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丨燕山石化:海军“超黄蜂”直升机吊装乙烯火炬头坠落

新三届 2021-04-24

1976年燕山石化,

“超黄蜂”直升机吊装

乙烯火炬头坠落





1970年7月,经中央和北京市批准,由东方红炼油厂、向阳化工厂、胜利化工厂、曙光化工厂、东风化工厂和石油化工机械厂联合组成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燕山石化)


本文分为俩个叙述,一个是目击者的回忆,一个是燕山石化老领导的回忆。

(一)民间目击者的回忆,亲眼目睹“超黄蜂”坠落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隔一个月,在北京又发生一个惊心动魄的吊装事故——海军“超黄蜂”直升机坠落。

1976年8月28日早上,7点半左右,我用自行车推着我两岁不到的儿子上托儿所,走到前进化工厂的厂区里面,在距离火炬塔大约400米的地方,目睹了一架直升机的坠落的全过程。

这架直升机是法国生产的“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适合在军舰上起降,当时正在在我国海军服役。临时来到北京石化总厂,参与前进化工厂乙烯工程火炬头的吊装工程。

在我国海军服役的法国造“超黄蜂”多用途直升机


事件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1975年,由北化建(北京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公司)承建的前进化工厂30万吨乙烯装置投产了。在装置外面,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山坡上,还建有一个配套的火炬塔,塔高125米。这个火炬的功能是把乙烯装置所产生的废气,特别是在工艺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废气通通烧掉,以免污染环境。经过大约一年的运行,火炬头(直径1.2米,高4米,重3吨)烧坏了,必须进行更换。于是在年检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更换火炬头。


当初,这个火炬是整体吊装的。也就是说,火炬头是在整个火炬还躺在地面的时候就全部安装好了,管道,电线,仪表都是全部安装好了的。用大型的拔杆把它竖起来的。由于这个火炬就在我们安装公司的旁边,吊装过程我也看到过,非常的不容易。要是按常规,火炬就需要放倒,通过地面作业把火炬头换掉,同时管道,电线都全部处理完毕,才能重新竖立起来。整个年度检修的工期可能会因此大大延长,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北化建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直升机进行火炬头的吊装。这在国外可能不算稀奇,可当时在国内却没有先例。经过上级的协调,海军航空兵某部接到了协助北化建进行火炬头吊装的任务。

他们所使用的是前不久刚刚从法国接收来的“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可用于反潜等多种用途。带队的是个团长,是个飞行高手,在部队名气很大。

直升机到达房山后,并没有立即进行吊装,而是在北罐区进行了吊装作业的多次演练。通过地面模拟,希望能降低正式吊装的风险。演练时,反反复复的把报废的火炬头吊起来,落下去,解开绳头,似乎蛮有把握了。

1970年代的燕山石化厂区

7月28号,正式吊装开始了。现场设了个简单的主席台,还拉了一个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的什么字我看不清。据说:就座的有石化总厂,工程建设指挥部以及北化建的领导,还有海军部队的首长也在主席台就座,准备要搞个现场庆功会。主席台边上还停了两台(有说四台)消防车以防万一。遗憾的是两台消防车都没有加水,仅仅为走个形式。起初吊装十分顺利,估计不到十分钟,吊装的火炬头就完全就位了。

不料吊钩死活解不下来。有资料说是钢丝绳解不下来,但是我目睹的却是很粗的白色的尼龙绳。又等了好一阵,还是解不下来。直升机的悬停时间是有限度的,据说“超黄蜂”是15分钟。眼看就过了15分钟了,又强挺了一会,依然没解下来。其实直升机内部是准备了紧急断绳的设施的,但是驾驶员依然没有使用,只见直升机飘飘忽忽的往旁边闪开一点,然后慢慢在降低高度,明显有点失控。


直觉告诉我,飞行员仗着高超的飞行技术,想把直升机降到与火炬塔的顶层操作平台相同高度的侧面,再紧急断绳,以免绳子落下来砸伤三角平台上的施工人员。直升机晃晃悠悠的飞到了平台的侧面(偏北方向),但已严重失控,就在断绳的瞬间(几乎同时),顶上的旋翼不幸碰上了三角平台(这个火炬顶上的操作平台是三角形的),当时就把旋翼尖打断了(我单位的职工捡到了其中的一小块旋翼,只有两只鞋加起来那么大),旋翼整体还是基本完整的。

