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亦悲亦欢的清明

青灵组合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1-12-26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文/青春写手

图/灵魂画手



亦悲亦欢的清明

2019年4月5日星期五

三月初一

亦悲亦欢的清明


清明节

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一说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这么重要的一个节日

和寒食有什么关系?

究竟起于何时?

有哪些习俗?


趁着清明小长假

昭昭、知之和慧慧姐姐又讨论起来了

青春写手丨清明


 

清明节的由来

慧慧姐姐,我看古诗中有“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的诗句,古人为什么将清明和寒食放在一起说呢?

知之

昭昭

是因为时间上挨着吗?

慧慧姐姐

清明一开始并不是节日。

先秦:清明出现

清明之名,在先秦就出现了。《逸周书》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


汉:清明作为节气

汉代正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清明作为节气名被广为接受


就是说,清明一开始是节气名?那清明是何时成为节日的呢?

知之

慧慧姐姐

据有的专家考证,清明作为节日,始于唐代

先秦:清明出现


汉:清明作为节气


唐:清明是寒食的组成部分

清明作为节日,始于唐代。不过最初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甚至可以说,它是寒食节的组成部分。

当时,在清明这一天要举行“赐新火”的仪式。


寒食禁火,清明赐火,这可是一套“组合拳”啊。

可戳→寒食为何要禁火?

知之

慧慧姐姐

哈哈,是的。

昭昭

那我们为什么现在不过寒食节了呢?

慧慧姐姐

等我往下再细细道来。虽然唐代清明和寒食合并在一起了,但清明仍是个附属性的节日,在唐人的心目中,寒食才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最初寒食节要禁火、冷食。到了唐代,又出现新的习俗——郊祭

昭昭

郊祭?

慧慧姐姐

就是去扫墓

郊祭(扫墓)→郊游

这个习俗起先是从民间开始兴起的,后来也为官方所认可,还特别安排了假期,前后放假5日。

但是既然已经到了郊区,正值大好春光,人们往往就顺便踏青赏春了,如元稹的诗中就说:“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可见,唐代的寒食节,先是出现了扫墓的习俗,随着又衍生出郊游的习俗

昭昭

好矛盾啊。本来寒食要禁火、吃冷食,是一个比较清冷的节日,偏偏又生出了无限的热闹。

慧慧姐姐

所以朝廷也很不满意,曾经颁布命令禁止寒食作乐。可禁是禁不住的。于是禁烟冷食、郊祭先人、踏春赏青,就成了寒食的重要习俗。

先秦:清明出现


汉:清明作为节气


唐:清明是寒食的组成部分


北宋:清明逐渐与寒食并列

到了北宋,依旧延续唐代的规矩,还是放寒食假。不过这一时期,清明逐渐与寒食并列。在宋代人的作品中,寒食和清明常常并举或互指,这也说明由于两者时间相邻,节点的界限更加模糊。

一些节俗开始重叠起来,清明也不仅仅是赐新火了,当时已经有人在清明当天上坟祭扫。可见两个节日的风俗开始融合、重叠


南宋:寒食变为清明的附属

到了南宋,虽然延续寒食假期,但冷食、禁烟不再是主要习俗,祭扫先人和踏青春游演变为主要节俗,而时间也往往选在清明日

由此,寒食渐渐变成清明的附属。


所以说,到了南宋,清明取代了寒食的地位了?

知之

慧慧姐姐

可以这么说。在唐代和北宋人的书中,多只标寒食节,但到了南宋人的笔下,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梦粱录》,寒食已经附列在了清明的章节中。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清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节气了,而变为一个重大的风俗节日


【寒食】

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或二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而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作寒食禁火。按《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火为周的旧制。汉刘向《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之推之死无关;晋陆翙《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之推事。参阅《太平御览》三十《寒食》所引各说。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称为三月节,在公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

《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节旧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摘选自《辞源》



清明与上巳

慧慧姐姐,刚才看到“清明”的释义中有一个三月节的说法,我记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就提到三月三集会的场景。这和清明节有关系吗?

知之

慧慧姐姐

知之,你很会联想思考问题啊。你提到的是古代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上巳。

上巳?这是个什么节日?

知之

慧慧姐姐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清明还没有成为节日,所以他所说的三月三集会指的是上巳日的风俗

上巳

上巳,是指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

三月上巳日,古人要在水滨聚会游乐,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xì)。上巳日并不是固定的日子。到了魏以后,就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而不一定非要是巳日了。

哦,上巳是这样一个日子啊。那么,清明为什么也叫三月节呢?跟上巳日有关系吗?

知之

慧慧姐姐

为什么叫三月节,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和上巳有一定的关系。

唐之前:修禊→娱乐

最开始,人们水边修禊,是为了驱除不祥。后来逐步演变,渐渐加入了嬉戏娱乐的成分。


唐:三者融合

到了唐代,这一天不仅有盛大的曲江会,还是盛大的暮春游玩日,从早期的除不祥逐步变成游宴活动为主了。

这一阶段,上巳、寒食、清明就有了逐步融合的趋势


宋:上巳被清明取代

宋代以后,上巳就逐渐被清明取代,只有少数地区还保留了三月上巳的习俗

连横在《台湾通史》记载:“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尝,春祭也。”台湾地区的早期移民以漳州、泉州人为主,故有此说。

当然,也有民俗学者认为,三月节是古代百越族的重大节日,随着中原汉族南下,和百越族的逐步融合,三月节的习俗就保留下来了。据说,福建和台湾地区有些人家祭扫先人并不是在清明,而仍在三月三日。



朝代

名称

属性

习俗

先秦

清明

节气



清明

节气


东晋

上巳

节日(三月上巳)

