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丨钱江:祝寿百岁老人王晶垚并怀念卞仲耘

新三届 2021-05-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江说当代史 Author 观潮钱江


作者简历

钱江


钱江,生于上海,曾在内蒙古插队6年,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1982年分配到北京《体育报》,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历任《人民日报》驻云南首席记者、华东分社新闻部主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海外版副总编辑。现已退休。


原题

王晶垚叔叔百岁寿辰

——怀念卞仲耘阿姨





作者:钱江

   

虽说过去两个多月,文字上的记录和祝福还是不可少的。我父亲的燕京大学同学王晶垚叔叔度过了他的百岁诞辰。他的前任夫人卞仲耘也是我父亲的燕大同学。当年父亲嘱咐,记录这两位老同学的一生。

  

下面的文字为记录的一部分:


王晶垚卞仲耘曾经幸福的一家       


2021年3月1日下午3点,位于北京望京地区的首开寸草养老中心因疫情封闭多日后解封,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金以林副所长、社科院老干局刘文俊副局长,还有社科院工作人员和近代史所几位研究员。他们捧着大束鲜花和蛋糕,特意赶过来为住在这里的王晶垚老人庆祝百岁寿辰。


百岁寿星王晶垚,健在的燕京大学校友们向他祝福!摄于2021年3月1日 

王晶垚的老伴李芸女士和在京子女也参加了生日庆典,还带来了外地和海外亲人们的问候。

王晶垚是这个养老院里最年长的老人,为此院方做了精心准备,他们用鲜花花瓣在地上摆出了红红火火的“寿”和“100”字样,王晶垚坐着轮椅从上面穿过,寓意他已经走过百岁人生。养老院的厨师为王晶垚老人做了一碗特别的庆生面,碗里是一根100厘米长的面条。厨师还用胡萝卜拼出了“100”图案,用火腿肠雕刻出“生日快乐“字样。大家点起火红的蜡烛,共唱生日歌,祝福王晶垚老人百岁生日快乐!祝寿场面十分热烈。

他在祝寿现场接受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养老院养护人员和亲人们的祝贺!

王晶垚和他的前任夫人卞仲耘都是燕京大学(成都)校友。
 
燕京大学历史系求学期间(1942-1945)的王晶垚 

王晶垚(yao 音“尧”)出生于1921年3月1日,1942-1945年在燕京大学(成都)历史系求学。在燕大学习期间参加革命,是1944年10月15日在成都成立的中共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协会”(简称“民协”)的主要负责人,是四川进步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1946年5月和夫人卞仲耘一起到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参加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办,成为该报编辑。1948年到新华社任编辑,一直工作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王晶垚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57年到社科院近代史所,工作至离休。

卞仲耘生于1916年,1941年加入中共地下党。1942-1945年求学于燕京大学(成都)经济系。1946年5月在河北邯郸参加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办工作,成为人民日报初创时期为数不多的女编辑之一。她还参加了1948年6月华北《人民日报》的创办。她于1949年初调新华社,随即转入教育工作岗位,先后任北京师大女附中教师、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1966年8月5日在“红卫兵运动”中不幸遇难。 

1.王晶垚是成都燕大进步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 

王晶垚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二·九运动”爆发时他是扬州中学学生,参加了示威游行。“七七事变”爆发时他刚满16岁,即独自离家前往延安。他扒上火车,坐在火车顶上到了西安,来到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时,却看到门口张贴布告说,现在前来本部的人员太多,本部接待人员不足,难以继续接收,因此暂时停止接待。

王晶垚没有在西安等待下去,辗转来到重庆继续读中学,毕业后考入西迁的复旦大学新闻系。考进大学后,王晶垚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由地下党员同学带领进入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中共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刘光,表示接受党的领导。当时王晶垚等组织的青年联合会成为党的外围组织。1942年秋,王晶垚来到成都,转入从北平迁移来的燕京大学历史系。

入学以后,王晶垚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是很多次燕大学生集会抗议、包括与当局谈判的组织者。

来到燕京大学,王晶垚很快注意到,有一位新从陕西的西北大学转来的女学生自己订阅了一份中共报纸《新华日报》。悄悄一打听,原来她的名字叫卞仲耘。
 
2、卞仲耘在抗日战争岁月中加入中共 

卞仲耘,安徽无为县人,生于1916年。她的父亲原先很穷,少年时到钱庄学徒,渐渐积累经验自己开了一家小钱庄逐渐致富,后来当上了县商会会长。卞仲耘长大时家庭已经比较富有。


