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丨《明清以来闽方言文献集成》(第一辑)面世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2-0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明清以来闽方言文献集成》是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重大项目)《明清以来中外濒危中西文闽方言文献发掘、集成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明清以来闽方言文献集成与研究》中的文献集成成果,拟影印或重版150种中西闽方言文献,13种文献构成一辑,预计出版12辑。本次出版第一辑。

今刊张振兴先生序(节选),以飨学林。该书为繁体字版,故正文遵照原文使用繁体字。



張振興序


摯友馬重奇教授日前發來信息,他申請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絶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重大項目)《明清以來中外瀕危中西文閩方言文獻發掘、集成與研究》已經獲批,商務印書館也正在準備出版他主持編纂的巨著《明清以來閩方言文獻集成》。好事成雙,聞之喜甚。他囑我借此機會,隨意寫點感想之類的文字。思之再三,殊難下筆。我雖一生混迹於漢語方言學界,對閩語只是略知一二而已,想説的話很多,但又嫌筆短言拙。兹散記如下。


· 一、閩地與閩人 ·

今福建省簡稱“閩”。其字最早見於《山海經》中的《海内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在《禹貢》中歸屬古揚州地。漢代許慎著《説文解字》又云:“閩,東南越,蛇穜,从虫,門聲。”這裏的蛇穜就是指蛇族,即當時在閩地居住的居民是信仰蛇神的氏族,史家通稱爲“古閩越族”。東漢《吴越春秋》《越絶書》等文獻,無不記述閩越人的蛇圖騰。後來又有所謂“七閩”之説。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史家認爲,“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爲圖騰的古閩族後裔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彦所作的《周禮疏》中説:“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爲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這幾個説法雖然撲朔迷離,所言不詳,但都得到福建考古學或民俗文化學的很多佐證。應該都有一定的根據,不是虚説。

可見關於閩地和閩人的記載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至秦統一中國以後,於“七閩”之地設閩中郡,置冶縣(今福州),屬會稽。之後,北方漢人相繼入閩,最顯著的是幾次北人入閩的經歷:漢武帝出兵閩地,平閩越國叛亂,是北方漢人第一次入閩。晋時永嘉二年(308)發生“永嘉之亂”,形成了一次大規模北方漢人遷徙入閩的浪潮,至今福建很多地方仍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説法。所謂“八姓”指林、陳、黄、鄭、詹、邱、何、胡。唐代“安史之亂”後北方漢人再次大量入閩。及至宋室南遷,又有不少北方漢人入閩,使閩地漢人急劇增加。至明、清時代大致也如是。在行政設置上,歷史上也屢有存廢變化,其中有兩次重要變革值得一提:一是唐開元二十一年(733),爲加强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爲福建經略軍使,與當時的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二是宋代雍熙二年(985)設立福建路,行政區劃爲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升建州爲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共轄48縣。故福建又號稱爲“八閩”。

根據上文所説,“閩地”的範圍隨歷代建制的不同而有變化。閩地範圍最大的時候曾經包括今臺灣全島。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統一臺灣後增設臺灣府,屬福建統轄。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府才改爲單獨設省。所以今福建省的範圍大致在清代後期方爲始定。今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和浙江省毗鄰,西部、西北部横貫武夷山脉與江西省交界,西南部跟廣東省相連,東臨東海,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境内山巒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實乃中國東南繁盛富庶之地。

至於“閩人”,只是泛指閩地的居民。史家籠統稱早期的“閩人”爲古閩越族,但具體族姓於今無考。一般認爲是今苗瑶等少數民族的先民,應該也有早期居住在南方的漢人。秦統一中國以後,北方漢人幾次入閩,與閩地原住居民交流、混合而合併,前後延續將近2000年,並形成了獨特的閩地文化。據2019年出版的《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册》“福建”卷,今福建全省常住人口爲4154萬人,其中漢族占97.84%;少數民族有畲族、回族、滿族等,呈分散雜居形式,只占全省總人口的2.16%。


