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说”拉二钢“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写在前面
“有生之年发现拉二,爱上拉二,是一件幸运的事。”
【乐迷心窍】这一期讨论会的主题是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我们尽力把36位著名钢琴家演奏的共108个乐章的大部头CD唱片合辑,以及所有“拉二钢”的演奏视频全部呈现给大家,同时也诚挚邀请【乐迷心窍】的所有老师和乐友们共同参与,讲一讲您聆赏“拉二钢”后对该乐曲或作曲家的感受、评价和看法。相信这篇全面、深入、专业的文章能满足您对“拉二钢”的所有期待!
本文按照研讨人的姓氏拼音排列发言顺序
1 鲍元恺
自信心的重要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将之题献给达尔医师。为什么呢?这背后是有故事的。
拉赫玛尼诺夫在学期间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学生,他毕业的时候写过一出独幕歌剧,还写了前奏曲,尽显作曲的才能。之后他又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在首演时由格拉祖诺夫指挥演出。格拉祖诺夫由于出演前喝了太多酒,演出时把乐曲整个弄乱了,结果首演失败。这对拉赫玛尼诺夫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顿时失去了作曲的信心。这种事发生在一个有这么高才能的作曲家身上,从那天开始,他就得了抑郁症,认为自己不是作曲的料,准备停笔不再作曲,只要好好弹自己的钢琴就好。
这时候有一位大文豪长者列夫·托尔斯泰跟他讲了一句话:”抬起你的头,走你自己的路。“当然光靠这句鼓励的话还是不行的。于是托尔斯泰为他请了一位心理医师,这位医师就叫达尔。达尔医师用催眠术重建了他因为《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而丧失了做一位作曲家的自信心,进而于四年之后创作了被公认为是顶峰之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所以我们才有幸能欣赏到”拉二钢“这样精湛恢弘的名曲。
这件事也说明了自信心的重要。
▲钢琴叶甫格尼·基辛 | 法国电台爱乐乐团 | 指挥郑明勋
1 Grimaud 格里莫
2 Trifonov 特里福诺夫
3 Buniatishvili 卡蒂亚
4 Cliburn 克莱本
2 方岽清
方岽清谈拉二
每听到一场高水准的现场演出,或一张令人身心激动的唱片,就仿佛感受到艺术的洗礼,这感觉就像经历一次自我的深层忏悔与救赎。
一部音乐作品,真正到达听者的耳朵,需要经历一个“四维空间”。
一维:是创造者,也就是作曲家;
二维:是演绎者,也就是指挥家&演奏家;
三维:是作品的记录者,也就是录音师,以及承载音乐的载体(唱片/或DSD等介质);
四维:就是聆听,可能是在音乐厅,再可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i-Fi音响器材”
我们聆听古典音乐的很多历史性经典版本,随着时间流转,一维二维,甚至三维层面都已作古,不复存在,若干年后我们自身也会面临这个问题。所以,三维录音的层面是非常重要,而且录音是连接音乐与听者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1.丹尼尔•特里福诺夫 & 杨尼克•泽尼特•赛金 执棒费城交响乐团 (唱片号:02894835335 GH)
▲请参考【专辑分享#2 Trifonov 特里福诺夫】
2.海伦•格里莫 &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执棒爱乐乐团 (唱片号:8573-84376-2 LC)
▲请参考【专辑分享#1 Grimaud 格里莫】
3.郎朗 & 尤里•特米尔卡诺夫执棒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唱片号:002894792236 GM2)
4. 佛朗索瓦·芮内·杜夏布勒 & 艾力雅胡•因巴尔执棒爱乐管弦乐团(唱片号:06301 84112 LC)
▲请参考【专辑分享#10 Duchâble 杜夏布勒】
5.齐默尔曼 & 小泽征尔执棒波士顿交响乐团
▲请参考【专辑分享#6 Zimerman 齐默尔曼】
以上这五张“拉二”(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2)版本是我平时经常聆听的,与D&G公司早年出品的里赫特版(大禾花系列),米丘利公司出品的贾尼斯版,DECCA公司出品的阿什肯纳齐版,和菲利普公司出品的阿格里奇金线版等诸多倍受推崇的“老”演奏家经典版不同的是,这几个版本从演奏到录音到唱片封面以及内页的制作都可圈可点,在感受如同排山倒海般激情澎湃的拉氏作品的同时,这几个版本对聆听硬件的考验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评判一张好的唱片很综合很复杂,是一种从一维到四维的建立,作品——演绎的精彩或稳定性——音乐厅声学效果——录音师前期操控——后期制作——宣传推广,诸多环节缺一不可。
正如钢琴家特里福诺夫所言:“拉赫玛尼诺夫掌握了他最喜欢的近代作曲家语言,用幽默,尊敬,才华与感人的情感,创造了他非常俄罗斯式的‘合成器效果’!从这个意义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一段旅程,也是一个演奏家要到达的目的地……”
5 Janis 贾尼斯
6 Zimerman 齐默尔曼
7 Richter 里希特
8 Weissenberg 魏森伯格
3 景作人
我心中的“拉二钢”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共写了四首钢琴协奏曲,还有一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业内习惯称其为“拉五钢”),这一系列作品,都是俄罗斯钢琴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作。
