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 | 《人生初年》序二:一个动物人到社会人的全景式记录
冬冬,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中国某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的女儿。在女儿出生后,李宇明先生同家人一起记录了她0—6岁时期学习语言的点点滴滴,并整理出版为《人生初年》。
今特刊郭熙先生所作的序言,帮助大家更好了解本书。
一个动物人到社会人的全景式记录
暨南大学教授 郭熙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类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个体,人并不是从降生就有语言的。没有语言的人,是动物人,而语言则使人从动物人成为社会人。
没有谁记得自己的语言是哪一天或什么时候掌握的。海伦·凯勒曾经回忆过自己“懂”语言的过程,那是她关于water获得的体验:在水流动的时候,一串字母使她突然来了灵感。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语言获得。
能最早关注孩子语言,并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的理想人物是父母。可惜的是天下父母多视孩子掌握语言为理所当然,很少能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中国最早关注孩子的语言并予以记录的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20世纪20年代,他对长子陈一鸣进行了808天的跟踪记录,后将有关记录收入《儿童心理之研究》第十六章“言语”,可惜未见后续研究。
时隔60年,进入80年代中期,我的同乡和朋友李宇明先生和夫人白丰兰女士——当时的一对年轻父母,开始了一个新创举: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详细记录女儿的语言成长过程且进行了全程录音。又过了30多年,在这对当年的年轻人步入花甲之后,一部名为《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的百万言巨著,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老友和同道,同时也是该书一直的期待者,我有幸提前通读了全书。尽管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早有预期,但在通读书稿时仍然不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冬冬和父母(1985年4月)
一、动物人到社会人转化的全景式记录
我相信,《人生初年》是我目前看到的最为完整的一个动物人到社会人转化的全景式记录。记录始于1985年1月16日,终于1991年7月29日,其中除1991年1月6日至4月9日中断,同年4月10日至7月22日期间有些零星失记外,达2200余天。我们从这2200多天的记录中看到了冬冬的各种言语活动,以及围绕她语言成长发生的种种故事,看到了她从酝酿、产出、成句,到实现完整表达,乃至进行儿歌等创作的全过程。我们见证了一个孩子的完整的人生初年。
作为语言学家,李宇明先生对语言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人生初年》坚守追踪观察认识儿童语言发展这一主线,对观察范围内冬冬所有的话语,悉数照录;对冬冬的语言发展轨迹进行全方位描述,且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请看冬冬语音的发展:
我们看看冬冬是怎么创造词语的:
1988年2月18日,她造出了“粉面条”(粉条);同年11月30日,又自造了“军衣服”;1989年7月21日,她则又制造了派生词“爬柜子员”;1990年12月24日造出了“化验家”“卫星小姐”;而1990年12月25日甚至造出了奇特的“思想员”。
显然,这里的“思想员”是“饲养员”,这两个词怎么联系起来的,很值得思考。语法的发展更让人忍俊不禁,请看:
问人不会用“谁”,用“什么”,明白“什么”表示疑问,但不知道确切所指。再有:
冬冬把“先不写”“卡不死”“长不高”分别说成了“不先写”“不卡死”“不长高”,充分体现了儿童语序发展的阶段性。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冬冬两岁多的时候语言发展相当迅速,一段时间里,单日语言项目记录达10多项,近乎喷发。
二、方言民俗录