· 二、關於閩方言二三事 ·

上文略説閩地與閩人,是爲本節討論閩方言二三事作鋪墊的。

(一)語言或方言是隨地域的變遷與居民的流動而變化的。學者一般認爲,早期閩人的語言屬於“古閩越語”,具體是什麽於今也無考,只能根據古文獻略得印象。《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這段話是孟子教導陳相的話。其中“南蠻鴃舌之人”指當時的楚人許行,説許行説的話像鳥叫一樣,非常難懂。(清)采蘅子《蟲鳴漫録》:“彼時江以南,爲南蠻鴃舌之鄉。”恰好再次爲孟子的這段話作證,皆稱南方楚方言難懂。古楚地尤其是南楚地,包括其時的一部分閩地。今閩方言閩北閩中的建甌、武夷山、沙縣、明溪一帶很多地方都管“豬”叫“豨”[khy]陰上調,字見《方言》卷八;又《廣韻》上聲尾韻虚豈切:“楚人呼豬。”這個説法既不見於其他漢語方言,也不見於其他閩語。此乃古楚方言之遺留成分。

(二)今閩方言是歷代北方漢人帶着北方漢語進入閩地以後,與當地語言或方言長期融合、發展以後逐漸形成的,具有漫長的歷史。初定於隋唐之間,大成於兩宋之際。因此,閩方言跟其他漢語方言,尤其是周邊的吴、粤、贛、客諸方言存在高度的統一性和分歧性,閩方言内部也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和分歧性。拙作《閩語及其周邊方言》(《方言》2000年第1期)一文對此有詳細討論,可供參看。有一段話可能有助於説明這個問題,不嫌贅繁,迻録於此:

北方“稻子”指田裏的植株,“稻穀”指未去殼的稻子的子實,“稻米”指去殼以後的子實(也可以説“大米”,但口語一般不單説“米”,單説“米”在北方方言中多指小米)。三項東西的中心語素都叫“稻”。並非重要作物,無須細分。南方則不同,稻子的説法是三分的。下面舉閩方言福州、厦門、雷州、建甌,吴方言上海、寧波、温州、金華,客家話梅縣、江西于都,粤方言廣州、東莞等12處方言爲例。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稻子也可以成爲閩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和客家話的區别詞。吴方言是“稻穀米”三分自成一類,粤方言和客家話是“禾穀米”三分另成一類,證明粤方言、客家話十分親近。閩語也自成一類,但東西部有差别,東部是“粙粟米”三分,“粙”《集韻》去聲宥韻直祐切:“稻實”,古今所指不完全一致。西部是“禾粟米”三分,建甌、永安、沙縣一帶稻子的植株都叫“禾”,跟粤方言、客家話一致,但稻實都叫“粟”,跟其他閩方言一樣。這個古老的事實,再次證實了閩方言在周圍漢語方言中的獨立性質,也説明了閩方言内部的分歧,這種分歧跟周圍的方言是有密切關係的。

但有一點需要强調,漢語是由各種方言組成的,方言也是漢語。不能一説漢語就只有普通話,“普通話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因此要有“整體漢語”的概念,要高度重視中國語言的統一性,形成中國語言統一的“中國語言觀”。閩方言只是漢語諸方言之一種,無論它怎麽分歧和特殊,還是漢語。我們不能過分强調閩方言在周圍方言中的特殊性質。過去的閩方言研究文獻中,有些存在誇大這種特殊性質的傾向,應該引起注意。

(三)閩方言主要在閩地,即今福建省内。但閩方言不等於“福建話”。福建省内還有其他漢語方言,福建省外閩語也廣有分佈。

今福建省内除了閩方言,還有其他方言,最重要的是分佈於福建西部地區的客家方言。閩方言與客家話共處同一區域之内,互相有許多錯綜複雜的交叉情况。我在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B12圖説明文字中説到:“就福建省境内而言,東部沿海地帶平常認爲是閩語的中心,西部地帶是客家話,中部地帶是具有某些客家話性質的閩語地區。從東往西,閩語的成分逐漸减少,客家話的成分逐漸增多。”除此以外,福建境内北部西部地區還有畲話,一種比較接近於客家話的漢語方言。西北部泰寧、建寧地區通行贛語,與之相鄰的邵武一帶的閩語方言,也帶有一些贛方言的成分。南平市浦城北部地方通行吴方言。南平舊城區,以及閩東的一些地方還有一些所謂的“土官話”。

閩方言還大量通行於福建以外很多省市區。福建得海上之便,歷史上就分三路向沿海各地開拓或移民,閩方言隨之向福建以外流播:一路向北到浙江南部,舟山群島,遠至釣魚列島及琉球群島。例如1534年從中國東渡去日本的,明朝皇帝的册封史陳侃所著《使琉球録》一書寫道:

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舟)亦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黄毛嶼,過赤嶼……


這裏的“釣魚嶼、黄毛嶼、赤嶼”即今釣魚島之“釣魚嶼、黄尾嶼、赤尾嶼”,通名“嶼”是閩方言顯見的特徵詞,可見這些島嶼是説閩方言的早期漁民首先命名的。一路向東直達臺灣,閩方言隨之幾乎覆蓋全島,今臺灣地區内閩南話與福建閩南話幾乎無異。一路向南,經粤東潮汕地區,再傳至港澳地區、粤西雷州半島,及至瓊地今海南省。其實,經過陸路輾轉,閩方言也流播到内陸的今江西、廣西,甚至遠至四川各地。

兩宋之後,特别是明清之際,閩方言隨着移民還廣泛傳播至海外,尤其是中國近鄰菲律賓、印尼,以及東南半島各國,遠至世界各地。據暨南大學陳曉錦教授領銜的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海外漢語方言調查研究》之“海外華人社區的閩方言”報導,就記録了馬來西亞泗里街閩南話,巴黎、温哥華兩處潮州話等三個閩南方言,還有馬來西亞詩巫閩清話、古田話,紐約的福州話等三個閩東地區的閩語方言。該報導還説,流播海外的很多閩方言,都有唇齒音[f-]聲母,這是語言接觸産生的一種創新成分,值得我們注意。

(四)現在可以説到閩方言的分區。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B1-15、B1-16是閩語圖。文字説明指出閩方言主要分佈於以下省區:


這個説明没有把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港澳地區等分散分佈的閩方言統計在内,當然也没有涉及境外的閩方言分佈。這個統計數字可以證實,閩方言是漢語南部方言中分佈區域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B1-15、B1-16閩方言圖還把閩方言作了分片分區,共八片含16個小片:

A 閩南片——下分五個小片:①泉漳小片;②大田小片;③潮汕小片;④浙東小片;⑤贛東北小片。本片方言屬於閩方言的核心地區。其中泉漳小片範圍其實很大,包括福建閩南地區,臺灣省。潮汕、浙東、贛東北三個小片都在福建省境外;

B 閩東片——下分兩個小片:①侯官小片;②福寧小片。本片方言都是閩方言的核心地區;

C 莆仙片,本片方言雖只包括莆田、仙游兩個縣市,也屬於閩語核心地區;

D 閩北片——下分兩個小片:①建甌小片;②建陽小片。本片方言與閩東片方言一起,又通稱爲閩方言北部方言;

E 閩中片,本片方言西部與福建境内客家方言爲鄰,一般又通稱爲西部閩方言;

F 邵將片——下分兩個小片:①邵武小片;②將樂小片。本片方言與贛方言地區相鄰,帶有客贛方言的某些特點;

G 雷州片,本片方言分佈於廣東省西部地區雷州半島一帶;

H 瓊文片——下分五個小片:①府城小片;②文昌小片;③萬寧小片;④崖縣小片;⑤昌感小片。本片方言均分佈於海南省,内部略有分歧。



· 三、閩方言的文獻及其研究 ·

從語言是資源的觀點看漢語方言,有兩個觀察的角度:一個是活着的,正在説着的各種方言的口語;一個是各種方言的記録,經過研究整理的方言文獻。方言文獻記録方言的現在,也記録方言的過去,它以文獻的形式提供了語言資源迄今爲止調查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由張振興、李琦、聶建民輯録的《中國分省區漢語方言文獻目録(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收録了截至2010年的中外漢語方言調查研究文獻目録,估計總數多達22000多種。如果以方言種類統計,閩方言的文獻條目大約有5000多種,位居漢語各類方言之首。其中豐富的早期文獻,例如各種方言韻書、各類中外編纂的方言詞典等尤其引人關注。因此,對閩方言文獻,尤其是對早期方言文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閩方言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這個方面首先應該提到福建師範大學著名教授馬重奇。他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閩方言早期方言文獻的收集和整理,醉心於對這些文獻的解讀和研究,發表和出版各類論著數十篇(部),專此一項而言,就可堪稱著作等身。這裏略舉數部馬重奇教授的相關重要著述:

1.《清代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4萬字。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届社科優秀成果奬一等奬,福建省人民政府,2005年11月;第四届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教育部,2006年12月。

