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22

净界法师 十念生 2019-04-14

 第二五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一页,「壬二、征释略显」。

  壬二、征释略显

  前面一科是说明「鸟音法利」。在前科当中,佛陀说明了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奇妙杂色之鸟,这些鸟类能够「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使令众生听到以后,「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说明这个极乐世界的鸟类,它能够说法,而使令众生忆念三宝。这以下是「征释略显」,这个「征」就是一个征问,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释」就是回答,就是回答前面的问。透过这样的一个问答,来简「略」的说明极乐世界鸟类的由来,这叫「略显」,就简略的说明极乐世界鸟类的由来。这一科就是「征释略显」,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我们简单的消文。「舍利弗」,佛陀就招呼了一声舍利弗,一开始就征问说:「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说前面这些种种的奇妙杂色之鸟,你不要以为这些鸟是由罪报所招感的。一般鸟类,都是罪报所招感的畜生果报。比如在《正法念住经》上说:诸天也有一些鸟类在说法。这些鸟类是怎么回事呢?这只鸟类在因地做人的时候,这个人他欢喜听闻佛法,对于听闻佛法非常的欢喜。但是他烦恼的也习气特别的重,他遇到染污的因缘,控制不了自己,就造了罪业。造了罪业以后,就到畜生道去做这个鸟类。因为在因地的时候欢喜听闻佛法,它就以这个畜生的果报体到天界去,为诸天说法。诸天一放逸的时候,它就为他们说法。它虽然演说佛法、虽然在天界安住,但是它的果报体是畜生,它还是有畜生老病死的果报体。所以《正法念处经》说:诸天那些有的鸟,它是罪报所生。这个地方佛陀简别,极乐世界的鸟,它不是诸天界的鸟,它不是罪报所生。它不是罪报所生,它是怎么来的呢?这以下就回答这个问题。「所以者何?」这鸟的由来是怎么回事呢?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极乐国土它的果报体,只有人天的果报,没有三恶道的果报体,这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就。「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尚且没有恶道的名称,「何况有」真「实」的三恶道果报呢?既然没有三恶道的果报,这些鸟是怎么来的呢?「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是阿弥陀佛清净的法身,是依止他的本愿功德力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变化所作」。

  这个地方的「变化所作」,我们要说明一下。一般的色法,在唯识学上说有二类:第一类是属于业果色,就是你的善业跟恶业所创造的。善业力强的,他就创造尊贵的色法;恶业力强的,他就创造卑贱的色法。我们一般六道轮回里面的那个色法,都是业果色,由业力所创造。另外一种叫定果色,是禅定的境界所变现的,又叫做定自在所生色。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要害佛,他把象给灌醉。灌醉了以后,佛陀带着这些大阿罗汉去托钵的时候,到了中途的地方,提婆达多就把醉象给放出来。这个喝醉酒的象就像发疯一样,一整群的醉象往佛陀这个僧团冲过来,非常的危急。阿罗汉没有入定,他也就没有神通,就根一般人一样,他也是非常的惊怖。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就躲到佛陀的后面去。这个时候佛陀就跑到前面去,佛陀入慈心三昧,入慈心三昧,手就举起来。这个慈心三昧起动的时候,他的五个手指头就现出五个狮子的样子,那个狮子一吼,再怎么样醉的醉象就醒过来。醒过来看到狮子,就倒在地方不敢动了。在《阿含经》里面记载,说佛有这种境界。我们会问:那些醉象它眼睛明明看到狮子,非常凶恶的对它吼。这个狮子的像、这个色法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就是定自在力所生色。就是佛菩萨在禅定中所变现出的一种色法。定自在所生色当中又分成二类:一种是八地之前的,就是八地菩萨之前的禅定所现的色法,只能够自受用。你入定以后,变现各式各样的宫殿、楼阁、鸟语花香。但是你只能够自受用,你不能把这种境界给别人受用,不可以的,八地之前不可以,那是一个假法,完全是内心的法尘。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入三昧力量所变现出来的色法,他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唯识学说它是一个实法,它能够让别人受用的,让别人也感觉到这样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地方说明极乐世界的鸟类,是阿弥陀佛依止他的清净法身,以他的本愿功德力所变现的。而这种功德力,是能够他受用的,使令极乐世界的一切人民,都能够受用这个鸟类的法音,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好,消文以后,我们看蕅祖的注解,一开始「问答破疑」:

  问答破疑

  ┌征┐

  ┌┤ ├可知

  │└释┘

  前面的经文当中,佛陀一段一段的征问跟回答呢,这个是容易理解的。蕅益大师就作一个问答:

  ┤

  │┌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

  └┤

  「极乐世界尚无恶道之名」,那这个「白鹤」不是畜生道的名字吗?怎么说没有恶道之名呢?

  │

  └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

  ┌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

  ┤               ├岂恶名哉

  └无非性德美称─────────┘

  既然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它不是罪业所创造的一种果报,而是弥陀清净法身所变现。「名字」跟德能,名以召德,一个名称的安立,一定要跟它的功能相随顺。既然它不是罪报所生,所以这样的名称,它都诠释「如来」的一种「究竟功德」,牠是弥陀真如本性、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究竟白鹤」。这当中蕅益大师就用六即佛,名字位的白鹤、观行位的白鹤、相似、分证,到究竟白鹤。它是一个究竟的白鹤、它是一个真如佛性全体大用,所以说「无非性德美称」,这个白鹤的身心世界,完全是弥陀的自性功德所表现的,所以这个名字就不应该说是「恶」道的「名」字,它可以说是弥陀的三身四德,是这个意思。我们再往下看,「问答显益」,蕅益大师再作一个问答,说明鸟类的用意:

  问答显益

  ┌问:化作众鸟何义?

  蕅祖又作一个问说:极乐世界既然弥陀在那个地方「今现在说法」,佛陀为什么不自己说法呢?要变现这么多的鸟类来说法呢?这是什么道理呢?「化众鸟」有「何义」,有什么意义呢?蕅祖回答说:

  ┤    ┌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

  │    │

  │答:有四├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

  └    ┤

  悉檀因緣├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

  │

  │           ┌无不具┐

  └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   ├故。

  └无不造┘

  这当中「有四悉檀因缘」,先看「欢喜」义。「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凡夫的心情,内心都是有所得的。有所得就有分别心,他总是希望为他说法的众生,外表要庄严一点、声音也要好听一点。在外表上,颜色最庄严、音声最美妙的,那当然是鸟类了,一切动物当中,鸟类最殊胜。佛陀为了随「顺」凡夫取着的这种心情,而变化这些鸟类,使令我们看到鸟以后、听到这个音声,在还没有听法之前,先生「欢喜」心。欢喜心生起,后面就容易生起善根,这是第一个。「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鸟尚」且能够「说法」,身为极乐世界的人,一个人多少有自尊心,这个鸟都能够演说佛法,啊,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刺激,赶快要生起菩提心,精进修行,再怎么说总不能输给鸟类嘛,对不对!所以使令我们生善。我们看到鸟类为我们说法:唉呀,这个鸟类的智慧太高,觉悟这种真理,我身为一个人,要赶快的努力修行。这个时候,对我们就有一种刺激的作用,精进我们修行的功能,「生善」。「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我们看到这些鸟,内心当中观一切鸟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个时候内心当中使令我们谦卑。我们凡夫的心情,看到好的、比我们高的,我们就自卑感;看到比我们差的,我们就憍慢。当我们看到鸟类这一个卑微的动物,它都能演说这种微妙的智慧法门,使令我们能够生起谦卑的心情,对治我们的憍慢,这是「对治」我们的「分别心」,有破恶的功能。「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这个是入第一义谛。前面都是在事相上的欢喜、生善、破恶,最后我们看鸟的本来面目:「鸟」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法身是普遍一切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从「法身」的角度来观察,一切众生是「平等」不二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从事相上的差别,悟入了无差别的第一义谛,最后知道这一切的差别相,都是我们内心本具、都是我们内心所造,回归到我们现前一念清净心,这样子就是入理,入真如理了。阿弥陀佛因为有这四悉檀的因缘,所以他就变化了这些鸟为我们说法,有这四悉檀的因缘。看最后一段「点示标指」:

