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的自由贸易大博弈(上)
纽芬兰(newfoundland),意为“新发现之地”,这个位于北美洲东北部的海岛,是英国人踏上北美洲的第一块跳板。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英国长久地隐忍不去侵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活动范围,不是出于对教皇训令的尊重,而是因为惧怕伊比利亚强大的实力,因此转向超出伊比利亚活动范围的北大西洋,寻觅属于自己的机会。
纽芬兰的位置
1496年,也就是哥伦布第二次西航返回的那一年,在英国都铎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七世的派遣下,意大利籍航海家约翰·卡伯特朝北大西洋方向航行,并发现了纽芬兰。从此,这里不再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的乐园,而成为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纽芬兰浅滩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扼北美洲与欧洲交通要冲,运输十分便利,1912年,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就是沉没于纽芬兰附近海域。纽芬兰还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鳕鱼在十六十七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石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大规模机械化捕捞,将纽芬兰似乎永远也取之不竭的渔业资源破坏殆尽。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如今,纽芬兰渔场已经被永久关闭,纽芬兰鳕鱼已经成为历史,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人类的贪婪与短视一个深刻见证。
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纽芬兰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位于纽芬兰岛西海岸的格罗斯莫国家公园,集纽芬兰大自然的壮美于一体。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有力地证实了地球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国际地质学界提供了难得的科学依据和教材,也为人们展示了瑰丽的地球奇观。它是地质、考古和生物学家、野外旅行者、大自然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的理想目的地。
由于纽芬兰位置十分重要,资源极为丰富,长期以来成为英法争夺的焦点。一战之后,纽芬兰短暂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1949年,纽芬兰并入加拿大联邦,并与拉布拉多半岛东北部组成纽芬兰省。
就在纽芬兰成为独立国家的短暂岁月中,这里曾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1941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纽芬兰的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重型巡洋舰上,签署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中第4条宣布: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他们的经济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1932年英国放弃自由贸易,时隔九年之后,自由贸易的大旗再一次被高高举起,只不过旗手从英国变成了美国。这也是长期以来一直执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美国,第一次在正式外交场合提出自由贸易原则。
1944年,就在诺曼底激战正酣之时,来自44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饭店,一起商讨战后国际经济运行的问题。
这次会议表面上说是世界各国共商大计,但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世界经济霸权的交接,即从英镑霸权到美元霸权的交替。以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特别助理的哈里·怀特为首的美国代表团,凭借战后美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黄金储备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地位,力挫英国代表团团长、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最终确定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是:确定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成立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
布雷顿森林饭店
此时的美国急于释放战争期间积累的过剩产能,所以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推销自由贸易主义,希望全球各个市场的大门都能向自己敞开。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美国才真正从贸易保护投向自由贸易的怀抱。这时,距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出自由贸易,已经过去了整整168年。
关贸总协定中明确规定:不管哪个国家都不能再随意提高关税,或者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协定,如果要强行实施,就有可能遭到其他国家联合的经济制裁。包括美国自身的所有签约国家,都必须遵循共同的规则:你要获得别国的市场,就必须让渡本国的市场作为交换。
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产值大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它的贸易量占全球出口贸易的三分之一;黄金储备占全球黄金的四分之三。1950年,美国人均GDP是西德的4倍、日本的15倍。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美国是头号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只要各国向美国开放市场,在技术水平不对等的情况下,美国的企业将一直保持优势,而缺乏贸易保护的其他国家,也很难成长出能够动摇美国霸主地位的企业集群。因此,美国的霸主地位将坚如磐石。
