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爱延续:纪念妈妈

曹津 石舫塔影 2024-01-02



妈妈在2月14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一定是特地选了这一天,像一朵高洁的梅花飘往天国,留下满满的爱给我们,满园的馨香在人间。




曹  津

北大86级概率统计系,现居美国,从事数据分析及教育咨询工作。


纪   念   妈   妈



寒 梅

风虐霜冻万芳残

唯有梅花独自开

琼枝傲雪寒彻骨

只为清香报春来



妈妈的画像 卢僎作


00


妈妈离开两天了,追思会定在一周后,怕爸爸过度悲伤,决定由我给妈妈写生平。一次次提笔,却又一次次放下,吊唁的语音、文字、相片如雪花飘来,一次又一次让我泪流满面。

妈妈,那个梳着两个小辫、纤细柔弱略带腼腆的新老师,那个戴着眼镜在台上自信高声给全校做报告的梅校长,还有那个牵着外孙子慈祥满目、笑容和蔼的梅姥姥……一幕幕如电影般在我眼前回放。



1974届同学共同起草的挽联,覃力教授书


01

 授业解惑


我和妹妹对妈妈的印象是间断的。我俩小时候都在奶奶身边长大,我是4岁回到父母身边,妹妹则更晚。我14岁考入南开中学,比大多学生提早开始了住读生活。印象中妈妈总是很忙碌,记忆最深刻的是妈妈常年孜孜不倦深夜备课,翻找习题,刻印试卷,每天下班都是在家访的路上。这些场景也多次被学生们的回忆所印证。

妈妈1964年大学毕业后和爸爸一起分配到天津教书,爸爸在天南大附中,妈妈任教的邵公庄中学则离家很远。开始妈妈住学校的职工宿舍,只有周末才回家,后来有了孩子,妈妈几经周折与爸爸对调,才到天南大附中任教直到退休。



爸爸和妈妈


1974届初中毕业生是妈妈在附中执教最早的毕业班之一。在文化课只是走走过场的年代,妈妈却坚信初中十几岁时是头脑最好用的年纪,多学些知识以后一定有用的,一直认认真真地教授数学。不仅如此,妈妈还坚持给几个愿意多学的学生留几道较难的课外题,学生们视这些挑战为珍宝,放学后都自觉地留下来做题。

妈妈注重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班学生,这种对知识的渴求拓展到多个学科,下午自习学生们经常相互学习和研讨数学、语文、外语和物化难题。这在处处鼓吹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不但是凤毛麟角,而且还要冒着被批评的风险。有一次妈妈班里正在分组讨论搞活动(非政治题材),一个非常左的老师进来和妈妈讲,让学生们立即停下来去参加 “紧跟政治形势”的重要会议,妈妈不卑不亢地顶了回去:“我们完事后就过去”。

妈妈不仅注重知识学习,也同样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我隐约记得5、6岁时,跟着妈妈到操场去看哥哥姐姐们晨练,我偶尔也会跟着垫几下排球,跑上一小段。妈妈的班里不仅有市区级别的运动员,而且整体运动水平也排年级前茅,在排球篮球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校运会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年级冠军。短短两年多的初中时间,妈妈却为学生们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和身体素质。


    演唱:刘军


02

 数学点化


妈妈的几何课让很多学生记忆犹新。妈妈每次抱着书和一堆教具上讲台,先把新定理和新方法讲解一番,然后出题目,领着学生们运用刚学的定理知识演练解题,用教具画圆、连线,为一串点线角做定义……讲解完一道题后,妈妈总会问同样的一句话:“同学们,还有其他证明求解方法吗?”一边问一边用鼓励的眼神扫过每个学生,这个招数总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一堂烧脑的几何课

作者:学生张思

有一次几何课,我也是早早把手举得高高,却迟迟没有被叫到。前几位同学出色答题且方法各异,然后梅老师照样还是那句“还有其他证法吗?”轮到最后还剩两个人举手了,梅老师就是不叫我!我当时思忖,这解题方法差不多被前面的人用光了,最后这家伙若是解法和我一样,我可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啦!果然,右墙边那家伙的解法和我一样。完了,一切结束,我懊丧地把一直举着的手放下。