“拉二钢”常被人们称为“拉二”,其实这并不准确,因为拉赫玛尼诺夫还有一部《e小调第二交响曲》,它也极为著名,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重要代表作。这部交响曲在业内被称为“拉二”,因此为了不混淆,《第二钢琴协奏曲》还是称之为“拉二钢”更好。
“拉二钢”是我年轻时爱不释手的作品,至今听了无数钢琴家的演奏(有唱片有实况)。当年,我曾被它那忧伤、悲壮、抒情的乐思和乐句深深打动,就像我喜爱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那样,每次听到它,都有一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感觉。
“拉二钢”是标准的浪漫派钢琴协奏曲,在技术方面,它“科学”得无可挑剔,合理得恰到好处,相比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拉二钢”在技术层面上更为“顺畅”,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拉赫玛尼诺夫著名钢琴家的身份。
俄罗斯钢琴艺术在19世纪有着很辉煌的业绩,当时,安东·鲁宾斯坦、尼古拉·鲁宾斯坦、约瑟夫·霍夫曼(安东·鲁宾斯坦的学生)、斯克里亚宾等人,都是当时名誉欧洲的钢琴大师,而拉赫玛尼诺夫则是另一位著名钢琴大师齐洛蒂的学生。
俄罗斯钢琴艺术早期受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影响颇深,安东·鲁宾斯坦就是李斯特的弟子。鉴于此,俄罗斯钢琴作品在很大成分上都有着李斯特的影响痕迹,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它的“拉二钢”及后期的“拉五钢”,都有着很多李斯特式的技巧及变化形式。
“拉二钢”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浓厚的情感特征和民歌特点,这一点与“拉二”交响曲很相似,更与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及协奏曲相似(“柴五“、“柴一钢”、《小提琴协奏曲》等)。我个人感觉,“拉二钢”与“柴一钢”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在作品的结构构思、音乐展开、抒情表现等方面,它们都是非常接近,就连第一乐章钢琴的进入及第三乐章的抒情主题发展的模式,二者都有着相辅相成的共同点。所以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听“拉二钢”就好像在听“柴一钢”的延伸版,两部作品的创作虽然间隔了25年,但其精神魂魄和艺术风格却始终没有脱离。
说来也好理解,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与柴科夫斯基最接近的作曲家就要数拉赫玛尼诺夫了(塔涅耶夫也是直接的传承者),他的创作风格,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做是柴科夫斯基的延续,更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精神上的全面继承者。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歌剧和协奏曲,其中都有着柴科夫斯基艺术上的深深影子。
“拉二钢”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然而近年来,我却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转而酷爱起了“拉三钢”和“拉五钢”,当然我还更加爱上了勃拉姆斯和弗朗克的钢琴协奏曲,这也许是与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欣赏趣味的转变有关吧。不过这没什么,或许若干年后,我可能又开始将“拉二钢”视之为至宝了。
无论怎么说,“拉二钢”都是世界钢琴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必将是长久而又永恒的。
▲钢琴格里莫 | 2008年琉森音乐节交响乐团 | 指挥阿巴多
9 Licad 丽卡
10 Duchâble 杜夏布勒
11 Jando 扬多
12 Bronfman 布朗夫曼
4 吕绍恩
名列前茅的拉二钢
赞【乐迷心窍公众号】编辑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CD唱片集锦的36位著名钢琴家演奏的共108个乐章的大部头CD唱片集,为乐迷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是一项带有表演与研究性的学术工作,值得称颂!现在,他们又陆续编辑出了它的录像全集时,主编邀我写几句话如下:
众所周知,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近代史以来,此时正是音乐艺术的巴洛克刚刚开始的最初四十年,有什么样的社会必然有什从样的文化,创新的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时期随之出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1685年巴赫、亨德尔二位巨人同时出生,而巴洛克时期结束在1750年,恰好是巴赫的去世日!这一年海顿18岁,六年后莫扎特出生,二十年后贝多芬出生,古典乐派出现了,以【交响乐之父、室内乐之父、奏鸣曲式之父、主调音乐体裁曲式之父海顿】为首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诞生了!