  点示标指

  ┌微风┐

  │  │

  ┌┼树 ┼等音┐

  ││  │  │

  │└网─┘  │

  此中显┤      ├当体即是阿弥陀佛──

  │   ┌依┐│

  │   │ ││

  │   ├正┤│

  └及一切┤ ├┘

  ├假┤

  │ │

  └实┘

  ┌三身┐

  ─┤  ├毫无差别也。

  └四德┘

  这段经文太重要了。这段经文当中又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在极乐世界的「微风」、或者是「树」、或者是树上的罗「网」,它发出了种种的「音」声,乃至广泛来说:极乐世界一切的「依」报庄严、身处庄严、住处庄严,乃至「正」报庄严、乃至「假」法(假法就是我们心中所想象的这些法尘)、「实」法(我们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外在五尘。内在的法尘叫假,外在的五尘叫实),总之极乐世界整个六尘的境界,「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完全是弥陀的法身、报身、化身,乃至弥陀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毫无差别也。所以这个地方,对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就有所交待了。它不是业力所变现的,「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我们研究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这个关键没有建立起来,你就很难明白极乐世界的一个状况,这句话「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基本上,我们在成就我们未来生命正报、依报的功德,有二种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自力法门,就像《维摩诘经》的〈佛果品〉:宝积长者子带着五百个长者子,拿着宝盖去供养佛陀。佛陀用神通力,把这五百个宝盖合起来,变成一个广大的宝盖,然后丢到虚空,在虚空中打转。这个时候,佛陀为了使令宝积长者子发菩提心,就从这个宝盖当中,现出十方佛国土的正报、依报的庄严。宝积长者子看到:唉呀!这十方诸佛国土,这个果报体这么的殊胜,身相也庄严、国土也庄严。这个宝积长者子还没有学佛,就跟佛陀说:我们以后的生命,也想要跟他们的情况一样,要做什么事情呢?佛陀说:要庄严国土,五戒、十善是佛净土,持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是佛净土;乃至六波罗蜜是佛净土:要修这种种的五乘功德。这六波罗蜜的功德,那就不是简单。比如我们讲这个布施波罗蜜,这个布施波罗蜜真正要庄严净土,那不是舍财物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舍生命所成的。这释迦牟尼佛说:他观察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为了要行施波罗蜜、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这样子才成就布施波罗蜜。乃至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成就以后,你就能够成就宝盖上面所说的正报、依报庄严。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今天要成就依正二报的庄严,从自力的角度来说,那是一个广大的、漫长的、充满逆境的菩萨道,三大阿僧祇劫,那个点点滴滴的血泪,来庄严正报、依报的庄严。这个极乐世界它可是不同,极乐世界的整个正报、依报的庄严,那完全是弥陀的法身功德所变现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不是我们因地去创造的,我们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跟弥陀感应道交而成就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他力门果地教。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极乐世界整个「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极乐世界的法门、净土法门,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我们这一念无明妄想的心,突然间入了弥陀这种功德的大觉海,去受用弥陀的大觉海。从大觉海当中,慢慢慢慢的从安乐的境界里面,慢慢的觉悟、慢慢的觉悟,最后跟大觉海融成一片,不二的,是这样子的。所以在净土法门、这个他力门,是这种境界,弥陀在教化我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净土,这一段经文是很重要的:「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这一段经文表面上,佛陀是在解释鸟类的由来,事实上佛陀从秘密义来说,他等于是广泛的说出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不是业力,「是弥陀」的「三身、四德」所变现,有这一层意思。好,前面是「化有情声」,有情鸟类所演说的声音;这以下是「化无情声」,看经文: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一段是讲「无情」,「无情」是讲「宝树、罗网」所出的声音。说「彼佛国土,微风吹动」,极乐世界的国土经常有微软的风「吹动」。「吹动」什么呢?「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这个「宝树」以及宝树上面由四「宝」所成的「罗网」,就能够演出种种「微妙」的「音」声。这个音声讲一个譬喻,「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就像「百千种」美妙的音声,同时「俱作」一样。这种音声,我们听到以后,会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听到这个音声以后,我们很自然的就能够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这样忆念三宝的心情。看蕅祖的注解:

  明念三宝因缘

  ┌情──┐    ┌四教道品,无量法门┐

  │   ├同宣妙法┤         ├─

  └与无情┘    └同时演说,随类各解┘

  ──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极乐世界佛法的流通,除了弥陀的说法以外,还有「情与无情,同宣妙法」。阿弥陀佛的安排,用鸟类来说法;用风吹树木而振动上面的珠宝罗网,这样的一种碰撞的声音,它也能够说法。使令在极乐世界当中,这藏通别圆「四教」的「道品」、「无量法门」,在极乐世界「随」各人的根机,散发出法宝的力量,使「令」我们听到以后,经常的忆「念三宝」、经常的归依三宝。

  明念三宝四益

  ┌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

  │

  念三寶是從├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

  ┤

  悉檀獲益 ├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

  │

  └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

  「念三宝」,是我们成佛之道的一个总相。所有的法门,假设不跟三归依相应,这个法门就是外道法。因为外道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他们这样的善法,并没有趋向三宝的这种功德,他们这个善法是在人天得果报。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大师特别提出一个看法:你在修任何的善法,如果没有跟三归依相应,这个善法就是外道法。所以我们得戒体的时候,都是在三归依得戒体。这表示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呢?是因为随顺于三宝的功德而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它特别提出闻「三宝」有四「悉檀」的因缘。第一个「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刚开始到极乐世界受生的「凡夫」,听到这个音声,「大踊遍身」(这个「踊」者,欢喜),法喜充满,这个是「欢喜益」。第二个「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当我们内心跟「三宝」的功德一接触的时候,使令我们「发菩提心」。我们内心当中,也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这是「生善益」,生起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希望。「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这个时候有对治的功能,三宝的光明能够消「灭」我们的「烦恼」,这「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最后我们从外在的三宝,慢慢慢慢的回光返照:原来三宝是在我们的心中,一念的觉是佛宝,一念的证是法宝,一念的清净是僧宝,最后又会归到一念灵灵觉觉的本性上去。这个时候是「入理益」。这是讲到念三宝的一种利益。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听闻这个音声所生起的功能,就是「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地方,「自然」这句话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凡夫的心情,从古代的贤圣开示当中说:我们凡夫的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代的圣贤说:我们无始劫在三界打滚,我们这一念心有二种相貌:第一个是「人心」,就是我们内心的私欲,我们对于五欲爱着的心情。这种心的相貌是「惟危」,危殆难安,这个势力非常强大,很难安定下来、很难调伏的。这是一种相貌,就是人心。其次就是一种「道心」,随顺于理法的道心,以佛法来说是随顺三宝的道心。, 这种道心是微弱难明,是有但是不明显,势力非常薄弱。所以我们今天要保持中道,那不是随便的,那是要「惟精惟一」,经常的保持精纯一念的专注,跟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才能短时间的保持在中庸之道。所以对我们凡夫的心情来说,要忆念三宝是非常的不自然、非常的不自然,不是说自然,而是非常的不自然。你看孔夫子有一个弟子叫闵子骞,他是〈德行篇〉的一个弟子。这个闵子骞从小就以孝顺而闻名。这怎么说呢?他的母亲很早就过逝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太太来照顾他们。他的继母又生了二个儿子,就是他二个弟弟。这个继母对二个亲生的儿子特别的照顾,对闵子骞特别的冷淡,好的饮食、卧具都给他弟弟,比较粗的就给闵子骞。闵子骞为了整个家庭的和合,他也就忍受了。有这么一天,闵子骞为他的父亲驾车,驾车的时候一不小心,御马的那个绳子就掉到地上,非常危险。他父亲就很生气说:你怎么做事情这么不小心!就要呵责他。但是看到闵子骞全身发抖,这一看:唉呀!你的衣服怎么穿那么单薄呢?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就知道他继母虐待闵子骞。就把闵子骞带回去,把他的继母叫出来、把他二个弟弟也叫出来说:我当初娶你进来,是为了要照顾我这个儿子,你现在居然这样虐待我的儿子!就准备要把他这个继母休掉。这时候闵子骞跪下去求父亲说,他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说:你把母亲留下来,受苦只有我一个人,那没有关系。如果你把母亲给休掉了,「母去三子寒」,我们三个小孩子就得不到温饱了,那我也没有得到好处。他的父亲听到了这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很受感动,他的继母也受到感动,这件事情就终于化解了。这闵子骞这么小就能够讲出这句话,长大以后就跟孔夫子学《周礼》。《周礼》学了三年以后,子贡有一次就跟闵子骞讲说:我看你刚进来的时候,来到孔门座下的时候,这个脸色看起来面有菜色,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但是三年后,我看你现在,这个气色是法喜充满。怎么回事呢?闵子骞说:我刚开始学《周礼》,要克己复礼,我在调伏内心的矛盾,真妄交攻的时候,内心有很大的压力。慢慢慢慢的,哦!由生转熟,由熟转生,心中克己复礼的力量加大了,烦恼的势力淡薄了,所以我现在的心情就比较好一点。

