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唤醒沉睡的语言——于根元先生谈语言

于根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1-12-26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于根元先生于2019年8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79岁。

先生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语言、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新词新语、广告语言、网络语言研究,是我国最早研究语言生活的专家之一。近十几年来致力于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及理论的建设,发展了语言交际理论,尤其是发展了“交际到位的程度——交际值是衡量语言规范的重要原则”和“语言内核外层互补”等学说。

为纪念于根元先生,特刊发于先生发表在《新编语言的故事》中的《唤醒沉睡的语言》这篇文章。




唤醒沉睡的语言


文 | 于根元


许国璋先生在《〈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中国语文》1991 年第 3 期)里介绍《马氏文通》后序首段的一个思想:“世界上一切人种,不论肤色,天皆赋予心之能意,意之能达之理。”并且认为这“叫人想到今人所说语言是‘ 与生俱来’ 的(innateness)学说” 。许国璋认为这个论说,“今天的学者耳熟能详。然则马氏在一百年前得现代语言理论风气之先,是中国语言学的骄傲”。我赞成马氏和许氏的这个思想。

有的人遇到意外,他原有的一部分生活的记忆沉睡到大脑的深部去了,跟这部分生活的记忆有关的一部分语言也沉睡到大脑的深部去了。这部分语言唤醒的时候,跟这部分语言有关的生活的记忆也唤醒了。

早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影叫《鸳梦重温》,是说一个人总觉得他忘掉了一段重要的经历,他很痛苦,他总在苦苦地把那段他觉得原来有的记忆找回来。1997 年秋天我跟我的几个硕士生谈起这件事,我那时候的硕士生黄晓蕾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成年的时候出版了小说《机缘》,在西方很畅销。1942年美国好莱坞拍成电影,著名演员罗纳德·考尔曼和格丽尔·嘉逊主演,在我国多次上演,叫《鸳梦重温》。黄晓蕾把小说的有关内容给我整理了出来。

小说写这样一件事。一战期间,一名年轻的英国步兵上尉瑞纳在战争中头部受重伤,失去知觉,成为德军俘虏。他苏醒后失去了对自己身世的记忆。后来,通过俘虏交换,他被移到英国精神病院治疗,受尽折磨。1919 年停战日那天,他溜出医院,得到一位闯荡江湖的女演员波拉的同情。经波拉悉心照料,逐渐恢复健康,但是受伤前的生活对他来说仍是一片空白。两人婚后寄住伦敦一位牧师家中。瑞纳靠写作为生,生活日渐好转。半年后,他去利物浦一家报社跟一位编辑洽谈,途中被汽车撞倒,造成昏迷。苏醒后,恢复了对战前自己身世的记忆,却又忘掉了跟波拉同甘共苦的那段生涯。

他返回自己原来的家园,先入剑桥大学学习,后来又协助振兴家业,成为工业巨子和议员。但是他总觉得自己有三年生活经历在记忆上是段空白,为此怅然,郁郁寡欢。他竭力追忆思索。这期间,波拉改名汉斯莱小姐,一直在瑞纳身边做秘书,默默地等待他恢复记忆。由于汉斯莱小姐聪明能干、细心体贴,在事业上的协助,几年后瑞纳娶汉斯莱小姐为妻,但是他不知道汉斯莱曾经是他的妻子。

20 年之后,二战爆发前夕,由于偶然的机会,瑞纳记忆的闸门突然被撞开。他沿着从精神病院出走后的路,追寻故人,凭吊旧址,终于同波拉鸳梦重温。

小说对瑞纳失去记忆的描写很特别。下面两段话是瑞纳对自己记忆能力的描述:

……我有时觉得自己——如果这样说不算太荒谬的话——自己有一半是另外一个人。一些琐碎的事儿——一种声调啦,一股香味啦,报纸上的一个名字啦,看见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啦,都会叫我想起点什么来——可是那到底叫我想起什么,我至今都没来得及抓住!——这是记忆里的一星磷火,在它消失之前又没法让人捕捉到。

