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丨胡耀邦:工资常常入不敷出,为年轻人拨开迷雾

新三届 2021-04-24

原题

胡耀邦往事:

工资常常入不敷出




作者:陈璇 



1982年12月30日,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万里(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贺延光摄

见面一律称同志
  
1952年6月,主政川北的胡耀邦接到中央电令,要他“务于7月底抵京”。胡耀邦很兴奋,说:“这下可以大搞建设了,可以盖大楼了。”后来的实际任命令胡耀邦感到意外,他被安排到团中央工作。

  胡耀邦女儿李恒(原名李满妹)回忆,“不高兴归不高兴,组织观念一向很强的父亲想了一夜,第二天就到团中央去了。”

  曾经在团中央给胡耀邦做过机要秘书的高勇回忆,第一次见到胡耀邦时,发现这位心中“了不起的英雄”跟想象中的不大一样,并没有高大魁梧,更没有英雄的架子。

  当时团中央没有礼堂,晚饭后人群陆续聚集在工字楼前的院子里,胡耀邦就站在水池边上。 “留着平头,个子较矮,稍瘦,长得很秀气,显得很精神,完全是一个小青年的模样”。

  胡耀邦提高嗓门,打着手势,说:“如果同志们发现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有什么缺点错误,要大胆地提出批评,也可以直接向中央反映,也就是提意见!告状啰!”

  胡耀邦的讲话,博得了一片掌声。

  他还立下一条规矩:不准称呼官衔,见面一律叫同志。

  在胡耀邦任职团中央的十余年里,书记处的书记、机关干部、秘书、工勤人员以及食堂的大师傅、传达室的老头儿,都叫他:耀邦同志。


1959年12月,北京市青年为访华的苏联青年代表团举行联欢活动,胡耀邦翩翩起舞。胡光珏摄

工资经常入不敷出
  
胡耀邦的工作方式比较特别,他不大去机关上班,而是习惯将人约到家里来谈话、汇报工作和研究问题。他的书房和客厅,几乎成为团中央的另一个书记处办公室。女儿回忆,家里常常一屋一屋的人,“屋子里经常烟雾腾腾,像失了火似的”。

  访客们一来,胡耀邦就让公务员把家里的香烟、瓜子、糖果等所有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客人,炊事员就不停地烧水沏茶,忙着给他们做饭。

  “中午一过11点,下午过了5点,父亲必定留大家吃饭,这好像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习惯,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女儿李恒回忆说。

  进胡耀邦家院门的人,不分身份、行业和职务,有党政军高级干部,也有普通司机和工人。

  应酬客人曾经成为胡耀邦一家最大的经济负担。“说起来可能没有人会相信,‘文革’前的十几年,父亲虽然工资待遇很高,但我们家一直未能摆脱欠债的窘境。”女儿李恒在书中写道,“仅父亲接待客人、买书和抽烟这三项,他的工资就经常入不敷出。秘书和公务员常常到机关去借,通常是月初发工资时还账,月末又再去借。”


1954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农村调研。铁矛摄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经济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大潮汹涌有声。胡耀邦提出,“青年团的一切任务,都应当围绕国家建设的任务展开”。

  胡耀邦认为,垦荒事业正是青年的用武之地。他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未就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事业。

  垦荒队员开往北大荒后的第二年夏天,胡耀邦风尘仆仆地赶到黑龙江萝北县,去探望垦荒队员。他和队员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在茅草房里和大伙儿一起喝稀粥,吃黑泥豆。黑泥豆小得筷子夹不住,胡耀邦干脆用手抓着吃。

  他鼓励那些年轻人说:“你们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比茅草房高级得多得多的房子,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要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也有电灯、电话、汽车。一句话,把这里建设得富足。”

  垦荒队员杨华后来感慨,他在北大荒扎根40年,前后多次与胡耀邦有过接触和书信,这使他在北大荒极其艰苦条件下创业的决心从未动摇。

  从1955年到1956年9月,一年里,全国有近20万名青年参加了垦荒事业。“垦荒”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部分青年的共同记忆。

  数十年后,电影拍摄剧组为了再现当年北大荒、江西鄱阳湖畔垦荒的场景,专程去那些地方取景。但到了当地,他们完全找不到可以还原那种荒凉之感的沼泽地,目力所及的是整片的农田和大型农业机械。

  胡耀邦去世后长眠于江西共青城,而那片土地也是垦荒队员开发出来的。数年前,共青城已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就像胡耀邦对垦荒队员期许的那样,“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


1961年4月3日,胡耀邦欢送古巴青年代表团的客人。洪克摄

为年轻人拨开迷雾
  
任何一代人的青春都有困惑和迷茫,也都需要有人为他们拨开成长中的迷雾。

  胡耀邦深知团组织可以为青年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经常跟身边的团干部说,要时时处处做青年的知心朋友,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知音。

  在如何帮助和教育青年的问题上,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道,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他还说,“引导”比“教育”更准确,意义更宽。

  一次座谈中,一名大学生突然问胡耀邦到底该怎样谈恋爱。胡耀邦毫不犹豫地回答:“真心实意地追,追,追到底。”

  在那个年代,和一些人“保守”的思想不同,胡耀邦对青年总是抱着一种开明的态度。当时,有人简单化地反对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胡耀邦公开说,“青年要敢于穿花衣服,爱美是人的天性嘛。”