不幸的是,由于旋翼猛烈的击打三角平台,必然受到三角平台的反作用。反作用严重破坏了直升机的垂直轴向平衡,直升机机体发生了无法控制的自转。

人们眼睁睁的看着直升机长长的机尾慢慢旋转过来,撞向塔身,当即从机身和机尾的连接处断开,直接就坠地了,坠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不大的爆炸,并燃起熊熊大火。而此时在旁边备战的消防车无水无法实施消防作业。听说,当时地面部队的首长急得大叫:我的飞行团长呀!人们立刻从失事的直升机里将飞行团长等人抢救出来,抬上救护车送总厂医院急救,但已于事无补,全部光荣牺牲。据说,这批“超黄蜂”从法国接回来时间不长。

首长说,直升机毁了都没什么,这个飞行团长一定要保住。后来听人说,飞行团长名叫王新训,著名的飞行专家。

1970年代的燕山石化厂区


为什么经过反复演练的吊装,还是出了严重问题呢?

个人之见:主要原因应该是模拟不当所致!

在火炬塔顶上作业的时候,直升机的旋翼的风垂直向下,且非常大。在地面模拟的时候,由于地面的阻拦,直升机的风被迫向四方八面分开,正中央的风反而不是特别的大了。这就是模拟不成功的最主要的方面。

火炬塔有125米高,顶部的晃动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旋翼的强风之下,晃动必然加重许多,操作工人不容易适应,这方面的模拟也是不成功的。

1970年代的燕山石化厂区

再有一点,飞行员的过分自信!

我们在旁边很清楚的看到,如果飞行员再早半分钟断绳,直升机是不可能碰到塔身的,也不会打到操作平台上的人。飞行员过分的强调不要伤到平台上的人,所以延长了悬停时间,飞机发动机这时已经严重过热,不听指挥了。驾驶技术再好也不顶用了。

这就是1976年发生在房山,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在叫燕山石油化工总厂)的一起重大吊装事故的全过程。

1969年3月27日,东方红炼油厂第一座187吨重的炼油塔——常压塔高高耸起


(二)燕化老前辈讲述当年火炬头吊装导致的直升机坠落事故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打开了美国及西方对中国封锁的大门。

当时日本政府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我国引进了第一套石油化工整套设备。并动员全国人民,尤其是兰化、吉化、上海、北京等地方的大中专毕业生到燕山石油化工总厂去,建设新厂。因为这是国家重点项目,得到了全党全军的大力支持。国家领导人不间断地对此项目多次进行实地查看。

1975年11月24日,前进化工厂裂解装置火炬安装到位,1976年5月12日点燃火炬,象征装置建设完成,开始进入开车阶段。在开车过程中,由于对于这套日本设备在技术操作方法方面的实际经验不足,边开边学。当时虽然有10多名日本专家在场指挥,但是仪表、电器、运行设备及大型压缩机都处于试运行阶段,导致每天火炬燃烧量巨大,每天火苗足有70多米高,照得夜如白昼,很快火炬头被烧坏。

燕山石化建设现场

火炬头被烧坏以后,上级领导立即派出东海舰队海军航空兵的直升机,协助燕山把烧坏的火炬头用直升机从高空吊下来。当直升机把烧坏的火炬头从121.14米高处吊下来时,地面的人群轰动了,直升机吊着5吨重的火炬头在现场上空盘旋了三圈,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也能够进行超高难度作业。在燕化宾馆的许多外国专家以及全燕化的职工都看到了这一壮举。

直升机驾驶员姓王,是一名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飞行团长,直升机是我国当时进口的三架“超黄蜂”中的一架。火炬头吊装下来之后,就放在前进厂乙烯球罐不远的空地上。大家看过燃烧破裂情况后,感觉非常严重。

专家取走了火炬头材质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其结果是当时我们国家制造不了这种材质的火炬头,找日方索赔未果,于是上级领导决定让东风机械厂重新按照原来尺寸制作一个。同时军方命令在良乡机场开始大强度练习直升机对地面目标“对眼儿”操作,听说王团长在练习时,练就了可以开着直升机用钢丝绳把地面的铁管勾起带走的绝活。两个月左右后火炬头制作完成,由于与原装火炬头材质不同,重量多了一吨多。