梅老师似乎也准备结束了,但仍轻轻问了一句“还有吗?” 。“还有吗?”这句提问很简短,却表明梅老师没有放弃穷尽目标的努力。而我好像也被激发了,心想,还有吗?太想有了,有也得有,没有也得有啊!仅仅是这一瞬间的激发,我又想出一个解题方案,用的是很久以前课上学到的几何定理!我马上举手,站起来答题。余光里看到有女生回头,表情像是说:出什么风头?还有完吗没?一个题难道有第六种解法?不会只是为逞能吧?我很自信,远远地指挥着梅老师在黑板上标出复杂的辅助线和一连串“∴”“∵”。

这堂课上到最后,教室黑板只剩下右下角的极小空间,梅老师的字都快成黄豆粒大小了,教室昏暗,视力不佳,我相当于是闭着眼默念着去推导解题,当然最后成功了。梅老师最后做了总结,说可以混合用以前学过的各种定理做题。


1981届ZR同学也说到,“曾经以为我的平面几何学得很好,还时常在孩子们前夸耀。后来发现,这不是我的专利,而是我们班很多同学的优势。一个老师能让她的学生爱上几何,爱上数学,这是颁给老师最高级别的勋章。”妈妈就是这样把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像种子一样播种在学生们的心里。多年之后,这些已经是博导、学术带头人的学生还会提起妈妈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来自妈妈1981届学生



妈妈的学生在评价她数学教育的成就时用了“点化”二字。“点化”,初始之义源自佛家,指佛祖、菩萨或高僧上师等用哲理言语启发人,使其悟道。试想十三四岁的孩子,不用死背,根据已知条件,一番逻辑推演达到胜利的彼岸,是何等的欣喜和鼓舞。懵懂学子从老师的数学课获得从未有过的联想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等等,该是何等喜悦?这些能力对学生的一生又是何其重要!


03

 关爱学生


妈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体现在授课教学上,还融入日常生活中。在她眼里,学生都是她的孩子。

七十年代初,学工学农接受再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妈妈也不例外,作为班主任要常常带学生到郊县支农。1974年初夏,妈妈带着初三的学生远赴霸县胜芳支农收麦子。由于当地是痢疾流行区,进村一周左右,同学们便接二连三地病倒。天大虽然派车把生病的同学接回天津,但每周也只能来一两次。当时L同学病得很厉害,妈妈让两个班干部从生产队借了一辆平板车,把L同学拉到几里外的邻村公交站,并护送他坐公交回天津就医。妈妈一直送他们到村口,再三嘱咐两位护送的同学要安全把L送回家。几十年后妈妈和学生们聚会时,同学们还能清楚地描述出当时她憔悴的面容,焦虑的眼神,本来就瘦弱更显疲惫不堪的身影。


妈妈和1974届学生


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中国八十年代高考的残酷与惨烈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那时大学录取率不到3%。注重教育的妈妈却不跟风以分数挂帅,一直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让1986届学生终身难忘的是高二暑假妈妈顶着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带学生们去大连旅游。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跟着妈妈搭乘从天津开往大连的渡轮五等舱,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在十六岁花一般的年纪里结下了一生的友谊。高考之前,妈妈曾说每个同学的特性都不同,有的要念一下紧箍咒,有的则要想办法从精神上放松下来。为此妈妈家访了很多同学,有时要骑车一个多小时。家访时妈妈的一句“给我好好考”,让RH同学一直难以忘怀,她说这五个字包含了老师太多的鼓励与信任。高考结束,86一班的同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妈妈,全班50个人全部达到大学录取分数线,其中一半以上考上重点大学。那年天津市一共有36个600分以上的考生,妈妈的86一班就有4个。



