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期前,最后一次好奇之旅

Motherground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
2024-10-15

作者:一清

图片由作者提供

德国

In February, 2019

雪山深处的木屋像是茫茫宇宙中的星辰

远远望去它们安静得不像话



呼吸着寒冽的空气,身体渴望温暖的意愿倍加强烈。从雪坡上爬上去滑下来,躺在雪地里被雪包裹;再围坐一起生火取暖,仿佛原始人生,简单又粗砺。


这是青瓦学堂刚刚在德国完成的青少年成长冬令营。


如果说新天鹅堡和阿尔卑斯山的壮美令我们欢呼惊叹的话,冬日里的雪地散步、乡村田园嬉戏、还有星夜下的观想都是流向我们内心的清泉,未必容易言说。


与迈向青春期的少年共同生活,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他们不惮于向权威发起挑战,惟有当我们理解到生命蜕变之势,这一切挑战却是如此真实而美好。每一天,带着他们学习如何掌管自己的身体与生活,感受他们正在长大又不想长大的心,更难忘的是在每日的探讨寻觅中一同认知自我、理解自我。


这是作为教师的荣幸。

回国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去斯图加特当地一间特色餐厅饱餐一顿之后,在住处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回顾活动。


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喜与悲,并表达他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孩子们照旧很积极地完成,这个过程本身很稀松平常,但当我回忆起第一天见面的场景,一切似乎又非常不同。

于是翻开了几年前Danny同学第一次参加我们活动的视频与照片,可乐欢笑之余,不禁还是要慨叹生命的发展蜕变,你永远无法预料从幼儿到儿童,从儿童到少年,会发生什么转变。


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他有如植物从种子到嫩芽,从嫩芽到茎叶,从茎叶再开出花朵,若是无名花,则每一天都是惊叹。


儿童是无名花的种子,还是早就注定好花色的郁金香球根?我不相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预设答案。


跟同学们一起工作,就是克服我们成人自我预设的历程,而且越进入青春期,这种预设就越危险,因为预设令我们离真实的孩子越来越远。所有克服的力量,来自于与同学们的密切相处,用眼观察,最终能够用心感受他们的感受。

冬令营临近结束的时候,原先不太愿意说话的同学开始时不时找我们老师询问;原先特别愿意说话的同学开始目不转睛地倾听老师的发言。


这些微妙的改变是事后方知的,因为当时的我们也在同学们的心绪洪流之中,并肩前行。


告别的时候,虽牵挂却了无遗憾。



再留一分钟

孩子们登上离开营地的大巴,德国老师Johannes站在车厢前部和孩子们告别,同学们一起唱了一首歌《I like the flowers》作为送别歌。


本来他下车就可以离开,同学们却借口回营地上厕所,一一下车再跟Johannes老师告别,有些同学学习用拥抱告别,有些同学还不好意思于是双手搭了一下老师的手肘,有一位同学抱住老师的腿一直说,“one minute……Johannes!”


房东太太走过来说:“这是一个无法结束的告别。”


在同学们给Johannes老师写的留言卡片上,我记得一个留言是——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当时这位同学还询问我“世界”这个单词如何拼写。


其实我也想告诉他跟其他同学,当你们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化、生活、自然与教育,世界和世界观,便有了现实的注脚。


邀请Johannes老师来时,我对他的了解局限于:K-12华德福毕业生、体育和物理专业老师,音乐功底深厚。当我们在德国一起工作时,这些背景信息都显得苍白,现实的人性成为真正的主角。


每天的晨圈晚圈歌曲很少,但会有无数遍的重复,再实验性地与和声、鼓点、节拍结合,让每一次的合唱都变成音乐的剖析与创作,最终每位同学都不再需要歌本,同时轻松地将英文、德文、拉丁文音乐演唱到一个很高的准确度。



早晨的运动是拉伸、salsa、hip-hop、瑜伽的结合,身体出汗是一定的,但是身体的节奏感才是目标。说实话,我既高兴也很难过。运动就应该是如此奇妙的融合,你感受到愉悦并乐在其中。


事实上好的节奏感对一个成年人多么重要我们都知道,现实中却很难在基础教育中传达,教师一辈的没有达到这样的融会贯通,所以变成孩子们要参加很多的课外培训课程,最后还是碎片式的。


