是黄公望。他毕竟归附黄公望久矣,他已是黄公望的化身,他只能是在黄公望的底版上间仿云林笔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1712年2月下旬的一天,正值康熙皇帝没有临朝视事,王原祁便取了一张好纸,画下了又一幅仿倪黄山水。然而这一次,他在画跋上明明讲这是一幅仿倪黄合作,但画题却是《仿倪云林山水》,我想,此时,在潜意识里,王原祁一定是又把自己当成了黄公望,而为黄公望代笔了。


王原祁把倪云林与黄公望相提并论,他同样最为尊崇倪云林,他说倪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为元四家之第一逸品。多年来,在仿黄公望的同时,他也一直在仿倪云林。


其实,倪云林又是最难仿的,画史上少有人能尽仿其妙。明代画家沈周最是善仿倪云林,却也难仿其枯笔浅韵,墨淡如烟,往往是一仿即过,再仿还甚,以至沈周不禁慨然,掷笔留诗:


苦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
时时一把笔,草树各天涯。


在一个九秋之日,王原祁提笔仿写倪云林。他晨夕摹仿,下笔如神,却不知神从何来,又去何处,只见得九秋客思三更梦,一夜西风满地霜。王原祁很少有对自己的画满意的时候,但对这一幅仿笔却颇为自赏,要知道仿倪云林难于上青天!


1707年4月,王原祁扈从康熙皇帝出行归来,间歇时画了一幅《仿云林山水》,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他想到自己这些年来簪笔碌碌,夙夜在公,为官所累,无以解忧,唯有摆弄笔墨,寄托情怀,肖其形神,如对古人。


也许,惟有此时,王原祁才最是神往倪云林的清寂,追慕他的高逸。他太喜欢倪云林的一首《秋林图》题诗:


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
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


便应景写下一首绝句:


云林结隐卧江乡,
五百年来笔墨香。
借得溪山消寂寞,
不愁风雨近重阳。

倪云林《秋林图》


10

沈周仿倪云林难,仿梅花道人更难。梅花道人,即元四家的另一位大家吴镇。吴镇一生隐居不仕,达生知命;梅花之笔,清旷野逸。其墓在梅花庵侧,故世人称他梅花庵主。


沈周是仿吴镇的妙手,臻于出神入化之境,却仍然自认差之毫厘,以至曾赋诗感言:“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来未用真。”吴镇的墨法精气充盈,神采奕然,沈周竟说自己画了七十年都未曾完全仿真,甚可叹也!


故此,王原祁反而说沈周可谓深知吴镇矣。


吴镇更多的是继承了五代巨然的法度。巨然的山水,古峰峭拔,宛立风骨;林麓小径,远至幽墅。王原祁便说,梅道人传巨然衣钵。自然,王原祁也传梅道人衣钵。这像不像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镇捕巨然,王原祁在后……


王原祁终日在畅春园候直,碌碌清署,寄迹萧寺。落暮时分,便只有,溶溶月色,瑟瑟风声。偶尔在晚间仿梅道人,篝灯挥洒,长笺短幅,夜半始成,欣然就寝,一觉睡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1704年孟春之杪,王原祁在公务之余,难得放笔仿写吴镇山水。那一日,他心情大好,竟在画跋上落下了一连串的美词,仿佛变身文字大师:料峭乍舒,风日晴美,闲窗寂静,鸟啼花放……


王原祁回忆他十多年前冬日的归途,曾见溪山回抱,村墟历落,颇似吴镇的笔墨景致,虽用心摹仿,却难以如愿。十余年间心领神会,方知古人乃是以天地为师。原来,前人所说的以古为师,其缘起乃是以天地为师也。


到了这一年的秋日,王原祁再仿吴镇山水,他在吴镇的画中同样见到了宋元气韵,又说梅道人笔墨沉着,气韵浮动,可推为元四家之首。但我看他对黄王吴倪四家都是最为推崇,不分伯仲,并列第一。


再说《秋山图》。1706年10月,王原祁曾仿画吴镇《秋山图》。这幅画图,我只是耳闻,从未目睹,却一直想找来,看看他如何仿吴镇的秋山,更可比对他笔下的倪黄的秋山。


王原祁《仿吴镇山水图》


虽然此图已杳然其远,我却在故宫的文献中别有发现,知道他另有一幅《仿吴镇秋山图》,落款时间是1707年12月,上面还有两首题诗,一首五绝,一首七绝,诗中自有吴镇秋山的沉落画影,历历落落,薄采其藻:


其一:


高峰积苍翠,访胜到柴门。
莫待秋光老,凄凉净客魂。

其二:


山村一曲对朝晖,
秋霁林光翠湿衣。
欲得高人无尽意,
更看冈复与溪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满幅满目,尽是苍翠、林光、朝晖、秋霁,高峰、重冈、山村、清溪,还有柴门和客魂。


