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学体系的精耕师
葛本仪先生毕生从事语言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汉语词汇学理论研究。先后出版多部专著,其中《现代汉语词汇学》多次修订,先后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2018年由英国卢德里奇出版社推出英文版,在全球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版协颁发的“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今特刊苏新春先生2012年所作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体系的精耕师》,回顾葛本仪先生的学术生涯,重温葛先生在汉语词汇学领域从未停息的辛勤耕耘,以纪念葛先生。
现代汉语词汇学体系的精耕师
文 | 苏新春
今年是葛本仪先生高校执教五十六周年的日子,回顾先生的学术生涯,重温先生在汉语词汇学领域从未停息的辛勤耕耘,目睹那一摞后出转精、日渐丰富完善的著作,读着悉心培养出来的众多弟子们那些源于师说、又发扬光大卓有创见的新著,就更能体会到先生在我国现代汉语词汇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一
致力于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葛先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作当属那几部现代汉语词汇概论性著作。最早的是《现代汉语词汇》(1961年),之后有《汉语词汇研究》(1985年)、《汉语词汇论》(1997年),晚起的是《现代汉语词汇学》(2001年初版,2004年修订版),前后相距超过40年。20世纪50年代现代汉语词汇学的三部开创性著作相续问世,即孙常叙的《汉语词汇》(1956)、周祖谟的《现代汉语词汇》(1957)、张世禄的《普通话词汇》(1958),它们功在开创,各自带上了明显不同的特色。孙书明显受到苏联词汇学的影响,流行一时的基本词汇理论在该书占了近1/3的篇幅。周书、张书都是服务于当时的语言规范大潮,为提高大众百姓使用汉语的水平,致力于纠偏正讹立范,皆先以单篇散论连载于一北一南的两种普及性语文刊物,尔后才结集出版。三书中周本学理较为周密,在学界的影响延续了较长时间;张本也是一时之作,只是篇幅较小,事显而功未著;孙本篇幅最巨,对苏联的词汇理论学说借鉴较多,所囿也较为明显,故后不久就有了他的学生王勤、武占坤所著《现代汉语词汇》(1959)问世,追求着现代汉语词汇理论整体建构所需要的周全与平衡。
葛先生的《现代汉语词汇》,196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初版,1975年稍作修订后再版。共七章,分别论述了“一、词和词汇”、“二、词义”、“三、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四、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与发展”、“五、现代汉语词义的修辞色彩”、“六、成语、谚语、歇后语”、“七、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问题”。2004年出版的《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与论文索引》对该书作了这样的评说:“篇幅不大,但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问题都作了简明扼要的正面论述。普及性教材特点明显,阐释通俗易懂,对普及现代汉语词汇基本知识发挥过积极作用。”
如果说《现代汉语词汇》还只是以词汇的“具体问题”为全书的表层框架,这样的架构反映了当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刚刚开始起步阶段的基本面貌,那么到《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则在全书架构上明显有了整体架构的“理论”色彩。如《现代汉语词汇》的七章其实是七个词汇问题或曰词汇现象,但这七者之间是何种关系并没有作严格的定位。第三章将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合而论之,并列为章名,其实这四者性质相差甚远。多义词反映的是一个词的内部意义状况,后三者反映的是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后三者之间的层次亦有不同,同义词与反义词属意义有联系的类型,同音词却在意义联系之外。而在《汉语词汇研究》全书框架的理论关系就明晰多了。全书四章:“壹 词、词素、词汇”、“贰 造词与构词”、“叁 词义”、“肆 词汇的发展”,反映出了词汇理论的四个基本板块,即“词汇单位”、“词语生成与结构”、“词义内容”、“词汇发展”。在这里“具体问题”隐退了,“理论架构”突出了,其理论的完善与严密是显而易见的。后者将单义词与多义词相邻,将同义词、反义词相邻,并列于“词义”章下的“词义的类聚”,与“什么是词义”与“词义的演变与发展”相邻,而把“同音词”排除在外。又如前书单独成章的“六、成语、谚语、歇后语”在后书中归入“壹 词、词素、词汇”中的“词汇”之下,成为“词汇”的一种结构成分。前后两书的知识体系变化显示作者对现代汉语词汇总体理论架构思考的推进。殷焕先老先生在序文中言道:“这是根据前人研究所得而写成的一种比较全面地论述词汇好些方面的综述性的书,这也是根据作者自己研究所得而写成的一部对某些问题作深入讨论的专论性的书。”其言善哉。
葛先生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调整在她后来的著作得到了沿续和进一步完善。十二年后的《汉语词汇论》(1997,山东大学出版社)是由其领导的团队共同完成的集成性著作,统辖22个专题的理论框就是“词汇”、“词义”、“词汇应用”三大板块。再后的《现代汉语词汇学》(2001,山东人民出版社)更是有继承,有创新。它共七章,“第一章 对词汇的再认识”、“第二章 词和词素”、“第三章 词的形成及其结构形式”、“第四章 词义”、“第五章 词义的类聚”、“第六章 词义的演变及其规律”、“第七章 词汇的动态形式探索”。继承的是这七章仍保留了四大理论板块的基本布局,即第一至二章、第三章、第四至六章、第七章的四个基本部分。创新的是对“词汇”的整体认识更加深入,在有了系统论的论述后独立出来成为第一章为全书统领之首;又如对“词义”作了更丰富、深入、完整的论述后分立为第五、六、七章。这些恰恰反映出了我国当代汉语词汇研究由形式到意义、由结构到关系、由微观问题到宏观把握的总体研究趋势。