   学生时代的卞仲耘 

但是卞仲耘的青少年时代充满了苦涩。她出生不久生母即去世,父亲重男轻女,不雇奶妈,让独身居家的姑母和卞仲耘的三姐用米糊糊把她养大。最初,继母不让卞仲耘上学,卞仲耘奋力争取,又得到了姐姐的支持,才勉强读完小学和中学。

1937年初夏,卞仲耘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她当了3个月的小学教师,一边补习中、英文和数学,准备再考大学。

这时,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春天,卞仲耘随同芜湖女中师生迁移到长沙。倾向进步的卞仲耘来到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提出了去延安抗大学习的请求,当场填写了表格。这时又有热心抗战的同学拉她参加奔赴前线的“战地服务团”,她很快来到了武汉投身抗日宣传,错过了去延安的机会。但是卞仲耘希望去延安投身革命的热忱给八路军办事处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共党组织将她作为培养对象,后来确定,卞仲耘参加革命的时间从1938年填写去延安表格之日算起。

经历武汉会战后,卞仲耘所在战地服务团进入国民党第31师进行宣传,逐渐转至大别山区。战地服务团中有许多中共党员,他们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卞仲耘。

进入1940年,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战地服务团在国民党军队中无法坚持。卞仲耘打算继续上学深造,遂考入已迁移到陕南的西北大学经济系,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1941年初,她在那里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不料,地下党组织很快被国民党破坏,有的地下党员被捕,卞仲耘等一批学生被校方勒令退学。党组织负责人要卞仲耘立即离校,前往内地大学继续求学。于是她来到了成都,于1942年10月进入燕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成都华西坝燕京大学旧址 

来到成都时,卞仲耘与地下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她有意识地订阅了一份在国统区发行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来到燕京大学演讲的时候,卞仲耘闻知消息赶来,发现屋子里已经挤满了人,就站在门外倾听。

这时,她发现身边还站着一个男同学,他们的目光对射到一起,算是打了招呼。他就是历史系学生王晶垚,是接受中共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刘光领导的青年进步组织负责人。

不久,王晶垚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吸收了卞仲耘。又过了些时候,文学研究会转为秘密青年进步组织“蓉社”,一度改称“马克思主义小组”。名称几度改换,卞仲耘都是其中惟一的女性。在追求理想的火热的学生运动中,王晶垚和卞仲耘相知相爱了。(2006年夏本文作者在北京多次访问王晶垚的记录。他向本书作者提供了卞仲耘的资料。王晶垚、卞仲耘、李原、吴昉亦是本文作者的父亲钱辛波在燕京大学的同学,他对上述老同学在燕京大学的情况作了回忆。
 
3.抗战胜利后,王晶垚、卞仲耘同赴解放区 

青年时代的卞仲耘,性情温和,喜欢读书,爱好歌咏,充满革命理想不惜为之献身。她和王晶垚相约,待到大学毕业,就投身于推翻旧制度的战斗生活。王晶垚于1944年秋经地下党员、川大教授李相符和著名民主人士刘清扬介绍,进入美国新闻处成都分处图片部兼职工作。王晶垚随后介绍燕京大学同学李肇基、陈浩、张学孔、孙贡三等中共党员进入了美国新闻处。抗战胜利前夕,美国新闻处要发展建立西安分处,王晶垚又接受中共指派,到西安参加分处筹建。他到西安不久,接待了同样接受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指示到那里开展工作的何燕凌和宋琤。

抗战胜利后,美国新闻处决定迅速建立北平分社,王晶垚又一次领受党的任务,前往北平。闻知此讯,卞仲耘随即赶到西安举行了婚礼。他们在婚后一起越过风陵渡,进入太岳解放区。


1946年初夏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的王晶垚和卞仲耘  

王晶垚、卞仲耘夫妇同行者一共6人,3 男3 女,都是城市知识分子模样,很快就被解放军哨兵拦住了,送往太岳军区敌工部。王晶垚等向解放军首长详述了自己的身份和要去北平的目的。

太岳军区对这几位年轻人不摸底,既然他们要去北平,就索性先将他们送到上级军区——晋冀鲁豫军区,从那里再去北平也是顺路。

几对年轻人在解放军战士护送下徒步跨越中条山、太行山。王晶垚、卞仲耘于1945年12月下旬来到晋冀鲁豫军区所在的武安县(现属河北)伯延村,住进军区司令部对面的招待所。

