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费:品牌如何布局欧美线下渠道 | 出海同学会 No.83 期干货
导语
跨境电商只是品牌出海的冰山一角,以北美为例,电商整体渗透率仍旧维持在较低水平,大多数渠道统计数据在20%上下。显而易见,完全依靠电商完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品牌是不够的,品牌人或早或晚必将走上一条全渠道的探索之路。
成功在欧美运营线下渠道挑战很多,有许多中国出海的企业展开了长久的尝试。应如何设计产品?优先选择哪些渠道?如何找到渠道的买手(Buyer)并展开有效沟通?如何打动买手达成合作?如何长期占据优质渠道而不被清退?本期出海同学会闭门会就邀请了拥有海外线下渠道经验的朋友们,仔细讨论了相关问题,以下是本次内容干货的可公开部分,欢迎需要了解欧美线下渠道的同学们阅读。
本期主要分享嘉宾
DigitalStar CEO Simon
Preet CEO Eddie Li
Geotailer 中国区总经理 张楠
红竖琴 合伙人 Lucy
赛乐咨询 创始人 Joe
深圳乐己乐家智能科技 总经理 许继树
Traini 创始人&CEO Arvin Sun
万拓 副总裁 Eden
Danville Brands 张宸若(值日生)
(*按公司名字母序)
其余嘉宾因公司PR保密不能露出及外发内容
我们同样感谢他们的精彩输出
要点问题
目前欧美线下渠道总体情况
线下渠道入驻要求和注意点
线下渠道运营难点和挑战
线下渠道拓展不错的公司和借鉴
哪些品类/渠道/市场线下机会大
问题:目前欧美线下渠道总体情况
赛乐咨询 Joe
自我和公司介绍:赛乐咨询专注为中国品牌及企业提供出海服务,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部,主要服务包括品牌战略/营销、线上和线下渠道入驻/销售、供应链和物流、工商财税、投资和并购等。我们已经帮助多个品牌入驻到美国线下渠道并成功销售。1999年我就在eBay上销售产品了,后来把公司卖给了DX(DealeXtreme),后续在兰亭、eCargo、GEODIS等公司工作。
中国品牌要走向全球,线下是必须做的,目前全球各个国家线下零售仍然是主流。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22年美国线上零售也仅占16.3%,更多还是线下;韩国较高一些,也只有31.6%;日本更低,不到10%。疫情后我们也参加了CES2023,看到美国线下零售恢复非常快。
美国线下零售非常成熟,是值得拓展的渠道:第一,覆盖地区和人群很广;第二,品牌连锁零售发展历史久,几十年甚至超过百年,用户忠诚度较高;第三,线下购物体验更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高;第四,线下零售卖场和品牌是共生关系,不容易出现类似一些线上渠道封掉品牌的线上店铺等情况。
Geotailer 张楠
自我和公司介绍:Geotailer专门做美国线下市场,团队主要在洛杉矶,2020年开始帮国内大品牌筛选产品,入住美国线下渠道;目前已经协助多个品牌入驻到沃尔玛、Target、Home Depot等渠道。
今年品牌对美国线下渠道更重视:
首先,今年线上增长放缓,拓展线下是一个重要的增长方式。虽然近期美国线下也在清库存(货物积压较多等),但是美国主要线下渠道总销量(沃尔玛、Target、CVS、Home Depot等)还是不错的。
其次,线下渠道能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更强的认知,更好打造品牌。
而且,线下营销也能带动线上销量,我们协助的多个品牌入驻线下后线上增长也更快了。
问题:线下渠道入驻要求和注意点
红竖琴 Lucy
