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端政 | 以“科学的思想、求真的作风”编纂语典

温端政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2020年3月23日,著名语言学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温端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温州去世,享年90岁。


为缅怀温先生,今特刊先生撰写的《新华语典》前言。先生千古!


温端政先生


以“科学的思想、求真的作风”

编纂语典

——《新华语典》前言



 2002年,我们接受商务印书馆之约,着手编写《新华语典》。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在它即将问世的时候,我们想就本书的立目、释义和举例与读者进行交流。


在立目上,既注意了科学性,又注意了实用性,把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


科学性,是指辞书编纂要有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作为指导。对于语典编纂来说,要接受相关学科,特别是汉语语汇学的理论指导。


汉语语汇学认为,语是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叙述性语言单位。根据这个观点,语应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实用性是指辞书编纂要考虑到读者的实际需要。这里主要涉及收不收格言和名言的问题。格言、名言从性质上看,属于言语单位,不属于语的范畴。但不可否认,它们跟语有一些相通的地方,而且有些格言、名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语”。因此,我们也把格言、名言作为收条对象。这对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方便。


释义是本语典的核心部分。释义既要准确,又要简明扼要,这是难点所在。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探索语的释义规律



根据语义的性质和特点,语的释义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坚持释文的叙述性原则


汉语语汇学告诉我们,词(主要指实词)是概念性的语言单位,而语则是叙述性的语言单位。因此,语的释文必须具有叙述性。过去,有人把语看成是“词的等价物”,认为:居心叵测=阴险,一帆风顺=顺利,千钧一发=危险,虚怀若谷=虚心,风马牛不相及=无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巧遇。这是把语义概念化,这种释义模式显然不足取。



坚持释文内容与“语性”相一致的原则


在这里,关键是要区分表述语和描述语。表述语(包括谚语和表述性成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释文必须具有知识性;描述语(包括惯用语和描述性成语)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状态,或描述动作行为的性状,释文不具有知识性。常见的失误是把表述语误解成描述语。如谚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指学好难,学坏易,有的辞书解释为“形容学好难,学坏易”;又如谚语“见食不抢,到老不长”,指在吃食上不必退让,有的辞书解释为“形容见到食物或饮宴,不必客气”。“形容”二字,使释文失去了知识性。



坚持“从语料中来,到语料中去”的原则


语料是语典编纂的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语料库,在分析语料上下功夫,才能确保释义的正确性。如“钱到手,饭到口”,有的辞书解释为“钱拿到了手里,饭也就到了嘴里”或“有了钱不愁没有饭吃”。这些解释都经不起语言事实的检验。试看以下两个用例:






这个月花钱和流水一样,800元的工资,1000元的奖金,一个子儿没剩。真是老话说的,“钱到手,饭到口”,不知不觉的,都花完了!(萧红婉《腊月的黄土贵三分》)

你还不知道我这个人是钱到手饭到口,钟在寺院声在外,开费大着哩!(崔复生《太行志》一二)





 

分析这两个用例,可以看出“钱到手,饭到口”,是指钱到了手里很容易就花掉,就像饭食到了嘴边很容易吃下去一样。用来形容人手头松,钱花得很快。《警世通言》卷三一作“食在口头,钱在手头”:“常言‘食在口头,钱在手头’,费一分,没一分,坐吃山空。”清·石天基《传家宝》卷九作“钱在手头,食在口头”:“俗谓‘钱在手头,食在口头’,可知若非大有主见之人,现钱在手,未有不浪费用而致害者。”又《何典》五回:“雌鬼是做过财主婆的,向常钱在手头,食在口头,穿软着软,呼奴使婢惯的。”都可以作为书证。


培养严谨的作风,强调三个“注意”