86一班大连之行


1970年代毕业生回忆起妈妈都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幸的,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不到20岁的我们那时都很迷茫,看不到今后人生的道路如何。同时我们又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梅老师这样的优秀老师,老师用她的个人魅力感染和鼓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温暖。老师像一盏明灯,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04

 言传身教


妈妈,我和妹妹


妈妈在我们青少年期间一直是忙碌的,但她的言传身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妈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独立与自信。妈妈从来就说女孩男孩可以一样优秀,每个人的付出决定了自己的收获。

有一次妈妈很晚都没回家,上一年级的我自作主张在楼道里做起了米饭。我只是看过大人们做饭,自己从来没学过。蜂窝煤炉子的火候不好掌握,等妈妈到家时,我的米饭已经糊了,只有上面一小半可以吃。妈妈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夸我主观能动性强,还说我做的米饭是最香的米饭。


    朗诵:安然


妈妈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聪慧好学。如果不是受家庭成分影响,一定会上比师范更好的大学。这是后来从爸爸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的,妈妈却从来没和我们提过,更没有抱怨过生活对她的不公。从妈妈那里我们学到了乐观、坚韧,顺利时不骄傲,挫折时不气馁,自我调整,用最积极的心态前行。

从妈妈身上我还学到了待人的平等关爱。她对每个学生同样的真诚和尽职,从不以成绩和出身来区分。很多附中的毕业生,不论学渣和学霸,甚至无论是否做过她的学生,都能在多年以后一提到妈妈的名字,喜爱之心就溢于言表。1973-1976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了一个高潮,那年的初中毕业生,有些按规定不能留城,但又暂时不必下乡;还有一些可以留城但要在家等分配。妈妈的学生HP回忆,等待分配的那段时间是一段迷茫、看不到人生方向的时期。妈妈在1974年秋天开学一个多月后,特地带信给HP的父母,说菜店、副食站等服务行业的工作都不适合HP,建议他父母让HP继续上高中。正是因为妈妈的这番话,HP又插班回到了妈妈高中的班里,并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一路考研读博。


05

 退休生活


妈妈在教书育人35年后,终于从岗位上退了下来,1999年第一次来美国探望我们。那时候我们刚刚有了第一个孩子,工作和家事让我忙得不亦乐乎,妈妈则成了我最得力的帮手。妈妈退休之前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饭都是爸爸做。几十年后到了美国,她竟然学会了做好多美食,连自己都特别感叹她这么一个南方人还能成为面食能手。她做的包子饺子都是孩子们的最爱,还有江南特有的年糕、汤团、端午节包的粽子,每次吃到都是浓浓的家的味道。


sale妈妈和儿子的照片


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字特别敏感,妈妈带他出去散步时,常常用电线杆上的数字随口编一道题来给他做,小家伙总是缠着姥姥一起津津有味地做逻辑猜谜。妈妈则像发现了一块璞玉,告诉我们要好好培养,还说儿子的数学兴趣一下让她找到了重回讲台的感觉。有一次我下班回来,问三岁的儿子在做什么,他指指本子上的题目,煞有介事地说他在备课呢,一定是妈妈又和他讲起了当年备课教书的事情。多年之后,当儿子在数学竞赛中小有成绩时,妈妈给我寄了一个文件,里面记录了儿子学龄前和妈妈一起背诗、做题的小故事。



妈妈和朋友们的演出照


我们搬到芝加哥不久,妈妈加入希林老年活动中心。她赤诚热心,干练活泼,很快就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她在希林出板报,带大家跳舞,组织演出,十年来一直是希林老人中的骨干。妈妈有两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刘阿姨和黄阿姨,每次活动三人都在一起,被戏称为金三角。五年前,刘阿姨的丈夫心脏病突发去世,妈妈为了让刘阿姨早点从悲痛中走出来,每天晚上固定时间给刘阿姨去电话,陪她聊天。即便是自己外出或者身体不适时,也提前给刘阿姨打好这个电话。五年如一日的坚持,妈妈最后住院时我才从刘阿姨的女儿那儿得知。