第一车大庆原油运抵东方红炼油厂


裂解车间在火炬头被烧毁之后开了几次大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把工作做细,把工艺技术吃透。同时要求倒班班组操作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大庆精神,把三老四严的作风落实到位,领导也把安装火炬头的难度讲了讲。主要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东海舰队海军航空兵有能够在空中停留20分钟的直升机,同时可以吊装不超过10吨的物体。

这里的最困难的就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火炬头48根大锣栓穿过和把紧工作。因为直升机吊着6吨多重的大物体,晃动较大,时间紧迫,危险性极高。在火炬体和火炬头两个法兰连接就是关键所在,稍有不慎,就有大火炬整个被飞机拉倒的严重事故。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之后,北化建(现在的燕华公司)派出了三人最强小组负责火炬头连接工作,军方派出了以王团长为领队的四人直升飞机机组,包括驾驶员、导航员、机械师和操作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吊装火炬头那天,在离火炬大概是200米的西面设立了吊装指挥部,东海舰队航空兵作战部部长亲临现场指挥,指挥车、消防车、救护车准备就绪,火炬四周150米处不许非工作人员进入。站岗的都是海军的士兵,军帽上两个飘带搭在肩上,肩上背着上了刺刀的自动布枪。

我们正在宿舍洗脸,听到了由远而近的飞机轰鸣声,赶紧穿好工作服跑到门口,就看见直升机吊着火炬头绕场一周准备安装了。我们到食堂买了一个馒头,刚刚走到乙烯球罐,听到一声巨响,紧接着就看到直升机头朝下栽了下来!大家赶紧跑了过去,这时站岗士兵已经把出事现场控制起来,大火也烧起来了。


事后方知,王团长驾驶直升机只用了几分钟就将48个锣栓孔对齐,在火炬头作业的师徒三人,伴随着头顶10米处直升机的巨大轰鸣声,迅速把大螺栓从上下两个法兰孔中穿过,并抓紧时间固定。 他们都清楚的知道,直升机在空中停留20分钟是极限。

按说这时直升机已经完成任务可以飞走了,可是钢丝绳松不开了。这时飞机如果脱钩,把钢丝绳扔了也可以飞走,但是王团长向地面指挥部报告:要求火炬上干活的三个人赶紧离开,因为钢丝绳自动脱钩后,有可能那三个干活的都会被抽中,导致伤亡。飞行员王团长更知道:这套设备是中国第一套进口化工生产设备,现场有多国的专家在注视着直升机操作。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地面指挥员不断的下达命令:立即脱钩离开现场!但是飞行员还是坚持到看着三位安装师傅们从火炬头下到火炬头平台才最后脫钩。

当直升机将钢丝绳脫钩的一瞬间,巨大的惯性,使钢丝绳抽向火炬头。三位师傅反应快的,身体立刻爬到平台上,反应慢的却不幸被钢丝绳抽中。而直升机飞离的时候,尾部碰到火炬平台栏杆导致飞机失事。

火炬系统是由多部分组成,火炬南侧是进入的管线,东侧及东南侧是火炬罐和机泵,再有就是高清监视设备,西侧是空地,北侧是马路。当时为了预防万一,把火炬西侧地面的土都给翻动挖软,但直升机掉下来时并没有落到挖好的松土地上,而是落到了旁边。

直升机坠毁,大火剧烈燃烧,作战部部长立即冲向失事直升机,他一边撕心裂肺的喊叫,一边抢步去开直升机门。我看到许多人在往回拉他,火确实太大了。王团长被抬出来后送入了燕化医院,经过多天抢救,最终没有留住他的生命。机上三人牺牲,一人重伤,三名安装师傅保住了两人。火炬头虽然安装完成,可这个结果是任何人也没想到的。


百度人物:王新训


王新训(1937~1976),黄县(今龙口市)芦头镇埠上村人。出身贫农。1952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黄县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毕业后应征入伍,在辽宁锦西海军第一航空学校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11月调任北京海军航空兵司令部空勤科参谋。1964年7月任北海舰队独立六大队中队长。

