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铁生诞辰70周年丨找回自己:知青一代的迷失与觉醒

邢仪、王克明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邢仪


邢仪,1969年延安插队。1972年西安美术学院上学。1975年回到延川文化馆做群众美术工作。1978年《体育世界》杂志社美术编辑。1992年中国体育博物馆做展览设计,副研究馆员。1998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展,特别献给曾上山下乡的插友和同龄人。


王克明


王克明,陕北老知青,主要从事陕北方言和民俗文化历史继承性的研究。


原题
史铁生留给我们的
最大遗产是什么?



 作者:邢仪



老编的话:1月4日,是知名作家史铁生诞辰70周年的日子。本号转载史铁生的同学、插友的两篇文章,以志纪念。


史铁生逝世十周年追思会曁《铁生铁生》新书首发式

    
在我自己的一生中有幸接触过两位作家。路遥和史铁生。路遥是在我插队时认识的,而且我的同学嫁给了他。史铁生是我的中学同学是插友和朋友。这两位作家各自在文学史上有他们自己的位置。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史铁生去世十周年。我在想:史铁生与其他的作家有何不同?他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是什么?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被编进教科书。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插队的故事》成为知青文学的巅峰。他的《秋天的怀念》永远可以点燃艺术家朗诵的激情,并每每使听者泪目。虽然他的晚期作品《务虚笔记》和《丁一之旅》被一些人认为看不懂,太玄。但是,史铁生的作品却越来越吸引读者,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人们似乎觉得史铁生作品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但如果提问一下:那魅力到底是什么?也许大部分人根本说不清。    
    
多年前我自己在读到史铁生的处女作《午餐半小时》时,真的像被子弹射中了心脏。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吗?我们之前被教导的是文学都要表现伟光正。后来我追着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时我的感受是:他对人生,对心灵,对生死的诘问都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正是我想问的。比如。我从小就问自己“我是谁?”有人说:我就是张三啊。有人说:你就是李四呀。但我感觉:你不只是你的名字,你应该比你的名字大得多。显然,更多的人究其一生可能连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是谁?    
    
史铁生被命运安排一生坐在轮骑上。他的世界就是每天对着屋子里的小窗户。在整整40年里,他熬过白天的人间的喧嚣来到写作之夜。在夜里他只需面对自己的心魂,诚实地思考与写作。想想我们这些有腿的:只顾白天向外抓取,晚上则将这一个疲惫的肉身扔在床上,昏睡后全然不觉还有一个灵魂在俯视着自己。 
    
史铁生在他人生的每一个夜晚与心灵对话。他留给我们的最大精神遗产是“找回自己,回归内心。”内心里有什么呢?内心里有灵魂,有精神,内心里有神。


“轮椅上的思想者”史铁生


一、史铁生与我们讨论进化论
    
那天,史铁生躺在我们在农村画室里的一个长沙发上,他不能老坐着,幸亏我们那有一个像床一样的沙发。我们几个朋友(有已经去世的王子冀兄,还有张铁良、庞沄、希米等等。)围着他坐了一圈。史铁生笑道:“这像不像遗体告别呀?”顺便说一下,史铁生从不避讳谈“死”。重点是史铁生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后来我知道这段话不是铁生的原创。但当时的确对我们在场的朋友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铁生说:如果你看见山里有一块石头,别人说石头是经万年演化来的。你信。如果你在山里看见一块手表。别人说这也是经历了万年演化来的。你绝对不信。你会说这么精密的手表怎么能自己演化呢?它一定是被设计的。现在的问题是:人,这种东西不比手表精密无数倍吗?凭什么你就相信人是演化而来的?    
    
大约公元前400多年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与物质不同的精神实体。成为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但是200多年前出生的达尔文厌恶“神创论”。他的“进化论”假说占据了世界的主流文化。在达尔文同时代出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直到现在,在我们的教课书上只讲进化论和唯物论。今天我们不是在这里讨论达尔文的从猴子变人能否自圆其说(当然不能自圆其说)。如果我们相信人有肉体也有灵魂,而且灵魂与肉体是不同的。我们要问的是下一个问题是:请问达尔文:灵魂是怎么进(演)化的?    
    