06

 与病魔战斗


妈妈是2012年发现3B期肺癌的,治疗过程中一直坚强乐观。妈妈非常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病情,在网上寻查资料,向医生朋友和制药行业的学生咨询意见,积极参与治疗方案的确定。从最初的化疗放疗,到后来采用的两种有效靶向药,妈妈都研究得很透彻。

2021年11月,在成功抑制肺癌九年后,可恶的癌细胞开始扩散了。三个月中妈妈的病情直转急下,受新冠影响,就诊变得更加不易。有几次我只能送到急诊室门口,所有住院手续都得妈妈自己完成。住院期间家属都不能陪同,妈妈却一次都没有抱怨过。妈妈最后一次进医院是2月5日,新年刚过,虽然妈妈已经很虚弱了,她还是时时想着他人,用微信给朋友们送上新年的祝福。住院两天后,突发的中风让妈妈的情况急转直下,带上了氧气面罩,并转入高危病房。所幸医院的隔离制度有所放宽,我和爸爸在最后几天可以走进病房,陪伴妈妈。偌大的氧气面罩带着妈妈的嘴部一张一缩,很难判断有多少是妈妈自己的力气,但就是这时,妈妈还费力地说着什么。我们终于听懂了,她提醒爸爸要按时吃药。我瞬间泪眼模糊,紧紧地握住她那日渐消瘦的手……

2月14号情人节,妈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因为疫情,朋友们都被挡在医院门外,无法和妈妈见最后一面。妈妈一定是特地选了这一天去往天国,她把太多的爱留给了我们。不论是初春柳绿,夏湖荷香,还是红叶满霜,瑞雪飞扬,妈妈都在这个世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忘不了妈妈的善良睿智,忘不了妈妈的乐观坚强, 忘不了妈妈的慈爱。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梦中相见,我会紧紧地抱着你,在你的耳边告诉你我爱你……


学生杨一丁的画


    朗诵:陈淑能






致谢所有提供文字 书画 音频的妈妈学生!







往期回顾 


夏威夷漫录

哥德巴赫猜想之简要证明

老张

困在菠萝堡里的小海绵

你的指尖

漆艺梅瓶(系列二:研考)

乌克兰

安娜方看冬奥:北京的冰雪盛会

漆艺梅瓶(系列一:识器)

十首情诗和一首苏醒的歌

安娜方看冬奥:2018平昌回望

我在美国教中文(第二季)

金门大桥下的玫瑰

一朝成词谢岁月

啊哈!“醉”美数学

我与签字笔画的缘分

永安里(1973)

毕业轶事

深切缅怀王学珍书记

叶芝: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岁月化酒

漂洋过海来看你

圆明园诗记

寻觅灵魂的桃花源

猎人杂记

情在香江

清代翡翠收藏:万珺说玉之三

张伯驹和潘赞化

云南绿春,难忘的支教日子

让你感受到我的爱

石舫裁缝铺外传

世上有朵丁氏花:献给丁石孙校长

周郎看大选

融入和改变我们的时代

西北漫游诗记

相别1990

今夜爱无限

放飞

燕园归燕 四海同云

四海云聚同声唱,千人举杯共欢颜

你成就了我

霁雾

足球,我的一生之爱

抱千堂哈哈记

背坐乡居 天籁童声

浮生一日(第二季)

世界,请与我温柔相待

纽约:传奇与寻常

诊所里的新冠花絮

我的物理情结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清明特辑

编委会:张明东、李歌、周剑峰、姜红

刘旭东(法律顾问 音乐总监)

本期主编:李歌 |  宣传专员:和润

图片:曹津 |  演唱:刘军

朗诵:安然 陈淑能 |  音频转换:周剑峰

2022年4月5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史话、科普、报告文学、戏剧、歌曲、朗诵、书画、摄影、艺术鉴赏等原创文学艺术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