  家人曾经感受过胡耀邦的这种开明。女儿李恒谈恋爱时,男友送给她两件塞浦路斯的紧身弹力上衣,一件红色,一件翠绿色,穿在身上色彩鲜艳,还能显现出少女的身材。母亲李昭看见了,皱着眉头说:“看你穿的,像什么样子!”胡耀邦回头看了一眼,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1984年9月30日,首都体育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发表讲话,并向1.8万名与会者致意。当天,北京市青年举行大会,热烈欢迎访问中国的3000名日本青年代表。贺延光摄

班级的第39个人
  
胡耀邦有时走出门外主动跟青年交朋友。1955年,胡耀邦出差到广东,在火车上,他走进一节坐着很多大学生的车厢,和学生们聊上了,一聊就是一个多钟头。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前来交谈的人是团中央书记。

  在年轻人中间,胡耀邦的魅力显而易见。秘书高勇透露了一个细节:“严格地讲,耀邦的口才不是很好。因为他有点口吃。”

  但往往人们会忽略或者发现不了胡耀邦可能会有的小尴尬。“耀邦感染力极强,擅长抓住青年的典型语言。”高勇说。

  当时,团中央有一个“六级办支部”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身为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头办起了团支部。他选定了北京大学中文系59级一班团支部作为他的联系点。

  有一年的正月初二,胡耀邦请这个班团支部的学生到他家里做客。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极其短缺,直到20多年后那些学生还记得,在耀邦同志家吃的是烤兔肉和烤花生。

  1964年,胡耀邦已到陕西工作,但还是想办法见一见即将毕业的这个班的同学。消息传出来后,不仅这个班,整个北大中文系,班班都要求见胡耀邦。最后,学校决定这个年级的各班都可以派代表,去团中央机关参加接见。

  学生们一到团中央机关,胡耀邦很快被团团围住。临别时,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校徽别在胡耀邦胸前,送给他留念。

  胡耀邦微笑着问:“你们班现在多少人?”学生们回答:“38个人。”

  胡耀邦高兴地说:“现在是39个了。”

  有一次,胡耀邦见到一个与他相处多年、后来因为多种原因心情不大好的部下,他跟对方说:“听说你感到有些孤独是不是?这大概是因为你接触的人大都是一些老人。你应该多接触年轻人,同青年交朋友,这就不会觉得孤独了。”

原载《中国青年报》


延伸阅读

从照片里阅读胡耀邦




 整理:吴丽玮



在胡耀邦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既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和时代变革的见证,也是对他本人性情、人品和风貌的映衬。我们在此以照片的形式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敬佩,这本汇集他众多人生片段的画传《耀邦侧影》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41年,年轻的耀邦。此时,他与李昭相识于抗大


1957年8月1日,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各国代表,在莫斯科友谊公园种植友谊树。胡耀邦与苏联共青团中央委员拉兹杜霍夫在“中国林荫路”旁植树

1977年12月19日,胡耀邦正式到中组部工作。图为担任中组部部长时的胡耀邦

1977年的胡耀邦和夫人李昭

胡耀邦与小女儿满妹



共青团十一大上少先队员给胡耀邦戴红领巾

刘少奇追悼会上,胡耀邦向刘少奇夫人王光美表示慰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胡耀邦参加会议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图为胡耀邦在主持十一届六中全会开幕式

1983年和邓颖超一起会见出席第五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5年4月20日,胡耀邦在新西兰奥克兰市附近的霍亚尼·威提提毛利人会堂举行的仪式上,和当地毛利族人行传统的碰鼻礼


1986年2月7日,胡耀邦(前排左二)在云南罗平县板桥区长底乡参加当地苗、布依、彝、汉族群众举行的春节联欢会时和各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


1986年9月28日,胡耀邦与邓小平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


1986年元旦,胡耀邦来到西沙群岛,与战士们一起过新年。他和大家聚餐,亲自给战士拨菜:来,你多吃一些


胡耀邦在地头与农民畅谈

胡耀邦在列宁格勒公园内蘑茹喷泉的留影,领导人也有顽皮、幽默的一面


胡耀邦在新疆


胡耀邦爱唱歌,喜欢卡拉OK,市面上有什么流行的好歌,他都会让人找来,自己在家学唱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老编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胡耀邦专题

尘封31年的一组悼念照片

胡耀邦何以成为中国政坛"异数"
胡耀邦:一代人的精神激励者
胡耀邦:让中国回归“常识”

老鬼:怀念耀邦

钱江:客家人后代胡耀邦的出生和起名

钱江:胡耀邦重走泸定大渡河铁索桥

胡耀邦最后的远行:在张家界山水间

胡耀邦四登岳阳楼,最后一次不留片墨

钱江:胡耀邦初识华国锋共事湘潭

赵瑜 : 1981年,胡耀邦赴山西"解疙瘩"
陈侃章:吴江屡次“直谏”胡耀邦
陈侃章:历史看待"真理标准讨论"问题
胡耀邦在黄湖农场被取名"胡彪贤弟"
胡耀邦胡启立下放的黄湖五七干校
张伟光: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帮一点忙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陆滨芊:春雨潇潇共青城

蔡晓鹏:胡耀邦诚待起义将领裴昌会

赵树凯:胡耀邦的“后知后觉”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贝璐瑛:胡耀邦给我介绍男朋友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胡耀邦:以"两个不管"解决"两个凡是"

胡耀邦与600万地富分子摘帽始末

最后一次见到的胡耀邦
刘崇文:最后半年的胡耀邦
李南央:没有架子的胡耀邦
胡耀邦严打“流氓衙内”,
邓小平要求多杀几个
1984:胡耀邦中苏边境破冰之行
张扬:胡耀邦批示《第二次握手》平反
知心姐姐姜达雅:胡耀邦救了我一家
戴煌:胡耀邦平反的第一个“右派”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