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2-0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文丨彭玉平

被王国维引用表达第一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991—1055)的《蝶恋花》词,全词是这样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词什么时候写的?一时很难考察清楚。但晏殊的词基本上是这类风格。读诗词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抓关键词。我们一读这词,肯定注意到“明月不谙离恨苦”这一句。这就对了,“离恨”就是这首词的主题所在。上片写因为“离恨”而一夜未眠,下片写想写封信表达相思,都不知道这信往哪里寄。显然所怀想的人离别得已经很久了,因为古人没有手机、微信,也没办法联系上,所以他的相思也是悬空着的。上片虽然看了一个晚上的月光流转,但毕竟在屋里。下片显然到了屋外走廊上。这就带出了“西风”两句。这两句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就是说,昨晚一夜秋风,把楼前的树叶都吹落了很多,以前上楼看来看去都是眼前的树和树上密密的树叶,但今天不一样,因为树叶吹落了,视线一下开阔了,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山长水阔”的感觉就是这样来的。看到“天涯路”,原本悬空的相思忽然有了方向,所以就想写封信给远方的恋人。

所以这“西风”两句,是词人从简单的离恨到消解离恨的转变契机。这两句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开阔了词人的心思,有了行动感和方向感。虽然最后这信可能还是没有寄成,因为不知道收信地址,但词人的情绪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了。

可能大家要问:晏殊就是这样写简单的离恨怀人?有没有更深远的意思呢?如果是怀人,他怀想的人是谁呢?这些问题问起来简单,要准确解答就不容易了。据说晏殊在任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当然北宋的首都是汴京了。当时确实纳过一个侍妾,后来又不得不分离。如何认识?为何分离?要说清这事,就不能提到另外一个词人:张先。

张先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词人,晏殊很赏识他的才华,除了在仕途上推荐张先当了判官,平时家里文人聚会,张先也是常请的人之一。因为张先精通音乐,词又写得好,歌姬们把他写的词声情并茂地一唱出来,听起来真是一种艺术享受。美人美词美乐美声汇集在一起,晏殊觉得这才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而晏殊新纳的这个侍妾,除了一等的美貌,一等的性情,一等的酒量,还有一等的嗓子。每次张先来的时候,晏殊都很炫耀地让她出来侍座,先是陪着喝酒,张先喝着喝着一高兴填首词,就让侍妾唱,家宴因此显得特别热闹而高雅。可能是晏殊对这侍妾偏爱得过分,被他的王夫人知道了,很是吃醋,担心晏殊被这“狐狸精”迷惑了,所以稍一用计,以不安分守己、吟唱艳词的名义就私下把这个侍妾给卖掉了。

可能有段时间张先没到晏府了。后来有次再去晏府,发现晏殊整个人萎靡不振,好像失魂落魄一样。张先就问:兄弟咋回事?以前那么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这么颓废。有什么心事说来听听?晏殊就一五一十跟张先倾诉了一番。张先一听,也很同情,就说:我也没什么好安慰你,填首词给你做个念想吧。说完了,拿来纸笔,挥毫写下一首《碧牡丹》,其中结尾几句是: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这张先真是厉害,他不写晏殊怎么思念侍妾,只写侍妾离去后对晏殊的抱怨、思念和几于绝望的困境,这结尾也把晏殊读得泪如雨下。倒不是“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几句抒情让他感叹,而是“蓝桥”这个典故他读懂了,这典故用得精准,用得晏殊满腹愧疚。这蓝桥在陕西省蓝田县的蓝溪(兰峪水)上。关于蓝桥的典故比较早的是《庄子•盗跖》中记载的: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就是著名的“尾生抱柱”故事了。说有个痴情的男人叫尾生,与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这个桥就是蓝桥。不知什么原因,女子爽约了,但尾生一直在苦苦等待,不愿离去,突然河水涨上来了,尾生担心万一女子来了,自己又离开了,就是一个失信的人了。为了坚守约定,眼看着水越涨越高,尾生就紧紧抱着桥梁,不愿离去,结果被大水淹死了。这个尾生好像有点呆,水来怎么说应该也有个过程,要抱着桥梁干什么呢?稍微往旁边移动一下,到岸边等也是一样的啊。这个故事很悲情,但说明了守信是一种极高的品质,情深才能守信。当然,关于蓝桥还有其他的典故。我们就举这一个例子,就知道这“蓝桥”二字背后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晏殊当然是懂的。是不是当初晏殊对这个侍妾曾经许下过诺言,然终于还是背弃了诺言,所以侍妾对他满怀着幽怨。