三月三集会,修禊(xì)

上巳

节日(三月三)

水边修禊(xì),宴游

寒食

节日

5天假

禁火、冷食

郊祭(扫墓)、踏春

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蹴鞠、斗鸡等

清明

节日(寒食的组成部分

赐新火

上巳

节日(三月三

曲江会、暮春游玩、游宴活动

北宋

寒食

节日

放假

禁火、冷食

郊祭(扫墓)、踏春

清明

节日

赐新火

上坟祭扫

上巳

节日(三月三)

逐渐被清明取代

少数地区保留习俗

南宋

清明

节日(节气→重大的风俗节日)

扫墓、踏青

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蹴鞠、射柳、斗鸡

寒食

节日(清明的附属)

放假

祭扫先人、踏青春游(主要)

冷食、禁烟(次要)

昭昭

我明白了,其实清明节是个融合性很强的节日。一开始,寒食、上巳、清明各自独立,各管一摊。寒食和上巳是节日,而清明是节气。渐渐的,清明吸收了寒食、上巳的习俗,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

【上巳】

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上巳,为古代节日。汉以前,上巳必取巳日,但不必三月初三;自魏以后,一般习用三月初三,但不定为巳日。

《元曲选》白仁甫《墙头马上》一有“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语,说明有些地区仍有用巳日的。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上、《宋书·礼志》二。


【三月三日】

农历三月三日,古代称上巳节,在这一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喝酒,认为可以祈福驱邪。

《初学记》四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土人并出水渚,为流杯曲水之饮。”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四《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曲水】

古代风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在水滨宴乐,以祓除不祥,称为曲水。

《世说新语·企羡》注引晋王羲之《临河叙》:“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文选》有南朝宋颜延年(延之)、南齐王元长(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各一篇。


【修禊】

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世说新语·企羡》注引晋王羲之《临河叙》:“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唐独孤及《毗陵集》十三《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每舞雩咏归,或金谷文会,曲水修禊,南浦怆别,新意秀句,辄加于常时一等,才钟于情故也。”

——摘选自《辞源》


 

清明有哪些习俗?

清明有哪些习俗呢?

知之

慧慧姐姐

先说说你所知道的。

扫墓和春游。

知之

慧慧姐姐

是的。其实清明是个亦悲亦欢的节日。

亦悲亦欢

说它悲,是因为清明节俗的中心是扫墓祭祖。在清明时节,人们要去墓地祭扫,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体现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而另一方面,清明时节,正是春回大地、万物生发的时候,恰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于是,人们往往因利趁便,扫墓之余,在乡野之间游乐一番再打道回府,想来也是极好的。

当然,清明节还有很丰富的游戏活动,比如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蹴鞠、射柳、斗鸡,等等。

昭昭

有这么多好玩的游戏啊!

慧慧姐姐

要不怎么说是这是一场全民大派对呢?

昭昭

太好了,我要马上融入到春光中去!

【踏青】

 指春日郊游。

唐杜甫《杜工部诗史补遗》四《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宋苏辙《栾城集》一《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诗》之一《踏青》:“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序云在正月八日。按:古代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地而异,也有在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参阅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十八《禊曲江》、清顾张思《土风录》一《踏青》。


【蹴鞠】

古代军中习武之戏。类似今之足球赛。

《后汉书》三四《梁冀传》:“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注:“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蹋鞠,兵执也,所以讲武知有材也。’” 唐韦应物《韦江州集》七《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也作“蹴踘”(《史记》一〇五《仓公传》)、“蹵鞠”(《汉书》五一《枚乘传》)、“躢鞠”(《汉书》五五《霍去病传》)。


【射柳】

古鲜卑族风俗,举行秋天祭祀时,众骑环绕所植柳枝驰马三周。辽金史都记载了射柳仪式。宋人作为一种游戏,折柳环插球场,军士驰马射柳,其矢镞阔于常镞一寸多,中柳即断,名叫躤柳。明时宫中常于清明或端午日举行射柳之戏以鹁鸽贮葫芦中,挂在柳上,射中葫芦,鸽即飞出,凭鸽飞的高低决胜负。名叫剪柳。

参阅宋程大昌《演繁露》十三《躤柳》、《辽史·礼志》一《瑟瑟仪》、《金史·礼志》八《拜天》、明陈继儒《偃曝谈余》下、清高士奇《天禄识余》下《剪柳》。


【躤(jí)柳】

即骑射术之一种。

宋程大昌《演繁露》十三:“壬辰三月三日,在金陵预阅李显忠马司兵,最后折柳环插球场,军士驰马射之,其矢镞阔于常镞略可寸余,中之辄断,名曰躤柳。”

——摘选自《辞源》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借鉴参考了多篇研究论文中的观点,如朱志平《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日化的时间及其历史逻辑》、刘畅《生者的狂欢——从宋代寒食、清明习俗看当时社会之现世心态》、张小稳《从地区性的哀思到全民性的欢愉——寒食节的诠释史研究》、张丑平《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等。特此致谢。



慧慧姐姐


语言学博士


小百科知识库


爱钻研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知之


初中生


爱读书


性格温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昭昭


小学生


爱提问


古灵精怪


别人都说我是“十万个为什么”。我哪有问那么多问题?我只不过问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而已。





往期回顾


寒食为何要禁火?

那年的元宵,放了10天假

“新年快乐”,一年可以说几次?

这个小宝宝到底属什么?

【博士姐姐小课堂】“小年”到底是哪天?

这些年俗民谣,你都知道吗?


辞源

教师工具书

学生工具书

新书

中国辞书学会

佳文摘选

语言天地

书单

博士姐姐小课堂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