《人生初年》还是一本记录方言民俗的书。儿童的语言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化环境。以往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往往只记录语言本身,不大重视儿童身边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生初年》则在记录冬冬的语言成长历程的同时,细致地记录了发生这些言语活动的背景和环境,令人耳目一新。冬冬生在河南,10个多月后到武汉,家中常有河南方言的使用,对武汉话也耳濡目染,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又使用普通话。冬冬自然习得语言同时,也习得了周围的方言和文化。于是,冬冬的话里也就不乏河南方言痕迹:
再看1989-7-23记录的她对“约莫”意思的探讨:
从这里可以看到家庭和周边人员对孩子语言成长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冬冬的语言观察力。
我读到书中记载的河南儿歌时,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那些曾伴随着我成长的儿歌,有不少估计今天已经失传了。这些过去至多零星出现在反映河南生活的文学作品里,现在却有了详细的记录。请看:
在这首叙事儿歌里,“花柴”“怪”“打糖”“薅”“妗子”“俺”“仰八叉”等方言词成串出现,儿歌带着乡音,和着律动,合辙押韵,有板有眼,有问有答,妙趣横生,是早期儿童语言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家庭语言教育实验录
《人生初年》还是家庭语言教育实验录,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参考书。纵观全书, 我们看到了宇明先生夫妇在冬冬语言教育上的执着和努力。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冬冬的语言教育。常用汉字、古代诗词、儿歌、民谣、游戏,都是她的“启蒙教材”。而冬冬自我释词,自编儿歌,自编谜语,则体现了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过程和成果。看看冬冬的语言分析能力:
编者补充说:“大人”指古装戏中当官的。老百姓见到当官的,或者官职低的见到官职高的,常自称“小人”。冬冬补充了这一义项。
书中对家庭语言教育中不当做法的记录和分析,则可以作为教训来吸取。例如:
编者点评说:识字与情景相结合,过分了,就引起冬冬反感了。
四、学术范式多样化的新尝试
毫无疑问,《人生初年》将是多个领域的重要学术资源;然而,我还想说,该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编者在资料整理上独树一帜,其处理原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学术精神, 是学术范式多样化的新尝试。书中各月的日志有一个月标题,每天的不同语言活动记录则另有单项小标题。月标题大体反映了冬冬语言发展的不同节点,小标题则是每个语言记录的点睛之笔。如果把这些不同层级、不同角度的标题编制成索引,会是一本详尽的儿童语言发展手册。
日志插页(1988年5月)
除了资料本身和上述标题外,我还特别欣赏书中的补充解释和评点。编者坚持以真实材料取胜,采用白描纪实手法,“尽量做到‘真实再现’”;但书中对一些方言词语、儿歌、民谣民俗等做的解释,对一些重要的或有趣的现象所做的恰到好处的点评,则渗透着深刻的学术思考。
《人生初年》在出版上还有一大特色。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听到与冬冬相关的“实况录音”,体验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这种超文本的语言日志是编者和出版者的又一个创举,其价值不言而喻。
二维码:儿歌《两个小娃娃》
最后有一点儿建议。希望能借助这本日志,建成一个儿童语言发展语料库。这个语料库的建设并不难,因为冬冬的话都已经用“引号”加以注明;其中成段成段的对话则可以构成儿童语言交际语料库。据此对儿童语言发展和使用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总之,《人生初年》是一部好书,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书,一部留下深深脚印的书。
期待着读者关注这本书,期待着家长关心孩子的语言,期待着更多的人重视家庭语言教育。
2018年中秋节
(注:为方便读者理解,本文小标题为本期所加。)