又到中秋。1709年中秋,乍霁新凉,兴会所适,王原祁再仿吴镇山水,土阜平坨,平沙浅水,暮烟凝紫,金波满江……三百多年后,也是一个中秋,我站在画幅前,皓月千里,山鸣谷应;又读到一段画跋,静影沉璧,心有神会。


王原祁写道:用笔忌繁,要取繁中之简;用墨要淡,要取淡中之浓。许多人学吴镇泼墨,命意不高,眼光不到,粗服乱头,挥洒自鸣,却终属隔膜,无非墨猪而已。


我欣赏其繁简浓淡之辩,而对墨猪一词会意一笑。墨猪之说传之久矣,最早出自东晋卫夫人,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即使从王原祁算起,也有三百年了。然而,光景流连,江山未改,墨猪依旧,今古皆然。笔墨之道今不如古,于今还是只说古人。


王原祁仿黄公望用了五十年,仿吴镇用了二十年。二十年后,他写了一首诗,想着脱去俗尘凡迹,将自己身穿的缁素换成吴镇的天衣:


廿年行脚老方归,
庵主精神世所稀。
脱尽风波觅无缝,
好将缁素换天衣。

11

前面已分别回溯了王原祁的元四家之路,西南定何方,路远惟迢迢。清人沈楙德就说王原祁专学黄公望,兼及王蒙,吴镇,倪云林,与元四家别有神契。


然而,王原祁遍仿元四家,自然免不了还要临摹早先的另外两个元代大家:高克恭和赵孟頫。这两个人相识同好,一北一南,雄踞并绝。王原祁说高克恭示变化于笔墨之表,又说赵孟頫发藻丽于浑厚之中。


赵孟頫《松阴高士图》


高克恭和赵孟頫都是著名画家,也都是著名诗人;都爱画秋,也都爱吟秋。我读高克恭,欣赏他的一句“云梢露叶秋声古,万玉丛深翠蛟舞”;又读赵孟頫,他有一首《题秋江钓月图》,不禁让我钓起一夜秋思:


尘土染人衣袂,烟波著我舡窗。
为问行歌都市,何如钓月秋江?


高克恭原本学米家山水,仍带巨然遗风,又与黄公望气韵相通,淋漓中见澹荡。赵孟頫呢,你看他画的云山便知,他也同出米家山水,天淡云闲,与时舒卷,高山卧游,即达放逸。


王原祁的秋日,似乎总是要与黄公望有所勾联。时至1707年中秋,王原祁仿画高克恭,却又去追摹黄公望,与大痴若即若离,竟同他仿倪黄一般。他自言仿古不必太过拘泥,取高、黄两家相合之处即可。这倒正拟写了高克恭“不是梅边即水边”的诗意:


为爱吟诗懒坐禅,
五湖归买钓鱼船。
他时如觅云踪迹,
不是梅边即水边。

高克恭《云横秀岭图》


王原祁又去仿赵孟頫,先作春山,彼岸花开,意犹未尽,复写秋色。他最要仿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赵孟頫以青绿山水之笔画山川秋景,静水流深,江村寥落,红树芦荻,豆蔻梢头,其设色不取色而取气,其妙处不在工而在逸。


赵孟頫 自画像


王原祁的画笔如诗,诗笔如画,意在机先,笔随心止,且读一首他的画中题诗,看他的毫端如何涌出赵孟頫的翠芙蓉:


桃源处处是仙踪,
云外楼台映碧松。
惟有吴兴老承旨,
毫端涌出翠芙蓉。

高克恭和赵孟頫早年俱学米家山水,又为王原祁推开一扇远望北宋风景的蓬窗。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二人同为北宋大家,自立米家山水,独创泼墨画法,云烟晦明,碧虚寥廓,忘怀万虑,思属风云。


王原祁在畅春园望到了米家山水,然而,米画最为玄虚,在我眼中,那是哲人之笔。王原祁精通画理,又悟道玄学,他说,宋元诸家,都是实中取气,惟有米家是虚中取气,虚中之实,全在乎笔墨之外。——这便已进入到了老子之道,有无相乘,虚实相生。


米芾《云山烟树图》


王原祁仿米家山水,方显出其思辨的本色。他在一段画跋上写道:人但知米家笔法之泼墨,而不知其惜墨,惟惜墨乃能泼墨,挥毫点染时要深思才能明白。王原祁仿过多幅米家山水,他的山水笔墨,也尽在泼惜之间。


1710年春末夏初的一日,王原祁在畅春园值班,赏溪园晨光晚色,观西山诸峰隐没,烟林清旷,迥出天机,心游万仞,参乎造化,方信米芾遗墨,得天地真髓,遂揣摩成图,便是又一幅仿米家山水。


