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合李白生平去读他的诗 ——《李白诗》(学生国学丛书新编)面世

钟如雄 王楚达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12-2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是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推出的“学生国学丛书”的新编版。“学生国学丛书”是本着商务印书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一贯宗旨编选的,阅读群体主要是当时的中学生。2018年,商务印书馆将此套丛书“激活”,出版了由王宁教授主编、顾德希老师做顾问的“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近日推出了《李白诗》,今刊本书新编导言,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


《李白诗》新编导言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璀璨的明星,他的诗最能让人体会到盛唐气象和古典诗歌的魅力。李白诗集多不编年,本书编者傅先生的绪言介绍李白生平较详,希望读者能结合李白生平去读他的诗,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李白一生始终在追逐梦想,他的生平可分五个时期。

一是蜀中时期。李白一生梦想效力朝廷,二十五岁以前,他是在四川家乡读书、练剑、作诗、访道,这些都是他实现梦想的准备。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他十八岁写的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不遇”中虽有些许惆怅,但全诗风格清丽,逸气横空,表现出年轻人的勃勃朝气。

二是以湖北安州为中心的漫游兼求仕时期。二十五岁的李白走出蜀水巴山,去实现梦想。公元727年他入赘安州许圉师府。许在唐高宗时曾任户部尚书,李白与他的孙女结婚,通过许家结识了一大批上层人物。许氏为他生下一儿一女,取名“伯禽”“平阳”。“伯禽”本是西周政治家周公的长子,“平阳”则是汉武帝姐姐的封号。这两个名字,隐含着李白的政治抱负。这个时期,李白游历了祖国中东部很多地方,也曾赴长安求官而无所获。后来妻子去世,他与安州官员交恶,便离开了安州碧山(又名白兆山,位于今湖北安陆市西北的烟店镇)。七绝《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或可反映他那时与众不同的进取心态。这十多年,李白与孟浩然等许多著名诗人结下深厚友谊,写下了一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长干行》《襄阳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丁都护歌》《越中览古》《金陵酒肆留别》等等。

三是长安时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再入长安,唐玄宗授他翰林供奉,李白的梦想接近成真了。《新唐书•李白传》记载了他这段经历:“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hùi)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阻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这里略加点补充:1.李白到长安,贺知章闻名来访,读到《蜀道难》大为称叹,称李白为“谪仙”;又见其《乌栖曲》,叹赏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称其“谪仙”,是对他的才气和当下处境的真实写照。2.高力士“激杨贵妃”的,是《清平调词三首》,高说“可怜飞燕倚新妆”是用赵飞燕讽刺杨,从此,李白便“不为(玄宗)亲近所容”了。由此可知,正当李白想要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时,却发现一切跟他想象的并不一样。宫廷的黑暗令他深感失望。于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上表辞官,离开了长安。

第四时期,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的十几年,“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这时“开元盛世”已渐远去,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把持朝政,排斥贤才,国家面临新的危机,李白所要实现的理想更加渺茫。

第五时期,是安史之乱爆发至李白病逝。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玄宗令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镇守江陵。第二年李亨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同年十二月永王东巡,隐居庐山的李白投身永王幕府。但不久,永王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擒杀,李白系浔阳狱。中丞宋若思很器重李白,此时正率兵驻扎浔阳,便把李白解救出来。但李亨却将他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病重的李白前往夜郎,行至巫山白帝城,忽然接到朝廷赦免消息,惊喜交加的李白随即乘舟东下,写下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公元761年,六十多岁的李白返回金陵,生活窘迫,投奔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诗稿交给李阳冰,赋《临终歌》(见原书绪言),与世长辞。这首诗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难酬,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李白的“长安时期”虽只短短三年,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那以后他依然是那样才华横溢,那样充满自信,那样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对朝廷腐败的悲愤愈加强烈,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三首》)、“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大量作品中的名句,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最为人们所熟悉。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他对唐王朝盛极而衰深感忧虑,虽称“谪仙”而不忘现实。如《塞下曲六首》热情歌颂保卫边疆的战士,《战城南》尖锐批判玄宗的穷兵黩武。而他的《扶风豪士歌》《豫章行》则愤怒谴责了给百姓带来浩劫的安史之乱。






阅读本书,应注意提高诵读质量,可适当开展探究活动。

李白的诗歌清新流畅,气象雄浑,即使是为人熟知的作品,如《望天门山》《越中览古》等,也值得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提高诵读质量,应读出诗句的韵律节奏,品味其中的意象。

李白非常喜欢用句式长短不齐、节奏富于变化的“歌行体”,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句中的节奏变化。