这时,晋冀鲁豫军区已经了解清楚了王晶垚、卞仲耘一行人的情况。他们住下才一两天,就有安徽老乡来看望卞仲耘。来者是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记者吴象,他奉总分社负责人安岗的指示前来探问,看看是否有可能将王晶垚、卞仲耘留在总分社工作?接着,安岗亲自前来。又过了些时候,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张际春登门拜访,进屋上炕盘腿坐下,说话亲切,表达了希望这两位年轻人留下工作的愿望。

晋冀鲁豫军区上下真诚欢迎知识分子的热情,使王晶垚、卞仲耘非常感动。

几天后就是阳历年底,晋冀鲁豫军区机关召开晚会欢度新年,军区后勤部为王晶垚、卞仲耘发了军装。军区的年轻人爱热闹,齐声叫着,要穿上了新军装的“大学生”出个节目,后来更是点名要卞仲耘唱歌。

王晶垚、卞仲耘站起来,男女声合唱了《在太行山上》。卞仲耘歌喉甜美,王晶垚亦是字正腔圆,博得一片掌声。正是这热烈的掌声,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留在晋冀鲁豫,到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工作。 

4、王晶垚、卞仲耘投身人民日报工作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河北邯郸创刊之时,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对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需求如饥似渴。崭新的人民报业敞开胸怀,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大学生们。《人民日报》如北斗垂拱,吸引着热爱新闻事业的青年人。

1946年5月,卞仲耘(中)在邯郸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工作

王晶垚和卞仲耘夫妇,是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时迎来的第一批来自国统区的大学生,都是燕京大学学生。他们是被中途“截留”的。

1946年春天,王晶垚、卞仲耘来到邯郸,迅速熟悉了新华通讯社的工作。这年5月,要创办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了,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负责人安岗原先就是《新华日报·太行版》成员,这时奉命率队,合编于人民日报编辑部,同时继续承担向新华总社发稿的任务。王晶垚、卞仲耘参加了《人民日报》的创办。
       
1946年6月,人民日报编辑部撤退到河北武安县河西村,直到1948年6月新的华北《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创刊。
 
卞仲耘在河西村《人民日报》编辑部工作期间和暂时调来工作的胡志涛相遇,她们都喜欢唱歌,很快成为好朋友。胡志涛告诉卞仲耘,她希望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一名教师。

卞仲耘校长

 
卞仲耘也有这样的愿望,她和胡志涛相约,如果有机会,就一起到学校当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王晶垚到中宣部工作,1957年到社科院近代史所,工作至离休。

卞仲耘与胡志涛在北师大女附中
 
胡志涛和卞仲耘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都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任教。到20世纪60年代,胡志涛和卞仲耘都担任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还担任学校的党总支书记。
  
1966年夏,“文革”爆发了,卞仲耘在“红卫兵”运动勃兴的8月5日不幸遇难。对她的遭遇笔者有撰文叙述。

被打死的卞仲耘和她的女儿们

卞仲耘和她的四个孩子
 
胡志涛也遭遇残酷迫害,遭毒打受了重伤。她坚强地活了下来,看到了“文革”的终结。
 
同样经受了磨难而活下来的王晶垚也看到了“文革”的终结,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辰。
 
笔者将讲述王晶垚和卞仲耘的战地两地书的故事。

2021年5月15日

王昌垚的控诉

钱江读本

 钱江:实习生采访美国前总统

改写了我的新闻生涯

中美建交谈判幕后的高手过招

钱江:燕京学子金无怠

世界情报史上的"超级谜团"

为中国农民请命的记者李克林

一代名记者浦熙修

与我父亲钱辛波


原载微信公号钱江说当代史
本号获许可转载,部分插图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北师大女附中
罗治:一张老照片一段难忘记忆
王友琴:女性的野蛮
关于宋彬彬道歉的访谈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冯敬兰:卞仲耘校长是怎么死的?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文青的心路历程

徐小棣:师大女附中学生闻佳的遭遇

叶维丽马笑冬:“两个世界”的交叉

季烨:高考那时,肚里儿子踹我一脚

陶洛诵:写诗的少女面前,

站着18岁的哲学家

陶洛诵: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
陶洛涌: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陶洛诵:天涯海角的女附中老三届

难忘张镭,我们这一代人的沧桑史
我和汪三儿,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高岗之女高滨滨,我的第三个同桌
老鬼:小胖姐姐死得好冤枉
立功的林豆豆为何遭遇"不公"?
季思聪:文革中师大女附中的恩师们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