这是人类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因为他引导出了人类音乐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一一即浪漫派的诞生!
最后让我点题说一点与拉二钢协的话。大家可以查一下音乐史教科书,再上网搜索一下《十大钢琴协奏曲》,你可见到从来就没有一个举世公认的十大曲目,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不统一,但确有几部最重要的是统一的。
现我发表一下我几十年来在作曲教学,讲授理论大课时对十大钢琴协奏曲的排序如下:我认为排在第一、第二名最伟大、最杰出的钢琴协奏曲当属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第三,柴可夫斯基的排第三名,以下是格里格、贝多芬、舒曼、布拉姆斯、李斯特、肖邦、莫扎特(我指的是d小调的20号,不是C大调的21号那首)共十首!
我的排序原则是由我从父母爷奶外公婆那里继承下来的性格所形成的世界观、艺术观决定我的审美原则,我的艺术观是北宋大将军宰相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指导的一生。所以我从来认为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是思想家的莫索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二人,而眼泪汪汪的柴可夫斯基只能说是最著名的俄国作曲家,最杰出的俄国作曲家当属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由此,大家可以知道我为什么把二部拉氏钢协列为第一、二名,而把肖邦、莫扎特放在倒数二名去了吧!我是按我的心灵和我的耳朵决定的,我听音乐首先是听它埋在地底下的树根,其次才是地面上的树干、树枝和树叶!
/ 中央民族大学首任作曲教授吕绍恩2020于北京
13 Rachmaninov 拉赫玛尼诺夫
14 Yujia Wang 王羽佳
15 Lisitsa 李斯蒂莎
16 Katin 卡廷
5 吴纯
吴纯说拉二
拉赫玛尼诺夫(下简称老拉)《第二钢琴协奏曲》(下简称拉二)对于每一个钢琴演奏者和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作品,同时在每个人心里也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一乐章,从“巨人的脚步”开始,再到“冬雪的融化”,涌动的都是绵长的乐句。俄语诗词中的单词,很多都由8个甚至10个以上的字母组成;老拉一个个乐句的起始与结束,就好比是用长长的单词串起来的诗句。因此,在演奏中对于乐句的安排尤为重要——所谓“安排”,除了句首和句尾,还有对句子“高点”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构建走势的急缓,音程的距离,最终所要到达的“目的地”。从这几个方面都需要体现出来对原作的尊重,也需要传达演奏者的心声。
演奏老拉的东西,技术的保障固然不可少;但相对于第三乐章来说,第一乐章的纯技术要求并不算太高。作品开头,乐队旋律与钢琴的“陪衬”相互交织,钢琴的“呼吸”必须和乐队一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万万不能把每一个左手的底音(Bass)都弹得很响亮、想要弹出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原因很简单,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句子”,一切就都能解释清楚了:太强的Bass会让音乐停顿,破坏音乐发展的动力,钢琴也就跟不上乐队的律动,甚至有“呼吸困难”之态。
简单的加速“炫技”过后,音乐接着步入主题。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左手好像薄冰下涓涓流淌的溪水,右手勾勒出对春天的期盼心情。后面的几次主题再现,不论是八度的运用,还是内声部添加三连音的方式,都是为了把这份期盼转变为“呼唤”,让心声更直接、更动情。
几经辗转,通过一个超过30小节的渐强(也可以说是准备或推动),乐章到达了高潮:乐队的旋律再次回到开头,钢琴的衬托变换了形式,更有节奏感,充满前行的动力。
这里,我想说一下接下来的一段Solo(钢琴独奏片段)。我想,演奏者在这里增添巧思会更具吸引力。独奏片段的最后,也就是乐队再次进入前的一小节,是一个渐强:大部分人都会通过一个渐强,和乐队在下一个小节汇合,然后直接用Forte延续音乐发展。但试试看,如果在这个渐强之后,和乐队一起突弱,然后从Pianissimo开始呢?是不是能够再次感受“雪”的细腻,以及对于它们即将消失的不舍?