就这样,一种国际贸易的“新秩序”出现了。说它新,其实一点也不新,正是一百年前大英帝国推行的国际贸易秩序的翻版。虽说这一切都是暗藏着“美国利益优先”,但好处也是很明显,世界贸易快速增长,没有再出现像30年代出现的那种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大混战的局面。
今天的人们不再像古人那样因为私人纠纷诉诸暴力,享受平和的社会环境,根源不是因为人们的道德情操变得更高尚了,而是因为存在一个强大的、个人无法抗衡的国家机构垄断了暴力,用强力手段压制私斗。同样的道理,世界各国不再因为一点点纠纷大打贸易战,关税战,不是因为世界各国都变得“恭俭礼让”,而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超级强权禁止大家这么做,违令者将会遭受难以忍受的惩罚。在当今这个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经济体系下,贸易制裁的威力堪比战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都知道长期遭受贸易制裁的朝鲜过得很惨,但设想一下,粮食不能自给并且高度依赖外贸的韩国如果遭受同样的贸易制裁,韩国的经济形势会一落千丈,境况肯定比朝鲜还惨。
1947年,美英等23国政府为国际贸易签署了一份临时性文件,这个文件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的条约文件,它创造性地建立了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使得因贸易摩擦而引发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这份“临时”文件一直沿用了47年,直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建立,在这47年里,全球关税大幅度降低,平均关税从40%降到4%以下,吸纳了上百个缔约方,举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处理了百余起贸易争端。贸易渠道的畅通,使得全球贸易额成十倍得快速增长,极大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并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要比英国主导的那个版本更加有效,因此世界享受了一轮超长的“和平发展期”。
世界局势看起来安定祥和,但实际上处于一个深刻的悖论之中:世界和平是由超级强权保证的,和平是否能持续下去,取决于这个超级强权与其他国家的实力差距是否大到无法逾越。另一方面,这个超级强权维护这样一种国际秩序,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以及一小撮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被牺牲被剥削的群体。发达国家联盟还要采用种种手段瓦解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防止其孕育足以挑战发达国家的实力。
发展工业就要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史上看,积累原始资本的途径要么通过对外掠夺,要么通过对内剥削,两者必居其一。后发国家对外掠夺是不可能了,只能靠对内剥削。这样一来,就可以用“人权高于主权”的普世价值大棒来敲打。
如果将各个国家看作“人”,整个国际社会看作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完全为了“精英阶层”谋福利,“劳苦大众”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这不禁让人想起欧洲中世纪以及周朝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甚至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社会。为了维护这样一种不平等的体系必须配合宗教洗脑,让人们安于现状。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以及美式普世价值,就是美国钦定的新时代“洗脑宗教”。
面对这样一种不公平的国际状况,被西方洗脑的一些前殖民地国家很快就认命了,但是一些曾经拥有过辉煌历史的国家,则并不甘心于这样一种现状。特别是曾经长期矗立于世界中心的中国人,两千多年前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始终在脑中回响。
但是,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实在是太孱弱了。经历了长期公共殖民地和战乱的摧残,虽然建立了崭新的国家,但是中国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几乎掉进了全球鄙视链的最底层。工业基础基本为零,农业生产跟两千年前区别不大,人民大部分是文盲,饥荒和瘟疫时刻威胁中国人的生命。
当时中国的状况不仅远远不如基本同期独立的印度,甚至还不如非洲的一些前殖民地国家。想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逆袭,其难度实在是难以想象。
幸运的是,二战之后的世界秩序并不是单极,而是双极。双极就意味着变化和机会。这不仅是中国的幸运,也是全世界幸运。
在全球贸易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很快就发现另一个大国正在威胁自己的地位,这个大国就是苏联。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不断加强自己在东欧国家的影响力,这使西方世界倍感压力。1947年就在制定关贸总协定的同时,美国对苏联展开了经济封锁。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提出对苏联发起冷战,以遏制共产主义。
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目的是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抗衡。为了面对共产主义阵营的扩大,随后几年,美国又陆续和西德、希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东和东南亚的国家签订了单边和多边条约。
世界从此进入冷战时代。
冷战不仅仅意味着两大阵营军事上的对抗,同时,也宣告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战开始打响。由于核威慑的存在,美苏爆发热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后者才是美苏较量的主战场。
1949年,美、英、法、德等17个国家秘密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目的就是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禁运和贸易限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份禁运清单上有一份所谓的“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 500 余种。
也就是说,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就在提防中国崛起,促使中共政权崩溃,这一目标甚至比打倒苏联还要优先!