2.《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73萬字。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八届社科優秀成果一等奬,福建省人民政府,2009年11月;第六届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教育部,2013年3月。

3.《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77萬字。2014年5月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編號:2013WK048),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並榮獲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一等奬,教育部,2020年12月;福建省第十一届社科優秀成果奬一等奬,福建省人民政府,2016年6月。

4.《近代傳教士所撰兩岸閩南方言文獻集成及其研究》,與馬睿穎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321.7萬字。榮獲福建省第十四届社科優秀成果奬二等奬,福建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

以上四種著述中,《近代傳教士所撰兩岸閩南方言文獻集成及其研究》一書尤爲引人關注。全套十三大册,321.7萬字,洋洋大觀。我在該書的“總序”裏説:

馬重奇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學界朋友。他專治音韻、方言,尤精於音韻史、方言史領域,也不時兼及其他。他視野開闊,勤奮專注,時有新論,不斷有學術成果問世。我們也經常有信息往來,共同討論一些話題,於我是非常受益的。


這還是在2020年4月我寫“總序”時説的話,猶在耳邊未遠,大著也只瀏覽過幾册,都來不及詳細研讀。馬重奇教授就又給我信息,他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絶學研究專項(學術圑隊重大項目)《明清以來中外瀕危中西文閩方言文獻發掘、集成與研究》已經獲批,商務印書館也正在準備出版他主持編纂的《明清以來閩方言文獻集成與研究》,分成兩大部分:《明清以來閩方言文獻集成》和《明清以來閩方言文獻研究》,恰好相互配合,可以再成大事。我聞之甚喜,又非常佩服。《明清以來閩方言文獻集成》共12輯,約150—160大册。與此同時另外出版三本《明清以來閩方言文獻研究》。因此這套叢書既包括了《戚林八音》(1749)、《新鑴彙音妙悟全集》(1800)、《彙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建州八音字義便覽》(1795)等一批早期的傳統方言韻書系列,又包括了西方傳教士爲主編纂的一批各類中外閩語方言詞典辭典和詞彙集,例如漳州地區閩南話最早的《西班牙—華語辭典》(1626—1642)和詞彙量規模最大的《荷華文語類參》(1882—1890)等,幾乎窮盡性地囊括了閩語地區的所有已知的早期方言文獻。它比我們迄今爲止所見到的(中國臺灣)林雙福、洪惟仁主編的《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社,1993)十輯還要大得很多,真可謂是浩浩乎鴻篇巨制!

整理編纂和出版這套早期閩語文獻叢書的意義和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將全面提升這批傳世文獻的語言學、歷史學、文化學以及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這方面不需要我在這裏多説。

但整理編纂和出版這套早期閩語文獻叢書實屬不易。馬重奇教授是個有心人,幾十年來通過各種途徑收集齊全這批文獻,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幾十年來潛心整理研究這批文獻,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和心血,也不是一般的研究家所能付出的。這兩點馬重奇教授都做到了,他是一位具有非常堅强意志、頑强毅力的學問家!當今之世,像馬重奇教授這樣的學者尤其令人感佩和崇敬!

我還想説,馬重奇教授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幾十年來他在本科教育之外,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碩士和博士學生。他們之中很多人都繼續行走在恩師所走過的治學之路上,從事漢語音韻學、方言學,特别是閩語早期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並且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績。所以有一批學生同甘共苦,砥礪前行,另外還有學界衆多朋友的鼎力相助,馬重奇教授並不孤單!


《明清以来闽方言文献集成》从规模上看,是闽方言文献的一次重大结集,几乎穷尽性地囊括了闽语地区的所有已知的早期方言文献。该套丛书的出版,将全面提升这批传世文献的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以及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图书信息

《明清以来闽方言文献集成》(第一辑)

马重奇  主编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目    录


作者简介

马重奇,福建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出版学术著作约30种,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次,二等奖2次,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2022年被确认为“2022中国高贡献学者”(获4项国家级大奖)。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刊讯 丨《中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期

语言学名家崔希亮解读什么是语言学

新书 丨《百年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面世

央视力作《中国话》今日全网上线!

新书 丨《姜夔诗词选》(古代诗词典藏本)面世

新书 丨《国际中文教育十三讲》面世(下)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 丨《明清以来闽方言文献集成》(第一辑)面世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