自我和公司介绍:Red Harp(红竖琴)主要帮助中国品牌出海,做品牌营销、亚马逊代运营、线下渠道进驻(如Bestbuy/Target等)。总部在硅谷,北京、深圳及柏林均有分公司。
我认为品牌入驻大型线下渠道(沃尔玛等)算是品牌成功的一个里程碑,代表品牌获得主流线下渠道的认可。因为线下渠道货架展示空间有限,每个品类只能选择在该品类中有限的有代表品牌。
我们帮助国内品牌入驻大型线下渠道(沃尔玛/Costco)的一些经验:
第一,线上和线下的价格要统一规划。品牌方需要确定好,具体每一款产品的销售渠道,如仅线上销售,或者仅线下销售,或都线上/线下都销售。如果一款产品线上和线上都销售,价格一定要统一。
第二,品牌力很重要,线下渠道方很看重。要重视品牌形象,如官网、当地媒体PR,社媒上的官方账号、KOL合作内容、用户Review等。同时品牌做到本地化(Native)很重要,建议品牌方找说当地母语人员(Native Speaker)来做品牌营销相关工作。一些公司在亚马逊上做得很不错,但去谈线下还是不成功,主要是品牌营销内容还不够本地化。可能其官网、社媒内容是由中国员工或留学生负责,和本土的其他品牌还有较大差距。品牌营销上面的推广成本可以不用花很多钱,但是内容一定要本地化。
第三,线上的业绩要不错,如年收入在2000万美金左右或是产品有非常独手的卖点,线下渠道方在引进新品牌时,重点看品牌是否能给他们带来增量。强劲的线上业绩代表产品不错,销量不错。如果卖家公司本身线上销量一般,想拓展线下作为增量,多半很难通过线下渠道的审核。
第四,产品要有创新的卖点。如果产品的营业额还不够多,那产品就一定要有创新性;线下渠道看重产品独创性,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潜在销量和增长。
第五,整个入驻线下渠道流程会较长;我们协助的品牌,入驻时间在6-8个月。
第六,和线下渠道的买手谈之前,各方面的资料要准备齐全。我原来负责日韩、新加坡等线下渠道的入驻,每次谈的时候,渠道方都会要求提供很多资料:公司信息、品牌力的证明,营业额证明、国内零售店的照片、线上旗舰店等信息。
第七,如果入驻大型线下渠道难度大,可以先从中小渠道入手。通过Linkedin或展会等,去接触到一些中小渠道经销商(distributor)的买手。
Geotailer 张楠
我们协助品牌入驻线下渠道的一些经验:
第一,帮品牌方在美国进行“品牌核名”。一些国内亚马逊卖家的品牌,还是不够本土化,所以我们会帮他们取5-6个品牌名,然后用这些新品牌名和线下渠道的采购经理/买手(buyer)沟通,看哪个品牌名更受欢迎,更容易成功入驻。
第二,一般先入驻规模稍微小的“二类店”;在“二类店”跑3个月数据以后,再接触“一类店”。按照线下渠道的规模,头部的渠道(KA渠道),如沃尔玛、Target、Home Dept、CVS等,我们一般称为“一类店”。而规模较小的渠道,如T.J. Maxx、Ross(罗斯百货)、BBB(Bed Bath & Beyond)等,我们一般称为“二类店”。“二类店”也包括一些垂直品类的渠道,如做汽配、垂钓、户外的。
第三,品牌入驻线下渠道周期确实长,一些品牌进入“二类店”需要半年时间,“一类店”需要1年等。
第四,入驻以后,可能会先在1-2家店铺跑1-2个月的数据,再根据数据预估,去准备进入更多店铺,做更多备货等。
赛乐咨询 Joe
要成功入驻线下渠道,产品要有打动买手(Buyer)的独特卖点或价值主张UVP(Unique Value Proposition)。所以建议品牌方花较多时间去总结自己产品的UVP。
我们一些同事原来是线下渠道的资深买手Senior Buyer,他们讲买手(Buyer)类似猫(Cats,很挑剔),每天要面对海量的产品和品牌。因为见的产品太多了,所以只有令他们眼前一亮的产品,有独特价值主张或卖点的产品,才能打动他们。