冷战把世界割裂为两个阵营,两个阵营之间的贸易量急剧下滑,国际贸易基本只在各自阵营内部进行。由于共产党国家没有了西方的市场和原材料(其中某些关键战略原料是极为稀缺的,比如橡胶,整个红色阵营中只有中国海南有少量出产),资本积累只能靠内部积累来完成,无论是从人口、资源、市场规模、物流条件(海路VS陆路)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条件,巴统体系全面占据压倒性优势,因此苏联落败其实是早已注定的。
居然让苏联支持了这么久,反而证明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的运行效率,其实是很成问题的。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美国不惜一切代价扶植欧亚大陆上的“民主国家”,美国致力于将这些国家和地区打造为经济发展的样板,以吸引其他共产党国家(尤其是中国)发生颜色革命。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承认,共产党国家已经在生产增长上超过了美国,“这就是共产主义在许多地区产生极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在那些地区,‘解放’、‘自由’和‘个人尊严’的口号几乎毫无吸引力”。“我个人开始相信,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些方法在提高生产水平方面,超出共产党的那种大规模努力的好几倍,要阻止世界上许多地区落入共产党控制之下将是非常困难的。”
杜勒斯的想法其实是很现实的。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在战后二十年的时间内,共产主义思潮在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拥有很大的受众群体,即使在美国本土也是声势浩大。所以才会出现麦卡锡主义,掀起白色恐怖大肆迫害共产党和左翼人士。
如果美国不能在欧亚大陆上打造出更多的“成功国家”,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共产主义阵营,这样就会使苏联阵营的人口和经济总规模上升,美国阵营实力受损,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美国阵营崩盘。
二战接近尾声时,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抛出一个极为严厉的“摩根索计划”:将德国和日本的重工业基础彻底摧毁,使其永远变成一个农业国,从而避免这两个国家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按照摩根索的原话,“让他们(德国人)能喝到美国士兵战场上喝的汤就行了,这样他们才能为战争罪行忏悔”。
这一计划已经获得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批准,然而最终胎死腹中,因为美国和英国的多位高官担心,如此严厉的惩罚措施,反而会让日德死心塌地倒向苏联,增强苏联阵营的力量。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存在苏联对美国的制衡,战后的世界是美国一家独大,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将不会出现,德日等体量较大的发达国家可能都不会存在,全世界除了美国这个财富中心,以及若干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战略支点(例如(新加坡、以色列、台湾)之外,其他地区就是一个放大版的“拉丁美洲”。世界各国都会被解除工业化,像拉丁美洲和非洲那些国家那样陷入分裂和动荡,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之下,成为美国永远的经济和金融奴隶。
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吸取了大英帝国覆灭的教训,消灭所有潜在的竞争对手,确保美国长远的自由与繁荣!人类历史恐怕将堕入最黑暗的阶段。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关键转折点。
朝鲜战争是中国保家卫国的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真正的立国之战。正是在这次战争中,苏联看到的中国的巨大动员能力,战争一结束,156项援助工程上马,成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基础。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认识到自身军事力量的局限,开始在欧亚大陆上扶植帮手,以应对苏联的挑战。
但美国没想到的是,真正对其经济和贸易大国地位发起挑战的对手,就在自己一手扶持下诞生了,它们就是日本和德国。正如十九世纪的英俄大博弈中,英国为了遏制沙俄咄咄逼人的挑战,扶植德日作为帮手,结果造就了最为可怕的敌人一样,美国虽然一心想摆脱英国的宿命,但是还是无奈地一头栽进相同的历史宿命中。
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篇。
注:文章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相关权益事宜请尽快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血月系列》前文链接: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谈古论今(BSFS_View),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帖推荐:
内鬼”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居然会导致亡国?——知春路风云录之七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赞赏请扫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