哦,对了——只是一幢四间房间的工人住所——那样的房子何止万数。

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站在门口等待开门,我可以看见客厅窗户上的纱窗后面映出壁炉里熊熊的黄色火光。这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很难形容我当时的感觉,就仿佛那所房子正在等待我——欢迎我从黄昏寒冷的户外走进那温暖如春的炉火光亮中去——一种回归家园的气氛。

下面这段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对瑞纳失去记忆的分析:

我一直期望他的记忆力最终会全部恢复——这儿一点,那儿一点——最后像一把开锁的钥匙,或者像拼花板玩具的最后几块,整个画面一下子显现出来。不过我猜想这种情况尚未发生。

下面是瑞纳最终恢复记忆的描写:

我瞧着他的眼睛,尽量不激动地说:“您现在就跟我第一次见到您凝视着一座山那个时候一样,因为您觉得自己认出它——停战纪念日那天,您当时坐在火车里朝窗外眺望。”

“停战纪念日,”他重复道。接着他轻声又近乎信口而出地说,“我当时正在医院里……我指的是第一个停战日——停战那天。真正停战那天。”他忽然抓住我的衣袖。“是啊,我记起来了——我当时是在麦尔伯里!”

“麦尔伯里”,像一把开锁的钥匙,像拼花板玩具的最后一块,瑞纳一想起这个地名,他那段遗忘的记忆的整个画面一下子显现出来了。

电影的情节有些改动,特别是瑞纳恢复记忆的过程:瑞纳很意外地来到他失去记忆时候住过的小镇,重温了过去的街道、楼房、商店,特别是来到了他和波拉曾经住过的小屋前。沿着院子的门进去,很自然地拿出口袋里的钥匙。这串钥匙他总是带在身上,他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他只是凭感觉认为它很重要。他去开门,这时候从背后响起了波拉温柔的声音:“门锁锈了,该上油了。” 他们住在这座小屋的时候门锁锈过,波拉说过这样的话。瑞纳终于想起来了。

波拉温柔的声音:“门锁锈了,该上油了。”像一把开锁的钥匙,像拼花板玩具的最后一块,瑞纳一想起这句话,他那段遗忘的记忆的整个画面一下子显现出来了。这一句话的被唤醒,唤醒了瑞纳好多年生活的记忆,唤醒了他半个生命,或者说把他这半个人跟那半个人合起来了。

中国的文艺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情节。我说到电视剧《刘老根》里的有关情节,我那时候的博士生刘艳春又看了光盘把有关情节给我整理了出来:

电视剧《刘老根》(二 )第 19 集说:刘老根用龙泉山庄做抵押从银行贷了 3000 万元,派许嘉去南方订购建葡萄酒厂的设备。许嘉半个多月没有音讯,刘老根觉得不妙,去银行查对,这才知道自己的汇票是假的,龙泉山庄中了圈套,遭到了暗算。他喝了几杯闷酒,大哭起来,刘老根疯了!后来,他醒着的时候,拿剪子绕着头、后背,剪所谓缠在身上的钢丝,不停地剪着,剪着……刘老根不会说话了,别人对他说话,他都听不见,别人要他吃喝一类的话或许他还能听得见,或许也听不见,理解的是别人的体态等的意思,因为他连女儿山杏哭着叫他爸爸他都没有反应,他大概连爸爸是何物都不知道了,他几乎成了废人。

第 22 集说:丁香这时候跟刘老根结婚了。

洞房之夜,丁香说:“……你不明白拉倒,我明白就行,我等你 20 多年了,唉,今年整整 23 年了,23 年等回来一个疯子。……”刘老根依然剪着,剪着……丁香唱起了《王二姐思夫》:“我闷坐绣楼,眼望京城思想起二哥张相公。”刘老根不剪了,剪子在手中不知不觉合上了丁香唱的二人转的节奏。丁香停下来,刘老根也停下来,继续剪着,剪着……丁香继续唱:“二哥他进京赶考,一去六年整啊,人未回来,信也未通。”从“人未回来”处,老根又开始剪着剪子应和着节奏。丁香停,老根也停,还是剪着,剪着……