案例:我们曾帮过一家做电动自行车的公司入驻线下渠道。和他们沟通后,建议他们选择一款可折叠的型号去入驻,而不是他们销量最好的产品。因为这款产品的独立特卖店:用户可以折叠后放到汽车后备箱里,特别适合美国热爱户外的用户。后来这款产品确实成功打动买手(Buyer),入驻到线下渠道。
问题:线下渠道运营难点和挑战
Geotailer 张楠
第一,品牌方入驻线下渠道前,需要明确进入线下的目标,是为了增长营收,还是做品牌,或者是讲故事来提高公司估值。卖家进入线下做品牌,建议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策略,否则在线下渠道很难生存。如准备不够,即使成功入驻,后续销量不好,也会被渠道方末位淘汰。
第二,尽量配合渠道方的建议和要求。渠道方的采购经理/买手(Buyer)本身有KPI要求,他们对自己选中的产品有较大动力希望做好。同时买手对品类理解较深入,也有渠道的销售数据和用户反馈做支持;再结合自己的想法,会提出很多把产品做好的改进要求。虽然沟通和改进过程很麻烦(多半要多次沟通和产品调整),品牌方还是要尽量配合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来调整产品,才能保障产品在该渠道的销量。
我们曾经帮某婴儿食品进入沃尔玛,沃尔玛的采购经理建议把产品包装更换成黑色。品牌方很疑惑换成黑色包装,因为其他大品牌的婴儿食品包装都是暖色调的。后来沃尔玛采购经理解释到,当时整个婴儿食品货架的其他产品都是白色的,使用黑色包装能让产品更加显眼和突出。
第三,资金要准备充足。一般线下商超都是3个月结款,再加产品海上运输、生产周期耗时;基本要6个月才能回款。同时大型线下渠道的店铺又很多(如沃尔玛在全美有几千家店),对品牌方的备货资金要求就更高。所以很多品牌方都想进入美国线下零售渠道,但是谈到供货和押款,就退缩了。
第四,可能要用不同的合作品牌进入不同的线下渠道。很多大型线下渠道也是排他,比沃尔玛合作的品牌不能进入Costco等,这时就需要用其他品牌等进入其他渠道。
第五,一些较难沟通的营销合作,建议通过服务商去沟通。入驻后,品牌方如果要做营销等(做堆头、节日促销、尾货折扣销售等)需要和采购经理沟通。美国同样讲资源和关系,如果关系不够好,谈到的合作资源也不够理想。Geotailer股东是当地人,而且和当地渠道采购经理有多年关系,所以更容易协助品牌方沟通,达成更好的营销合作。
Preet Eddie
自我和公司介绍:Preet专注北美宠物行业线下市场,帮助国内宠物类品牌方布局北美三万家宠物店和更多渠道。团队在北美硅谷为主,对美国市场和品牌营销非常熟悉,再集合数字化工具(CRM+OMS)工具帮品牌方降低进入美国线下渠道的业务门槛。
品牌方跟小店合作有很多好处:首先,品牌方有更强的话语权。相对大渠道,小店规模小和谈判筹码少,品牌方能更加强势,主导销售。其次,一旦和小店建立了联系,关系会很稳定,销量也比较稳定。美国的很多小店,经常是10-20年的生意,只要没有特别大意外,小店就能持续销售你的产品。而且一些关系好的小店,在他们店铺活动(比如店庆/节日等),还会邀请关系好的品牌方一起参与。再次,这些小店的进货频次也不低,一个月可能会进货3-4次,每次几百和上千美金;给品牌方带来稳定持续的生意。
接触这些小店主除了展会、Linkedin、Google Maps等以外,推荐找到当地销售代表(sales representative)合作。销售代表(sales representative)会把品牌方的产品放到自己的车里,然后每天开车在他能覆盖的区域内给小店推销。这些人和当地的小店有多年的关系,信任度高,推荐产品更容易。品牌方只需要合作销售代表(sales representative),提供对应产品和分成(Commission)就行。联系销售代表最高效的途径也是展会,他们偏向线下面对面的沟通,看产品和品牌是否能打动他们。一般品牌方内部也有专门对接和管理销售代表的部门;一个销售代表能覆盖50-80家小店,所以需要对接的销售代表还是很多的。