我忆起,米芾倒是有一首《杂咏》,其诗意恰与王原祁在畅春园这一日的画意绝似,只可惜当年王原祁仿画米芾,未能录此诗以为画跋:


逶迤一水出苕丛,
碧底无沙冷照容。
独倚溪桥看风月,
西山紫翠暮三重。


12


虽然未见王原祁题录此诗,但他和米芾一样,也在溪桥上看风月,便看到了后梁南唐和北宋初年的逶迤一水,澄江万里;也在暮色中吟诗远望,便观到了荆关和董巨的西山紫翠,郁郁青青。


1710年冬日,王原祁用荆关墨法,画《秋月读书图》。荆关,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和他的弟子关仝。元代汤垕称荆浩为“唐末之冠”,且看他,有笔有墨,品物浅深,水晕墨章,随类赋彩;更有云中山顶,四面峻厚,高低晕淡,如飞如动。


荆浩《匡庐图》


从历史年代上来看,荆浩才是擅画秋山第一人,画作有《秋山楼观图》、《秋山萧寺图》、《秋山瑞霭图》。关仝追随荆浩,也喜作秋山,并画有《秋山图》。可惜荆关二人的秋山之作均已失传,只能从王原祁的《秋月读书图》上,依稀辨识荆关的高古笔墨;又从他的题诗中,悠然品味后梁的桂子飘香:


秋月秋风气较清,
声光入夜傍关情。
读书不待燃藜候,
桂子飘香到五更。

关仝《关山行旅图》

荆关山水是北方画派,五代画史上,与之对峙的江南画派便是董巨山水。董源和巨然,一个是南唐的北苑副使,一个是开元寺的僧人,两个身世殊异的人,却成为中国江南画派的宗主。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鉴就说,画史上董巨的地位,就相当于书史上的钟繇和王羲之,舍此则为外道。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如果说,黄公望是天下第一关,那么,董巨则是进得关来方能仰观的江南正殿,其余先贤则或为配殿,或为御道也。所以,王原祁仿学宋元各家,最终还是要入得堂奥,拜到董巨前来。


董源作夏山图,巨然作秋山图,都是王原祁的千秋摹本。他仿黄公望、王蒙诸公,实则是登临此山,眺望彼山,远溯董源和巨然,向五代的山水之源跋涉。


巨然《秋山图》


王原祁学董源,笔墨积微,通幽入胜。董源的画气韵生动,神逸兼到,雄伟奔放中得平淡天真之趣,开以后诸家法门。王原祁从大痴入门,勤学不逮,渐有进步,但若想探画法究竟,还只能在公务之余用心于董巨。他的心境早已化入杜牧《登乐游原》的诗境: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

1705年重阳日,王原祁仿画董源。本来,康熙让他作一轴董源大幅,他未敢成稿,先以此试笔。虽是试笔,他却在画稿上写下了一行可以传世的金句: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

1707年4月,王原祁扈从康熙去苏州,康熙雨中去游虎丘,不知何故,王原祁竟留于子充斋而未随行。他难得一日空闲,笔墨之兴油然而生,遂仿画董源并以记之。


1710年,又是4月,王原祁在畅春园再仿董源。过去了整整三年,王原祁的情味,自然又丰富了许多。他明白元人各家,都可以在此溯本穷源,而他自己,虽已学习董源多年,却感觉还没有完全把握。


他同时也在仿画巨然。巨然是董源的门人,又是开元寺的僧人,但不知是不是中国画史上的第一个画僧?巨然的画似有佛性,水云萧散,烟霞浪迹,气象幽妙,动用逸常;巨然的山亦如一入定的老僧,静穆如初,真思卓然,烟浮远岫,溪山兰若。


就在1705年的重阳日,王原祁刚刚仿完董源,又去仿巨然。他说巨然在董源之后,取其气势却又有变化转折,融和淡荡,元季大痴、梅道人,皆得其神髓者也。自己的功力尚不纯熟,气韵也未能舒展。


1708年冬天的畅春园,王原祁仿巨然始画了一幅雪景图。他平生所画的雪景图并不多见,这一次也没有一气呵成。两年后,1710年立冬,还是在畅春园里,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王原祁才终于完成了这一幅笔墨雪景。


巨然《雪景图轴》


春夏秋冬,景状不同;四时晓暮,各极其致。王原祁画遍了《春山图》《夏山图》《秋山图》,虽偶画冬景,然而,山阿寂寥,千载谁赏,《冬山图》却终是阙如。冬山如睡,也许,王原祁的冬山还沉睡在秋山的幽梦里。天际边,似听见有一个声音念诵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训:


春山澹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13

且看王原祁,一生学古,溯流先古,力追古法,遍临古迹。然而,在他的攀古之路上,除了启蒙祖师王时敏以外,还有两个人对他甚为重要。


第一个人,是一个大神级的人物,自王原祁学画伊始,便在王时敏的亲炙下,得到了此人的神仙指路。王原祁俯仰今昔,一步一踱,无论走得多远,都与大神的指向如出一辙。


这个大神,不仅是龙蟠一方的画坛领袖,也是王原祁的精神导师,而且,还是王时敏最为敬重的书画先生。更不必说,他名噪海内,就连康熙皇帝都对他推崇备至,褒扬有加。


他就是明末书画名流董其昌。


董其昌真如神人临世,凌跨唐宋,古法兼饶,穷微极造,秀逸绝伦。王时敏中年时多取法于他,追蹑后尘,取得真经,遂开一代摹古之风,清标玉立,逸韵风生。


王原祁自幼得道于祖父王时敏,祖父的慕古情怀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我时时会觉得,他们祖孙二人,尤有深契,形同一人,不仅其仿古画风难以分辨,甚至其许多画跋,居然也都是非常相似。而且,在二人的相似之外,他们又都更像另外一人,此人便正是董其昌。


王时敏携王原祁膜拜董其昌,俱宗宋元大家,又都深受董其昌推崇黄公望的影响,最为认可董其昌之摹古。王原祁有言:学古之家,代不乏人,而青出于蓝者无几,惟有董其昌能够得到黄公望的神髓,所以,学习黄公望,还要再学习董其昌。


王原祁甚至说,惟有祖父王时敏能够传承董其昌的衣钵。那么,就是说,在此之后,也惟有他王原祁才是董其昌的传人。王原祁简直是笔墨不离黄公望,而行走学步董其昌。王原祁仰慕董其昌,手摹心追,深有契焉。


所以,讲王原祁,不可不说董其昌。虽然两人隔代,并未谋面,也非亲授,但董其昌之于王原祁,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王原祁说他:天姿俊迈,仙骨天成。对于王原祁来说,董其昌就是一个祖父嘴上时时叨念而他心中又时时尊崇的神人。


董其昌确实是大有神性。他通古贯古,学古变古,又开天辟地,独领风骚,提出南北宗论,廓清了画史的格局和分野,也一举奠定了他在画坛宗主的地位: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他还把无款无印的一幅高古《潇湘图》,认定为董源作品,“董源画世如星风,此卷尤奇古荒率”,从此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置顶之作,开宗立派,奉为圭臬。


偏偏有一幅《万壑松风图》,史家早已断为董源所作,董其昌却说是赵孟頫之笔。是董是赵,王原祁莫衷一是,便只好说:未知孰是,置之可耳?然而,王翚却不以为然,依旧认定为董源作品,并画了一幅《仿董源万壑松风图》。


董其昌的画作,也多为仿古。头上三尺有神明,他也头顶着诸多的大神。例如倪云林,虽寂寥小景,自有烟霭之色,若淡若疏,萧疏简贵,却是董其昌崇尚的最高境界。更不必说董源、巨然、米䒥和赵孟頫。


董其昌 仿王蒙山水


不过,我虽然封神董其昌,但却并不喜欢他的笔墨。


你说他是清奇,我说他是绮靡;

你说他是仙灵,我说他是散逸;

你说他是天真,我说他是纤弱;

你说他是风雅,我说他是浮丽。


这也是我与王原祁的品鉴之大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否定董其昌的神性。董其昌的诗画里确实少有烟火气,我曾读过他的一首题画诗,也不知他究竟神焉?抑非神焉?


山木半叶落,西风方满林。
无人到此地,野意自萧森。

董其昌画像


14

简单说完了董其昌,再说另一个对王原祁甚为重要的人,他便是康熙皇帝。


康熙对于王原祁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董其昌是王原祁的世界里一个神一样的存在,那么,康熙却是一个真正的天子;董其昌离世六年后,王原祁才出生,而康熙却是王原祁朝夕侍奉的君主。


康熙乃英杰之主,仪表堂堂,神气清明,在位六十一年,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尤有好学不倦之精神。朝鲜哲学家洪大容到畅春园拜见康熙后就说:“臣见畅春园而知康熙真近古英杰之君也”。


我不知王原祁是如何从一个地方小吏,入得宫来,当上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和康熙身边的侍读学士,但知他深得康熙赏识,终日候在畅春园入直,为康熙讲授书画,康熙下江南时也要扈从随行,与康熙朝夕相近。


康熙画像


康熙不仅欣赏王原祁的笔墨,而且喜欢听他讲授画理,此时,王原祁便不仅仅是俯臣,还是康熙所倚重的书画帝师。但皇上终究是皇上,只不过康熙能让王原祁在御前倾吐才学,激扬宏论,又要让王原祁恭领圣思,迎合君意。


康熙欣赏王原祁,可能有一个原因,因为他也是一个董迷。康熙曾赞董其昌“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皇上圣明可鉴,又怎能看不出董其昌与王原祁的渊源?王原祁的先师就是董其昌,董其昌的后学就是王原祁,二人神静心和,竟如一人。