在圣经的故事里,最初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被蛇所引诱,亚当和夏娃开始关注自己的肉体,于是他们和蛇都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所以基督教认为:人都带着原罪。蛇也就是撒旦,魔鬼撒旦比人厉害。因此在人间是由魔鬼统治的。撒旦引诱着人离神越来越远。达尔文的进化论只研究肉体。不讲灵魂。摒弃神。     
    
再看唯物论。他们说,那座山就在那,你看见看不见它都在所以是唯物的。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五个触觉,那座山这个世界对于你还存在吗?眼见为实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说法。如今我们每天在刷信息,对着手机喜怒哀乐,但信息里的人你看得见吗?这个问题科学早已证明,物质相对于我们的认识而存在。还有一个说法是:一个人饿了,总不能靠精神填报肚子。我要说,你这是有意混淆肉与灵的不同。 
    
人不信神以后什么都可以干得出来……没有权力的人,不惜双膝跪地爬行苟活……有权力的人,可以使你违心地指鹿为马,可以让有嘴没脑子只会趋炎附势唯命是听人云亦云的人三人成虎。从而习以为常。人们追求物质,金钱万能,物欲膨胀。我们的科技、文化、媒体、电影、网络都是在告诉人们无论黑狗白狗抓住钱就是好狗。人们崇拜的是富翁、明星和外表的美丑。大多数的人完全不讲精神。哪怕背叛,哪怕欺诈,哪怕当奴隶。他们相信人生只有一世,不捞白不捞。人死如灯灭。只要活着就是一切!进化论和唯物论已经把世界变成了动物园。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唯物主义是罪恶之源,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我们都认为人生是苦涩的。但不知道受苦的根源是人性的恶。是人性的不完美。史铁生对此最著名的论断是:残疾与爱情。如果定义为神是完美的,那么人都是残缺的。人只有互“爱”才能回归圆满,回归神。这是唯一的正途。史铁生写到过这样的意思,我这一世的肉身有一个史铁生的名字。待明天从朝阳下跑过来的孩子肯定不是我。但他一定不是吗?肉身是灵魂的衣服。一个灵魂是通过换上一件衣服,通过一世的肉身经历使自己得以进化。就像是从幼儿园起,一步步升上大学。   
    
灵与肉哪个更重要呢?我们骂人最恨的话是,这个人没有灵魂,是行尸走肉。我记得大约苏格拉底说过这样的话:有重量的和有外形的东西都会灭亡,而没有重量和外形的不会消亡。灵魂就是即没有重量也无形状。所以牠属于不会消亡的。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他有许多办法可以免死。但他坚信灵魂不灭,所以平静地喝下毒药。人的肉体仅仅是灵魂的载具。可是我们却百般爱惜这具肉体,很少关注自己的灵魂是否健康。    
    
没有灵,万物都不存在。我们人人心中是有神的。正是这个神,使我们心灵相通。使我们喜欢史铁生的书。善恶之争。正邪之战。我们人类的历史不就是这样一部历史吗?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样一种人生吗? 
    
史铁生生前没有皈依任何宗教,但他相信人之上有造物主、有神。我们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灵魂和生死的追问,这是我们的文化所一直回避的。史铁生填补了这个空白。

史铁生当年住过的窑洞
 
二、我们这代人的缺憾
    
我们这代1949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社会大背景,就是在全世界都陷入一种抛弃神却又把凡人推崇为神的疯狂的价值观中,是最混乱的和反智的年代。伤害地球、拜金、乱性、毒品、行为艺术等等。在我们短短70年的人生中,见证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为的政治运动。我们被教育去批判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成长受着明暗两种思想的影响。明的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革命思想。立志毕生服务于一种外国的哲学的假说,暗的是我们基因中带着的中国人的思维。我们年轻时封闭在井底之蛙,吃不饱饭还成天幻想解放全人类。中年后卷入物质大潮,唯钱至上。我们经历了动荡的青春,挣扎的中年。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晚年的价值观的撕裂。 
    