图书信息
★《人生初年》★
《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
李宇明 著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目录★
序一:一粒沙子看世界 /胡建华
序二:一个动物人到社会人的全景式记录 /郭熙
致读者:儿童是一块磁石 /李宇明
上
人生第一年(1985-1-16—1986-1-15)
呱呱坠地人世间(零岁1个月)
牙牙学语天籁音(零岁2个月)
冬冬是我?!(零岁3个月)
入戏的“小舞迷”(零岁4个月)
影子,能捕捉到吗(零岁5个月)
大白鹅和小花狗,都怕怕(零岁6个月)
真的听懂了(零岁7个月)
举手表示“再见”(零岁8个月)
鼓掌是“欢迎”(零岁9个月)
“啊—”:同表应答与呼唤(零岁10个月)
猫狗叫声皆狮吼(零岁11个月)
点头 yes,摇头 no(1岁)
人生第二年(1986-1-16—1987-1-15)
“捶”“吹”不分(1岁1个月)
乐意表演“笑”与“哭”(1岁2个月)
嬉演成语:掩耳盗铃(1岁3个月)
自编儿歌:“妈妈咪,爸爸比”(1岁4个月)
“驴、马”之辩(1岁5个月)
“没有”与“不要”(1岁6个月)
“妈妈不要冬冬”(1岁7个月)
入托,踏入社会第一程(1岁8个月)
习得“我、你、他”(1岁9个月)
小猫和姐姐,谁吃谁?(1岁10个月)
改“骑动”为“骑得动”(1岁11个月)
“一边……,一边……”(2岁)
中
人生第三年(1987-1-16—1988-1-15)
我是大人(2岁1个月)
惊梦于“妈妈摔倒”(2岁2个月)
“阿姨,摘花不对”(2岁3个月)
听的是“刺”,说的是“气”(2岁4个月)
小鸟“叫绿了我的小伞”(2岁5个月)
今天、明天和昨天(2岁6个月)
丑化“新冬冬”以争宠(2岁7个月)
为吐鱼刺而吃鱼(2岁8个月)
与玩具猫聊天(2岁9个月)
“如果”:想象的翅膀(2岁10个月)
童话脚本:两只鸡的内心独白(2岁11个月)
小动物才有尾巴,我是人(3岁)
人生第四年(1988-1-16—1989-1-15)
泪水,从眼里流出来(3岁1个月)
三和四,哪个大(3岁2个月)
长大后的“雄心壮志”(3岁3个月)
为故事命名(3岁4个月)
“耳环”的构词类推(3岁5个月)
日月星辰,为何都跟我走(3岁6个月)
伸出三个手指:“一、百、下”(3岁7个月)
“降落伞、跳落伞、飘落伞”(3岁8个月)
或者……,或者……,或者……(3岁9个月)
试探爸爸的底线(3岁10个月)
孩童式的“谎言”(3岁11个月)
一朵小花与社会规范(4岁)
下
人生第五年(1989-1-16—1990-1-15)
“为什么不过两个星期天”(4岁1个月)
妈妈不如蜘蛛(4岁2个月)
给故事续个结尾(4岁3个月)
长大当医生,给妈妈治病(4岁4个月)
三个白姓,三个李姓(4岁5个月)
画大山,从远处看它很小(4岁6个月)
是谁吃了冰棒(4岁7个月)
年龄是有规矩的(4岁8个月)
“黑脸、白脸”之论(4岁9个月)
“在平地是云,在山上就是雾”(4岁10个月)
究竟谁骗住了谁(4岁11个月)
爸爸选的妻子,有点不对(5岁)
人生第六年(1990-1-16—1991-1-15)
小疯子、蛇毒之类比推理(5岁1个月)
人是高级动物(5岁2个月)
说什么话,就是什么人(5岁3个月)
被人喜欢,因为你有知识(5岁4个月)
对妈妈的“一个要求”(5岁5个月)
孩子从哪儿来的(5岁6个月)
太阳肯定比地球大(5岁7个月)
三瓶汽水多少钱(5岁8个月)
父女俩的举重游戏(5岁9个月)
父亲穿长袍,爸爸穿西装(5岁10个月)
选择男朋友的标准(5岁11个月)
类人猿怎么变成人的(6岁)
赘记:幸福的一家人(1991-4-10—1991-7-29)
附录
附录一:1~120天婴儿发音研究
附录二:乳儿话语理解的个案研究
附录三:论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建立的判定标准
附录四:独词句阶段的语言特点
附录五:李宇明与儿童语言发展相关的论著目录
后记 又到雪花飘舞时
索引
往期回顾
《人生初年》:从呱呱坠地到留美博士后,她在0—6岁期间是如何打下语言基础的?
5G元年、夸夸群、冰墩墩/雪容融……2019年的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你都听过吗?
一部用30年心血写就的著作 :李宇明著《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
我和我的祖国、硬核、我太南了……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出炉啦!
《中国濒危语言志》:用一本书记录濒危语言,用一本书保留濒危语言
博士姐姐小课堂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