DigitalStar Simon
自我和公司介绍:Digiatl Star成立于2019年,团队主要在加拿大多伦多;主要帮助国内品牌卖家落地北美。开始在Shopify生态中做了一些服务,后来做了WMS的供应链管理的SaaS工具、品牌营销等服务。
补充线下渠道的拓展和运营的挑战:
第一,本地化的采购圈子:渠道有专门的买手(Buyer)负责某个品类,当品牌没有知名度时,买手(Buyer)的谈判姿态比较高,需要有本地销售圈子推进项目进程。
第二,渠道会不定期做促销,促销的费用由品牌方补贴(只适用某些渠道)。在品牌没有知名度时,要给产品的定价留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至少35%以上。
第三,运营过程中的流程标准化和业务数据统一问题。我们有客户,渠道一共有50+,每个渠道会提供自己的订单系统,对于品牌方,就需要有自己内部运营管理的ERP用来对接渠道和仓库。目前我们DigitalStar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帮助品牌方解决相关问题。
万拓 Eden
我们投影仪在线下做得还不错,总结一些经验:
第一,从一开始就重视品牌建设,包括:品牌起名、产品包装、网站、社媒和KOL营销等。同时,公司在美国有分公司,有很多本地员工去产生本地品牌营销的内容。而且较早就和本地公司进行商务合作,展示品牌等。
第二,产品在线上销量不错(亚马逊算头部),进入线下相对容易。某线下渠道主动联系上我们美国分公司,沟通产品入驻销售。当时该渠道的投影仪品类,产品较为陈旧,销量增长乏力。他们做了内部分析,发现投影仪品类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被亚马逊抢走了;他们就决定去亚马逊上找热销的产品和引入热销的新品牌。正好我们产品销量不错,品牌建设也不错,就很快入驻销售了。
第三,进入一个线下渠道后,再进入其他线下渠道会相对容易。比如进入了Walmart,那再和Bestbuy,Target沟通就容易很多。
第四,进入渠道销售后,同款SKU会要求同步线上和线下价格。价格上,线上渠道商和线下渠道商都要求很严格。如果他们发现同款SKU在不同渠道的价格不统一,可能会丢失购物车(线下),或者要求强制降价等。长期来看,还是要独立规划产品线,不同渠道不同SKU;因为线上线下的受众、流量、成本构成都不同。虽然会增加研发和管理的难度,但是值得的。
第五,线下渠道合作的商务条款比线上要复杂。比如项目收费的细节会比较多,包括折扣、活动等;履约要求、发运规则、退回率算法等都和线上不同。公司就需要详细理解条款,然后做出正确应对和成本规划。
赛乐咨询 Joe
更多一些成功入驻和成功销售的案例:
案例一:国内某袋装魔芋丝品牌,成功入驻美国线下渠道。主要是独特的卖点(UVP):魔芋产品很健康,且口味独特。
案例二:国内某蓝牙音箱/耳机品牌。他们蓝牙音箱做得挺好,但入驻线下渠道时,我们推荐优先用蓝牙耳机入驻。因为卖场会比较吵闹,蓝牙音箱是外放的;用户在商场的嘈杂环境很难感受到蓝牙音箱的音质。而耳机不用外放,能更容易让用户体验到产品的高品质音质。这样先从耳机切入,等品牌占领一定用户心智后,再把蓝牙音箱引入线下。
案例三:国内某LED照明品牌。他们产品很早就进入了Bestbuy,但是销量不是特别好。我们分析后,建议他们修改店铺内产品展示的风格。增加了更多凸显他们LED特色的场景展示,凸显不同颜色光源和功耗低(不烫手),后来销量就起来了。
问题:哪些品类/渠道/市场线下机会大
Preet Eddie
宠物行业线下比较重大,包括宠物洗浴服务等都需要到店铺才能完成。美国宠物线下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金,占宠物领域的85%;其中非连锁的小店又占70%左右份额。每个单独小店的规模可能较小,但是都是流量入口,而且复购率很高(一个店铺服务好周边的社区的回头客户)。