  我们凡夫的心情,刚开始要在无明妄想当中,要忆念三宝,那是何等不容易啊!何等不容易啊!我们一般的学佛人,看这个人他没有学佛的时候很高兴、生活得很快乐;学佛以后也很快乐,这个人不正常,没有真正的学佛。一般来说,这个人学佛之前很快乐,学佛以后应该会有一点紧张,这个是正常的,这过度期,这个是很正常,这个是可以理解、可以包容的。因为他这个时候,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刚开始的时候,他放纵自己的烦恼,生活很快乐。是啊,不考虑未来生命的时候,谁也很快乐。但是他开始在调伏烦恼的时候,那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跟无始劫来强大的习气抗拒,就像逆水中的鱼,「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就是内心当中,要把这一念爱取五欲的心,硬生生的拉回来,强迫它在三宝当中安住,这件事情是非常不自然的。所以一般学佛的人,刚开始出家以后,会变得比较瘦,这个是正常的。有些人说是因为过午不食,我不认为是因为过午不食,这是心情的关系。从闵子骞与子贡的那一段对话,就最明显了。所以我们在自力的法门当中,完全要凭仗自己的正念来调伏烦恼,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这段经文「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自然」就是说你心中没有什么压力,你心中有烦恼那没有关系,你到极乐世界,喝喝八功德水,唉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内心就跟三宝相应了。听听树上的音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不知道诸位的感觉怎样,不过我是觉得:我们一路这样修行过来(如果你平常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的,那就不谈了。),你真正出家以后有下过功夫,真正跟烦恼对治过,你再看这段经文,会生起大欢喜心:「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对极乐世界会生起大欢喜心。所以这段经文也就说明了极乐世界它所提供我们的功德:第一个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它提供你一种身心安乐的功德;其次,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整个环境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在整个六尘当中,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都在引导你这一念心,趋向于三宝的究竟功德。就是你在安乐的环境当中,点点滴滴的趋向无上菩提的道路,是这样的意思。「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最后我们看「庚二」的「总结」。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约耳根声尘明受用」的依报功德,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是什么功德之所庄严呢?这当中分成二段,先看第一段:

  正明唯心妙境

  ┌愿行所成┐

  ┌皆导师┤    ├┐

  重重結示,令│   └种智所现┘│┌佛心┐

  ┤         ├┤  ├

  深信一切莊嚴│   ┌净业所感┐│└生心┘

  └皆吾人┤    ├┘

  └唯识所变┘

  ┌影─┐  ┌全理成事┐

  ┌互为┤  ├┐┌┤    ├┐

  │  └质─┘││└全事即理┘│

  ┤      ├┤      ├亦可深长思矣!

  │如眾┌各遍┐││┌全性起修┐│

  └  ┤  ├┘└┤    ├┘

  燈明└似一┘  └全修在性┘

  这当中「重重结示」,有三番的「结示」,在极乐世界的依报妙当中,有三番的结示。都使「令」我们相「信」极乐世界「一切」的依报「庄严」,有二个因缘:第一个「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候的愿力,跟六波罗蜜所成就,这个是「种智所现」,是弥陀这一念清净心所变现出来,这个是约佛陀这方面来说。就着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这种功德庄严是怎么出现的呢?「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我们之所以成就极乐世界,不是我们的愿行,而是信、愿、持名的净业。既然讲到这个「业」,当然就有差别相。我们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每一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乃至广泛来说你六波罗蜜的功德,特别是你所栽培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功德。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就着共同点来说,我们每一个共同点,都是依止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所创造的这一期果报。约着差别相来说,每一个人因地净业的栽培不同,所以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看到的宫殿、楼阁,看到的鸟类、听到树上的音声,都有差别的情况,就是「一为无量」。但是无量当中,可也是依止同一个本性,依止同一个功德。所以「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佛陀的心,那当然是普遍在极乐世界的一个法身,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摄持的净业有厚薄的不同,每一个人信、愿、持名,每一个人所栽培的六波罗蜜有差别,所以「互为影、质」。我们简单的说,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们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亦复如是。我们今天去受用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的共同依止点,是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这个功德的时候,却有差别相,就依着你善业的厚薄会有差别相。就像光明一样,虽然光光互摄,但是每一个光明的强弱,可也是历历分明,虽然历历分明,但可也是光光互摄。所以结论说「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这个是约功德来说,果地的功德。我们都依止真如佛性,而创造了差别的功德;虽然差别的功德,可也是依止真如佛性。我们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但是一一的差别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这是约果地的功德。约因地来说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依止这一念的心性,而创造了信、愿、持名,每一个信、愿、持名还是开展现前一念心性,这件事情「亦可深长思矣」!简单的说就是「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也不离开阿弥陀的一念清净心。所以蕅益大师说:

  诃破愚迷

  ┌离此净土──┐  ┌鼠即┐

  奈何┤      ├甘堕┤  ├之诮也哉?

  └别谭唯心净土┘  └鸟空┘

  ──丙一「依报妙」竟──

  蕅益大师这段话是在破除「唯心净土」的这些学者,说:你们大谈「唯心净土」,说心净国土净,你否定了西方净土而谈心净国土净,其实这是一种偏空,就「鼠即、鸟空」,这个「鼠即」就是鼠的叫声,「鸟空」就是鸟的叫声。这一句话就是说:虽然是谈论空理,但事实上不明白空的真实义,就像鼠跟鸟的叫声一样,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诮」就是戏论。就是你否定了西方净土,事实上你也不能够明白真正的唯心净土。因为极乐世界可就是弥陀一念清净心变现的,也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清净心所变现。当然我们在受用的时候,还牵涉到我们个人善业的业感,那就有差别相,所以全理成事,但是全事可也不离开理。所以可见得极乐世界,那完全是我们内心称性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是在说明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由来。我们讲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是本具。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从自性当中的一个修德,更加的把因地变成果地的庄严。但是这种弥陀功德本愿所创造的依正二报,表现在每一个人受用的时候,重要的关键在名号功德,看哪一个人持名的深浅,开显的这种庄严,就有胜劣的差别,就品位的差别。所以事实上,极乐世界应该说是无量品。没有一个人所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是完全一样的,不可能的。不过在经典上大判是说三辈九品,这是个大判,事实上是无量品。每一个人,你今天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跟昨天肯定不一样,你今天会比昨天看到的更庄严、你喝到的八功德水会比昨天更甘美。因为你的功德不断的增长,你内心当中不断的弃舍无明,增长了法身。所以你在极乐世界,你每一天所受用的五尘,那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殊胜的,就着你内心光明的显现、智慧的增长,你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天一天的庄严、一天一天的庄严,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子正是唯心净土,就是唯心净土。你离开了这种思想,另外谈唯心净土,那就是一种戏论。

  第二六卷

  ┌戊初征 今初

  ┌丁初征释名号┤

  │      └戊二释

  ○丙二正报妙┤

  └丁二别释主伴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页,「丙二、正报妙」。前面一科是说明「依报妙」,说明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这以下的「正报妙」,说明正报庄严。「正报妙」分二科:「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这二段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事实上真正说明「正报妙」是在「别释主伴」,所以古德在解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分三类:第一个是国土庄严,第二个是佛庄严,第三个是菩萨庄严,三种庄严。这三种当中,国土庄严是属于依报妙,佛跟菩萨的庄严是属于正报妙。所以这个「别释主伴」这个「主」就是佛的庄严,这个「伴」就是菩萨。所以这个「别释主伴」事实上它是正式说明正报庄严。解释弥陀的名号,是通于面的依报妙跟后面的正报妙,是贯穿前面的依报跟正报的庄严,整个依正二报的庄严,会归处就是这一句名号,所以这个「征释名号」是通前通后,是这个意思。在「征释名号」当中分成二科:「初、征;二、释」。看第一个「初」,先有一个「征」问,看经文:

  丙二、正报妙二

  丁一、征释名号二

  戊一、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佛陀说明了依报的庄严以后,佛陀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于汝意云何?」舍利弗你的意思如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极乐世界的佛是什么理由能够安立做阿弥陀呢?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征问。这当中我们看蕅祖的回答:

  此經的示持名┌征┐名號,┌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

  ┤ ├   ┤

  妙行,故特 └释┘欲人 └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本「经的示」,这个「的示」就是很明确的指示这种持名的妙行。在净土三经当中讲到:我们内心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观经》,它强调观想、观像,你忆念弥陀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从这个观想、观像当中,在临命终的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无量寿经》虽然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但是它也强调你还是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有一些助行。在本经当中,佛陀引导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时候,二话不说,什么方法都没提,但是讲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这个地方,本经的一个特色是「的示持名妙行」。我们在本经当中,没有看到佛陀讲出其他的法门,单单讲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法门。既然本经这么样的强调「持名」,所以就有这样必要把这个「名号」作个解释。为什么呢?「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这个「万德洪名」,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使令我们真正的相信:我们所忆念的、我们所归依的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使令我们真正能够「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任何的修行,第一个一定是建立信心,对于你所归依境的信心。在本经当中,当然是以名号为我们的归依境。换句话说,我们到临命终的时候,手忙脚乱,到底我是应该持大悲咒、还是持往生咒?我在今生的内心当中,摄持了很多的法宝,到底我临命终要依止哪一个法宝最安全?这个当中,我们不可能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抉择,不可能。你一定是平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必须要看到你真正的归依处,这种归依处,一定是要建立在「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其实一般人,如果没有研究净土因缘的这种缘起道理,一般是听到人讲一些感应的事迹,我认为这不容易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只是听到一种片段、一种偶尔发生的感应事迹,就会让你这一念心,对弥陀生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种人少,非常少。大部分在念佛的时候,就夹带疑根。所以说真正能够「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一定是建立在对名号功德正确的认识上,才能够除疑。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的确是非常有必要来解释这个名号的意义,是这个意思。所以佛陀就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这个阿弥陀是什么因缘安立的?为什么他能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从头到尾能够值得我们去通身靠倒、值得我们去一心归命?这件事情必须要说个明白,是这个意思。在解释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重要的开示:「戊二、释: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己初约光明释

  ○戊二释┤

  └己二约寿命释

  「阿弥陀」,本经当中以光明跟寿量来解释,这当中我们看蕅祖的一段开示: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