1969年1月任海军航空兵独立二大队副大队长。1975年10月任海军航空兵独立六团副团长。其间,王新训多次参加直升飞机改装检验工作,曾首次试飞“六一”直升机,数次驾机准确炸开黄河冰凌,两次到法国学习驾驶“超黄蜂”直升飞机,成为能适应4种气象的全天候飞行员。

1976年8月17日,王新训接受协助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吊装乙烯火炬头的任务。8月19日,与171机组飞往北京。经过反复演练于同月28日驾超黄蜂直升机将直径1.2米、高4米、重3吨的火炬头安装在高125米的烟囱顶上。且误差不超过3毫米,用时仅9分钟。但在最后时刻,钢索脱钩时出现异常情况,王新训为保住国家财产和18名安装工人的生命安全,没有采取紧急脱钩措施,自己与4名机组人员随机坠毁。海军党委为表彰其舍己为人的精神,为171机组记集体二等功,为王新训追记一等功。

转载海川化工网,作者不详


外一篇

“超黄蜂”直升机

吊装乙烯火炬头坠落

现场实录



作者不详



1976年,在所有中国人的记忆里, 是个大事频发的年份。对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燕山石化区的人们来说,比其它地区的人又有更多的事要面对, 其中一个是30万吨乙烯的建成和投产, 另一个是乙烯火炬头更换时发生的震惊全工区的直升机坠毁重大事故。

燕山石化的30万吨乙烯装置, 是我国自文革以来进口的最大的成套化工装置。严格地说, 是整个一个工厂, 即石化总厂下的前进化工厂。我当时工作的公司, 承担了该厂化工设备的主体安装。所以, 从1974年底, 到1975年全年, 我们是在乙烯工地上度过的。

1976年初投产后,经过半年多的运转,发现两个大问题, 一个是裂解炉的漏气, 酿成事故;另一个是燃烧可燃废气大火炬塔上的燃烧头被烧毁,使火炬不能正常燃烧 。日方承认是设备的质量问题, 同意更换。但怎样更换, 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乙烯的火炬塔120米高, 像是前进厂的旗杆;燃烧的火炬,方圆十几公里, 远远都能看到。当初建厂时, 燃烧头是先被安装在火炬塔上后, 再整体吊装的。可现在要把燃烧头拆下来, 怎么拆,谁都没主意。火炬头重三吨,中国当时没有起重臂长达到120米高同时又能吊得起3吨重的可移动吊车。据说开始时有两个方案。方案一是在火炬塔旁搭建120米高的起重钢架,方案二是把整个火炬塔放倒(是当年竖立的反过程)。但两个方案都是很耗工期, 很费材料,和当时急于完成检修的要求不相符合的。

这时, 参与运行和检修的日方人员, 提出了他们的意见:说在日本, 这个工作是由可承载重物的直升机来完成的, 比建个起重钢架或放倒火炬简单多了。这无疑给中方打开了一扇窗口,日本人能做到的, 我们也应该能做。

那时, 中国刚好从法国进口了一架承载5吨的直升机, 性能不仅能起重, 还能按要求定点不动五六分钟, 足够安装火炬燃烧头的要求了。据说尽管这架飞机进口时是要用于民用的, 但中国已经把它交付给了海军使用。所以最后是由国务院转到中央军委, 由当时主持军委的陈锡联特批, 才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直升机吊装。

1976年8月28日, 星期六。我记得非常清楚这个日子, 因为它是唐山大地震后的整整一个月。整个石化区万人空巷, 都围观在火炬塔周围, 观看奇迹。新搭建的主席台上坐着各方面的领导人,北京市的, 石化部(燃化部)的, 海军的, 都来了。直升机由一个姓王的副团长亲自驾驶, 副驾驶是飞行大队长,连报话和技师都是连级干部, 可见对这次飞行的重视程度和必胜的信心。我们公司由起重队负责吊装, 火炬顶上松开链接钢丝绳的最关键工作,由队长郭晓业(后来成为国家级的新长征突击手)和他的徒弟小刘(和我同年进厂的, 只能称他为刘师兄)负责。

第一步, 直升机飞到火炬塔正上方, 降下钢丝绳, 塔顶人员把预先固定在火炬头用于起升的钢丝绳与其链接好后, 直升机逐渐把下垂的钢丝绳收紧, 旧火炬头慢慢脱离开火炬塔, 升到天空。然后飞到料场, 降下旧火炬头, 换上新的后,又徐徐升起 。这太简单了, 观看的人们放下了紧张的心, 脸上露出笑容, 喝彩欢笑。