运动收官前用婴孩般的瑜伽姿势静止并保持沉默时,身与心都回到了安宁之姿。结束之后,我跟Johannes老师开始探讨青少年的正念学习,那一刻,一位体育老师的形象瞬间丰富起来,我决定和他重新探讨原定的小组工作计划。



少男少女眼中的意识觉醒

Johannes是比我们大部队提前一天到达营地的,我交待他要帮我们采购一些食物,等我们到了现场可以直接吃午餐。


到达后,他跟我说已经买好了基本的食材:意大利面、蔬菜、水果、鸡蛋、牛奶和一些酱料。我寻了半天,没有看到肉,但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他开车去采购前,我交待他去买一些鸡肉和牛肉回来,他说好。


等他回来后,他说买到了一些鸡肉块,同时拿着几盒肉丸样、几盒萨拉米香肠样的东西给我看,“你做给孩子们吃,看看他们觉得如何。”我看了成分都是素食,但品相又有荤菜的样子,心中存疑,等着吃饭的时候孩子们的反馈。


早餐、午餐都顺利进行,没有任何意外反馈。结束时,我提醒了一下大家,这些肉很多都是鸡蛋制品,并不是真的鸡肉和牛肉。同学们很惊讶,不过都表示味道挺好。


每天我们都到附近的有机农场去买新鲜挤出来的牛奶,大家都很喜欢,Johannes没有停止他的“动作”,他买来两盒豆乳,跟大家推荐用来替代牛奶。大家品尝后也都觉得不错。


我跟Johannes讨论把小组活动从“实践操作型”改为“思考型”后,提出每个小组寻找合适的“话题”,并通过不同媒介来表达,最终唤醒他人的意识觉醒。

饮食安全、环境污染、公平公正、校园霸凌、游戏成瘾、文化碰撞等都成为可选话题,提到“饮食”话题时,Johannes找来一则视频短片,介绍以色列特拉维夫人如何看待素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人们并不痛恨肉类,只是素食足够健康好吃,大家是因为爱素食才选择素食。


这种与很多“肉食有害健康”的论调很不一样,同学们一下就都接受了。在后面的营地生活中,大家想着法儿去做出丰富的素食食品,每天都是盘碗儿精光的节奏,也没有人哭喊着要吃肉。


我跟Johannes说,这快变成一个素食者冬令营了。



我是谁?

开营时,我让每一位同学写了三张卡片,分别是“形容词:我眼中的自己”、“我对冬令营的提问与期待”、“我最喜欢的音乐曲目”。


我的要求只有一个——真实。每一天我会揭晓一张卡片,并让他们做适当的陈述。


一位同学在期待卡上写着:做自己

我问:什么是做自己?

答:让我想想。

问:嗯,想好了吗?

答:不知道。

问:或者说,你平时没有做自己吗?

答:对,没有。

问:你觉得做自己应该是什么状态?

答:我觉得就像不回答你这个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时的状态。

幼儿的做自己是身体的自由不受约束,到了少年,做自己便慢慢成型了概念。这是批判性思考的萌芽,也是学术观点与见解的初相。


小学时期很多嘻嘻哈哈的话题,都将变成严肃的成长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一番。


当我们发现少男少女们聚在一起大啖性话题,杜蕾斯、变性手术、卫生巾、肾虚等,我们没有去制止,而是和他们一起严肃而谨慎地探讨了性,虽然这一般是7年级才讨论的话题。


整整两个小时,原本觉得自己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已经通晓天下的他们立刻变成了好奇宝宝,无数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抛出来。在介绍了我们的身体生理青春期发展后,我们面不改色地聊了避孕、变性和肾虚广告。


是的,那是我们生命中很值得了解清楚的话题,背后是对我们的身体的认识与保护,以及对心灵的淬炼,找到生命更广阔的意义,才不会过早地被爱欲驱使。


学习法也从模仿、记忆中学习转变到从实验性、研究性的学习。这也许显得苛刻又限制,实际工作中却充满乐趣。


因为教师不再屈从于个人见识、能力的限制,而是将讲台交让给这个集体,参与到从未知到发现的过程中,唯一也许还能够“教给”同学们的,便是发现的办法,去演绎去归纳的思维,相当于从艺术创作到文字总结的过程。


写字(包括书写),此刻仍然处于核心的位置上。

在写字中,我们看到内在力量的集中呈现。所以我们除了写卡片之外,还要写值日表、采买清单、表演剧本、评估、告别卡片等等。不断的书写,就像是从藤藤蔓蔓中摘取些许可用的叶片花儿,这本身就是一项人生必备的能力,而我们正在电子世界中放弃这项重要工作。