这时候丁香很平和地问:“你爱听我唱啊?”刘老根不回答,继续剪着,剪着……

丁香大段地唱:“二哥你走一日,我墙上画一道呀,你走两日我墙上画一双。二哥你一去六年整,我横三竖四画满墙。王二姐泪悲啼呀,从外边跑过一群鸡,公鸡它在前边儿咕咕地叫啊,它咯儿了咯儿了叫母鸡。可叹那连毛的畜生都有疼妻的意呀,可是你刘老根儿不认你的妻呀。”这一段里,丁香唱,刘老根用剪子应和着节奏,丁香停,刘老根也停,又想绕头剪。唱到末尾一句,丁香流下了眼泪。

丁香顿了顿说:“老根儿,咱俩年轻时唱的那个——”丁香唱道:“工地上人欢马跃,红旗展哪。”丁香用手打着拍子,老根剪着剪子应和。丁香唱:“社员们——”刘老 根开口接着唱起了:“改土造田热火朝天哪——”丁香唱:“姑娘们挑着土篮儿一路小跑儿哇——”刘老根唱:“小伙子抡起大镐劈掉半拉山哪——”丁香唱:“出大力流大汗为的是夺高产——”刘老根唱:“为革命做贡献我累点儿也心甘哪。”这时候丁香喊了一声:“老根!”把刘老根的剪子抢下,激动地说:“我是你媳妇儿,我是丁香,你认不认识呀!老头子,你好了,你好了!老根儿呀,你这病能治了,老根儿,你能好!”丁香抱住刘老根,悲喜交加。老根被唤醒了。电视剧里响起音乐……第二天一早,老根和丁香、山杏从房中出来……刘老根已经好了。

刘老根疯了的时候,他原有的生活记忆和语言几乎都沉睡了,留下了些许感应点。丁香关于思夫的一段唱,碰到了他的一个感应点,但是这个点的感应信号太微弱。后来丁香关于同刘老根年轻时候跟青年男女一起无忧无虑痛痛快快劳动建设家乡的一段唱,碰到了刘老根最关键的感应点,刘老根向往劳动,向往做事,但是要无忧无虑痛痛快快。丁香这一段唱唤醒了刘老根大脑里原有的那段唱和与此有关的生活的记忆,唤醒了刘老根与此有关的生活记忆的语言。

中国电影《非常爱情》《足球大侠》 和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也有类似的情节。

许多语言学家说人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原始人以来的语言积淀在现代人的身上了。人们后天学习语言其实是唤醒已经积淀了的语言。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如果正是这样的话,我们现代人实在是个大富翁,我们拥有了原始人以来的人类的语言的积淀。不过积淀里好的跟不好的我们都继承下来了,继承下来的都是在我们大脑深部沉睡着的,要一一唤醒。我们清醒的人也有许多语言是在我们大脑深部沉睡着的,要不断一一唤醒。人们相互用语言交际,都是在彼此进一步相互唤醒语言。彼此要像波拉唤醒瑞纳、丁香唤醒刘老根、亲人同事朋友等唤醒海若那样,充满爱心、耐心,找到对方最灵敏的感应点,用高层次的语言唤醒高层次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教师,更是要充满爱心、耐心,找到对方最灵敏的感应点,用高层次的语言唤醒学生高层次的语言。因为,唤醒高层次语言的同时,一定意义上是唤醒了高层次的生命。

我更赞成“语言全息发展论” 。关于发展——充而用之,来自孟子的启发。《孟子·公孙丑上》接着“人皆有善”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十三经注疏》下册 2691 页,中华书局,1980 )这一方面是人的能动,比一般的后天激活或者唤醒还积极一些。加上事物不完全是预先规定好的,是留了改变、发展的余地的。






往期回顾

吕叔湘:《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序
让教育规律成为社会常识
温儒敏:我的读书生活
《新华外来词词典》序:这也是一种研究
顾德希:植入健康的文化基因
王宁:在阅读中走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杨耐思:《十三辙新韵书》序

辞源    教师工具书    学生工具书    新书中国辞书学会  佳文摘选  语言天地  书单
博士姐姐小课堂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