我们这一代的共同特点是“关心国家大事”。热衷于政治话题。但这些政治话题大多停留在社会的和物质的和领袖的层面。总结来说我们缺少死亡教育。我们缺少属灵的教育还有我们被强加的集体意识而形成的从众心理。这都是我们最大的缺憾。
    
领域太多,话题太大。因为我是画画的,我仅从美术层面上讲。现代艺术只重视形式和画法而不在乎内涵。小便池居然成为新时代美术的标志、成为时尚。我们都知道艺术要表现的是真善美。现代艺术完全反着来,一塌糊涂的脏乱差。反而被人们效仿和吹捧。 
    
再比如风行一时的文学科幻作品《三体》。《三体》中宣扬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让我想起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正是“丛林法则”的大行其道,电影《战狼》《战狼2》相继而出。一匹又一批的男、女战狼在国际间咬得狼烟四起。我认为“丛林法则”是人性的倒退。上帝造人时给予了每一个人生存权。没有什么适者才能生存。总之合适不合适生存,愿意不愿意在地球上生活一段,自己说了算。 


1984年,史铁生重回陕北“清平湾”
    
再回到我们的基因文化。基督教说,人有原罪,人之初性本恶。而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我们的基因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根本不同之处。我们的文化是入世的,重视肉身的功名的。我们相信“成者王侯败者贼”。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哪怕欺骗、作弊。你成功地把对方打下去,百姓也会对你山呼万岁。但如果你对这个当上王的人有不同看法,你是不敢说的。那样,你会成为千夫所指。你必须要从众,众人背后是避风的墙。因为你太怕失去这个肉体了,你什么险都不敢冒。虽然我们钦佩勇敢的人,但我们不勇敢。我们不满意自己没有说的自由,没有干的自由,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但是想想看。这不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基因造成的吗?我们不应该从根上找找原因吗? 
    
走到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满天飞。我们绝大多数人固守着无神论和唯物论,我们互相传送着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我最反感的是现在人们口里的一句话:吃瓜群众。吃瓜看热闹,与己无关。你看谁的热闹?你不是人的一份子吗?早晚会轮到别人看你的热闹。这是非常邪恶的迷魂汤。知道吗?在我们之间最温馨的问候是: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我们的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仍然按照自然规律一个个加速下车。

史铁生及妻子陈希米。1991年,王文澜摄 


在被生命的列车抛下的那一刻,我们茫然若失不甘又无奈。因为我们没有死亡教育,没有属灵的启发。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没过几十年又被世界所抛弃?这一生有意义吗?在人类的文化中,只有宗教是谈论生死的。而我们的教育从来视宗教为洪水猛兽。那么我们就只剩下两个词:自私和怕死。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这代人之中出现了史铁生。人们感叹于史铁生的身残志坚,他的精神激励着人为生而奋斗。学者们在研究史铁生文学的价值、思想的价值、哲学的理念等等。 
    
但我以为对史铁生的认识和理解,决不是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世,人们穷尽一生向外抓取,在物欲里走得太远了。铁生的写作是一股清流,他是“摩西”带领人们走出 “红海”,走向灵魂的提升。史铁生的所有作品是一个现象,一个指引,一条道路,是一种回归。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是独一无二的。  
   
 (此文为邢仪在史铁生逝世十周年追思会曁《铁生铁生》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


1984年,史铁生回到陕北“清平湾”



外一篇
我们心中的仪式
——史铁生逝世十周年追思会
曁《铁生铁生》新书首发式
上的发言 



作者:王克明

 


