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疫情治理:要法律,也要人工智能
点击上方↑“上海市法学会"关注我们
杨华 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法学会人工智能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教授。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测试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法治化,疫情治理必然离不开法治。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习近平强调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治理工作,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的确非常重要。
随着依法治疫防疫的展开,2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重大要求。3月2日,习近平在考察新冠肺炎科研攻关时强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打赢疫情治理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由此可见,“法律”和“人工智能”都是疫情治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疫情治理要法律
在本次疫情治理中,因“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罪名而受到追诉的人不仅有普通民众、医疗物质生产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责任,还有行使防疫治疫职责的工作人员。对于暴力伤医人员、寻衅滋事的人员,依法以“寻衅滋事罪”追究责任。在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加强治安管理、维持市场监管、规范舆论宣传、强化职责管理等方面体现了依法防控的具体举措。当前,复工、复产有序展开,人员流动复苏,越是在疫情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强调依法防控。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疫情危机、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家治理能力,对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在“四个全面”统领下,依法防疫治疫有如下优越性:
第一,依法防控可以保障疫情治理政策的权威性、连续性、高效性。法由国家强制力作后盾,依法防控可以保障党和国家疫情治理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贯彻党和国家疫情治理的实施理念和路线。
第二,依法防控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性、连续性、可持续性。突发疫情,人心惶惶。疫情治理需要多元利益保护、多样化的政策实施,只有依法实施才能凝聚共识。
第三,依法防控可以保证防控政策措施的透明性、可操作性、可预期性。法律制度是公开透明的规则之治和程序之治,公众可以依法实施,结果可以预判。
第四,依法防控可以强化防控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可制裁性、可救济性。法的国家强制性,有效保障防控措施的有效运行,任何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就要受到制裁。利益受到损害,可依法寻求救济。
一场疫情,检验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考验了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在疫情治理中,仅涉及的刑罚罪名就有数十项,除上述罪名之外,还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妨害公务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等等不一而足。
刑罚是依法防疫治疫的最严厉制裁方式,如果加上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等其他部门法的相关规定,基本可以为依法防控提供多维法律体系。当然,也有些规范高科技运用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疫情治理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治理法律体系。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一场疫情就是一场危机,一场应对就是一次提升,在疫情危机应对之后,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会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会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国的能力会进一步加强。
二、疫情治理需要人工智能
疫情暴发后,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与疫情战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机器人消毒,可以白天黑夜工作,提供了劳动力。机器人电话筛查,一分钟数百个电话,提高了效率。机器人巡逻,警示到位,减少了矛盾冲突。关键是,在有些高度危险工作中,机器人可以冲在第一线,如进入隔离病房与患者直接接触,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还节省了口罩、衣、帽、鞋、手套、眼镜等常用防护用品。在疫情初期,“一罩难求”,节约一个防护用品,其意义可能等同于挽救一个生命。
疫情治理中,很多人工智能相关的单位或机构为国家统筹防控、作出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支持。例如,民航、交通部门提供了旅客数据,三大运营商提供了手机用户数据,还有公司分析了武汉海鲜市场用户分布的数据以及武汉人流向全国各地的数据。
机器人不仅能在危险区、人口密集区工作,还能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如上海移动与合作者联合研发的5G机器人,除了预约、分发口罩等简单工作外,还能进行病人关怀、咨询答疑、防疫宣传、视频互动,还可协助病人与医生远程交流、视频查看病人情况并回传。上海移动还应用“5G红外热成像测温”,对人流密集区域实施高效体温检测,以便筛查危险。
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其智慧医疗系统协助医生对全国各省市数以千万计的人员进行随访、筛查,分析了数百万份门诊病历,并作出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做决策参考。科大讯飞的智能教学系统已经对接了北京、安徽、湖北、上海等全国19个省31个区域,覆盖学生数达800多万人。
曾受千万网民“监工”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两座“明星医院”建成交付后,开展“5G+远程诊断”,该方式已经完成多起新冠肺炎急重症患者远程会诊,有效缓解区域性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号召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疫情治理,加快人工智能产品优先运用到防疫、战疫一线。包括实施科研攻关、补齐疫情管控短板,开发战疫应用、批量生产战疫设备,发掘智能资源、拓展各类线上应用,优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战疫药物研发等举措。
国家号召我们要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人工智能技术是真正能够参与赛跑的那个X因素。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疫情治理中的优越性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可以发挥预测性和精准施策的双重功能。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数据发出的预警,以及中国有关部门为防疫发出的各类警示信息,等等。同时,通过从大数据筛查出的个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减少盲目性,以便抓住良机,精准施策。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减少防疫工作人员与确诊者、疑似者以及潜在病毒受感染者的接触,减少传染风险,为保护医务工作者,整体战胜疫情赢得时间。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大规模适用,节省了人力投入,为缓解疫情治理管理人员短缺发挥了巨大优势。例如防疫物资分发、食品配送、预约登记等工作。
第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报告,可以用大数据说话,理性、客观、公正,减少谣言的产生,可以发挥稳定人民群众情绪的积极作用。
第五,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应用可以大量替代线下工作。国家通过居家隔离、延迟复工、延迟开学等方式,采取远程操控、线上办公、智慧课堂等形式,让原定工作能够持续进行。
三、战疫需人工智能与法律并重
对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人工智能技术是这次疫情中“战疫、防疫”的生力军。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5G联合一起,在智能消毒、智能筛查、同行人预警分析、阻断隔离、答疑解惑、远程会诊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可以看到机器人、无人机、红外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在机场、车站、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作为不间歇的“专业工作者”,帮助防疫、战疫一线人员远离传染源,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风险,提升了战胜疫情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医疗部门、病毒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在数据合理利用问题上,出现了抢先发论文的现象;有人因有关部门公布自己的居住信息、交通信息、入住的酒店信息,表示强烈不满,甚至引发冲突的问题。还有某些信息收集机构将收集的人员信息进行非法转让的现象,等等,均暴露出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伦理规范、政策规范的缺失。
国家对人工智能相关行业发展及其规范应用十分重视。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专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同时指出,为规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这次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必要性,也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数据合理利用、人民群众个人信息保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人工智能战略推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当然,由于目前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人们想象的智能化程度。但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5G联合组建的技术军团,在战疫、防疫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它们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设计师、工程师等人的默默奉献,他们夜以继日的奋战,是我们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支持与坚强后盾!他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是战胜疫情的亿万中国英雄群体的成员,是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呼唤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法律规范构建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他们点赞!
上海市法学会欢迎您的投稿
fxhgzh@vip.163.com
相关链接
罗培新:疫病境外输入压力日增,外国人可到中国免费医疗?国民待遇,绝不应等于“国民的”待遇
罗培新:医护人员“集体放弃”抗疫补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输
罗培新:境外输入压力剧增,赖账不付者,道义与法律双输,将开启人生的至暗时刻
苗伟明:也谈《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龙敏:防控境外病例输入风险的刑法应对
“孙杨案之后中国体育法治化治理”网络视频研讨会
王惠雄:公司意志与表达
董立武:以“区块链”思维对《传染病防治法》 的修订提几点建议
刘功润:制造业PMI 大幅回升,但经济回暖还言之过早
刘维:“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吗?也评信用信息的界定
杨力课题组:深运用异构多维大数据服务疫情防控之探析
彭辉:放大消费券“乘数效应”精准提升消费信心
责任编辑:胡 鹏 王柯心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我在这里等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