从《现代汉语词汇》到《汉语词汇研究》,再到《现代汉语词汇学》,可以看到葛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体系研究中锲而不舍的探索。她是最初投入现代汉语词汇理论建构的学者之一,始终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几十年如一日。将先生的这几部著作串联起来,可以清楚看到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殚思竭虑,追求至善的努力和成功。这几部跨度逾40年的著作是各自不同的独立著作,其实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作者为了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一部著作。学术史上不难见到一个人能有极大勇气投入一个新领域的研究,却少有能如此长时间地持续在一个领域进行着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不懈探究。可以说《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体系的建设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现代汉语词汇学》可以作教材来学,全书章目有序,首尾要衔,条分缕析,表现出内在的严密逻辑性;又可以作专著来读,细细读来,处处可领会到作者的睿知与深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一直把极大的精力放在词汇本体的研究上,放在词汇单位的研究上。它的出版,不能说是这一研究的终结,但却可以说是这一研究带有总结意义的成果。”
二
结构关系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与意义并重的词汇学思想
葛先生所致力于建设的词汇学理论体系有着鲜明的结构词汇学特点。结构主义思想是20世纪世界语言研究的主流,它对词汇的研究特别强调词汇单位的存在,对“词”、“词素”、“词汇”、“短语”、“固定短语”、“自由短语”、“语”做了精细的定位与定义;特别重视词汇单位的层级性,对每一种、每一层单位与左右上下关系的辨析,以“词”为中心视点,对其下的“词素”,对其上的“短语”都作了细微的区分;强调“词”与“词汇”的联系与区分;强调“词”与“字”的区分。即使是许多看上去似乎不相关的词汇问题,其实也都是立足于“结构”、“单位”之上来展开论述的,如“离合词”相对于“固定词”而言,“轻声”相对于重读而言,“儿化”相对于非儿化而言。浸润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中葛先生对许多重要的基础问题都做出了相当严密而周详的论述。如对什么是“词”许多学者就表示过关注,我在《汉语词义学》中曾引述了十多家的观点,大都是从是否表达了完整概念,是否能独立运用两点上来加以识别,而葛先生则先是概括出“词必须具有语音形式”、“词必须表示一定的意义”、“词是可以独立运用的”、“词是一种最小的单位”、“词是造句材料的单位”五点(1985),后又增加了“词是一种定型的结构”的判断标准(2001)。还进一步从“辨认与划分”的角度来对什么是词做出了是否式的判断,归纳出十种方法,实际上是把词的十种类型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1.单音节,有意义,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是词。
2.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表示意义的音节的组合,能表示特定的意义,并可独立地用来造句的结构是词。
3.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表示意义的音节,和一个表示意义的音节组合在一起,表示着特定的意义,并可独立地用来造句的结构是词。
4.表意的成分和已虚化的成分相结合,表示特定的意义,并可独立用来造句的结构是词。
5.一个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表意成分,重叠后可以独立用来造句了,这一重叠后的新结构是词。
6.一个表示意义的成分重叠以后,表示了新的意义,可以独立运用造句,这样的重叠结构是词。
7.两个表示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是词。
8.一个表示意义又可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和一个表示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运用造句的是词。
9.一个表意但不独立运用的成分,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被独立运用造句时,也应视为词。
10.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意义的又可独立运用的成分相组合,形成新的结构,表示新的意义,并能独立用来造句的是词。
如此精细的辨析,反映出了作者对语言层级单位的重视与认真,而女性学者特有的缜密与细腻使得她对词汇核心单位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细密的程度。
葛先生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对重要基础问题的细密化论述上,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对词素,人们历来是从“语音形式”、“语言功能”、“语言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归纳出了单音词素与多音词素、成词词素与非成词词素、词根词素与附加词素的分类。但随着现代汉语中长音节复合词、多重组合成词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一个复合词能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个复合词能在一个更大的词中充当构词成分”这样充满矛盾的说法也就显得特别刺耳。葛先生为此撰写了《合成词素问题》(1997),对合成词素的性质、地位、特点、形成、作用做出了清晰论述,得出了“合成词素在语言词汇中的形成和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完全必要的”结论。从而在《现代汉语词汇学》将词素的三大分类扩展为四大分类,增加了“内部结构”类,下分单纯词素与合成词素,从而稳妥地解决了复合结构构词在理论上合理归类的问题。