主钢丝绳的下降, 火炬头落入了固定的位置。在几个工人用螺母固定火炬头的同时, 站在郭晓业头顶的小刘, 开始松开直升飞机下垂的钢丝绳。只要他完成这个步骤, 整个起吊过程就完美地结束了。说起来简单, 想想在实地工作的状况:直升机的巨大噪音和风力, 庞然大物压顶的恐惧感, 靠别人抱住下身的无法自主平衡的艰难, 双手用来松开链接而无保护自己可能的危险, 加上半个手腕粗的钢丝绳的强大扭力。这些困难是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过的人,永生也无法想象的。

1970年代燕山石化设备安装现场

直升机又飞回到大塔的上方, 开始缓慢下降。当四根稳定钢丝绳降到火炬头安装平面时, 在那里等待的8个工人, 从四个角拉住这些钢丝绳(术语叫晃绳), 以确保火炬头的中心位置。随着起吊主钢丝绳的下降, 火炬头落入了固定的位置。在几个工人用螺母固定火炬头的同时, 站在郭晓业头顶的小刘, 开始松开直升机下垂的钢丝绳。只要他完成这个步骤, 整个起吊过程就完美地结束了。

说起来简单, 想想在实地工作的状况:直升机的巨大噪音和风力, 庞然大物压顶的恐惧感, 靠别人抱住下身的无法自主平衡的艰难, 双手用来松开链接而无保护自己可能的危险, 加上半个手腕粗的钢丝绳的强大扭力。这些困难是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过的人,永生也无法想象的。

按他们的要求, 地面指挥要求直升机再多下降一点。直升机就在一点点地下降, 以减少主钢丝绳上强大的扭力(俗话:别劲)。从地面看, 直升机的机身, 好像已经降到与火炬头平齐的位置, 但钢丝绳依然链接着。据在火炬头平台的几个师兄弟后来讲, 他们已经感到极大的恐慌, 因为离直升机就几米远的距离!刘还在顽强地解着钢丝绳的链接。

大概就在他解开钢丝绳的瞬间(没有人能在准确地描述那个时间发生的事),直升机突然下降, 机身碰到钢塔, 发出了响亮的金属撞击声;紧接着,传来连续的金属撞击声,眼见的直升机从中部断开,尾翼转了90度, 和塔身相撞 然后下落。机身机头从水平转为垂直, 直落在塔边的土地上, 升起一个火球, 传来一声巨响。

这一切, 仅仅发生在数秒之间。在场的每个人都是极端惊愕和恐惧,直到如今,我的眼睛还能看到当时的场景, 终身难忘。

直升机上的四位军人, 全部殉职。刘师兄被旋转的螺旋桨打中胸腔, 身体几乎打成两半。他在最后时刻解开了钢丝绳的链接, 不仅使中国第一次直升机吊装“成功”, 也制止了更多可能的伤害:假如钢丝绳依然链接着,直升机下坠时无论是拉倒火炬头或倒挂在钢塔上, 都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他无愧为和平时期的真正英雄。


燕山石化厂区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发个新年红包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尘封的历史

中国叛谍俞强声被追杀了吗? 

金无怠案与中美谍战内幕

钱江:燕京学子金无怠,
世界情报史上的"超级谜团"

宋月红:鲜为人知的“中央调查部”

巅峰对决,中印边界的喇叭大战

唐家璇: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真相

美国密档:肯尼迪试图摧毁中国核计划

蒋介石拒绝接收琉球真相:
屈服于美国无意归还的阳谋
1978年“钓鱼岛事件”始末
巅峰对决,当年中印边界的喇叭大战
探秘816: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
代号404:没有名称的神秘城市
郭永怀: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的英雄
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两弹元勋"姚桐斌死于武斗暴徒之手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一次惊心动魄的氢弹试验事故处理揭秘
十万大军神秘进入罗布泊建设中国核基地
金银滩核武基地,1958年选址获批准
中国第一代反弹道导弹防御工程研制始末
32111钻井队:文革中"火海内战"
吴一楠: 在清华绵阳分校迎接1970年代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