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海政策 · 夏磊|深度报告:服务新市民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点?

夏磊 夏磊观察 2022-12-24


2022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银行业和保险业将更有针对性地支持扩大消费、扩大投资”,这其中就包括做好对“新市民”服务工作。3月4日,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服务新市民的金融工作进行部署。

什么是新市民?服务新市民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点?


为什么政策关注“新市民”?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解决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痛点,从金融端服务其就业创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实际需求,能更好地激发三亿新市民群体的消费动能。

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激活内需。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为5.5%左右。但去年四季度GDP增速仅为4%。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其中需求收缩压力尤为突出,而新市民群体有望成为刺激需求的新主力。

“新市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规模扩张最快、发展潜力最大、消费增长最强劲的群体,是共同富裕中重要的一环。2021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时“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加速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有三个途径:一是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二是促进和扩大社会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社会福利全覆盖、均等化。


新市民需要什么?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新市民”群体规模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缺口”部分就是新市民群体,虽然在统计中已经属于常住城镇人口,在城镇居住,但还没有户口,或者刚刚拿到户口不足两三年,目前这一群体的规模有3亿多人。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医疗、养老等都是“新市民”的实际需求,但在解决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

收入不稳定,缺乏抵押物,被传统金融服务忽视。一方面,新市民多采取灵活就业,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平均在一个岗位的工作时长只有半年,很难提供稳定的收入证明,个人信用信息缺乏,授信研究困难。另一方面,一些新市民由于本地资产(房产、车产)不足,缺少有效抵押物,非传统金融机构“优质客群”。


新市民金融服务从哪些方面入手?

以市场化原则为主,由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加强信贷支持,适当让利,增加政策灵活性、新市民金融服务获得性;保险机构提供保障服务,同时用保险对新市民进行增信。支持手段主要涉及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

创业就业: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自主创业的新市民、吸纳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鼓励保险机构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行业上,聚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住房安居:一是助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助力政府部门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增加长租房源供给,完善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体系。此前,银保监会和住建部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金融支持。二是合理满足新市民购房信贷和消费信贷需求。

子女教育:优化新市民子女教育金融服务,支持托育和学前教育发展,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强相关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

健康保险:扩大商业健康保险覆盖面,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

养老保障: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障力度。


住房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差异化信贷,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并非《通知》首提,《十四五规划》提及“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通知》提到通过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三大途径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其中,共有产权房数量和范围较少,公租房面向户籍人口。因此,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还是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通知》提出,“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助力政府部门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增加长租房源供给”。此前,《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已出台。综合来看,金融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主要有四大举措:一是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投放;三是支持商业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利用长期资金促发展;四是未来公募REITs试点有望扩容住房租赁。

差别化信贷政策促进新市民购房需求释放,推动楼市回暖。“因城施策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符合购房条件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合理满足其购房信贷需求”,预计伴随后续新市民购房金融服务政策的落地,有望释放购房需求,推动楼市回暖。为新市民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等,带动家居、装修等消费。


满足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涉及多方,配套服务政策待跟进

金融服务只是解决新市民问题的一环,配套服务政策待跟进。此次《通知》为银保监会、央行两大金融部门发文,旨在从金融服务端为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等多方面提供支持。涉及范围虽全面,但金融服务只是解决新市民问题的一环,如新市民的具体界定、就业、创业问题还待配套服务政策跟进。


风险提示   疫情风险超出预期;新市民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新市民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


2022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银行业和保险业将更有针对性地支持扩大消费、扩大投资”,这其中就包括做好对“新市民”服务工作。3月4日,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服务新市民的金融工作进行部署。

1、为什么政策关注“新市民”?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内需收缩之下,解决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痛点,从金融端服务其就业创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实际需求,能更好地激发三亿新市民群体的消费动能。

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激活内需。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为5.5%左右。但去年四季度GDP增速仅为4%,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其中需求收缩压力尤为突出,而新市民群体有望成为刺激需求的新主力。

“新市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规模扩张最快、发展潜力最大、消费增长最强劲的群体,是共同富裕中重要的一环。

共同富裕,致力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2021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时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加速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有三个途径:一是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二是促进和扩大社会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社会福利全覆盖、均等化。

2、新市民需要什么?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新市民”群体规模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缺口”部分就是新市民群体,虽然在统计中已经属于常住城镇人口,在城镇居住,但还没有户口,或者刚刚拿到户口不足两三年,目前这一群体的规模有3亿多人。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都是“新市民”的实际需求,但在解决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

收入不稳定,缺乏抵押物,被传统金融服务忽视。一方面,新市民多采取灵活就业,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平均在一个岗位的工作时长只有半年,很难提供稳定的收入证明,个人信用信息缺乏,授信研究困难。另一方面,一些新市民由于房产、车产等本地资产不足,缺少有效抵押物,非传统金融机构“优质客群”。

3、新市民金融服务从哪些方面切入?