如《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各句的停顿与连读有所不同,哪里要重音突出些才好,哪里平缓些,哪里紧促些,都要反复琢磨,这样就会越读越有兴味。


品味意象,即不可满足于一般翻译。


例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如只翻译成“在杨花落完的时候”就没多大意思。杨花柳絮都轻盈柔弱,随风而起,不知所止。这个意象正与被贬龙标的王昌龄身世相仿。当杨花落尽,而地上、水面、空中都是随风而起的杨花,这个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王昌龄多少同情与牵挂啊。


结合这样的体会来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诵读可以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读李白的诗,要调动我们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力求在心中还原诗中的图景。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这两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我们不妨想一下,海是什么样子、太阳此时在哪儿、天空和海面又是什么样子等等,这么想想,脑海中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象:“在蜿蜒的石径上攀行,昏暗的石壁忽然有了光彩,东边浩淼的海面上,一轮红日浮水而出,瞬间跃出海面,霞光万道。此时忽闻天鸡报晓,曙色降临人间了!”李白诗中这类值得还原的有趣图景非常多。又如“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普通的桥为什么会如彩虹一般呢?此时周边的景色应是什么样?仔细琢磨,必会有所发现。


总之,合理的想象,会让我们更走近李白,去领略他内心世界的瑰丽奇伟。

所谓探究,就是以书中若干首诗为一组,结合组诗去深入思考。


例如,《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少年行》《侠客行》等诗“表现自我”十分突出,能使我们对李白的个性特点增加许多理解。若结合这几首诗写篇“谈李白的人格形象”的作文,就很有探究力度。例如,李白为我们留下许多吟咏祖国山川的佳作,他在《独坐敬亭山》中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若以“相看两不厌”为题,写篇文章谈谈李白吟咏河山之作给我们的启示,一定会很有许多发现。又如,李白特别善于用晓畅的文字表现真挚的情谊,如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静夜思》等名篇,就可用“思远怀人”之类的题目写篇作文。再如,结合《丁都护歌》《子夜吴歌》《古风·西上莲花山》《战城南》等作品,谈谈李白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也会很有探究价值。此外,李白诗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如水、月、酒、大鹏等。可试选某一意象,汇集相关诗句,探究该意象有哪些特征,寄寓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格,这样探究也会很有收获。


结合李白生平研读他的诗歌,可适当参考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一书。


图书信息





《李白诗》(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王宁  主编

顾德希  顾问

傅东华  选注

钟如雄  校订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李白诗》是民国时期傅东华先生选注的一部李白诗歌选集,全书选注“古风”体和“律体”诗歌共215首,占李白全部诗歌创作的十分之二。它既是一部李白诗歌精选集,更是一部弘扬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艺术的普及性读物。本次校订侧重于:(1)校勘修订原书中的错字、衍字、脱文、异体字等;(2)补注勘误原注的漏注或注释不当的字词;(3)纠正且补充完善原注引文的疏漏,使全书用字更加统一规范,注释更加精准贴切,引文更加完整易懂,全面提升了这部选集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傅东华(1893—1971),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代表专(译)著主要有《汉学》《字源》《李白与杜甫》《唐•吉诃德》《失乐园》《珍妮姑娘》《伊利亚特》等。

钟如雄,1953年生,四川合江人,文学博士,原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现为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古代诗学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说文解字论纲》《转注系统研究》《大唐诗律学》等。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 导读:名师指点阅读门径

★ 选文:名家甄选名篇名文

★ 注释:大家斟酌历代精注

★ 目标:在阅读中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基于商务印书馆王云五、朱经农两位先贤于1926年至1948年期间编辑出版的“学生国学丛书”,选注者为当时教育界、学术界知名学者,如胡怀琛、叶绍钧、沈德鸿、傅东华、庄适等等。丛书从“经、史、子、集”中精心选录极有价值之著作,辑注精要篇章,加之长篇绪言,无论是选目还是选篇,都堪称经典,具有永恒的阅读价值。新编的理念与本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出版理念一脉相承,在充分尊重原选注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需要,规范文字,校订勘误,撰写现代导读,配以历代图画,辅助了解思想内容,专为当代中学生提供课外自读之用。

本丛书支持整套购买(计划出版60种,目前可整套购买51种,扫描下方二维码),也可单本购买(扫描下方二维码搜索区输入书名)。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目前可整套购买51种)

王宁  主编

顾德希  顾问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必须用“作”与必须用“做”的地方

王楠 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收字和查字

月照中秋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更美的《静夜思》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丨“语文教师小丛书“

古文字学的入门教材——《商周古文字读本》(增补本)

王亮: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的“词心”丨序《〈人间词话〉讲演录》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