如何触达这些小店的店主,销售产品。除了上面讲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针对线下零售店批发的B2B网站,比Faire.com平台。这个平台2017年成立,主要是帮美国线下零售商对接货源。是过去5年美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公司,最新一轮估值已经达到130亿美元。
Traini Arvin Sun
自我和公司介绍:Traini 是AI智能化宠物培训互动平台,主要提供数字化课程内容、训练师实时在线指导、通过AI技术捕捉宠物动作来给出及时纠错反馈等,提升了训练沉浸感和趣味性。
更多的线下渠道机会和拓展:
第一,品牌可拓展到一些结合产品使用场景的渠道。举例,某宠物品牌成功把产品打入Wayfair这样家具品类的卖场。一般来说,宠物产品不会考虑入住专门销售家具的卖场。但是品牌方在家具场景中摆放一些宠物类产品;消费者也会因为场景的带入而购买。
第二,一些特殊渠道也值得考虑和拓展;因为渠道特殊性,一般较难入住,拿下该渠道后就比较稳定,也是壁垒。举例,疫情期间某台湾方便面品牌成功打入美国的某监狱渠道。开始该品牌一直想进入该渠道,不过难度较大。疫情创造了一个契机,监狱比较缺粮食,而且也偏向性价比高的商品。该品牌多次沟通和推销后,终于拿下了监狱渠道。后来因为疫情,监狱那边资金紧张,长期无法付款。但该方便面品牌方还坚持,持续供货。最后疫情后监狱方付款解决了,还让该品牌给更多品类供货,订单就越来越大了。
第三,要善于去发觉渠道已销售产品的问题,推出创新产品打动渠道。有一个朋友,她发掘美国线下渠道销售的蜡烛比较简单,只有普通的白蜡烛。她根据自己多年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判断,不同颜色和不同味道的蜡烛在当地有市场,就创业找国内工厂生产了不同类型的蜡烛。后来通过Linkedin找到Target的买手,经过很多次邮件沟通,买手终于同意她去展示产品。最后成功进入Target,目前一年销售额也超过几千万。
第四,可以直接收购美国当地品牌进入线下渠道。有些美国的小品牌,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他们已经和线下渠道商建立了关系。收购的方式就能让品牌方较快和线下渠道建立联系,把更多产品引入渠道。
DigitalStar Simon
北美的华人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对应华人的线下渠道和生意也不错。虽然在规模上还较小,但国内很多热销的产品(零食、饮料等)在北美华人圈也很受欢迎。
赛乐咨询 Joe
京东在欧洲(荷兰)开了Ochama线下超级仓店,采用“仓店”模式,提供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全品类零售商超,商品品类涵盖食品生鲜、家用电器、美妆、母婴、时尚、生活家居等。Ochama目前食品品类包含当地产品,也包含进口食品;很多从中国进口食品在当地也很受欢迎。如果有在欧洲销售食品的中国卖家,Ochama渠道也可以参考。
本期笔记整理员:曹悦好,Martin
—往期精选文章链接—
科技与企业服务
2023CES和中国消费电子出海机会 | 78期干货
远程协作常态化的新世界 | 73期干货
跨境电商
2023东南亚电商的积极变量与机会 | 80期干货
如何洞察用户,打造有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 74期干货
应用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