基于同样的目标追求,对一切容易引起混淆的术语不屑接受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如“语素”在语法学界甚至是整个语言界都是普遍接受的术语,它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而在注重结构、注重层次的二分法理论体系中获得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词汇学看来它却横跨在泾渭分明、性质绝然不同的词与词素这两级单位之间,使得它远不如只运用“词”与“词素”来划分词汇内部层级那样来得清晰。因此在语言理论界、语法学界必谈语素的同时,词汇学界出现了两派,一派是亦步亦趋,结果是在谈“语素”与“词”、“词素”的关系时不得不绕来绕去“绕”得极其的辛苦,一派则是坚守“词”与“词素”二分法,不引进语素之说。葛先生从没有把“语素”掺杂在她的词汇结构体系中。在她的笔下,词与词素之间的关系是清清楚楚的。“词是由它的组成成分组成的,词的组成成分就是词素。”“词素和词除了充当的单位不同之外,其他的特点都是完全一样的。”另一位著名词汇学家刘叔新先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坚守者,他在多篇论文中对语素予以了明确排斥。这是一种基于研究对象的学术坚持,在语法学界处于左右其他语言分支学科的时代,这也是一种“不跟风”的难得品格。
三
重点突破,建立理论高地
如果说对“词汇结构体系”的论证还是在作理论体系的完善、精密化工作,那么葛先生对下面问题的探索则体现为对“词汇结构体系”研究范式的整体思考与突破,站在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地来思考着整个词汇问题。这就是在词汇体系的结构、静态、共时研究范式中引进了语用研究、动态研究、历时研究的新视角。
葛先生的早期著作已经能见到这方面的端倪,如《现代汉语词汇》(1961)第五章论述了“现代汉语词义的修辞色彩”,《汉语词汇研究》(1985)第四章论述了“词汇的发展”,只是那时的语用观还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语言使用与语用效果,而没有将之与语言本体的互动结合起来;那时的历时观还主要表现为语言存在环境的社会学观点,也没有将历时与共时、动态变化与静态结构综合起来。这种端倪在葛先生90年代的论著中有了明显突破,集中表现在《词义的语用研究》《论动态词义》两篇重要论文上。
《词义的语用研究》论述了词的静态义是如何在语用中发生变化的。“当这种静态存在的定型结构——词,一旦进入到言语中去,处于动态应用时,社会为其约定的内容则是除认可其静态存在,并以此为基础之外,还要增加它在动态应用中的变化情况,并进而形成为具体应用中的动态词义和词的语用义内容。”基于这样的认识,详细分析了“静态词义变为语言义和表层义”、“静态词义变为言语义和表层义”、“静态词义变为语言义或言语义加深层义”的相互影响、演变的关系,进一步梳理了“明确义与模糊义”、“语法意义和语用问题”、“色彩意义和语用问题”之间的关系。论文分析的都是日常用例,却能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引出了新话题、新思考、新疆域,把词汇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使用之间发生的互生、互成、互动、共变的状况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论动态词义》论述了动态词义的产生机理、特征及作用。“由于‘语言’和‘言语’不同,从而使语言的存在形式有了‘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的存在形式是‘语言’,动态的存在形式则是‘言语’。另一方面的理解,这种交际工具既包括语言,也包括言语,也就是说,无论语言或言语,都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动态词义一般可分为语言义、言语义、表层义和深层义几种类型。”并详细论证了动态词义的灵活性、规约性、共识性、短暂性、与静态词义属性的差异性。动态词义具有三大功能:实现语言的交际职能;使语言表达生动、准确、细致、含蓄;促使语言的发展,任何语言成分的形成都是言语成分在长期运用中约定俗成的。
葛先生毕生在词汇学领域思考着、探索着,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做出新观察,总结新观点。这正是一直保持着“学术青春”锐气、“与时俱进”的体现。正因为此才会使得同一系列的概论性著作常写常新,不断融入新思想、新认识、新观点。如早期著作中已经有了对汉语外来词的论述,但2001年的著作仍继续着对外来词的思考:“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是很丰富的,特别是80年代以后,外来词更是大量地涌现,其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形成方式之多样化,都是空前的。”概括出来了两种新的外来词形式,一种是“直接借用了外语中的简缩形式”如CT、CD、DVD,一种是字母加汉字语素的复合式如BP机、B超。又如“词的义聚”在《现代汉语词汇学》增加了对“同位词”“类属词”“亲属词”的思考。有着开阔的眼野和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所带来的一定是在语言世界里时见时新的研究课题。
四
理论研究与育人相结合
葛先生治学以来一直在高校任教,她的词汇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研究论著总是首先作为教材在课堂上得到传播,她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说是科研成果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国内高校词汇学人才的培养点不少,但作为独立申报成功、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点葛先生这要算是第一个。近20年的时间中她培养了十多位博士生,不少已成为所在高校的学科带头人,而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博士学位论文,明显受到葛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类型:
一类是对词汇本体的深入研究。如孙银新的《语素研究》、王军的《汉语词义系统研究》、叶军的《现代汉语色彩词研究》、刘兰民的《汉语修辞法造词研究》、唐子恒的《汉大赋复音词研究》,都对词汇结构词汇体系中的某一种成分做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另一类是注重词汇演变与语用的动态研究,如郭伏良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魏慧萍的《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张小平的《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这两种类型,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本体与演变,并存兼美。单看其一,可以专精名世;合而观之,则周全而辩证,尽显词汇的丰富内涵。这种研究眼光的周密而通转在其弟子杨振兰的前后两篇学位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清晰。杨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词彩学》出版后,词汇学界一时间“词彩学”不绝于耳。能以硕士学位论文立起一个学科的颇为少见。10多年后杨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动态词彩研究》,动态词彩研究的完成使得前者的静态特征得到了自然彰现。一静一动,一本体一语用;由静转动,由本体转入语用,由语用再反转影响到本体,这种开拓与转移,正是在导师的动态观语用观的影响下完成的。卞成林的《汉语工程词论》具有领域开拓的启迪意义。就其词汇形式来看“工程词”属于词汇本体研究的一种,只是其结构性质和特征与传统上以人的体会和感悟来展现词的认知习惯很不一样,但“工程词”本身的提出又是在中文信息处理中,在汉语计算词汇学的形成过程中才会出现的。没有重视语用的思想,没有中文信息处理的科研实践,是提不出这一问题的。葛先生及其领导的团队所从事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三万词语集”研究,正是培孕出了如此有创意课题的肥沃土壤。导师的高明自然有其高深研究所在,而其高远的眼光却能俯瞰着更为广阔的学术领域,带领更大的队伍行进在学术田野的不断拓荒之中。
在祝贺葛先生高校执教五十六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回顾先生的成就,回顾先生在学术上不懈追求的精神,对后人也是一种新的学习和激励。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于厦门湾南岸海悦品斋
参考文献
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与论文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殷焕先《序》,见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页。
葛本仪,《汉语词汇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苏新春,《平实见深刻,雅洁蕴丰富——评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刊《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6期。
葛本仪,《词义的语用研究》,见于《汉语词汇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葛本仪、刘中富,《动态词义分析》,见于《汉语词汇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葛本仪、盛玉麒《〈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三万词语集〉简介》,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1988年第8期。又载《山东大学百年学术集萃文学卷》(下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卞成林,《汉语工程词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振兰,《动态词彩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现代汉语词汇学》★
《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
葛本仪 著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往期回顾
陆俭明 | 语言学应该而且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
申桂红 | 尊重孩子,平等相待
郭熙 | 《人生初年》序二:一个动物人到社会人的全景式记录
胡建华 | 《人生初年》序一:一粒沙子看世界
一部用30年心血写就的著作 :李宇明著《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
陆俭明:当汉语走向世界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的历程
黄行:中国民族语文事业七十年
中国语言生活和语言研究70年——2019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召开
2019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暨第十届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2018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召开
关于“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问题——李宇明教授在“2018年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暨第九届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与解题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