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王波明:启蒙,歧路,重生,一个后发国家为什么能成功?

王波明 新三届 2022-09-19



原题

启蒙、歧路、重生

一个后发国家为什么能成功?





作者:王波明



翻阅马国川先生的《国家的重生:日本战后腾飞之路》,我不由得想起40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本名为《访日归来的思索》的书风靡一时。此书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专家,1978年11月他们到日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回国后撰写报告介绍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展现当时日本民众的生活,大开国人眼界。人们惊讶地发现,日本原来已经那么富裕,因此出现了学习东邻的热潮。

 

从那时起,我就对日本产生了兴趣,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国家。1980年我到美国留学,看到市场上有许多日本产品,而且越来越多。事实上,1981-1986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远远高于进口。

 

为了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齐集纽约协商,于是诞生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签署地“广场饭店”就位于纽约第五十九街,距离我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并不远。


广场协议五国 

《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升值,日本借机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我硕士毕业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发现有大量日本资本涌入美国。无论是工业、房地产,还是文化等产业,到处都可以看到日本人活跃的身影。
 
日本富豪在美国购买工厂、豪宅、饭店、艺术品,日本三菱集团甚至买下了被视为美国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这一波“买下美国”的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平息下来。由于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神话”逐渐褪色。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许多国人也不再把日本作为学习对象。尤其是2010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过日本之后,有些人对日本颇不以为然。
 
但是我认为,作为和中国一样的追赶型国家,日本走过的道路是值得关注的,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不应忽视。马国川先生花费五年时间完成的“日本三部曲”(《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国家的歧路:日本帝国毁灭之秘》《国家的重生:日本战后腾飞之路》),描写的恰好是1853-1973年的日本现代化进程。
 
读日本的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日本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日本为参照,审视同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奋斗历程,更可以给我们许多思想启迪。
 
《国家的重生:日本战后腾飞之路》讲述的是1945-1973年日本的故事,诚如副标题所示,此书的主题是“日本战后腾飞之路”。一个满目疮痍的战败之国,仅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只有当时的联邦德国可以相提并论)。

马国川“国家三部曲”内页展示

如果放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全球就会发现,同时期有许多新兴国家都在“建国”、可是“成功国家”很少,“失败国家”是多数。因此,在阅读《国家的重生:日本战后腾飞之路》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为什么能成功?
 
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可谓言人人殊,难有统一的解释。我个人认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德隆·阿西莫格鲁教授和哈佛大学的詹姆斯·A.罗宾逊教授的解释更有说服力。这两位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文化背景、民族个性等都不是国家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他们在2012年共同出版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对历史发潜阐幽,提出了解释国家成败的两个重要制度框架——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前者是一种多数人参与、利益分享的多元制度,后者是权力和财富高度集中、被少数人垄断的制度。
 
包容性制度分为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攫取性制度分为攫取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经济制度,由此构成四个组合:
 
1)包容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经济制度;
2)包容性政治制度+攫取性经济制度;
3)攫取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经济制度;
4)攫取性政治制度+攫取性经济制度。
 
第一种是最好的组合,能够让一个国家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第二种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的是包容性政治制度,就不会采取攫取性经济制度;第三种也可以让一个国家在一定的阶段里发展起来,但是攫取性政治制度会侵蚀包容性经济制度,因此,最好是通过改革向第一种制度组合转型,当然也有可能堕入第四种制度组合;第四种是最差的选择,一个国家一旦陷入“攫取性制度”的怪圈,即使经济有所发展,也难以持续,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发生动荡。
 
日本战后能够实现经济腾飞、国民富裕、社会安定,完全可以根据上述的制度框架进行分析。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政党政治被废止,议会民主名存实亡,天皇及其背后的一小群特权阶级掌控着日本的军队、政府机构和经济命脉。这是典型的攫取性制度。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
 
从《国家的重生:日本战后腾飞之路》一书可以看出,战后日本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抛弃攫取性政治制度,建立包容性政治制度。

例如,战争结束后,美国在日本推行真正的普选制,日本女性第一次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本书的“在日本寻找麦克阿瑟”一章中,就记载了日本一位立法领袖和麦克阿瑟的一次有趣对话:
 
“我很遗憾地告诉您,选举中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阁下,有一个妓女被选进了众议院。”

“她得了多少票?”“25.6万张。”
 
“那么,这么多选票恐怕不全是靠她那不光彩的职业得来的吧!”
 