  │

  │   ┌光┐

  │  ─┤ ├二义,收尽一切无量。

  │   └寿┘

  「阿弥陀」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无量」,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当然是「不可说」,想要说也说不尽。「不可说」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一句名号呢?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抓出二个重点:第一个「光」明无量,第二个「寿」命无量,以这个光明跟寿命来总持这个名号的功德,是这个意思。

  │┌光─则横遍十方┐┌横┐

  ├┤       ├┤ ├交彻,即法界体─

  │└寿─则竖穷三际┘└竖┘

  │

  │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

  │  ─┤

  │   └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一段的开示太重要了。这个「光」明是一种空间的无障碍,「横遍十方」,这句名号是横遍十方,就是你这一念有障碍的心,去忆念这一句名号,马上使令你空间无障碍。第二个「寿则竖穷三际」,时间无障碍。我们内心当中受着这种时间的障碍,这个时候使令我们时间无障碍。「横竖交彻」,当我们把时空无碍这二种相貌合起来,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是一个「法界体」。这个法界当然不是我们凡夫的法界,那是一种清净法界的本体。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自性清净心。弥陀依止这样的清净法界「体」,而创造了「弥陀」的「身土」。「身者,正报也;土者,依报也」,创造了依正二报的功德。我们内心当中,怎么去跟弥陀的身土感应道交呢?所以佛陀必须要创造一个「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站在弥陀的角度,他依止这种清净的时空无尽的法界体、无量光无量寿的法界体,他创造了净土的果地功德,「弥陀身土」,就是果地的功德。但是我们要成就这个果地功德,有什么方法呢?哦,弥陀又创造了一个因地,让我们能够去栽培这个功德的因地,就是又创造了这个弥陀名号。当然,若因若果,都不离开这个无量光寿的法界体,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弥陀名号者,因也;弥陀身土者,果也」。若因若果都不离开这个清净法界的本性,就是光寿无量的本性。所以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

  │  ┌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  │              │

  └是故┤   ┌始觉合本,始本不二┐├

  └持名即┤         ├┘

  └生佛不二─────┘

  ┌一念相应─一念佛┐

  ─故┤        ├也!

  └念念相应─念念佛┘

  所以「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这一句话我们稍微说明一下。相对这个「本觉理性」,另一个就是始觉智慧。始觉智是能观,所观的就是本觉理。一般的自力法门,在观这个本觉理性是从空性下手:「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个禅宗、天台宗在修这个观心法门的时候,「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一般的自力法门在观心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破灭这些有相的戏论,直接观「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清净本体,是从空性下手,先破执。但净土法门,它不是从空性下手,它是从妙有下手。就是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虽然一一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虽然它是一个有相的佛号,但是它是全体理性,这种思想就是属于华严的思想。所以依止《华严经》修行的净土宗、密宗,它都是从有相下手。就是说你直接接触弥陀的功德,从妙有下手,所以这个地方是很特别,「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一般我们看其他经典,很少看到有这样的开示。一般的圣道门,要讲到本觉理性,那一定是一种无相的境界;这个地方,它以弥陀名号来当本觉理性,是从妙有下手。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弥陀名号,是始觉和本觉,「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这句话就很重要了。「一念相应一念佛」,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从二方面来说:如果依着自力的角度,「一念相应一念佛」,就是说我完全不要看佛力的加被,我以我这一念能观的智慧,去观照我内心深处那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一念的相应一念佛」。这个时候那个「佛」怎么说呢?那个「佛」只是一个成佛的因种,就是一个成佛的因种。就是说你开始观照你的本性以后,你的生命开始有变化。在你的无明妄想当中,生起一个成佛的种子,一个种子而已。当然要开花、结果,那还要广大的六波罗蜜等着你去做了,还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称性起修,这当中还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如果从自力的角度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的跟空性相应,你一念的去栽培成佛的因种,就是这个意思。其次,从他力的角度来说,这当中的他力就有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我们所观境,不是观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所忆念的是弥陀名号。什么叫做「相应」呢?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叫做「相应」,你这一念心跟佛号已经「相应」了。这个时候念念之间,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而这种功德庄严不是因地,是已经成就的果地功德,是一个现成的果地功德。所以这个地方不一样。因为你忆念佛性,那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谁也没有帮助你。你忆念佛号,这当中,有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有他力灌进去了。所以说站在他力的角度,你忆念了弥陀名号,你在你的心中,七宝池、八功德水、无量无边依正二报的功德,就在你的心中成就了。乃至你把这样的念头相续,「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天一天的加强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所以这句话,从自力的角度,这「一念佛」的「佛」,只是因地的佛性;如果从净土的角度来说,「一念佛」,那是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果地的功德。那当然是不同,那是一个现成的功德。所以我们讲「他力门果地教」,就是在这个地方。由于「它」是他力门,所以它就是果地教了。这个地方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弥陀名号、弥陀名号。因为他的因地是无量的光寿,所以他所成就正报、依报也是无量的光、无量的寿。是这个意思。这只是一个简说,后面看这个经文的详细说明。

  戊二、释二

  己一、约光明释

  先看第一个「约光明释」,这是「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解释阿弥陀佛,第一个「约光明」解「释」,看经文: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佛陀招呼一声「舍利弗」说「彼佛光明无量」。「光明无量」,这当中有二种情况:第一个「照十方国」,它的数量能够照十方国;其次,它的本质「无所障碍」,不为一切的墙壁、一切的树木所障碍。我们一般的日月灯明是有障碍的,一个墙壁就障住了。弥陀的光明,是没有东西能够障碍的。因为这二个理由,所以称「为阿弥陀」,第一个它「照十方国」,第二个它「无所障碍」。看蕅祖的解释,先解释他的数量:

  释佛光无量三

  约证释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

  明无量也。

  (「寂而长照」的「长」是错字,应为「常」。)我们这一念现前的心性呢,它的本体是「寂而常照」,约着它照的功能来说,它有「光明」义。现在弥陀「彻证」了「无量」光「之体」,所以他是「光明无量也」,这样子是约法身来说。再看他的愿力:

  约愿释

  ┌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

  ┌┤

  │└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

  ┤

  │ 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果成┐

  └─             ┤  ├也。

  ,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 └如愿┘

  就法身来说,「诸佛」都是「彻」证清净法身的本「体」,这种光明都是遍「照十方」,都是「无量光」。但是就着应化身来说,「因中愿力不同,随」着「因缘」而安「立别名」,随着他的愿力,以及他修行因缘的差别,安立了这个别名。这个「因缘」不同是怎么安立的呢?因为「弥陀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这个「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彼佛」到底指的是什么佛?当然法身、报身都是光明无量,但是因为法身、报身的光明无量,跟我们凡夫几乎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接触。所以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应化身,因为我们凡夫带业往生,所到的是一个凡圣同居土,所见的佛是应化身。所以我们真正关心的,跟我们贴身有关系的是应化身。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特别讲出来,这个地方的「彼佛」,这个「佛」是应化身。就是说:「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他的愿当中「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现在佛「果成」就,所以他的「愿」也就满了。在这四十八大愿当中,我们也可以把它提出来,就是在第十二愿,第十二愿讲到说:「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说:「设我得佛」,我在成佛的时候,我的应化身的「光明」如果「有限量」的,最低的程度,「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这个「那由他」就是亿(百千万亿的亿),就是百千亿那由他,就是百千亿亿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所以说弥陀应化身的光明无量,是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好,我们再看「简别三身」:

  简三身

  ┌法身光明─无分际┐

  │        ├此则佛佛道同─────┐

  ├报身光明─称真性┘           │

  │                    │

  「法身」的「光明」是遍一切处;「报身」的「光明」他是「称」合本性,也就遍一切处:这个是「佛佛道同」。但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不是法身、也不是报身,是应化身。

  │            ┌十┐     │

  │            │ │     │

  │       ┌一由旬者┼百┼由旬者┐ │

  │       │    │ │   │ ├

  │       │    └千┘   │ │

  │    ┌有照┤          ├┐│

  │    │  │    ┌十┐   │││

  │    │  │    │ │   │││

  │    │  └一世界─┼百┼世界者┘││

  └应身光明┤       │ │    ├┘

  │       └千┘    │

  │              │

  │              │

  └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

  ┌不一┐

  ─然三身┤  ├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不异┘

  像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是「照一由旬」。我们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一生说法的时候,光明照一由旬。这「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就是佛陀头顶像月亮那个光明,是经常存在的;「放光」是佛陀有特别的因缘,从头顶、从白毫、从手指放光,这叫放光。不过这个地方的光明是指常光。释迦牟尼佛的常光是「一由旬」,有的佛是「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或者「一世界」、「十世界」、「百千世界」,都是有限量。只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三身」是「不一不异」,但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应化身,所以佛陀还是把三身给简别出来。这是解释「光无量」,再看「佛光无碍」,就是无所障碍:

  明佛光无碍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

  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佛陀在应化身的时候,特别重视他的应化身一定要光明无量,这不是表示佛陀他喜欢自己要这样做,他完全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安立的,是「约人民」的利益而安立的。因为「众生」跟「佛」有因「缘」的时候,「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光明无量」这件事情,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佛陀在利益众生,一般是采取二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说法,佛陀用语言文字来演说种种的法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从文字当中,散发出圣道的功德,使令我们能破除心中的无明妄,这个是主要的一种利益方法,说法。其次,就是众生有障碍,为了破障,佛陀会显神通来破障。在神通当中,主要的就是放光,就是用光明。这个光明,在《无量寿经》上说:佛陀的光明照到众生的身心,使令我们罪灭善生,身心安乐。我们有这个罪障就消灭了,一切的善根就生起了,使令我们身心安乐。

  台中莲社编的《念佛见闻感应录》,里面讲到一件事:十多年前,台中有一个姓赖的女居士,她当时是五十四岁,她先生在三年多前往生了。她先生在的时候,她们夫妻俩的感情非常好,结婚十多年都没有争吵过。所以她先生突然生病死掉,她一直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三年多来,经常的怀念她的先生。这么一天,她实在是对她先生怀念的感情太重了,她就买了一些水果、一些香花灯烛,到她先生的坟墓去祭拜一番。祭拜的时候,触动了她的感情,痛哭了一场,讲了一些很感性的话,发泄了一下。回来以后就有事情了,晚上做梦的时候,梦到一个男众的鬼魂,现出她先生的样子来跟她讲话。她隐隐约约知道这个人不是她先生。感情因缘深的人,她内心当中就有这么一点感应,她知道这不是我先生。她说:你为什么现出我先生的样子来欺骗我呢?她不跟他讲话,他就一直在耳边吵,还现出他的样子给她看。经常在晚上睡梦的时候,就有这种事情发生;但是白天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事情发生,所以她也不在意。过了半个月以后的一天中午,她在厨房做菜,带着她一个五岁的孙子。她的小孙子在旁边洗菜,她在那边炒菜,炒到一半的时候,这个姓赖的女居士,突然间就昏倒在地,二眼翻白、全身颤抖。这小孙子很聪明:唉呀!我的祖母有问题。赶快跑到隔壁去找一个念佛的老菩萨说:我祖母有问题,请你来看一看。这个老菩萨过来一看,就赶快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小孙子也跟着念阿弥陀佛,念了二十几分钟。慢慢慢慢的,这个身体的颤抖就停下来了,就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就问:你怎么回事呢?她说:我这半个月来一直做梦,但是这只是做梦而已。我在炒菜的时候,这个梦境的男鬼突然间出现,拉着我的手,要我跟他走。我挣扎不跟他走,这么一挣扎,我人就昏过去了。昏过去的时候,没多久就听到念佛的声音,这个佛号一出现的时候,突然间一道金色的光明,放大光明。这个时候,那个鬼魂看到光明以后,就惊怖跑掉了,我就醒过来了。从这件事情以后,她心中就不敢放松,经常念阿弥陀佛,后来这件事情就没有再发生了。

  在《观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虽然他这尊佛在十万亿佛土外;但是因为他「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所以只要我们念阿弥陀佛,他的光明就随时会加被我们。而这种光明是可以破障的,破除障碍的。所以我们看《小止观》,《小止观》也说:所有善根当中,你修四念处、修不净观、修数息观,这种善根发相都没有光明;只有念佛的善根发相,光明巍巍,人天爱敬;而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光明又更大,因为他本愿力故。所以,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内心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就是弥陀的光明在照耀我们,来破除我们的障碍。就是「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这个是阿弥陀佛他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光明无量。再看第二个:

  己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第二个意义是「寿命无量」。就是「彼佛寿命」。阿弥陀佛应化身的寿命,以「及」这些往生「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个「无量无边阿僧祇」是印度一个很大的数目、很大的数目。看蕅祖的解释,「正释寿命」,先解释「佛寿无量」:

  正释寿命二

  释佛寿无量三

  约证释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

  命无量也。

  这个是约法身,法身的寿命是「照而常寂」,有无量无边的寿命。

  约愿释

  ┌法身寿命─无始无终┐

  │         ├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

  ├报身寿命─有始无终┘

  「法身」是永远存在的,没有所谓的开始、没有所谓的结束,不管我们是不是证入,他都是永远存在的。「报身」是「有始无终」,他的出现有一个开始,就是初地,初地的话分破无明、分证三身,这个时候一念的清净心现前,开始有功德报身的受用,所以他是「有始」;但是他生起以后,就没有结束了。这都是「佛佛道同」,都是「无量寿」。不过这个地方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应化身:

  ┤   ┌随愿┐

  │  ┌┤  ├延促不等

  │  │└随机┘

  └应身┤

  │法藏願王,有佛及人┌果成┐

  └         ┤  ├别名无量寿也。

  壽命皆無量之願,今└如愿┘

  「应」化「身」的寿命,跟他因地的愿力有关,以及跟当时众生的根「机」有关系。我们看经典上,释迦牟尼佛当初他的心情是要住世一劫的,后来因为阿难尊者没有请佛住世,所以佛陀也就随顺因缘入灭了,有这么一件事情。所以佛陀在住世的时候,除了他的本愿以外,跟众生的根机、福报的厚薄有关系。「法藏愿王,有佛及人民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所以「别名无量寿也」。这个愿是第十三愿,我们把它念一遍:「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在因地的时候,「法藏」比丘说:「设我得佛」,我的「寿命有限量」,最低到「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如果我的应化身佛的寿命,不超过百千亿亿劫的话,我不取正觉。所以这个寿命的时间很长,百千亿亿,所以这个地方,本经说「无量无边阿僧祇」。

  简三身

  ┌阿僧祇┐

  │   │

  ┌┼无边─┼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

  ││   │

  │└无量─┘

  「阿僧祇、无边、无量」,「皆」是一个「算数」的「名」称,都是「有量之无量」。就是说,事实上这个寿命是有限量的,弥陀他还是会示现灭度;但是他的数量太大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有量当中的无量,因为实在是太大了。

  │   ┌不一┐

  └然三身┤  ├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不异┘

  从理论上来说,应化身也可以是无量无量,因为三身是一体的,因为应化身是从真如本性所变现的,真如本性是无量的寿命。从理论上来说,应化身也可以无量的寿命;但是当我们要考虑众生根机、众生福报的时候,那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应化身的成立,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后面会讲到,不是单方面的,这个跟众生的因缘有关系。所以理论上虽是无量无量,但是实际上他还是有量的无量。再看「生寿无量」:

  释生寿无量

  ┌及者,并也───┐ ┌佛寿命───┐

  ┤        ├谓┤      ├皆无量等也

  └人民,指等觉以还┘ └并其人民寿命┘

  这个地方「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是说极乐世界应化身的佛,以及往生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寿命无量」,这个也是蛮重要的。我们说「寿者,福之基也。」我们就着这一期的生命来说,这个人他一生的努力,他现在的财富具足、眷属美满,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地位、很高的声名。这么多的福报当中,他要能受用要有一个基础,就是他的寿命要长。如果他身体不健康死掉了,所有的福报都破坏了,所以「寿者,福之基也」。就像一栋高楼大厦,虽然高楼大厦上面有很多的庄严;但是这些庄严是建立在这个地基的基础上,这个地基一破坏,整个高楼就垮下来,那就谈不上什么庄严不庄严了。我们前面研究极乐世界有种种殊胜的功德,它国土的庄严: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它的莲华、所散发的种种美妙音乐。我们在受用这个功德的时候,值得我们关心的就是「这个寿命有多长」?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这样子的,就是一劳永逸:我今生辛苦一点没关系,我希望我下辈子创造一个果报体,一劳永逸。不要说我今生的努力,下辈子生天,受用了几劫以后,又掉到人世间来重新开始,那你下一次又要完全重新开始。这样的生死疲劳,要修到什么时候呢?所以说这个寿命也是我们要抉择的。在本经当中,这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而成佛只要三大阿僧祇劫。换句话说,你到极乐世界,你再怎么懈怠,你肯定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成佛,是这个意思。所以弥陀也考虑这一点。古德说:「拼个今生,永做闲汉。」我今生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我希望我未来的生命当中,永做闲汉。这个「闲汉」就是无事。所以说这个正报当中,这个寿命无量也是非常重要,使令你不退转。不要因为你的死亡,而把你这一期的努力完全破坏掉,使令你的功能够相续。所以这个地方,寿命无量就非常的重要。

  重释光寿三

  总明

  ┌光┐           ┌生┐

  当知┤ ├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 ├─

  └寿┘           └佛┘

  ┌光明┐

  ──平等,能令持名者┤  ├同佛无异也。

  └寿命┘

  「光」明跟「寿」命的「名号」,在弥陀因地的时候发这个愿,佛陀不是为了自身的庄严,完全是要利益「众生」而安「立」。因为「生佛平等」,众生的心性平等,所以使「令」我们在忆念这个名号的时候,我们的「光明、寿命」也「同佛无异」。因为这句名号是因,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果;因地是无量光寿,果地也就无量光寿。如是因如是果,因果随顺。这个是「总名」。再看第二段「别明」,这种因果相随顺的观念,蕅益大师把它再详细的说明,看「明光义」:

  别明二

  明光义

  ┌生极乐───即生十方。

  │

  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

  │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无量光」的意思,这个名号就表示一种空间无碍。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因为我们忆念的名号是「无量光」,所以我们果地的时候,「生极乐」世界「即生十方」。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不会被极乐世界的空间所障碍,你随时候能够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闻法。「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你随时有因缘见到十方诸佛。虽然我们刚开始在简择的时候,在无量诸佛当中,我们单单取弥陀的名号;但是因为弥陀的名号,本身有无量光义,所以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开始依止这个因缘;但是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就能够开阔到其他的因缘,而见到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前面是约上求,这里是约下化。由于空间的无碍,我们也能够遨游十万亿佛土,普度我们有缘的一切众生。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呢?因为你所执持的名号,它是无量光义,这个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的功能、德用,是这个意思。

  明寿义

  由无量寿义,故极乐┌皆定此生成佛。

  ┤

  人民,即是一生补处└不至异生。

  由于这个名号具足「无量寿」的意思,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即是一生补处」,你肯「定」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成佛」,不必等到其他的生命。你得到这个果报体,你只要努力一次,就永远的受用,这个果报体不会让你再死亡。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果报体、寿命那么长呢?因为你因地的时候,这个佛号它就具足无量寿义,就是这个时间无碍,是这个意思。蕅益大师「结劝」说:

  结劝

  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

  ┌           ─┐

  │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 │願深思之,

  当知┤            ├

  │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願深思之!

  └            ┘

  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所以我们约着佛陀的用心来说,他的名号是怎么创造的呢?「离却」佛陀「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弥陀名号」?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佛号是从阿弥陀佛的这一念无量光寿的本性所流露出来的,约佛陀这方面来说。约我们众生的上求这方面来说:「离却」我们现前这一句佛号,谁能够「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呢?我们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假设我们不选择弥陀名号当我们的归依处,我们要「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那是非常遥远的,所以「愿深思之,愿深思之!」这个地方讲这个名号,是在解释净土的因缘。这个因缘,是佛陀对于十法界生起的一个基本原则。

  往昔有一个禅师,他读《法华经》,看佛陀在《法华经》上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他非常不明白:我看这个诸法是有差别相,这个世间上有男有女、有富贵有贫穷,这个世间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怎么说是常自寂灭相呢?他就不明白。不明白,所以他请问他师父:「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怎么回事呢?他师父就说:「且去,我不与汝道。」我不跟你讲,你自己去体会吧!这个禅师他善根强,他就自己去打坐,从冬天到春天就这么打坐。这么一天,春天到了的时候,他寮房前面有黄莺在叫,他听到黄莺叫声的时候,他开悟了,他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他明白了。明白了以后,他讲了一句偈颂来表达他的心情,他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他说:从本性上来观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个的确是真实的。就是当我们每一个人,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的,是非常公平的。这个差别是怎么来的呢?「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春天的因缘百花盛开,「黄莺鸣柳上」,黄莺在柳枝上叫。冬天一到的时候,肃杀之气,黄叶就掉落了。这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果报是你所依止的因缘不同。你这一念心依止了杀盗淫妄的因缘,你就创造三恶道的果报;你这一念心依止了三归五戒的因缘,创造出人天的果报;你这一念心依止四谛、十二因缘、我空真理的因缘,现出了二乘的涅槃;你这一念心依止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因缘,创造了未来的大般涅槃;你这一念心依止弥陀的名号,念念成就无量光、无量寿的依正二报。从这句话来看它的意思,你所依止的因缘非常重要。就是说你能念的心,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的确每一个人的自性都不可思议。但是不可思议当中,有二种情况:杂染法不可思议、清净法不可思议,二个都不可思议。你这一念心能够创造那么广大的刀山油锅,那么长的刀山油锅寿命,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怎么你在人间才短短的七八十年,你就能够创造地狱那么几劫刀山油锅的寿命,这件事情你也真是不可思议、这也不可思议。(哈──)你在短短的寿命当中,你念佛念了几年,能够成就极乐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这件事情,你这一念心也不可思议。这二个差别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这一念心所依止的因缘非常重要,「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为什么百花会开?为什么黄莺会高兴的叫呢?因为有春天的因缘。这个世界上就是因缘所生法。所以说「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呢?面对我们这一念凡夫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我们今天如果放弃了弥陀名号,这样子如何「彻证」我们的真如本性呢?如何去开显我们未来依正二报的国土呢?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愿深思之,愿深思之!」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弥陀名号的因缘,假设我们放弃了,就意味着,等待你的是一个无量无边的、充满血类的一个菩萨道。这件事情值得我们去想一想,去考虑一下,就是我们的抉择。

  第二七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七页,「丁二、别释主伴」。

  这一大科是说明「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在建立信心的这一科当中,分成二部分:前面的一科是「依报妙」,所谓依报国土的庄严;这一科「正报妙」,是说明极乐世界正报身心的庄严。本经介绍极乐世界正报的庄严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先「征释名号」,先作一个总说;其次,再「别释主伴」。这个名号,当然名以召德,一个名号成立的背后,是有它的功德来支持的。本经释迦牟尼佛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当中,他举出了二个特色:第一个是「无量光」,第二个是「无量寿」。蕅益大师的解释,所谓的无量光义:所带表的是极乐世界的身心,在空间上是无障碍的。我们娑婆世界的身心果报,是一种业报身,有这个业力,会障碍我们在空间上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是个人,我们要到天上去、到十方佛土去活动,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个人的果报在空间上活动,有一定的范围,这空间有一定的障碍。但极乐世界的正报,他有神足通,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能够到十万亿的佛土之外见佛闻法,乃至到十万亿佛土外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意思就是说:极乐国土的无量光义,使令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空间上是没有障碍的。其次,由于无量寿义是说明极乐国土的身心世界,它在时间上是无障碍。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菩萨,要行菩萨道,我们的身心有世界有老病死的障碍,老会障碍你、生病会障碍你,死亡会破坏你。在极乐世界,我们得到这样的果报体,他没有老病死的问题,你能够受用无量无边的寿命,这个是时间的无障碍。从无量光、无量寿这二个义理,我们也看出了极乐世界正报身心一个大方向的情况,所以这个叫做总相。这以下「别释」,别释极乐世界正报的情况。前面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一个总相,这是一个别相。

  ┌己初主

  ┌戊初别释┤

  │    └己二伴

  ○丁二别释主伴┤

  └戊二结示

  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别相当中有这个「主」,这个「主」是佛的庄严,这个「伴」是菩萨的庄严。就是说不管是佛、不管是菩萨,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这二个地方,我们还是把他简别出来介绍。这当中分成二科:「初、别释;二、结示」。在「别释」当中又分二科:「初、主;二、伴。」「今初」。这当中强调「别序」中的「今现在说法句」,看经文:

  丁二、别释主伴二

  戊一、别释二

  己一、主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是解释极乐世界的「主」庄严,就是佛的庄严。这个地方佛陀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以来」的时间,已经是「十劫」的时间。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先看第一段「论三身成劫」:

  论三身成劫二

  总标

  这个「劫」,到底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这个成佛指的是法身佛、报身佛、或者是应身佛?这个地方「佛」指的是什么?这以下是蕅祖的说明,看「总标」: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说「明极乐世界教」化「主」他「成就」的时间。

  别论二

  论劫

  ┌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

  │

  ┌然┼报身─因圆果满名成┐

  │ │         ├皆可论劫。

  │ └应身─为物示生名成┘

  这个「劫」是一个时间相。佛的三身当中,这个「法身」指的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古德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在打妄想当中,我们也具足了清净法身,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没有回光反照而常寂已。所以说法身在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始、无终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去承当、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回家,他是经常存在的。所以他没有所谓的「成、不成」这个事情。这个地方不是指阿弥陀佛的法身,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报身因圆果满名成」,报身的成,这个报身是有始无终。你这个因地主要的是智慧,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圆满以后,这个功德果报现前,这报身是有所谓「成」的情况。「应身为物示生名成」,应化身是有始有终,为凡夫众生「示」现出「生」的事情,这个有「成」。「皆可论劫」。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这个「成佛」,如果就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这个地方的「佛」是应化身佛;如果是约着实报庄严土,这个地方指的是报身佛。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地方是讲这一种情况。蕅益大师又换一个角度来解释三身,从另外一个角度:

  │ ┌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

  │ │

  └又┼报身─别无新得┐  ┌成─┐

  │       ├亦无┤  ├不应论劫。

  └应身─如月印川┘  └不成┘

  从相反的角度,「法身」的开显,前面是讲一种本性的具足,这个地方是就着法身的显现跟受用,「因修德显」,假藉这六波罗蜜的修行,这自性的功德开显,这样子来说,也可以说是「成」,也可以说是「劫」。「报身别无新得」,「报身」当然只有一个,没有二个。「应身如月印川」,就像是月亮印在水上,也没有所谓「成、不成」的问题。这个应化身如梦如幻,如梦如幻的角度,从本性观察,就没有所谓的成、不成的事,这是另外一个角度。不过蕅益大师把前面这二个观念作一个总结。这个「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应该如何理解呢?