推荐给大家一个版本——我的恩师弗拉基米尔-克莱涅夫(Vladimir Krainev,1944-2011)演奏的拉二。正是Solo过后突弱的处理,这一点睛之笔,让我钟爱。
▲吴纯1999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时的留影
▲钢琴 王羽佳 | 韦尔比亚音乐节交响乐团 | 指挥 尤里·特米尔卡诺夫
17 Zilberstein 齐伯丝坦
18 Larrocha 拉罗恰
19 Katchen 卡钦
20 Varsary 瓦萨里
6 许锡铭
听拉二钢协的联想
1879年上海交响乐团成立,不少俄国人入团当演奏员,乐团是远东最早的交响乐团。
1927年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聘请的三十多位教授中半数是俄国人。
由此,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俄罗斯古典音乐的灵魂和精神开始融入中国学音乐和爱音乐的文化人的心里。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包罗丁……的名字在许多人家里的琴谱上,在当时音乐会的节目单上频频出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大学推行苏联体制,上音培养音乐家的主旨自然以俄罗斯乐派为楷模。
不久中国开始派钢琴学子参加国际钢琴大赛了,《柴一》,《拉二》自然成为中国钢琴家夺魁的拿手。
作为爱乐者,听古典音乐超过一个甲子年的我,最挚爱的钢琴协奏曲就是《拉二》。
说起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有两个元素常常蕴含在其音乐中。一是“钟声”,另一是其后期作品里的“死亡”。
那个“震怒之日”的主题,被作曲家引用到“帕克尼尼主题变奏曲”,交响诗“死岛”,“交响舞曲”等多部作品。
莫斯科市内林立的东正教堂的钟声时时环绕在拉赫的耳边,化进了他的多部作品中。有一部交响合唱取名就是“钟声”。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引子就是用和弦来模仿钟声。
兴趣所至,提笔本文之前,聆听比较了多部“拉二”引子的前八小节的钟声。不同演奏家,竟然响出韵味气势各异的钟声。齐默曼是忠实照谱的和声和弦 ,阿斯肯那齐是短促滚动的分解和弦,而狼女格里莫却是将根音游离出来先下一音,再同声弹后面的和弦。
拉赫在创作此曲时,刚从心理困境中,经过治疗释放出来,又适逢新婚,乐曲情绪并不压抑,虽然还总是带着点他固有的那份伤感。
那教堂的钟声由远及近,在随后起伏的音响伴和下如上帝的慈爱波动滚来,温暖着忧伤之心。
在众多优秀的版本中,近几年我特别喜欢狼女格里莫与阿巴多的合作。在终曲高潮来临之前,音乐瞬间休止,她与阿巴多交换一个眼神,立即将音乐潮流推向充满人间大爱的狂喜境界。
行文至此,我顿然又想起拉赫的名言:
“音乐是什么?,音乐发自心灵,抵达心灵。……音乐的姐妹是诗歌,她们的母亲是忧伤。”
21 Biret 比芮
22 Kissin 基辛
23 Ashkenazy 阿什肯纳齐
24 Scherbakov 谢尔巴科夫
7 曾伟
拉 2 谈
记忆里第一次听拉赫玛尼诺夫《第2钢琴协奏曲》,还是在王府井外文书店买的一盒引进版磁带:格拉夫曼独奏,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
源于拉赫玛尼诺夫对钢琴技术的完美掌握,其创作的钢琴作品均十分华丽,其中难演奏的作品亦是发烧友街谈巷议热门话题。其创作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当中,最通俗而又易被听众所接受的是第二首。这首作品献给医治好作曲家精神疾病的心理学医生、催眠师达尔博士。据说,因为《第一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失败,致使拉赫玛尼诺夫一蹶不振,酗酒成性,接下来的三年里根本无法作曲。他的家人在绝望中将他送去莫斯科找治疗酗酒方面的名医尼科莱·达尔(Nikolai Dahl)。治疗三个月后,拉赫玛尼诺夫写下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曲家深深地感激达尔,并将乐谱题献予他。