这次选举产生的国会议员中,既有政治家、企业家,也有农民、教师、医生、工人和律师,其中有39名女性,包括那位有“不光彩的职业”的女性。日本民众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民主权利,这彻底改变了少数人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

不久后,日本实施新宪法,进一步巩固了民主制度。当时日本政府给每个家庭都分发了一本袖珍小册子《新的宪法,新的生活》,其发刊词庄严宣称:“旧的日本被投进阴影之中,新的日本诞生了。”

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合影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在经济上也实行了一系列变革,包括解散财阀、赋予工人“三权”(罢工权、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颁布反垄断法等,打破了财富高度集中、被少数人垄断的旧格局。
 
其中,土地改革尤其重要,日本政府从地主手里征购了当时全国近一半的土地,将其低价卖给农民,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力也得到极大释放。几年间农业产值增加360%,为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场不流血的和平的土地革命,日本消灭了地主阶级,瓦解了日本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滋生的土壤,也避免了各种激进社会运动。难怪麦克阿瑟说:“在占领期间取得的所有成就当中,土地改革的影响最为深远。”

日本农村农田
 
通过一系列改革,日本建立了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为此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包容性制度化解了各种利益冲突,让大众能够普遍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也让利益受损者得到了合理的补偿。
 
反之,由于社会矛盾被吸纳和化解,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保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实现民主化之前的韩国,攫取性政治制度导致韩国社会冲突不断,经济发展不稳定。在建立了包容性政治制度,完成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之后,韩国才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

日本城市街头

近年来,我多次前往日本,这个富裕、文明、有秩序的高度现代化的国家给我留下了良好印象。然而,就像“日本三部曲”所描写的,日本现代化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它通过明治维新而崛起为世界强国,却由于选择了法西斯主义而走上歧路,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灾难。
 
它在战败之后,建立了包容性制度,因此才脱胎换骨,重新走上发展的正途,在很短时间就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没有人愿意成为失败者,也没有国家不想成功。纵观世界,成功的国家虽然是少数,但是从过去70多年的历史来看,通过建立包容性制度而走向成功的国家在逐渐增多。
 
放眼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摈弃攫取性制度,建立包容性制度。在这个意义上,包容性制度是世界的潮流。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包容性制度,才有光明未来。

马国川说:“与中国一样,日本这个东亚岛国自从打开国门之后,也进入了惊涛骇浪的现代化大转型。这一路百折千回,走得好辛苦,既有过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荣光,也有过沦为被占领国的至暗时刻。那么,它是什么时候才顺利穿过“历史的三峡”的呢?”

所谓的“历史三峡”,看似是我们特有的转型困局,其实却是东方国家,乃至所有后发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湍急险流”——现代文明的转型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更关乎子孙后代的安定幸福。作为第一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亚洲国家,日本究竟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成功经验,以及血泪教训?

比起欧美国家,日本的改革经验,无疑对“中国转型”具有参考价值。马国川的“日本转型史”,更能让我们了解日本独特的文化基因,解开为何汤因比、亨廷顿等西方大师,将“日本文明”视为与“中华文明”同等文明之奥秘。


为此,推荐马国川的“国家”三部曲:《国家的启蒙》《国家的歧路》《国家的重生》,这套书集萃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和见闻,带着浓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剖析了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它的经验教训对于今日之中国既可镜鉴,也可引以为戒。


马国川不但是《财经》主笔,资深媒体人,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亲历者和研究权威。在写作中,他不仅避免了“书斋式”写作,更带着媒体人特有的问题意识,深入近代日本的历史肌理,亲自前往日本进行实地考察,还兼容了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思考,将日本近代史浓缩成一个个人物生动的“建国故事”。读起来,既深刻,又趣味盎然。


“国家”三部曲是他对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全部思考与最新力作,获吴敬琏、刘道玉、易中天、钱颖一、刘瑜、雷颐、许纪霖、冯天瑜、葛兆光等著名学者、作家联名推荐。随书附赠《我与80年代》,马国川与一批思想家对80年代的启蒙与转型的思考,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本文为《国家的重生:日本战后腾飞之路》推荐序,作者王波明为《财经》杂志总编辑。)

文图由先知书店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阅览室

日本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袁晞:阿莉娅和她的时代

袁晞:乔戈里峰,山脚下的动人故事

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
顾土:新冠病毒,从此改写历史
刘苏里:疫病与社会变迁
王家新:灾难岁月的艺术,读《鼠疫》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

陶海粟:奥威尔《1984》出版70周年

巫宁坤:董乐山和《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王友琴:读《一滴泪》中文版

王友琴:巫宁坤先生的《孤琴》

元稹白居易:杭越“市长”秀杭越

绝代双骄:诗仙李白与美女西施

乌合之众:群体癫狂的五大特征

弗洛伊德30句名言,没有所谓玩笑,

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秦晓:草原阅读,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陈幼民:陕北窑洞里的煤油灯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苗棣:从"夺门之变"到《赤龙》传奇

刘再复:五千里恒河的苦行与游思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界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原文阅读”,可进入购书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