注意做好重点语素的注释


以“贵易交,富易妻”为例,有的辞书解释为“有钱有势就容易交友、娶妻”。这显然是由于把重点语素“易”(指“变换”)误解为“容易”。再如“公人见票,牲口见料”,有的辞书解释为“衙役见了钞票,就像牲口见了草料那样贪婪”。这是把“票”误释为钞票。票,在这里是指传票,传唤诉讼当事人的票据,衙役持票拘人,就可从中榨取钱财。



注意防止望文生义,探索实际意义


以“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为例,有的辞书解释为“人的一生要活得快活或有意义,就像花草在一年中也有它们繁茂的时候一样”。这个古谚的原意是,人的一生就像草只生长一季那样。用来表示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要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又如“亲戚远来香”,有的辞书解释为“指远方来的亲戚会特别受到尊重”。这也是按字面做出牵强附会的解释。此语见于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四:“乡言云:亲戚远来香,隔房高打墙。”指亲戚之间宜远不宜近,保持一定距离,反而会更亲密。



注意正确运用“提示词”,

力求释文表述的准确性


辞书释文中,常用的提示词有“谓、指、形容、表示、比喻”等,其中“谓”现在已经不多用,常用的是“指、形容、比喻”。“指”表示引申义,“形容”表示是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的描述,“比喻”表示比喻义。


从多年的编写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几条规律性的认识:


1. 体词性成语,中心语素与释文里的中心词同质的,不能用“比喻”,宜用“指”。

2. 语目里含有“如、似、若”等比喻词,表明是由比喻手法构成的,释文不能用“比喻”,宜用“指”或“形容”。

3. 释文不是指事物,而是描绘性状的,不宜用“比喻”,而要用“形容”。


上述“三原则”和“三注意”,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希望有助于释义水平的提高。


例证在语典编纂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新华语典》没有像《新华谚语词典》《新华惯用语词典》和《新华歇后语词典》那样一概引用作家作品中的用例,而是另辟蹊径,采用编者自编例句的做法。好处是针对性强,增强了辞书的应用性。


自编例句要求语言要规范;内容要健康,要跟语目的意义、语性、感情色彩、语用特点相一致,与释义相配合;语句要简练,尽量用结构简单、表意清晰的语句,具有简明性和可读性。


要编写出符合上述要求的例句,实不容易。在这方面,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反复进行推敲,但是否达到要求,仍然没有把握,有待读者检验。


本书“出版说明”中称:“《新华语典》是一部中型语典,意在同《新华字典》《新华词典》配合,从字、词、语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展示现代汉语的面貌。”这充分说明了本书出版的意义。本书收条达两万多条,反映了汉语语汇的丰富性,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和优点,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十多年前,我们曾经提出“语词分立”的主张。本书的出版,表明在汉语里“语词分立”是不争的事实。


本书编纂过程中,得到商务印书馆周洪波、马志伟、乔永、冯爱珍、陈玉庆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得到语言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热情指导,商务印书馆乔永、马志伟前期做了较多的工作,出版部门的同志积极配合,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难免会有错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温端政

                                            2013年10月


(注:文章大标题为编辑所加)



★图书信息★


《新华语典》

温端政 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是影响很大的语文工具书,但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日常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一一交代得十分周详。随着全社会对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逐步推出了“新华”家族系列语文工具书。这些工具书都以《新华字典》《新华词典》为基础,在语言文字的某一方面进一步开拓扩展,加深加宽,作为《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的补充。《新华语典》是“新华”辞书家族的又一新成员,是一部中型语典。意在同《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相配合,从字、词、语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现代汉语的面貌。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往期回顾



中国濒危语言志 |《云南芒市潞西阿昌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云南兰坪柔若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云南兰坪普米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西藏察隅格曼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西藏察隅松林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西藏察隅达让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 《西藏察隅义都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四川松潘羌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云南玉溪撒都语》调查笔记

彭建国 | 《湖南通道本地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 | 《贵州六枝仡佬语》调查笔记

庄初升|《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用一本书记录濒危语言,用一本书保留濒危语言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