以市场化原则为主,由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加强信贷支持,适当让利,增加政策灵活性、新市民金融服务获得性;保险机构提供保障服务,同时用保险对新市民进行增信。支持手段主要涉及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

创业就业: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自主创业的新市民、吸纳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鼓励保险机构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行业上,聚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住房安居:一是助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助力政府部门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增加长租房源供给,完善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体系。此前,银保监会和住建部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金融支持。二是合理满足新市民购房信贷和消费信贷需求。

子女教育:优化新市民子女教育金融服务,支持托育和学前教育发展,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强相关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

健康保险:扩大商业健康保险覆盖面,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

养老保障: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障力度。

4、住房方面,保障性住房+差异化信贷,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满足新市民房屋租住、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问题早有关注。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要逐步让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此时新市民指向进城并由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已经开始关注其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满足。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更多人才流向大城市,新市民范围有所扩大。早在《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中,将农村转移人口及新毕业大学生等归为新市民。

新市民住房问题也并非《通知》首提。2020年广州与建设银行等签发的《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指出要着力解决广州新市民,特别是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新落户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问题。《十四五规划》提及“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要靠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金融服务新市民要依靠商业银行和银行保险机构两大部门,以推动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建设和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为抓手,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金融支持保障房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通知》提到通过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三类保障性住房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其中,共有产权房数量和范围较少,公租房面向户籍人口。因此,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还是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

《通知》提出,“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助力政府部门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增加长租房源供给”。此前,《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已出台。结合来看,金融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主要有四大举措:

一是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向保障性租赁住房自持主体提供长期贷款;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向改建、改造存量房屋形成非自有产权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贷款。完善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相适应的贷款统计,在实施房地产信贷管理时予以差别化对待。

二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投放。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公司信用类债券,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企业持有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持续稳定现金流的,可将物业抵押作为信用增进,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如天津市发布全国首单租赁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募集金额5亿元,期限2+1年,票面利率3.19%,较同期市场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低22个基点。

三是支持商业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利用长期资金促发展。

四是未来公募REITs试点有望扩容住房租赁。今年6月底,国家发改委958号文将公募REITs试点范围扩大到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旅游、水利等领域, 而非试点范围则删除了“公寓、住宅”;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释放了公募REITs扩容住房租赁的积极信号。

地方也在积极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北京今年第三批次供地开始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上海、广州、深圳计划“十四五”时期新增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分别为47万套(间)、60万套(间)、40万套(间),均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5%左右;合肥市“十四五”期间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30%以上;山东、甘肃、厦门等省市均陆续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

从购房端来看,差别化信贷政策促进新市民购房需求释放,推动楼市回暖。“因城施策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符合购房条件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合理满足其购房信贷需求”,预计伴随后续新市民购房金融服务政策的落地,有望释放购房需求,推动楼市回暖。

5、满足新市民公共服务需求涉及多方,配套服务政策待跟进

金融服务只是解决新市民问题的一环,配套服务政策待跟进。此次《通知》为银保监会、央行两大金融部门发文,旨在从金融服务端为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等多方面提供支持。涉及范围虽全面,但金融服务只是解决新市民问题的一环,银保监会从其职责出发,对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提出从多方面支持新市民更好融入城市的要求,但如新市民的具体界定、就业、创业问题还待配套政策跟进,也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再从中央到地方,因地制宜,切实解决新市民的痛点,推动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


风险提示:疫情风险超出预期;新市民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新市民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服务新市民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点?》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3月7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夏磊

SAC编号:S0350521090004


行业&政策展望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发的落寞,物业的崛起——20211202


重要会议解读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大政策内涵——20211211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从六中全会精神看经济工作怎么干——20211112


地方财政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政府如何应对?——20211110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税有什么征收效果?——国际版本研究——20211102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税会有什么影响?——首批房产税试点效果回顾——2021102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税要推出了吗?——20211017


共同富裕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实现共同富裕的房地产路径——20211010

稳增长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稳增长靠什么?进度如何?——20220118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稳增长的“两新一重”——2022010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释放消费潜力的四大路径——20211218


房地产行业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年看地产: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韧性如何——2022021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年看地产: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韧性如何——20220212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年看地产: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韧性如何——20220208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预售资金如何才能良性循环——20211220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对投资有多大拉动?——20211209

【国海政策&地产 | 夏磊】房企债务周期形成及演化——20210923


重要提示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