  论成

  ┌本┐本地並不可測,且約

  但诸佛成道,各有┤ ├         ─

  └迹┘極樂示成之跡而言

  ┌一成一切成

  │

  ─即是三身┤  ┌非成─┐

  └亦是┤   ├而论成也。

  └非不成┘

  「诸佛」在「成道」的因缘,根据智者大师的解释有「本」门跟「迹」门的差别。这个本门指的是法身、报身,这个迹门指的是应化身。佛的法、报二身是不可思议的,这本地方光不可思议。这个地方「且约极乐」世界的应化身,这种示现的「迹」门而说,这个「三身」是「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从因缘的修因证果这方面来说,是「一成一切成」。「一成一切成」怎么说呢?这个「一」指的是法身,这三身的开显第一个要成就法身。你没有修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无明妄想,证得法身,不可能有报身、不可能有应化身。所以这个地方的「一」指的是法身,法身成就了以后,其他的二身也成就了。这样子是就因缘上的修因证果,来安立所谓的「一成一切成」。如果从真谛、从本性上来观察,没有所谓的成,也没有所谓的不成,「而论成也」。这个地方讲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当中,他说成佛主要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是成就法身佛,就是本门。这个本门的成就,就是在初地的时候。就是你一个菩萨,从外凡到内凡、到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这个菩萨那一念的心在打坐当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那一念的清净心突然现前,证得一部分的真理、破除了一部分的无明,这个时候法身现前。法身的成就是属于自受用,所以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缘。第二种成佛是应身佛,成就应身佛。这个应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从他的愿力当中,去创造一个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是偏重在他受用,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外在的因缘。这当中的成佛,包括你的本愿,你希望你未来这一期应化身的国土,它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它正报、它的寿命要多久?它的环境要怎么殊胜?当然你发的愿愈广愈殊胜,你准备的时间要愈多,这是第一个,与你的本愿力有关。其次,众生的根机,跟你有缘的众生,他的善根要成熟。不可以说你示现了佛身,结果都没有人来到你的国土,也没有人跟你出家,只有你一尊佛!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在你成佛的过程当中,你成就法身佛以后,你要生生世世的来到人世间,做众生的父亲、母亲、子女,跟众生结缘,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慢慢的慢慢的善根成熟。等到成熟了以后,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现佛身、现应化身。在跟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没有成熟之前,你不能示现佛身,不可以的。所以说应化身的成就,要等待外在的因缘。这个地方主要说的是弥陀的应化身。

  这个地方的应化身,我们经常讲:「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就是说十方应化的国土当中,阿弥陀这一期的国土是特别殊胜、特别的殊胜,他的本愿殊胜。其次,他准备的时间也特别长。当然要成就这么一个广大殊胜的国土,不是单的一个因缘,有很多的因缘。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当中,提出了很多很多弥陀因地,我们也提出几个来说明。极乐世界这一期国土的成就,最根本的因缘就是法藏因地,就是他在世自在王佛的时候,他发下了四十八大愿,这是一个最初的因地,有四十八大愿,才开始去建造他的国土,这第一个。其次,《贤劫经》上说,法藏的因地,他曾经是一个王子,名号叫做净福报众音王子(清净的净,福报,众很多很多的音声)。这个王子欢喜修供养,广修供养,经常供养僧团、供养佛陀,乃至供养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他的第一个因地,王子的因地,广修供养。其次,第二个因地就是在《法华经》上说:大通智胜如来的时候,有一个转轮圣王出世,生了十六个王子,后来十六个王子就跟佛陀出家了。大通智胜如来在讲《法华经》之前,就入了定。入定了,《法华经》没有人讲,所有的信徒、无量无边的众生都集合在一起,准备听《法华经》,但大通智胜如来入定了。这个时候十六沙弥就登坛,各别为这些众生说法,每一个王子都有他摄受因缘。这十六王子当中,其中第九个王子,就是法藏的因地,就是弥陀的因地。他曾经在一世的时候,弘扬《法华经》,也度化了很多众生,这也是其中一个因地。再其次,《一向出生菩萨经》中讲到法藏因地:那个时候有一个转轮圣王生了一个太子,这个太子欢喜听闻佛法,修行精进。在七千岁当中,修习止观,胁不至地,都不躺下来睡觉,成就了不退转的功德。他不但是自己成就不退转,还度化了八千亿万那由他的众生,成就不退转,这也是一个因地。阿弥陀佛今天要创造一个这么殊胜的依报、正报的国土,一定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地,那是无量劫的积功累德,一面成就他的功德,一方面跟众生结缘。这个地方,我们简要的说出阿弥陀佛他这一期国土当中的四个因地。所以阿弥陀佛他成就这个国土的时间,是十劫的时间,已经「十劫」了。

  明十劫之意

  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强调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这当中有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说有二层意思: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

  │

  │ 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

  佛陀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前面说过了。现在这个佛的寿命是「十劫」,这表示今「现在说法,时正未央」,这个「央」就是穷尽,就是这个阿弥陀佛是一个现在佛。换句话说,我们前面一路学习过来,看到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内心当中有欢喜心。我们会开始关心,这个国土到底还在不在?虽然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他到底已经花费多久?这个国土到底还在不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必须交待这尊佛的寿命是多少?「今仅十劫」,表示「时正未央」。这当中有「劝」勉我们「三世众生」,要赶快把握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来受用「佛」的「寿命」,「一生成办」大事,有这一层意思。强调今「现在说法」,他是存在于现在的佛,有这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

  │      ┌声  闻┐

  │      │    │

  └又下文,无数┼菩  萨┼皆十劫所成就。正显─

  │    │

  └及与补处┘

  ┌十方┐     ┌多─┐

  ─┤  ├往生不退者┤  ├也。

  └三世┘     └且易┘

  后面的「伴」,讲到极乐世界的眷属有无量无边的「声闻、菩萨」,乃至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些菩萨都是只有花「十劫」的时间,就「成就」这么多的菩萨,这表示「十方三世」的众生,「往生」成就「不退」的人,数量很多,而「且」是非常容「易」。一个国土的成就,跟一尊佛在因地跟众生结的缘有关系。若跟众生结的缘广,他的国土人就多;如果你这尊佛他在准备的时间很短,这当中结的缘很少,这个国土往生的就少。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家家有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很多人他也没有学佛,但是他看到出家人,他也跟着念阿弥陀佛。这表示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他跟众生结的缘很广,有这一层意思。结的缘很广,表示我们今天往生,就很有希望,「多且易也」。讲「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这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凡夫也有一层鼓励的作用,来破除我们心中这样的一种疑根: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呢?破除这种疑根的障碍,也有建立信心的意思。这是讲到佛成就这一期应化身的寿命是十劫,有这二个意思。

  己二、伴

  前面是「主」的庄严,这个地方是讲「伴」,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的「伴」,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他的数目「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也是无量无边这么多。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

  │

  │┌若先习小行────┐

  ││         │

  ├┤  ┌回向菩提─┐├生彼国已─

  │└临终┤     ├┘

  │   └发大誓愿者┘

  │

  │    ┌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

  │   ─┤

  │    └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

  │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

  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他方」世界的「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这个「定性二乘」,这个二乘人基本上有二类:第一类是退大取小的二乘。就是说这个二乘人他曾经接触过大乘佛法,后来因为某一种因缘,他放弃了大乘,而修习小乘。但是因为他曾经修习过大乘佛法,他内心当中还是有大乘的善根。这种人的种姓是不决定的,他随时候可以回小向大,这个是属于不定性二乘,这种种姓是不决定。另外一种人,他一路过来都是修习小乘,他从学佛开始到成就阿罗汉,这整个过程当中,他从来没有学习过大乘的思想。换句话说,他那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完全摄持的是小乘的善根,这种人就是标准的定性二乘。这种人要回小向大就非常的困难,这定性二乘当然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会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就是说他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因为种种的因缘,退大取小,而修习小乘法门。但临命终的时候,他「回向菩提、发大誓愿」,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佛」陀「顺」着他小乘的根「机」,为他「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因为他小乘的善根太强了,所以佛陀先说小乘法,使令他断见思,所以假名罗汉。但事实上他是「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因为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一念的转变,生命就转变了,生命是由一念心所安立的。他发了菩提心,你已经不能说他是罗汉了。为什么说他是罗汉呢?是假名。因为他是依止小乘法而成就罗汉的。这个地方说「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这个「藏通二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十方诸佛。你看《阿含经》,《阿含经》是不提十方诸佛的,他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所以能够听闻到「弥陀名号,信愿往生」,已经是「属」于大乘的别教、圆教所收摄了。

  这个地方,我们要讨论根性的问题。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一个特色,它不是摄受三乘人。我们看《法华经》,很多的国土是普遍的摄受三乘人。释迦牟尼佛出世,也是以一佛乘分别说三。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国土,是摄受三乘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也教化小乘、也教化中乘、也教化大乘。但是弥陀的净土,它不摄受二乘人。《往生论》上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它是「大乘善根界」,这当中「等无讥嫌名」。什么叫做讥嫌的名称呢?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也没有根缺,没有六根不足的;也没有二乘种姓的人。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你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那个国土,它不摄受二乘的人,它的标准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的「伴」,眷属的庄严。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佛──┐