如果我们把张先《碧牡丹》的结尾与晏殊“昨夜”几句对应着来看,晏殊的“望尽天涯路”与张先的“望极蓝桥”,连远望的神情都有些相似。而晏殊的“山长水阔”之感与张先的“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也带着同样的迷茫。看来张先不仅懂晏殊,也懂晏殊的侍妾,毕竟张先与她们一起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妙的时光。

据说晏殊读了张先的词,幡然醒悟,费了一番周折,又花钱把她买了回来。这是后话,我们不再多说了。

(本文节选自《〈人间词话〉讲演录》。)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作品,也是一部值得恒久玩味的百年经典,历来解读的人很多,《〈人间词话〉讲演录》的作者彭玉平是国内公认的研究王国维的权威学者,他的研究也得到了王国维后人的肯定,这本书就由王国维的曾孙王亮作序。书中提出了许多研究《人间词话》的新角度新观点,如有我之境、自然之眼、赤子之心等等,还用许多历史小故事和诗句串起了这些观点。如,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引出了有我之境的概念。又从词作者冯延巳为什么会泪眼问花,引出他写作的场景。再从历史小故事进一步阐释冯延巳写作的历史背景等。《〈人间词话〉讲演录》以新视角新观点解读《人间词话》,以通俗的语言来讲学术话题,注重诗词故事和场景演绎,是一本解读《人间词话》的精品佳作。


图书信息  

《〈人间词话〉讲演录》

彭玉平  著

王国维曾孙王亮作序

《人间词话》顶级研究学者新著

以新视角新观点解读《人间词话》

以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学术话题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的《人间词话》完善而成。书中内容以《人间词话》的重要观点分为十讲,将《人间词话》所引用的古人诗词名句,演化为一个个雅趣盎然的故事,借此介绍词人生平、作品背景、诗词意境等,并进而简要介绍《人间词话》的理论体系,引人入胜,雅俗共赏。故事虽多敷演,但绝非戏说,言必有据,引注原文,体现了学者的严谨。附录则有《人间词话》全文以及重要概念、范畴简释,以利读者深入阅读。《〈人间词话〉讲演录》是作者彭玉平第一次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讲解《人间词话》,其中不乏作者的新观点新看法。该书既有作者较通俗的讲解,又有相对深刻的对各个概念的解释,最后还加上了《人间词话》的多种版本以及王国维的词论。可以说通过这一本书就可以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他的词论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三种境界

第二讲 无我之境

第三讲 有我之境

第四讲 赤子之心

第五讲 自然之眼

第六讲 词品人品

第七讲 忧生忧世

第八讲 隔与不隔

第九讲 何谓境界

第十讲 回归传统


附录一:《人间词话》概念、范畴简释

附录二:《人间词话》诸种文本及王国维词论汇录


后记

补记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 侧重于词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近150 篇,有《诗文评的体性》《中国分体文学学史· 词学卷》(上、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人间词话疏证》等论著多种。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文化记忆理论的精华之作 ——《宗教与文化记忆》(文字与文明译丛)

2022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在“中华字都”河南安阳发布

李宇明丨三尺讲台就是人生天地——邢福义先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思想

匡鹏飞丨抬头是山 路在脚下——邢福义先生的治学之路

田靓 丨《怎样教外语》:现代外语教学法的滥觞

陆俭明 丨《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和光辉应用前景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