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二十四】复工复学之际,如何避免陷入“人际恐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之洲 Author 孙丽敏

编者按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思想家管子曾说: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

科学防控疫情,既需要医学的手段,也需要心理学的方法。

浙江大学心理系以理观心公众号拟刊发《保持积极心态,守护身心健康》系列短文,以飨读者。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我们与你在一起。


 复工复学在即,在家宅了那么久,终于可以重新“回归社会”了。可是在激动兴奋之余,会不会也有一点点小“害怕”?


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忍不住担心:其中会不会有感染者?

走在路上,旁边人的一声咳嗽,吓得赶紧“退避三舍”。

要是看到没有戴口罩的人,那更是离得越远越好。

我们会不会因为疫情,患上“人际恐惧”?



恐惧(Fear)是人类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大脑中存在着与恐惧情绪有关的核心结构——杏仁核(amygdala)。当我们检测到潜在的危险时,杏仁核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产生恐惧的感觉,同时引起心跳加速、出汗、呼吸紧张等相应的生理反应,让我们做好应对的准备。



  “人际恐惧”会带来什么影响?


  • 恐惧是我们在面对危险时的自我防御机制。面对疫情,我们产生的“人际恐惧”,其实是身体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让我们远离潜在的危险源,保护我们的安全。


  • 恐惧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和记忆。研究表明,恐惧刺激会引起更多的注意,并且一些负性情绪会损害联想记忆(Bisby&Burgess, 2014)等等。如果我们整天担心感染的问题,被周围人的一声咳嗽弄得提心吊胆,这会使我们更难专注于工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 恐惧会降低亲密感和信任感。人们在交往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称为人际距离(interpersonal distance)。人际距离会影响情感上的距离,例如0~0.5米内通常是亲密距离,0.5~1.2米间通常是与朋友交往的距离,而1.2~3.5米则与同学或者同事交往的距离。“人际恐惧”之下我们往往拉开了与他人的距离,这会让我们感到与他人更加疏远,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人际恐惧”?


  • 多一些理性思考。研究表明,恐惧情绪的激活还存在一条有前额叶参与的“高级通路”。前额叶是负责“理性思考”的中枢,当我们进行理性思考的时候就会激活这条通路,信息会经过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的加工后再进入杏仁核。因此,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和大部分人都做好了防护措施,病毒感染的风险较小时,我们就激活了这条通路,从而使杏仁核激活程度降低,减少了恐惧的情绪。


前额叶:理性控制的中枢


  • 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人际恐惧”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有时会无意识地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感染的担忧上,而这会让我们深陷其中。因此,可以尝试着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例如注意其他人穿的衣服,他们的发型等等,这可以帮助你从对感染的担忧中解脱出来。


  • 重新定义亲密。疫情期间,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我们拉开了与他人的距离,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并不意味着人们亲密感的降低。同时也需要重新定义疫情期间的亲密,例如通过线上的方式增进彼此间的交流等。


  • 用眼神接触加深信任感。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之前,保持一定的距离仍然是有必要的。但我们可以多一点眼神接触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感,研究表明微笑和眼神接触可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因此,多一点眼神接触可以在不增加感染风险的前提下,改善我们的“人际恐惧”。



复工复学初期,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人际恐惧”。它是我们在面对疫情这一危机时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使用一些策略来改善“人际恐惧”,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适应环境,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Bisby, J. A., & Burgess, N. (2014). Negative affect impairs associative memory but not item memory. Learning & Memory, 21(1), 21-27.

Montoya, R. M., Kershaw, C., & Prosser, J. L. (2018).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enacted behavio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4(7) 673-709.


文/孙丽敏,陈树林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图源网络


【往期回顾】

【专题二十三】复工在即,如何减少潜在的“地域歧视”?

【专题二十二】疫情期间微博情绪表达的回溯与分析

【专题二十一】确诊者接触轨迹公布!如何准确回忆出自己的活动范围

【专题二十】“网课时代”的挑战与应对:给家长的建议

【专题十九】助力在线课程:VR让学生爱上课堂

【专题十八】@抗疫一线的“战士”们,十分钟“正念放松伸展”视频请查收

【专题十七】抗疫关键期,“审辩式思维”帮你保持清醒的头脑

【专题十六】提升情绪粒度:关注疫情下的复杂情绪表达

【专题十五】居家学习模式开启,父母如何调节失控的情绪?

【专题十四】“新冠”反思:“非典”过后为何还有人贪食野味?

【专题十三】疫情期间担心游戏成瘾?除了游戏,我们宅家还可以做什么?

【专题十二】两个正念小练习,特别献给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专题十一】关注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 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应对

【专题十】抗疫攻坚时期的乐观之道

【专题九】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认识疾病?

【专题八】保持理性,提高谣言“免疫力”

【专题七】非理性抢购,你要警惕“稀缺陷阱”

【专题六】非常时期,如何宅家陪娃?

【专题五】十秒测焦虑,不信你试试

【专题四】睡不着?浙大心理专家推荐的自创音频,你试试~

【专题三】3000万网络包工头不睡觉看武汉造医院!——浙大心理专家建议“深呼吸”放下负面情绪

【专题】保持积极心态  守护身心健康——浙江大学心理专家谈疫情危机的心理应对(二)

【专题】保持积极心态  守护身心健康 ——浙江大学心理专家谈疫情危机的心理应对(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