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濂 | 我们都是“一小撮”

周濂 友朋说 2022-04-23


我们都是“一小撮”

文 | 周濂


大约是18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坐在返校途中的332路公交车上,后座两个中学生唧唧喳喳地在聊天。男生说:“我最喜欢郭峰了!”女生兴奋地答:“就是就是,我也特别喜欢他,每一首歌都唱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这个星球上居然有人认为郭峰——而不是张楚——能够直指他的灵魂?我第一次明确地意识到,身边原来潜伏着如此众多的陌生人,他们貌似与我同在一片蓝天下,实则却像来自另一个平行的世界。


此后的18年里,让人抓狂的事件反复上演。比方说,一个在杭州当音乐教师的高中同学,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拉多纳;上海某高校教师,杰出青年,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竟然不知道王小波是何许人;今年春节返乡,某专门负责网络宣传工作的公务员在我这里头一回听说了“五mao党”。


类似的经历多了,我那颗曾经想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心自然就凉了。


事实上,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自己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少数派。并且,如果我胆敢对郭峰、赵峰、钱峰还有汪峰说三道四,那就连少数派都做不了,而只能去做“一小撮”。


说到“一小撮”,所有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读《人民日报》的中文读者都了解,这个说法的完整版本是:“别有用心的一小撮分子”,而与它相对的则是:“一贯正确、永远正确的广大人民群众。”


不过奇怪的是,自从明确地把自己归类为“一小撮”之后,再遭遇“郭峰唱到我心坎里”之类的对话,我反而变得越发淡定起来。


显然,我既没有勇气自绝于人民,也没有天真到拿“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样的陈词滥调来搪塞自己,我之所以安于成为“一小撮”,只是因为我发现,其实我们都是“一小撮”!


前不久我在网上分享柬埔寨版的MTV《不想长大》,引来争议一片,起因是我的一个评价:“柬埔寨人莫非都对‘门’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吗?”整首歌充斥着前门、午门、朝阳门,总而言之与各种“门”死磕到底的发音。



话说到这里,还只是无知者无畏,没有踏足任何“政治不正确”的禁地。真正要命的是有学生变本加厉地追了一句:“中南半岛的那些语言听起来是世界上最搞笑的。”


这个略带歧视性的说法立即招致一个留学英国的孩子反对:“不要这样说,如果大家听到西方人怎么议论中文,恐怕就笑不起来,有些人觉得中文就是king kong ding dong之类的古怪音调。”


这位留学生的意思是,面对柬埔寨人时我们觉得对方是那“一小撮”,但在英美人眼里,我们又成了那“一小撮”。


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最好的做法就是悬隔一切判断,如此才有可能避免“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以及“不自知的恶与暴力”。


我在相当程度上接受这个留学生的观点: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


我所不同意的是就此放弃“指手画脚”和“说三道四”的权利。事实上,只要不试图代表人民去宣判,不抱着唯我独尊的天朝心态去睥睨,在善意批评他人的时候也能够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评,这个世界就不只是“政治正确”意义上的多元,而是富有差异性乃至趣味性的多元。


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曾有人盛赞将实现“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好像一个打破一切壁垒、抹平一切差异的理想世界很快就要实现。但是现在看来,网络虽然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却没有真正拓宽我们的世界,它所实现的联合更像是“有限人的有限联合”。


我的意思是说,这个看似四通八达、互相链接的网络实则被细化、断裂成有着不同趣味、取向、话语习惯乃至行为规范的小社会:彼此壁垒分明、界限森然。


在有所选择地看待世界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人们被分解、打散在各种小社会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小社会中,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由的联合以及理性的沟通,更重要的还有趣味的相投以及幻觉的相互支持。


在一个充满着差异性和趣味性的多元主义社会里,我们应该把“人民”放进中国失踪人口档案库,把“审判我就是在丑化人民”以及“代表人民审判你”这样的说法放到微博笑话语录里。


由于某种幸运的巧合,我们碰巧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小撮”,只有成为世界的一小撮,才能真实地看清世界。


  


—— 版权声明——

文章转载自公号:诗评万象

插图源于网络

在此鸣谢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推荐阅读 ——


高全喜,宋学鹏 | 中国话语的“法眼”

余华 |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刘慈欣 | 一个和十万个地球

许纪霖 | 你真的了解台湾吗?

唐德刚 | 八年抗战史新解杂录

邓晓芒 | 武侠小说与常识

高全喜 | “丧权辱国”的另一面

周国平 | 精神的故乡

周濂 | 正派社会与正派的人

施展 | 字节跳动的命运由己还是由天?

赵林 | “世纪末”的疯狂与上帝的“天罚”

许纪霖 | 华夏与边疆——另一种视野看“中国”

丁学良:苏联为何遭遇体系性失败

何怀宏 | 受命造反的青春暴力

马勇 | 重新认识外国资本和中国资产阶级

对话 | 谁才是后浪?

施展 | 为何今天的网络上充满戾气?

赵林 | 加尔文的“无心插柳”

杨奎松 | “国民国家”的流失

唐翼明 | 当学生的脚踏在老师背上的时刻

马国川 | 采访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

朱学勤 | 猫头鹰的翅膀

朱学勤 | 火车上的记忆

朱学勤谈美国、法国革命:两次革命,两个政治传统

同人对话 | 一厢情愿换不来天长地久

朱学勤 | 汪道涵先生二三事

刘慈欣 | 新冠疫情与外星人

马国川 | 民法之争:要法律,还是要传统

张松 | 必须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喜剧的时代。

柴静 | 不理不睬,随他去吧!

有鬼君 | 怎样把阎王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施展 | 美国的力量≠美国政府的力量

许小年 | 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泡沫

许纪霖、刘擎、白彤东、吴冠军|谁无法呼吸?

徐贲 | 沉默和失忆的国民是怎样教育成的

朱学勤 | 猫头鹰的翅膀

陈嘉映 | 何不做点自己高兴做的事

金雁 | 东欧见闻

赵林 | 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对峙

金雁 | 俄国为什么能够发生革命?

马国川 | 德育论战: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李天纲 | 谁的上海?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秦晖 | “英明”的昏君——崇祯帝

陈俨 | 走向深蓝——我所经历的亚丁湾护航

葛剑雄 | “好奇”发现了世界,“好奇”也改变了世界

木心 | 街头三女人

赵林 | 它反抗、它拒绝,但无人知道它要什么。

刘军宁 | 托克维尔的“法国大革命启示录”

汤一介 | “天人合一”给我们的四点启示

邓晓芒 | 自由意志意味着什么?

李泽厚 | 苏轼的意义

葛剑雄 | “天下为公”何以成了“天下为我”

樊锦诗、赵声良 |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马戎 |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

李天纲 | 千万不要小看“北外滩”的文化价值

金雁 | 我的1960年

杨奎松 | 种族平等?

韦森 | 美联储的制度设计及其百年演变

许纪霖丨一个提倡“讲真话”的文化老人

许纪霖 | 你懂什么是革命?!

孙周兴、许纪霖 | 全球化还有吗?

许纪霖 | 疫情背后,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赵林 | 宽容·启蒙·革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