我曾经和指挥家程晔聊天,说乐迷常常对一部作品聊聊感受、感想,你对作品的感想通常是什么样的?程晔因为本身就收藏唱片,是个搞专业的唱片“发烧友”,所以他非常了解音乐也非常了解唱片:“这种感悟的话非常难说,因为我很少用语言形容音乐,比如说这两天听‘拉二’。我觉得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协奏曲,但要说有什么感悟,我一时半会还真想不上来,可能钢琴家会有感悟,我在指挥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技术问题,因为这部作品的音乐并不难”。
▲请参考【专辑分享#33 Ashkenazy / Previn 阿什肯纳齐 / 普列文】
我听“拉2”,还是从“发烧片”的角度入手。也源于当时在北京音乐台最有影响力的音乐音响栏目《发烧门诊部》负责“软件大夫”板块——编辑并主持唱片推介,加上手边收藏的磁带/黑胶/激光唱片还都是所谓的“发烧片”。在“拉2”的唱片收集中,先是当年在灯市口中图门市部买的“发烧片”——阿什肯纳齐早期与普列文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1970年模拟录音版本,经由DECCA唱片ADRM技术制作的激光唱片,以及1984年阿什肯纳齐与海汀克和荷兰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的数字录音母版制作的黑胶唱片,听得次数相对比较多。普列文版本喜欢第2乐章录音所呈现出来的柔美,以及第3乐章呈现出来的宽阔的音场效果,缘于录音选择的是DECCA制作最易出效果的金斯威(kingsway Hall), 且系著名录音师威尔金森(Kenneth Wilkinson,1912-2004)和搭档詹姆斯·洛克(James Lock)。
1958-1978被音响界认为是录音音乐的黄金时代,威尔金森和同僚Roy G. Wallace创制了Decca Tree(迪卡树),一个当时最具特色的麦克风摆位方法(现在很多录音师依然喜欢采用)。当年发烧友谈起威尔金森的录音,认为其作品“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有惊人的动态比和最佳的平衡度。”
▲请参考【专辑分享#34 Ashkenazy / Hattink 阿什肯纳齐 / 海汀克】
再者,就是每次听都“手续烦多“的LP黑胶版本(除静电/除尘/清理唱头),也是阿什肯纳齐独奏、海汀克指挥音乐厅管弦乐团1986年数字录音,荷兰压片的“头版”。喜欢听音响里重放所呈现出来的泛音音效,作品整体再现感觉松弛有活力,特别是低频的听觉感受系激光唱片重放效果所不及。
25 Kapell 卡佩尔
26 Orozco 奥罗斯科
27 Ortiz 奥尔蒂斯
28 Kocsis 科奇什
8 郑伟
回荡在天际的钟声
钟声响起,由远而近,由弱渐强……,那沉重缓慢的音响,犹如一声声的启示,回荡在天宇。随后,这钟声,幻化、分散、滚动成一串和弦,响彻云端、心灵……
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这个沉闷至极的冬日,再一次响起在我灰暗的房间,再一次拨动我疲惫的心弦。
这是第一乐章的开头,似钟声的和弦过后,乐队奏出了凝重、沉郁的第一主题,像巨人的呻吟,气息宽广而又沉重有力,气势非凡。而后,钢琴主奏的第二主题,甜美又伤感,富含沉思的意味。绚丽的钢琴华彩过后,展开部,乐队和钢琴竞相鸣唱,气氛热烈。再现部气氛达到高潮,华丽地结束。
总觉得俄罗斯的文艺,都有一个共同点:迷人的忧郁,在普希金、列宾、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里,都可以感觉到。曾经纳闷,俄罗斯的缪斯,为什么那么多愁善感?列维坦的绘画《弗拉基米尔大道》,画面里没有人,但能从中看到心酸,就连民歌《三套车》,都是一唱三叹的沉痛!难道伏尔加河,流的都是泪水?