董王俱师董源之古,董王俱慕米芾之古,董王俱摹倪黄之古,董王俱仿王蒙之古,……王原祁简直就是董其昌的再世和显灵。康熙甚至已分辨不清御前的是王原祁,还是董其昌。在康熙眼中,王原祁便是今世的董其昌,而董其昌便是先世的王原祁。


王原祁既承董其昌,又深受康熙宠信,自然便奠立了他在朝野画坛的地位,一时名满天下。作为一个御用画师,王原祁可以享用的最大权力,便是可以在畅春园里随意行走,正难得收尽园中景致处处入画。更何况,康熙让王原祁在畅春园潜心摹古,毫端毕达,于是,千年画史都尽现于畅春园的画房,屋角檐底,山水大观。


王原祁的画房,室内是山水,室外是春秋。王原祁晴日赏秋,就连庭院里的一架葡萄也能触动他的诗心,画家不禁口占一诗,聊以寄兴:


庭院扶疏一架斜,
传闻名种自乘槎。
颗圆的皪垂珠箔,
光逗晶熒润玉华。
绿蘸虚窗成结绮,
碧倾新釀羡流霞。
摘来应共家丞赏,
秋实由来胜似花。

15

1713年,康熙六十寿诞之时,总裁官王原祁奉旨主绘了《万寿盛典图》长卷,所记为寿典盛况。这是王原祁平生为数不多的写今而非仿古之作。


画卷长达近五十米,已是迄今所知尺幅最长的古代绘本。惜原本已被烬毁,仅余其市井卷稿本、朱圭刻本和嘉庆二年的重绘本存世,今有褚朔维先生的严整考据为证。


此图承续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写实传统,又沿袭了仇英《清明上河图》的精绘风格,画面随康熙銮驾的路线延展,起点始自畅春园,终至神武门,沿途数十里,辇路经行之处,百官朝贺,万民称庆,衢歌巷舞,击壤呼嵩。漫漫长卷,竟如逶迤长路,写满了,锦坊彩亭,层楼宝榭,銮仪行辇,街景人流。


在2014年故宫展出的《万寿盛典图》重绘本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畅春园大宫门的图景,宫门五楹,坐北朝南,畅春园的御书匾额高悬在上,金碧焜煌。东、西各有角门一座,朝房五间。当我的视线穿越宫门,似可见园内三分景致:竹溪渔浦,鱼鸟近人,轩畅闲雅,风尘栖息。


王原祁《万寿盛典图》 局部


这便是康熙的畅春园吗?这便是王原祁最后十几年间流光溢彩的畅春园吗?


清代皇家在京城西郊有著名的三山五园,三山即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乃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即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其中,康熙的畅春园修建得最早,规模最大,是清廷五座皇家园林之首。


在《万寿盛典图》上可以看到,当年的畅春园一带,前后汪洋,直若薮泽,莲芡菰蒲,兼以水稻。畅春园建于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依高为阜,即卑成池,叠山理水,弥望涟漪,是一座远山近水又衔山抱水的水景御苑。


且看那一片百顷芳湖,波面游鳞,一望漾渺,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不知何时,不知何故,又不知何人,竟为这一片湖面起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丹棱沜。


关于丹棱沜,远在明代,诗人王嘉谟就曾写过一篇《丹棱沜记》:


沜之大以百顷,连以数里,可舟可钓,负山丛丛,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选胜也……


清康熙户部尚书王鸿绪也曾赋诗丹棱沜:


西岭千重水,流成裂帛湖。
分支归御苑,随景结蓬壶。

康熙年间,有关畅春园的诗文甚多,但写得最好的,却是康熙的御笔美文。我以为,历代帝王的文章翰墨,最好的诗歌是曹操的《短歌行》,最好的绘画是宋徽宗的《瑞鹤图》,最好的文赋,则莫过于康熙的《畅春园记》。


只是,这一篇记文,却最终变成了一篇祭文,那曾经的御园啊,久已矣,岁远零落,故迹堪寻。而曾经的皇上,早已化为青烟仙逝;他的《畅春园记》,不知何时,也已随之风中飘散,今人多有不知。



王原祁自然是恭读过《畅春园记》的,他笔下的山水,也处处散落着畅春园的风月。时至今日,当我夜读康熙的畅春园遗篇,眼前浮现的,却还是王原祁在畅春园的悠悠烟水,澹澹云山:


当夫重峦极浦,朝烟夕霏,芳萼发于四序,珍禽喧于百族。禾稼丰稔,满野铺芬。寓景无方,会心斯远……


莹澈明镜,萦带芳流。川上徘徊,以泳以游……


1684年,康熙初建畅春园,自此时始,丹棱泮便有了皇家气象,云烟忽生,神变万状;1687年,康熙始居畅春园,从那时起,一代名园终于迎来自己的主人,觞飞霞伫,分沾天馔,燕寝凝香,昼漏稀微。