受《铁生铁生》文集主编章德宁、邢仪的委托,受庞沄、岳建一、宗颖的委托——宗颖是我们编辑这部书的第一推手,受写作之夜丛书编委会的委托,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在纪念史铁生逝世十年时编辑出版的新书《铁生铁生》。

作为编者,作为写作之夜丛书编委会的成员,我们谢谢中译出版公司出版这部文集,谢谢责任编辑严格仔细、认真辛苦的编辑工作,保证了这部书在现在这个时候的出版。这本书是由北京高高国际文化传媒运作的,书名、封面、版式、装帧、印刷等,都是他们完成的,做的很漂亮。高高国际的高欣先生是我们陕北人,对北京知青有亲近感认同感,对史铁生非常敬重,所以他热情地加入了这本书的出版工作。谢谢高欣!

《铁生铁生》是史铁生的朋友们纪念史铁生的文章合集,共有52位作者,54篇文章,绝大部分是铁生走后十年来的回忆纪念文章。文集大体上——不很严格地按文章作者跟铁生的关系,编为亲友、学友、文友三个分卷,卷名都是朋友的“友”。希米说,铁生的最大财富是他有很多朋友。

第一卷亲友分卷是庞沄主编的,作者都是史铁生的亲人和老友,包括他太太、妹妹、弟弟,曾经治疗照顾他的医生、护士,多有往来的故交老友,也包括同学插友。其中,希米的思辨和追问,有超越的哲理和刻骨的深情;史岚的想念和渴望,是手足的牵挂和重逢的期待;铁桥的回忆和怅惘,是兄弟的真情和别离的眷恋。它们和别的文章一起呈现,感人至深。


1970年春,史铁生和清华附中的同学、插友在颐和园后山。左起孙立哲、陈冲、史铁生、籍传恕

第二卷学友分卷是邢仪主编的,作者都有一个相同身份,是史铁生的清华附中同学校友——所以叫“学友”,其中大多数人也和铁生一起到陕北插队。这两卷里有一百多幅史铁生在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有些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

第三卷文友分卷由章德宁、王克明主编,作者都是铁生的文坛和学界朋友,作家、学者、编辑。其中已故的作者,有史铁生的好友甘铁生,有与铁生在精神层面息息相通的邵燕祥老先生,还有文学界前辈冯牧,他八十年代曾发表文章鼓励青年史铁生投身写作。这一卷没有使用照片,而是二十多幅精致的插图,绘画者是岳建一先生。他为这些插图可谓殚精竭虑,因为这个年纪作这种画,使他的眼睛负荷过重了。建一辛苦了!岳建一还给文友卷的组稿编辑工作提供了特别重要的帮助。

因为是大家从个人的角度记忆铁生,所以我们以亲友、学友、文友三方面作者身份来分卷编辑,有助于把接近一些的视角整合到一起,更清晰地讲述史铁生的生活经历。从这部书里可以看到,他的经历也分三方面——即三阶段:上学,插队,写作。这也是他的三种身份转换:学生、知青、作家。

中学同学有一些学生时代的记忆,比如史铁生的同桌,后来同在一个村儿插队的姚建,她去世后,她先生发现了她留下的珍贵遗稿《同桌史铁生》。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记忆是文革阶段,是忽然不上课了,同学中分出等级,暴力橫行,这些內容在书中没有印刷出来。如孙立哲的文章《想念史铁生》中,原来记述了他和铁生在“文革”初期的亲历,万邦儒校长被批斗殴打,刘树华老师被暴打凌辱后跳高烟囱自杀,郑光召被女红卫兵用武装带铜头残忍抽打,女学生被女红卫兵极端残酷地树枝鞭打,钱伟长的夫人、原清华附中校长孔祥英被造反派酷刑折磨昏死等等,还有史铁生对于自己“出身不好”的惴惴不安,怕被划入“黑五类”子女的恐惧经历。其他有的同学文章中原来也有对红卫兵暴力的记述。