更重要的是,书写,是流动的镜像,将我是谁不断地丰满完善。



宁静的品质

起心动念做青少年营时,正处于焦头烂额之际——筹备中的事务接二连三地出现状况,开始每天抽烟消解偏头痛。开营前一周开始发烧生病,剧烈咳嗽,一度担心体温太高无法登机。终于在大年三十昏睡一场之后逐渐清醒过来,身体力量缓慢恢复,好在德方工作准备已经事无巨细,心中才保持恒定踏上旅程。


慕尼黑的暴风雪一周前肆虐,我们到达时,白茫茫天地一色,天气也不算寒冷。次日便是晴天,我们选择日落前上山徒步。到处是过膝的雪地,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前进,到达山顶的平坡后,我们用黑色大垃圾袋做雪橇从斜坡上滑下去,直到雪花裹满衣裤,慢慢渗透到皮骨才停下。


在渐渐暗下的雪地里生了小火,大家围坐在一起,等待夕阳。那一刻,我们孤独地遥望四面群山,晚霞的美让我们沉默不语,一团小火苗让依然陌生的我们紧紧依偎在一起。

山中营地的最后一晚,Johannes出门取牛奶回来说,今天的夜空太美了,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出去观想一下,前面几天热热闹闹的,最后一晚就回到宁静吧。


摇篮曲《月儿明》


我们穿戴好,静悄悄地走到屋外马路上,抬头看到深蓝色的夜空上,镶着明玉皓白的月亮,繁星闪烁周围仿佛平静的湖面上摇曳的灯火。夜航的喷气式飞机划过星空留下丝线般的印迹,似是在编织某种布面花纹。


起初孩子们无法停下活跃的身体,发出沙沙的衣物摩擦声,过了好几分钟,才都静止,连呼吸声都细弱下来。那样绝对的宁静中,我的耳中,听到了一阵并不存在的风铃声。


我一直流连那样的静谧,但也知道不可贪婪。


回到斯图加特城里,我们在去往奔驰博物馆的路上途经一座人智学修习中心。我们敲门询问是否可以参观,工作人员说她没有时间陪同,但是我们可以保持安静在里面看一看。

在进入到冥想大厅前,我跟同学们说,让我们保持安静进去坐两分钟,连衣服摩擦声都没有的那种,可以吗?同学们点点头,轻声走进大厅坐下,或闭眼或凝望前方壁画,所有身体活动停止,只有一阵一阵有节奏的呼吸声。作为老师,那一刻你知道你别无他求。


谢谢你们,给我留下如此特别的回忆。

未来人生,还请你们多多指教。


照片集锦


作者简介:一清,上海青瓦学堂创办人,华德福教师

MOTHERGROUND 寓意“健康肥沃的土壤”。

  在这片土壤中,我们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播下纯粹的种子,

与孩子们一起发现对自然的热爱、

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求知的兴趣。



— END —


更多阅读请点击

孩子的疾病,唤醒父母养育的直觉力

要是孩子真能控制,就不会动手了

这套亲子剑术包含至少九个秘诀,你掌握了几个?

你和真正的自己中间,隔了一道成长力

还在发愁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吗?答案在这里

妈妈四处取经,孩子八十一难

倾听时,我们听对了吗?

被老公连“骂”俩小时,我真的很开心

人还在课堂,家中的变化已经开始发生

倾听会造成“不当唤醒”?

道歉是父母的必修课

接纳孩子对父母的愤怒

这段100年前的箴言,是我们一辈子的座右铭

如何让孩子轻而易举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

救助一个人,就是救助全人类

亲见理想教育,早就完整的人

面向人类未来的教育

在焦虑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定海神针

最美的教育,在美国春之谷

滋养人际链接,生命与世界接轨

激发年轻思想和心灵,塑造合格世界公民

还有将近三百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微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

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项目发展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沟通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开发故事工作坊、想象力工作坊、运动游戏工作坊、十二感官工作坊等系列课程;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喜欢请点赞

爱看就打赏

原创是付出

稿费来捧场

因腾讯设置缘故,本微信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个人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费用,因此本公号所有原创都关联到“小巫艺术养育”或“小巫养育学堂”微信号上,欢迎大家慷慨赞赏,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