俄罗斯的作曲家,莫不如此,格林卡,清新之中有一种伤感;柴科夫斯基,如歌又如泣;肖斯塔科维奇,隐忍而沉痛……。这种俄罗斯的精神性格,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里,也与生俱来,流露无余,贯穿始终。
由于文化传承以及个人经历、气质等因素,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总是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伤感和忧愁,一种蕴含深厚的悲剧意味,一种浓郁悠远的抒情特质,那种挥之不去的乡愁,诗人般的气质,以及悲怆的沉思,在他的作品里一览无余。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雄浑大气、意境深远、感情真切;风格绚丽多姿、技巧鬼斧神工,大部分都是音乐史上史诗性的杰作,《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更是脍炙人口,常演不衰。
第二乐章,持续的慢板。弱弱的弦乐,衬眏着单簧管、低音管、园号和长笛的鸣响,如泣如诉。钢琴穿插其中,沉吟、曼妙、气息悠长,仿佛傍晚的夕阳,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弥漫着无尽的感伤,使人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一交响曲》初演失败以后,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意志消沉。在朋友的推介下,找到了心理医生达尔博士。达尔医生擅长催眠术,在治疗中,对处于催眠状态的作曲家重复地说:“你将创作你的协奏曲……你将创作你的协奏曲……你将创作你的协奏曲……它将非常优秀。”医生没有说错,他即将唤起音乐史上一部伟大的杰作!在达尔医生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恢复了创作能力,康复后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就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他把这部作品献给了达尔医生。
音乐到了第三乐章,气氛热烈,钢琴和乐队各自有着辉煌的表现。第一主题雄浑有力,铿锵奋进;第二主题绵软悠长,表情深厚,两个主题对比鲜明,经过发展、变形,异彩纷呈。随着音乐的纵深,钢琴和乐队交相辉映,进入终结部,音乐排山倒海,以横扫一切的千钧之力,结束了全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版本众多,各有千秋。而我最喜欢的是,里赫特独奏钢琴,维斯洛基指挥华沙爱乐乐团的演绎。以我的管见,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处理,恰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味,从首乐章的第一主题开始,就表现出雄浑沉郁的气质,与众不同。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那沉雄浑厚的钟声,将永远在天际回荡……
29 Ultimate
30 Graffman 格拉夫曼
31 Giltburg 吉尔特伯格
32 Lang Lang 郎朗
33 Ashkenazy / Previn 阿什肯纳齐 / 普列文
34 Ashkenazy / Hattink 阿什肯纳齐 / 海汀克
往期精彩
| 拜年啦 | 【乐迷心窍】220篇原创文章2020新春献礼 | 264岁莫扎特对250岁贝多芬的影响 | 宅家:与莫扎特共进晚餐 | 在音乐中过新年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五)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二) | 【乐迷心窍】感恩节专刊 2017-2019 |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音乐之神|漫谈歌剧中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西》| 专访:姜万通教授谈《戏韵》| 【乐迷心窍】一岁了 | 尘埃散后深度反思 | 周海宏 | 全程导赏歌剧《山海经·奔月》的赏析音乐会 | 赫尔穆特·瓦尔哈 | 传奇的管风琴大师 | 访歌剧《山海经·奔月》作曲家宝玉和编剧周海宏 | 独家专访|对话米沙·纳米诺夫斯基 | 【专访】 与赵阳明天一起探索即兴演奏 | 【专访】演奏家舞台背后的故事 | 【专访】 与指挥家Dr. Alan Mills谈指挥 | 演奏家揭秘大提琴 | 独家专访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方义嘉 | 阳光大女孩妮寇拉·本内德蒂 | 全面解读 2019 BBC卡迪夫世界歌手大赛 | 完整视频 | 意大利“神奇小小提琴手”大赛决赛 | 拉斐拉·葛罗美斯 | 大提琴界的璀璨之星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钦巴隆琴之魅力 | 谈谈约翰‧亚当斯《天方夜谭.2》 | 来自42位音乐人的感恩心语|
▼ 您 的 赞 赏 是 ▼
【乐迷心窍】
前进的动力
▼ 感 谢 大 家 关 注 ▼
【乐迷心窍】
享受音乐 享受人生
文中部分图片和音视频来自网络
本文由【乐迷心窍】欧鸥编辑
感谢原版权所有单位
如需转载请联系【乐迷心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