“文革”初期的这些经历,是史铁生的一个成长背景,对于他后来独立性的生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据同学回忆,那时候,看女生挨打,只有史铁生曾站出来说话:“她怎么了——你们打他?”那时候他开始想:“为什么那么多和我站在一边的人,在一夜之间,马上就转到红卫兵那一边去了?”思考和盲从从那时候开始区别,独立性和乌合之众从那时候开始区分,善和恶从那里开始生长。这些现在是不可以记忆的内容,但又是读者了解史铁生的应有内容,所以我们在这里做一点儿补充。

书里有关史铁生知青时期的生活经历,都尽量不涉及当时“文革”政治背景的內容,留下的是被允许的记忆。那是史铁生在民间苦难和民俗传承中感知到人类经验的时期, 有很多插队朋友的细节描述,特别生动,很吸引人。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使我们对记忆的规定有所了解,哪些可以有记忆,哪些不可以有记忆,记忆可以到什么程度。出版这本铁生十年纪念文集,是大家的情感支持,也是十年纪念的必要仪式。不可以记忆的记忆,其实已经不可能离开历史的记忆了,只是短时间里被忘却一下。书里没有就没有吧。

陕北插队时的牛倌史铁生

从知青时期进入写作时期,这之间史铁生经历了他最深重的人生苦难,走过了他最深刻地领悟人类经验的过程。这一段,有医生、护士、家人、朋友的回忆讲述,读来令人感慨。

后来,史铁生进入写作之夜的心神隐居,独自进行哲学、宗教层面的思考,在躯体的苦痛中,探究本质的自己;在承载着非历史的、神圣性的宗教精神中,让灵魂面向可能世界,走上了超越的过程。文友卷中的作家学者们更多记述的,是这一时期里,他们对铁生从肉体到精神的点点滴滴的观察,有铁生对过程的追问,也有他对世俗的见解。世俗方面也有不允许见解的內容,没出现在书里。比如他在关于编辑一本书的一封信里表达的见解是:

“民主的根本并不是制度,而是文化,惟民主精神文而化之,渗透到人们的道德习俗中去,民主制度才可能立于不败……忏悔精神也是这样,并不与制度直接相关,倒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制度。设若把一切都说成是时代使然、制度使然,人倒容易推卸责任了。毛其实懂得,要改变一个社会,先要改变其赖以存在的文化……忏悔精神所牵连的一系列道德信念,究其根由,未必不是民主精神的基础之一。比如,惟因是‘天赋人权’而非‘君权神授’,这才可能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忏悔,从来是人与上帝(或信仰)的直接对话,不可有中介染指。忏悔,不仅使人能够反省自己的罪与恶,还能够使人独立,变官本位社会为人本位社会,这才能有民主与法制,或民主与法制才有了根基。”

现在看世界,铁生说的真对。现实关怀是铁生的重要思想活动,以后会有这方面记忆面世的。这里,我们只是给这部书里的内容做一个补充。

在史铁生逝世十年的日子,我们能编辑出版《铁生铁生》这部朋友们的回忆文集,说明铁生虽已身故,但他并没离开朋友们。朋友们写下的有关史铁生的故事,亲切感人,能使读者看到从小到大、从少到老、立体鲜活、坦率真诚、有粗有细、有雅有俗的史铁生,能从中了解不同时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精神世界,有助于准确、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同时也为研究史铁生的学者提供比较丰富的素材。

出版《铁生铁生》这部书,是我们心中的一个仪式,它所典礼的对象,是独立精神,是自由思想,是我们的朋友史铁生关注的灵魂。

谢谢大家!
                           


2020年12月20日


史铁生:生命的色彩


延伸阅读

王克明:对面山

邢仪:曾经走过黄土地


转载微信公号新三界

给老编发个新年红包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史铁生:46岁才第一次回去涿州老家
史铁生:她叫吴北玲
苏炜追念史铁生:豆青龙泉双耳瓶
史铁生:写作者的艰难和光荣
史铁生: 问心有愧的一件往事
孙立哲:史铁生笔下的法学教授夫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