  │     │    ┌因中愿行所成───┐

  │ ┌声闻┐├并是弥陀┤         ├

  └及┤  ├┘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

  └菩萨┘

  ┌─佛──┐

  │    │  ┌非自非他┐

  │┌菩萨┐├各各┤    ├

  ├┤  ├┘  └自他不二┘

  ─是则┤└声闻┘

  │

  │   ─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  ┌信愿┐

  └能令┤  ├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持名┘

  ──丙二「正报妙」竟──

  ──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个地方是就着「正报妙」来总结。正报妙当中有这个「主」是「佛」陀,这个「伴」是「声闻、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这以下讲出了三种力量:第一个是佛力,「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前面的佛跟菩萨的正报身心,都是无量光、无量寿,都是时空无障碍的身心果报。我们会开始关心:这样的身心果报是怎么来的呢?佛法的果报出现,一定要有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弥陀因」地的本愿,这个本愿是最重要了。要成就一个国土,一定要发愿。所以阿罗汉为什么证得空性以后,他就入涅槃了?他就是没有愿力。菩萨证得空性以后,他能够从空出假,来积功累德、来庄严他的国土。他在空性当中,为什么能够继续的前进?所依止的是一种「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一种愿力,这种动力在推动他,所以第一个是愿力。有了愿力以后,就是广大的六波罗蜜,你经常要为诸众生不请友,来到凡夫的尘劳世界,做他的眷属、做他的师长,不断的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慢慢慢慢的善根成长,这个是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这个「果」是指弥陀的佛果,这一期果报、这一期的应化身,因满果成。为什么讲「一成一切成」呢?这个地方的「一」指的是弥陀的应身成就。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他成就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这叫「一成」。这个「一切成」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也成就了。所以,弥陀今天他在因地的时候,他要庄严他的国土,他所必须的努力,不仅是他要负担他自己的正报庄严,他还必须为一切九法界的众生准备功德。所以这个「一切成」的「一切」,指的是九法界的正报身心,那种无量光、无量寿也成就。是这样子的,这叫他力门果地教。所以弥陀之所以在因地的时候,要花那么多的时间,他的理由就是说:他不但要成就他自己的正报身心,他也必须为九法界未来要成就的正报身心作准备,所以说「一成一切成」。佛的正报成就了,九界的众生也准备好了。可以说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样子讲极乐世界的身心,是由弥陀的本愿功德之所庄严,这是第一个。其次,「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心力不可思议。就是十法界所依止的这一念清净的本性,那个明了性,「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我们今天把一切的有情众生,不管你是迷惑颠倒、不管你是开悟的圣人,我们把这种差别的作用会归到原点,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样子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清净心,都具足这样的功德,都是具足的。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性当中,本来就具足无量光、无量寿这样身心的一种功能。所以我们也可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是什么功德来庄严呢?是自性的功德所成就的,自性本具,这是第二个理由。第三个「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这个地方最重要了。我们凡夫如何能够出现这样的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呢?是「信、愿、持名」。我们这一念不可思议的心力,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时候「念念亦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三力不可思议,在前面的依正二报,蕅益大师有四次的重复,使令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三力所成。这个三力所成就的依正二报,如果从理论上来说,这三力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要有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也有我们众生本具的自性功德力,以及我们修行的这个信、愿、持名的名号功德力。站在理论上,这三力是平等的地位。从修持的角度来说,这当中就有差别。

  在净土当中,一牵涉到修证,那就是有感应道交这件事情。从能应的角度,这个能应是的弥陀的本愿功德,已经成就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是一个现成的。不管我们放逸、不管我们精进,弥陀的功德是存在的,一直到它消失为止。所以这个本愿功德力,这种能应的,就像月亮它经常存在,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准备水,月亮是经常存在的。在修行的当中,主要的是名号功德力,因为自性功德力也是现成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你这一念心是不是具足,你还是具足的,不管你知道、不管你不知道,它就是那么的具足。所以今天在这三力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名号功德力。所以蕅益大师在前面的文当中,他也强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过蕅益大师后来也强调说:你在念佛的时候,当然我们会偏重在所依靠的弥陀名号。你为什么会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呢?因为这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你就念念的创造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是的,但是如果你在念佛的当下,你也能够体会:原来你能念的心,本来也具足这样的功德庄严,「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样子的念佛,就更加的微妙不可思议了,禅净双修,不向外求,这个叫做理持。所以说,我们刚开始要偏重在所念的佛号上,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着我们自己的修行来说,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你所成就的功德庄严,这个是约所念的佛。我们也可以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我们一个人自性本具的。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能念的心本来具足的,然后假藉念佛的因缘,念念成就。这个就是总结前面的正报庄严。这个地方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结束。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往生的众生是有光明,他连依报的宝石都有光明。不过这个地方强调佛陀的光明无量。佛陀的光明能够普照到极乐国土的每一个众生。换句话说,它这个地方强调他力的加被。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明只有一由旬,我们如果在娑婆世界要蒙佛的加被,就会有一点困难。除非你要跟他靠得很近,一由旬四十公里。当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弥陀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当中表示我们每一个往生的人民,每一个人民都笼罩在弥陀光明的摄受之下,这当中有一点佛力加被的意思。其次,就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这也是很大的鼓励。我们在念阿弥陀佛,我们会感受到「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我们在念这句名号的时候,我们也能感觉到弥陀的光明在照射我们,也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自己往生以后,我们也有光明。不过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似乎不强调这件事情,他强调佛的光明,因为这件事情最重要。佛的光明对我们有很大的加持力,是这个意思。

  ┌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前面是「信」,这个是「愿」。本师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后,他提出二个重要的理由,要我们发愿:第一个「揭示无上因缘」,第二个「特劝净土殊胜」,这待会儿会解释。这二个理由,跟前面的依正二报是有密切的关系。在解释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的说明: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

  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带业往生───横出三界─────┐

  │                │

  ├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轮   │

  谓┤                ├如是等─

  │  ┌圆净四土─┐       │

  │  │     │       │

  └众生┼圆见三身 ├人民皆一生成佛┘

  │     │

  └圆证三不退┘

  ──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有三种殊胜:第一个「带业往生,横出三界」,这个是讲他力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再怎么庄严,假设我们今天不能成就,那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功德的庄严标准太高了,那我们研究这部经,等于是说食数宝。所以说它的重点,就是因为往生有弥陀本愿的加持,所以能够「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它的法门是三根普被,这是一个特色。第二个「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轮。」这个地方是强调「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个待会儿会说明。就是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横具」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国土是「竖」的,有很明确的一个差别相。第三个「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个「圆」者,同时具足也。这个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一生成佛」,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强调「阿鞞跋致」。「横具四土」「圆证三不退」,这二个是约果地教,说明极乐世界是一种果地的功德所成。这三种情况,这种「胜异超绝」,都在这「二科」明确的指示出来,所以这二科我们要好好的「研」究。这个「胜异」跟「超绝」是不同的,「胜异」是约着它本身的殊胜,这个法门本身就很殊胜叫「胜异」;这个「超绝」是它跟其他的比较,说明这个法门是稀有的。这个殊胜的法门,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呢?不是,这是不共于其他的国土,所以这个「超绝」是一种稀有义,极乐国土独一无二的一种情况。所以「胜异」是约殊胜,「超绝」是约稀有。极乐国土的这种「胜异超绝」,包括它的带业往生、横具四土、圆证三不退,这三种特色,都在这「二科点示」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研究。

 


佛说阿弥陀经1

佛说阿弥陀经2

佛说阿弥陀经3

佛说阿弥陀经4

佛说阿弥陀经5

佛说阿弥陀经6

佛说阿弥陀经7

佛说阿弥陀经8

佛说阿弥陀经9

佛说阿弥陀经10

佛说阿弥陀经11

佛说阿弥陀经12

佛说阿弥陀经13

佛说阿弥陀经14

佛说阿弥陀经15

佛说阿弥陀经16

佛说阿弥陀经17

佛说阿弥陀经18

佛说阿弥陀经19

佛说阿弥陀经20

佛说阿弥陀经21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佛学与西学》

走出西方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批判》读后感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天眼通原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佛弟子不应吃肉及如何正确吃素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弘一大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慧远大师再来:三昧国师  

 印光大师:念佛十念法


佛图澄

释摩腾 竺法兰 康僧会 支遁 

释道安 鸠摩罗什 法郎 李恒沙门

杯渡

释宝志

玄奘 一行

道宣律师

道林 净满


古代中医:穷人治病,富人掏钱

李玲:仇和的宿迁医改调查

揭秘红楼梦中的药膳盛宴

中药“宝塔糖”消亡之谜

现今少年每每不知保身之道,纵情色欲,由之受病

钱学森对中医的认识,学西医的一定要看,千万别错过

彭鑫:胎毒的产生及对孩子的健康影响

中医为开裆裤正名!藏在开裆裤里的老祖宗育儿智慧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连续长存的正统

佛法之世界系统略述

一位西医这样理解中医肾虚,让中医黑们无地自容

人体体质辨别(气虚、阳虚、阴虚)

黄帝内经,为什么有人年过八旬还能生子!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