请读康熙的一首畅春园夜诗:


园亭气爽雨初晴,
新月胧胧透树明。
漏下微眠思治道,
未知清夜意何生。

畅春园的主人当然是康熙,只是,在我的文字里,王原祁才是畅春园的画传主人,而康熙,不过是园中一座尊贵的造像——如是1723年,在他的清溪书屋原址,雍正修建了恩佑寺,佛龛里所供奉的三世诸佛。


16

我始终不解,雍正为何要在雍正元年,即康熙去世的后一年,改建清溪书屋,修筑恩佑寺,为父皇荐福。也就是从此时起,畅春园便渐渐地改变了最初的模样。不过,在此之前八年,王原祁便已离世了,在我的心目中,那时的畅春园就已经不复以往了。


恩佑寺山门内窥


清溪书屋位于畅春园的东北一隅,柳汀竹屿,溪桥相连,虽是康熙的寝殿,但更是这个勤勉的帝王夜读之所,故而称谓书屋。康熙听政理事在东南角的澹宁居。从澹宁居到清溪书屋,是畅春园的东区,其间坐落着康熙的藏书阁渊鉴斋,藏画堂佩文斋,还有上书房翰林直房和画院,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草香、书香和墨香。


王原祁白日在翰林直房入直,也会偶去渊鉴斋阅读秘藏古籍,或在佩文斋观览御藏书画。到了夜晚,他就会在直房后间的画院作画,风吹影动,待云听雨,轻荫笼树,笙歌瓦起。


当康熙忙完一天的政务,回到清溪书屋歇息,万几之暇,常于夜间展观古画,此时,熏香迟暮,花馔青灯,王原祁便会被从近在咫尺的画院传进清溪书屋,以他渊博的画理和卓绝的画才,侍奉康熙赏画。


君不见,他在畅春园的十几年间,只是为了得到康熙传唤的那一刻。为了那一刻,他在畅春园里时时地守候。然而,他又在久久地守望。当他悠然远眺,凝坐视之,拍起云流,恍若目接,有谁知,他究竟是在守望什么呢?


1714年,王原祁离世的前一年,他分别署二月、春日、仲春、四月、秋、秋日、新秋、中秋、深秋,画了九幅仿黄公望山水;1715年,王原祁离世的这一年,他又分别署四月、晚春、七月、中秋,画了四幅仿黄公望山水。


过了乙未年的中秋,他终于要在秋风中飘然欲仙了,飘向秋光万里的远山。我知道,那是他自幼就梦见的黄公望的秋山,他就要望到了。


许多年来,在畅春园里,他一直都在守望着黄公望的秋山。他甚或冥想,若有一日,他伴随着黃公望,高卧于秋山之巅,揽峰岩之独秀,思湖山之佳丽,湍濑潺湲,烟霞缥渺,疏林野水,平远幽深,却只见江山灵气,吞吐变灭,蔚然天成,渐渐化作他的胸中丘壑,万状千名,莫能殚述。


他眺望远山,山色如洗,清风徐引。在他眼前,黄公望的秋山不断变幻着,化作了李思训、燕肃、屈鼎、赵伯驹的春山,又化作了董源、燕文贵、赵令穰、王蒙的夏山,还有唐宋元明诸贤的暮雪寒云,雨后空林,酒舡棹月,怪石祥烟,满目的山色已是殊形妙状,横无际涯。


此情此景,恰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于是,他自己也就慢慢长成了园中一棵守望的老树,皮老苍鲜,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霜露既降,秋声一片,他已幻化在唐人刘得仁的诗意中: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凉风白露夕,此境属诗家。

你看他,侍陪康熙观瞻古人画卷,赏鉴大家笔墨,尤为流目于先世的琼林玉树,杨柳含烟。原来,王蒙的繁笔夏木,让他悟透了黄鹤山樵暑夏时清隐守望的虚境;倪云林的焦墨烟树,又让他读出了云林子寒秋中孤独守望的况味。


然而,他又多么希望自己是一棵能够行走的树呀!王原祁是苏州府太仓人,但自从他28岁中第入仕之后,便已离家很多年了。康熙六下江南,他曾数次扈从苏州,却几过家门而未入,无非是望一眼乡里飘过的炊烟。在畅春园的十几年间,他旦夕入直,却只能以笔墨寄托乡思,以诗文排遣乡愁,在梦里望见家乡的明月:


几年梦里江南月,
一片相思寄碧云。
此日西窗消永昼,
青山笔底落秋旻。

畅春园的牡丹,并不似自己家乡的花草;竹深的莺啼,也比不过江南的四月天。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只是,无奈的他,身不由已,只能在畅春园里,像一棵会思念而不能行走的树,为康熙终日值守,却乡思如雨,乡愁如烟,烟雨潇潇,情系乡园:


眼饱长安花欲燃,
却教愁绝路三千。
竹深处处莺啼绿,
输与江南四月天。

在畅春园里,王原祁就是一个逐岁老去的守望人,孤独而平静,寂寥而坚执,守望着自己秋山之上的梦想,也守望着自己不被遗忘的乡园,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挑灯檐底,展素落墨,孤情绝照,寒夜生辉。



17

为了探知旧时的畅春园,我曾翻阅清人高士奇的《蓬山密记》,见书中记载,1703年3月,他被召入园遍观园中诸景。高士奇特别写到了畅春园的牡丹:“牡丹异种开满阑栏间,国色天香人世罕睹”。


原来,康熙最爱牡丹,园区湖岸尽是牡丹花海。康熙甚至还亲自编了一函《牡丹花谱》,御赐牡丹花名90余种,其中惟绿牡丹清雅迥常,世所罕有,故而康熙赋七绝以记之:


碧蕊青霞压众芳,
檀心逐朵韫真香。
花残又是一年事,
莫遣春光向日长。

我却想起王原祁独赏葡萄,还记得他赋诗葡萄藤架,写成佳句“绿蘸虚窗”,却未见他吟咏满园的春日牡丹。虽然畅春园里阶上窗下,与物皆春,但是王原祁却偏要以春为秋,知春守秋,只说“秋实由来胜似花”。


牡丹是雍荣华贵的帝王之花,又有谁能与康熙共赏!然而,花残岂是一年事?1722年康熙故世后,满园的牡丹便随着主人的离去而香魂消散了。先是雍正皇帝修建了圆明园,后来乾隆皇帝又修建了春漪园,没有了主人的畅春园便逐渐沦为一座废园。


回头乐事浮云改,
瘞玉埋香今几载?

今日,康熙的畅春园早已荡然无存,湮没无闻,只有雍正元年和乾隆四十二年分别修建的两座山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虽然并非康熙时期的原筑,王原祁自然也是从未见过,但是,作为畅春园仅存的标志物,却可以借此定标园区景观的大致方位。


谁能想到,恩佑寺,这一座小小的山门,此前居然是康熙的寝宫所在地。我想象着面前的清溪书屋,松轩茅殿,古木繁花。从山门逶迤南行,脚下仿佛是当年的苔径露水,路绝纤尘,绕过印象中的莲池荷岸,筠廊曲折,灌木丛植,芭蕉一碧,我停下脚步,此处应该就是王原祁的翰林值房和画院了。



但实际上,我只是走到了一个普通的社区门口,人流往来,进出不息。我相信居民们少有人清楚这里曾是大清皇帝的宫苑,更不会知道一个清代大画家王原祁原来在此日日守望,夜夜守候,年年守岁,空岁问兹年。当然,也没人认识我。门卫问我:你找谁?我答道:找王原祁。


我真的是想找王原祁,找寻他隐现在光影中的面容,哪怕是找到一棵老树,树上一定还飘挂着他旧日凝望的目光。我往小区里面走,偌大的院落却全无一丝一毫往昔的梦痕。噫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蓦然间,我却看到了一个葡萄藤架,坠满了珠圆玉润的葡萄,这可是王原祁的庭院三百年前熟悉的景物啊,也是偌大的畅春园于今唯一的岁月旧影,如万世浮沉的星月一般。葡萄藤架下,还挂落着王原祁的诗句。


我向院外走去,畅春园的草木在我的眼前扶摇。我努力辨识着记忆中的影像,莫非我前世的灵羽也曾飘临于此?我不知,我是因为畅春园而去寻找王原祁,还是因为王原祁而去寻找畅春园?


我环顾四方,踟蹰独行,虽然眼前遍是街道,楼宇,车辆,行人,但是已尽消隐在霭霭空色中,只有无有,空有空无。惟有我脑海中的畅春园,和光同尘,园色依旧,日穷寥廓,澄波远岫。


也许,今天,我也是畅春园里的一个守望人,那么,我又为何守望?畅春园早已不复存在了,孤寂的山门不过是露出海平面的桅杆,时间的海平面上升了,历史沉没了。而我,只是一个姍姗来迟的访客,抚昔追古,望洋兴叹。


这么些年,我一直在探究王原祁,观赏王原祁,他临仿了那么多的历代名迹,联缀而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画史,煌煌赫赫,灼灼其华。他归溯历史又延续历史,重绘历史又守望历史,终于,深秋,深秋,我追循着他的步履,走进了畅春园。


王原祁画像


置身于飘浮在空中的畅春园,烟霏云敛,天高日晶,我又与王原祁的一首题画诗不期而遇:


芳草芊芊水面齐,
竹凉荷净小桥西。
溪边路折云深处,
石磴高盘殿角低。

18

我初识王原祁,缘于小时候家里的门厅悬挂的一幅王原祁山水。那时不懂得要观画款,只去看疏林坡岸,山石草木。还记得父亲曾指着画上的笞点对我说,你看他的画笔多么有劲!当时不解,但是王原祁点苔的笔墨却是深深记住了。长大以后才知父亲所言不虚,王原祁的笔端原来是金刚杵,如他自己之所言。


所以,从此以后乃至今日,每逢我再去观赏古画时,总要细品斑斑笞点,竟然发现,在这些精微之处的功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似乎再没有人能够超过王原祁了。


我亦好古,也试着文字仿古,落笔竟若王原祁之点苔,深浅叠合,支离疏密,又好用古语,遍引旧典,据事类义,援古证今,然终不及王原祁之画图仿古,食古而化,大化古今。


王原祁仿古,初恨不似古人,后又不敢似古人;不似古人则不是古,太似古人则不是王原祁。所以,王原祁集画史大成,布墨神逸,清虚栖心,仿古仿到最后,却终竟还是他自己。


前几日,我陪北京天贵仁顺拍卖公司的马总去看望九十多岁高龄的父亲。父亲一生近古,尤嗜古董书画。说起王原祁,父亲缓缓而言:王原祁是整个清代影响最大的画家,在其身后的两百年间,他的仿古画风却蜕变而成了一种僵化的正统,泥古不化,抱残守缺,与王原祁原本的仿古精神相去甚远。


对呀,鉴古观今,怀古惜今,王原祁其实是一个今古的守望人。


父亲又说,东施效顰,是否错在西施呢?


言罢,父亲转身取出一幅王原祁山水手卷。我诧异地问父亲:我怎么没见过?父亲说这是他早年收的,一直压在箱底,他也很多年没有找见了,不久前偶然才翻了出来。


作者父亲在展观古画手卷


展开手卷,静观三米长幅,浅水遥岑,松蹬逶迤,细雨沾苔,翠竹龙吟。我照例盯着苔点细看,简直与我小时候熟悉的苔点一模一样,竟似出自一笔,让我好像一下子就退回到了几十年前,归返懵懂少年。


又观画跋,王原祁在上题有一首五言绝句:


山色向南去,溪声自北来。
幽居可招隐,落叶点青苔。

落款是:


康熙戊子之秋,仿倪黄笔意,写于海淀寓直。


海淀寓直……原来,此卷居然也是畅春园之物,画于1708年的秋日。画是好画,诗是好诗,款又是好款,这令我大为惊喜,又心生怪怨,为何早也不见!


我忽见卷幅的幽隐处还描画一仙逸的高士,缟衣素袂,沈吟无语,凭欄畅襟,集虚观静,真若似一个画外的守望人,却终不过是一个守望的画中人,于是,便让我窥到了画里画外的守望。


王原祁《松溪仙馆》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若我猜想,那一定是畅春园里的守望人之观照。

王原祁在畅春园里守望:

上摩清颢,
下瞰澄波,
霞绡孤映,
明月独举,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既文既博,
亦玄亦史,
青松落荫,
白云谁侣?

秋山谁侣?秋水谁侣?秋风谁侣?秋草谁侣?

忽而,从云间降下一只飞鸟,依光觐日……几声翠羽……环回守望……独寻幽侣……口衔陶渊明的两枚诗草,落在了王原祁的寂寂庭宇~~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20201118,

濛濛时雨,文稿初成;

20201119,

翩翩飞鸟,文稿终成。


‍作者自述:

幼承家学,传继文脉;文学少年,哲学青年;今以文字为生计,惟以心灵为归依。
清水浮院,不媚时人;风雨屏门,静读春秋;数点寒香本无迹,天闲万马是吾师。
:文中现代摄影作品作者为方鸣。
方鸣美文经典
苏州吴门画派,明四家的月光
方鸣:庚子年的夏天(上)
方鸣:庚子年的夏天(下)
方鸣:纸上的花园
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云中君,一位翦云制砚的男神

方鸣:手机上写作的文字雕琢者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微信公号荟萃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阅览室

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
刘苏里:疫病与社会变迁
王家新:灾难岁月的艺术,读《鼠疫》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
陶海粟:奥威尔《1984》出版70周年
巫宁坤:董乐山和《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王友琴:读《一滴泪》中文版
王友琴:巫宁坤先生的《孤琴》
乌合之众:群体癫狂的五大特征
弗洛伊德30句名言,没有所谓玩笑,
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秦晓:草原阅读,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陈幼民:陕北窑洞里的煤油灯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苗棣:从"夺门之变"到《赤龙》传奇
日本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刘再复:五千里恒河的苦行与游思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